广西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存在问题及对策分

时间:2024-04-26 12:53:05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摘要 文章以广西百色市靖西县为例,对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进行分析研究。在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中的经验及存在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对策建议,为探索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新方式以及提高培训效果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是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扶贫开发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通过转移就业培训提高贫困劳动力素质,不仅可以拓展农村贫困劳动力的就业渠道,缓解贫困地区的人地矛盾和生态压力,而且对加快贫困地区城市化进程,乃至建设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贫困地区人均耕地少、自然条件恶劣、资源贫乏的客观情况,广西把有计划、有组织地培训转移劳动力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措施。广西于2003年开始试点、2005年开始全面铺开贫困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通过近四年的努力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广西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大,人员素质较低,居住分散,培训组织工作难度较大的困难,培训效果仍有待提高。因此,有必要对贫困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的经验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为探索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新方式以及提高培训效果提供决策参考。
  
  一、靖西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现状
  
  为了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靖西县于2003年组织成立了靖西县“农民下山进城入谷”职业技能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县社会资源,指导推动劳务输出工作的全面开展。由县扶贫办牵头组织实施、由财政扶贫资金支持的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纳入了靖西县“农民下山’进城入谷”工作计划。中共靖西县党委和县政府于2005、2006年分别制定了《靖西县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实施方案》,明确全县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指导思想、年度培训任务和目标,成立领导机构,加强培训经费的管理和使用。
  靖西县按照每年的“农民下山进城人谷”计划开展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06年,全县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共投入经费104.51万元,全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引导性培训达17526人,完成当年培训任务11000人的159.32%;职业技能培训有4417人,完成年度计划4400人的100.38%;全年新增劳务输出人数15795人,完成当年劳务输出任务13000人的121.50%。
  靖西县针对贫困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成效显著。2006年全县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任务为培训500人,实际培训人数已达525人,培训目标实现率为105%。受训劳动力参加培训合格率都达到100%。2006年共办了5期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就业转移率达95%。受训劳动力培训后转移就业的稳定性较好,收入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靖西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主要经验
  
  (一)依托当地培训教育资源,重视贫困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的建设
  靖西县依托本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现有培训教育资源,建立了贫困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并通过多项措施,逐步提高基地培训能力和效益。一是在培训基地成立培训领导机构,制定相应责任制度;二是由县委、县政府和县扶贫办牵线搭桥,引入民间资本投入到培训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中;三是培训基地直接与广西一些职业学校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四是培训基地非常重视引进各类具有丰富课堂教学经验和扎实专业技能的培训专业教师。
  
  (二)建立培训与劳务输出的联动机制。“订单培训”初显成效
  靖西县重视建立培训输出联动机制,引导培训机构与企业、劳动力市场、各类劳动力中介加强联系与沟通,大力开展劳动力转移就业订单培训。订单培训具有很强的职业针对性和就业指向性,培训内容的实用性较强,教学过程中培训机构和企业也有协作性。靖西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与深圳等主要劳务输入地的多家优秀企业建立了劳动力供需的合作关系,签订了用人协议,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设置培训专业和培训项目。
  
  (三)定向培训,与当地企业有效对接
  靖西县培训基地通过与当地企业建立劳动力供需的合作关系,并根据其岗位的需要而定向培训劳动力,向当地企业输送劳动力,实现与当地企业的有效对接。靖西县近几年利用本地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经济,相应地促进了酒店业的兴起和发展,从而带动了酒店各专业人员的需求。县扶贫办和培训机构根据这一发展形势,主动联系县内的酒店、饭店,与其达成安置就业意向,根据其专业需求定向培训贫困村劳动力。
  
  (四)培训就业服务一体化
  靖西县培训机构实行培训就业服务一体化,把联系企业、落实就业岗位以及就业跟踪服务纳入培训工作,明确转移就业任务,由一名副校长专门负责学员的就业工作。在自治区、市、县三级政府的扶贫办帮助下,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主动与上海市、福建省、广东省等劳务输入大省的办事处、劳动中介机构以及用人单位联系,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学员经过培训后由培训机构直接送到企业就业。培训机构还不定期地到企业了解学员的就业情况和工作条件、生活情况,对稳定就业、持续提高贫困农户收入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五)创新资金管理模式。规范财政补助资金的管理
  靖西县采取发放培训券的方法实行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资金管理,使培训受益人员进入资金使用的监督体系,发挥监督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财政资金的安全使用。在每一期的培训招生后,靖西县扶贫办工作人员到现场核实学员真实身份,对符合条件的学员发放培训券。培训基地完成培训和转移就业任务后两周内,向扶贫办提出检查验收申请。验收合格后,向县财政局提交资金申请报告,并持有扶贫办、培训单位、受训者代表共同签字的培训协议书,扶贫办审核签章的培训券,有学员签名的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项目台账和扶贫办出具的检查验收合格报告,到县财政局申报核拨培训补助资金。对培训单位上交的申报材料不全的资金申请,财政部门不予拨付资金。
  
  三、靖西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在转移就业培训中的主体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从靖西县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全面开展,政府各部门在其中发挥了应有的组织、推动以及政策与资金扶持作用,培训机构在转移就业培训中承担了相应的培训任务,较好地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但是,农民在转移就业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未能真正确立,主体角色缺失,农民参加转移就业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参与转移就业培训的意识十分薄弱,其在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中的主体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主管的政府部门对转移就业培训的作用及相关政策宣传不到位。(2)培训计划的制订自上而下,缺乏农民的参与,摸底调研工作不够充分。缺乏对贫困村劳动力现状及农民的培训意愿、培训需求的全面了解。(3)农民仍需负担相关的部分培训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贫困农户的负担,影响了他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4)现有的转移就业培训时间较短(一个月),使得素质低的农民难以在短期内真正地掌握一门技能,即使通过培训后由培训机构帮助转移就业,多数也是以体力劳动或低技能就业为主,待遇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二)培训形式单一,未能满足农村剩余劳动力各类群体的不同培训需求
  目前靖西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采取集中培训的单一方式,满足不了各层次劳动力人群的需要;培训机构在培训内容上讲求短平快,培训周期较短,农民在一个月的培训期间难以真正掌握一门技术;在时间安排上缺乏合理计划,往往安排在农时季节,或者是未考虑实际外出打工的时间规律,未能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情况;培训内容大多是泛泛而谈,针对性不强,受训者的学习兴趣受到影响。
  
  (三)政府组织协调不力,培训资源配置、整合不佳
  目前,靖西县的教育、农业、劳动、科技、扶贫、共青团、妇联等部门都有自己的培训机构或经费,都在开展相关的培训,但几乎都是各搞各的,各建各的系统,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由此导致管理的无序性、培训的盲目性、时间安排的短期性,内容雷同或培训空白点较多,现有的培训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地整合和利用。此外,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统筹协调机制,出现了培训设施、培训机构和培训队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不但浪费了大量的培训资源,培训质量也难以提高,许多培训流于形式。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四)重视培训数量任务,忽视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
  虽然培训机构每年都能完成主管部门下达的培训指标和转移就业任务,但是就培训的效果来看,仍然存在诸多不如人意之处,存在培训流于形式的现象。由于培训工作的评估验收主要以转移就业数量作为衡量标准,缺乏对培训效果和培训质量的评价,缺乏农民的评价,使得培训机构更多地考虑转移就业的数量任务,而忽略了培训质量和效果。而对如何满足农民的培训需求,如何更好地让受训者真正掌握技能,如何提高转移就业的层面和稳定性等关键问题欠考虑。
  
  四、加强靖西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以培训需求为导向的培训机制
  一是继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就业引导培训。二是做好农民劳动力现状和培训需求调查分析。三是确立农民的主体角色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四是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宣传惠农政策,让广大农民真正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各项优惠政策以及农民在政策框架下的权利。五是建立信息发布制度,及时把劳动力市场需求情况、技能要求等信息及时传递给农民,使农民掌握就业市场信息,主动地对自身素质与技能的提高作出计划和安排。六是加大力度消除培训障碍,增加培训有效需求,把农民潜在的学习愿望变为现实的培训需求,激发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二)不断丰富培训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
  丰富培训内容应从以下方面人手:以技能培训为基础。辅之以引导性培训;提供多种专业内容的培训;坚持就业培训与创业培训相结合。
  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对农村劳动力培训资源采取合理分类,区别对待,分别培训。二是加强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知识方面的培训。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等远程教育方式或者印发相关的宣传小册子的方式开展。三是组织一些骨干农民走出去学习技术、开拓思路、启发创业,建立起农民培训互动机制。四是要适应农民工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弹性学制和学习方式,如实行夜校、周末学校的半工半读形式。
  
  (三)创新培训模式,引入培训项目的竞争机制
  首先,引入承担培训项目的竞争机制,向社会公布年度培训任务指标信息,让更多有条件的教育培训单位参与项目竞争。其次,扩大农民对培训的选择范围,向广大农民公布承担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培训工种、收费标准、就业去向、工资待遇等信息,让农民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自主地选择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和就业企业。最后,完善培训代金券制度,充分利用发放培训券形式推行农民选择培训机构、培训机构选择农民的“双向选择”运作方式,并积极探索培训券跨部门或异地使用的方法。
  
  (四)整合资源,强化政府职能,建立培训的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合力
  建立一个统一、综合、有权威的专门机构,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其主要职责是掌握各地农村劳动力的情况,制订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计划,同时协调、指导负责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工作的各相关部门的工作。建立培训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在政府层面上对联动发展和相关问题进行宏观掌控和具体决策,形成全县公共就业协调服务体系,整合管理培训资源,形成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合力。
  
  (五)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保障体系。构建服务平台
  一是建立以政府为主的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除在县级财政设立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专项资金之外,还要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领域,最终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企业资助、社会捐赠和个人负担相结合的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
  二是实行培训、技能鉴定和劳务输出一条龙服务。扶贫部门和培训机构应积极与当地劳动部门沟通与联系,建立合作关系,为贫困村劳动力提供培训、技能鉴定和劳务输出一条龙服务。
  三是强化政府的维权职责,应制定各种政策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积极加强对本地城镇各用人单位用工情况监督检查,加强对转移劳动力进行跟踪服务,提供政策和法律方面的咨询和援助。
  四是加快推进劳动力中介服务网络建设,引导培训机构与企业、劳动力市场、各类劳动力中介加强联系与沟通,更多地开展定向式、订单式、委托式培训,提高转移就业率。
  
  (六)加强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为当地城镇化和工业化服务。拓宽劳动力有效转移的渠道
  在继续加大对外输出实现劳动力转移的同时,逐步增强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农村预备劳动力的培训,以支撑今后靖西县的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形成加快当地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与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良性循环,积极稳妥地拓宽专业结构,特别是结合靖西县“十一五”规划中相关产业的专业,确定培训方向和内容。
  
  (七)加强对转移后农民的培训。实现转移前培训和转移后培训的相互沟通与衔接。提高转移就业的可持续性
  通过鼓励用工单位自办培训、与有关部门联办培训等方式,多方面的开展对转移后农民进行再培训。此外,还要有针对性地对实现转移后返回的农村的劳动力进行培训,实现转移前培训与转移后培训的沟通与衔接,逐步提高转移就业的可持续性,真正使农民受益。
  
  (八)规范管理、加强监督。确保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转移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加强政府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的规范管理和监督。实行培训机构申报、审核和监督制度;加强对培训后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跟踪调查,并建立电子档案,实现网络化管理;强化资金管理,根据接受培训农民的转移率以及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的获取率,对培训机构进行经费补助或奖励;建立对培训基地的考核激励机制。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多区域合作优势叠加策略分析04-26

构建南昌城市区域金融中心的思考04-26

浙江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研究04-26

卧龙湖湿地旅游的生态发展策略研究04-26

浙江民营企业应对垄断性跨国并购对策研究04-26

福建省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04-26

论广州越秀区民俗旅游市场的开发04-26

新疆农村城镇化建设探讨04-26

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探讨04-26

中山市产业集群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