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性原则是会计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运用重要性原则在识别和评估企业内外部风险、梳理关键业务流程、制定和执行相应控制措施以及评价内部控制的建立和运行的有效性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重要性原则与风险相关,与成本效益相关,只有严格把握好、运用好重要性原则,才能使得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可以顺利进行,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本文主要讨论了重要性原则内涵以及重要性原则在企业内部控制的企业层面、业务层面和内部控制评价等方面发挥的作用。
一、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原则内涵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以及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都曾经对会计重要性原则进行定义。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重要性原则定义是由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的,会计人员要把握重要性原则的内涵,主要是要应用自己的会计思维,对企业周围环境(经济环境和企业内控环境),对出现遗漏或者是错报的会计信息进行科学的判断,从而促进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
内部控制应当在兼顾全面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并采取更为严格的控制,确保不存在重大缺陷。重要性原则在内部控制中的运用需要一定的职业判断,企业应当根据所处行业环境和经营特点,从业务事项的性质和涉及金额两方面来考虑是否及如何来实行重点控制。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1]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二、重要性原则与其他原则的联系br /> (一)重要性原则与全面性原则的关系
全面性原则是指在企业进行决策,实施相应的措施以及采取企业的内部监督等一系列过程中,都要求进行全面的企业内部控制。全面性原则是重要性原则的基础,全面性原则侧重的是设计环节,重要性原则侧重的是运行环节。
论文检测天使-互联网抄袭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重要性原则与成本效益原则的关系
成本效益原则要求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必须统筹考虑投入成本和产出效益之比,企业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基于重要性原则要求的考虑,对于成本效益原则的判断需要从企业整体利益出发,尽管某些控制会影响工作效率或花费更多的成本,但可能会使企业整体避免更大的损失,此时仍应实施相应控制。
除此以外,重要性原则与企业适应性原则、制衡性原则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重要性原则贯穿了内部控制的全过程,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发挥重要性原则的作用,对促进企业实施其他原则,维持企业各项活动顺利进行,促进企业发展,获得企业经济利益有着重大的意义。
三、重要性原则在内控企业层面、业务层面和评价层面中的运用
(一)企业内控的企业层面
重要性原则在企业内部控制中企业层面的运用主要需要关注以下各方面内容的重要性:企业发展阶段、企业行业、性质和规模、企业法规、分权与集权、数据加工方法以及领导风格等。
企业发展阶段。由于企业发展包括萌芽期、成长期、稳定期以及衰退期,同一个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企业经营目标的差异,企业需求的区别,对于企业各项指标重要性理解也存在着差别,因此要企业要判断好当前发展阶段,把握重要性经营目标,开展企业内控。
企业行业、性质和规模。由于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经营特点以及经营目标,因此会极大的影响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不同性质的企业,例如国营以及民营,其对于重要性的把握也是存在一些差异的。企业规模的大小,对于企业进行正确的决策,对于重要性的评判,有着显著影响。
企业法规。国家法规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实施业务操作所进行的流程设计,极大地影响了企业对于权力的划分以及分布。
分权与集权。每个企业都有不同的权利分配制度,包括分权管理以及集权管理,都会对企业的重要性影响因素以及重要性水平等造成重大的影响。
数据加工方法。主要是企业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决定企业在进行数据加工时注重的重要性因素也存在一些差别。
领导风格。不同的领导有着不同的管理方式和风格,这直接造成了领导以及企业中对重要影响因素的识别和看法存在的差异,侧重点也自然有所不同。
论文检测天使-互联网抄袭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企业内控业务层面
业务层面由企业内部各个具体的子系统构成,重要性原则要求企业在对各相关子系统进行认真研究和梳理的基础上,确定各子系统运行过程中的主要风险、关键环节和关键控制点,并针对每一个关键环节和关键控制点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
对于信息与沟通,尤其要求保持企业部门、机构之间沟通渠道的完善和通畅,防止部门之间不良竞争,使得重要的信息能够在部门和机构之间保持流通;而企业文化,由于不同的企业诞生于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文化和背景,拥有不同的发展轨迹,自然所信仰和遵从的的企业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企业进行内控的时候,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三)企业内控评价层面
内部控制评价,是指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内部控制评价应当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上,以风险为导向,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对实现控制目标的影响程度,运用重要性原则,确定需要评价的重要业务单位、重大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
1.内部控制评价计划阶段
(1)确定内部控制缺陷的重要性水平。即确定达到多少金额和什么样性质的缺陷为重要缺陷,对重要性水平作出初步的判断,以合理确定所需评价证据的数量,并据此初步决定评价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对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一般而言,企业可以采用绝对值金额法(如规定金额超过10000元的错报应当认定为重大错报)或相对比例法(如规定金额超过净利润5%的错报应当认定为重大错报)来确定重要性水平。对于高风险领域,比如管理层越界管理,串通舞弊、管理人员和关键性岗位的轮岗制度、境外子公司、期货业务等等,不能单单以金额甚至无法用金额来确定重要性水平,需要从设计和运行缺陷两方面,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对实现控制目标的影响程度来加以确认。
(2)确定评价的重点范围和重点领域。如对集团公司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在了解集团基本业务等总体情况之后,初步确定对重要的子公司采取现场测试的方法,对次要的子公司采用简易评价的方法。如果某些子公司的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净利润等财务指标在整个集团中的比率较低、影响较小,也可以不纳入评价范围。又如,通过对某一评价对象的内部控制总体状况进行符合性测试,检查缺陷的波动幅度较大的项目,分析其合理性,对波动异常的项目,确定为重要评价领域。
2.内部控制评价实施阶段
(1)实施重要的评价程序。所谓重要的评价程序,就是确认某一评价对象最关键、具有决定意义的程序。当重要评价程序不能如愿实施时,应当追加相应的替代程序。当发现可能存在错误和舞弊的迹象,并可能因此导致重要缺陷时,评价人员必须扩大评价范围,以证实问题或排除疑点。
(2)获取重要的评价证据。所谓重要的评价证据,是指能对重要的评价意见显示出其充分证明力的评价证据。它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相对评价意见而言是重要的,其二是就其本身证明力而言是重要的。越是重要的评价对象,评价人员就越需获取充分、恰当的评价证据以支持评价意见。对不太重要的评价对象,可适当减少评价证据的数量。
3.内部控制评价报告阶段
(1)复核评价过程中是否存在重大遗漏。根据评价结果和职业经验,判断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是否存在可能导致重大缺陷的重大遗漏。
(2)评价人员在汇总内部控制缺陷时,应当包括已发现的和推断的缺陷,并考虑期后事项和或有事项是否已进行恰当处理。
(3)评价人员在完成评价外勤工作后,汇总所有的评价结果而形成评价意见,经董事会批准后出具评价报告按规定对外披露或报送。
对于重大缺陷,内部控制评价部门应即时向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监事会和经理层报告。如果出现不适合向经理层报告,如存在于经理层舞弊相关的内部控制缺陷,或存在经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的情形等,应直接向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监事会报告。
论文检测天使-学术行为不端检测免费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综上所述,重要性原则的运用贯穿企业内部控制的全过程,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举措,是企业进行经济活动、保证企业顺利正常开展业务获取经济利润和提高经济效益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值得企业、政府以及投资者等各方的关注。
相关文章:
市域的经济区位优势评析04-26
西部出口加工区要有科学的产业定位04-26
从外商对华投资战略转型和产业转移看吉林省引进外资策04-26
论广西旅游业创新发展的思路与对策04-26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招商引资04-26
论长三角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作用与发展04-26
征地纠纷解决机制的探索与思考04-26
京沪工业增长的现状、趋势与对策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