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国有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作用,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命脉。然而,当前我国国企运行普遍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国企行政体制僵化、缺乏核心竞争力的问题。说明国企内控方面依然存在严重的问题,导致国企经营业绩不好,会计信息失实,国企违法违规现象屡见不鲜。从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角度看,国企改革就是要建立起更加顺畅的内部控制机制,这是我国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方向,也是逐步建立摆脱政企不分、企业机制僵化的主要路径,逐步建立以政府宏观和企业自主发展相结合的战略构建。
一、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国企的内部控制问题一直存在,其根源在于产权界定不清、治理结构趋向于行政化;不管是从宏观调控还是国企监管的角度来看,我国国企内控模式目前还缺乏统一、完整的内部人治理机制;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主要是企业治理模式不清晰,家长式控制现象十分常见,国企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非常低,国企内控程序和内控制度僵化且流于形式,内控效果不明显。造成这些内部控制问题的主要因素分析如下:
(一)内部控制环境较差
国企内部治理结构不合理,大多为政府官员及内部人控制。虽然经过前一阶段的国企改革,我国大多数国企均实现了股份制改造,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现代化的公司化运作机制,逐步完善了“三会”制度,但未根本解决国家控制的问题,行政权力仍然控制着国企的管理层。目前国企普遍存在的行政化治理模式,很容易造成企业呗内部人控制,这种内部人的控制,将会给国企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弊端。企业内部人控制的恶果,往往是片面追求内部人及小团体的利息,而忽视了企业价值及股东权益的最大化。
国企大多采用行政视角下的绩效考核机制,缺乏现代企业管理视角下的激励机制。虽然国企管理引入职业经理人理念,在理论上也越来越重视置业经理人的管理价值,但在实践中依然采用行政任命式的考核及奖励机制。将国企比照政府机构的标准进行考核和福利配置,缺乏对企业治理层的激励,对成功的经营者无法提供高贡献、高回报的待遇,而一些官僚式的管理人却往往容易得到实惠。这样就无法对治理层形成激励效应,领导层转而寻求一些违规、违法的灰色收入。这样不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一方面增加了企业内部运行成本,使得管理层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权力的争夺及平衡上,而不是考虑如何改进企业管理理念,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国企高层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对企业内控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国企管理者作为企业内部控制措施的主要决策者,国企管理层的自身素质必然成为决定企业内部控制效率的主要因素。当然,由于国企大多采用行政任命式的选择管理层,使国企管理人员大多缺乏职业经理人的素质和经验,管理层的素质无法满足内部控制的更高要求。甚至一些管理者对内部控制漠不关心,认为国企就应该按照行政程序决策,认为企业内部控制就是一种内部的行政监督或复核机制,有的则将内部控制理解为出台一大堆文件、手册、制度等,甚至有的国企管理者将内部控制简单理解为对企业成本、自有资产的控制等。这些认识表现为国企过分依靠残缺不全的规章制度,有的管理理念陈旧过时,与现代化的内控形势相差太远。
国企过分依赖国家政策,缺乏对市场风险的防控意识。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逐渐转型,政府经济职能也在逐步退缩,国企回归市场将是今后发展的大趋势。特别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及国际化的不断深入,使国企面临的市场环境变得日趋复杂,企业经营风险也日趋复杂。国企人员应当告别计划经济思想的陈旧观念,认为国有企业是国家的资产,就算市场出现波动,国家也会考虑到国家的信用和利益,避免国企最终走向倒闭或者破产,这种特权意识也增加了部分企业经营人员的侥幸意识,对经营活动面临的风险缺乏严谨的分析意识。
(二)外部控制环境不健全
当前,国企依照行政体制进行管理,一方面政府管理缺乏效率,另一方面外部监督环境不透明,无法真正对国企进行监督和管理。首先,由于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思想,严重制约了国企内部控制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在市场经济改革之前,我国经济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的模式之中,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服从于政府的行政指令,政府则通过行政命令对国企进行管理,这种控制具有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随着我国启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要求政企分开,政府逐步退出具体的企业经营领域,只承担出资人的角色。然而,改革未完全给国企除去行政枷锁。其次,从目前的法律法规来看,我国仍未出台系统的国企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国企内部控制模式缺乏一套统一且可行的指导标准。
在国企外部监督缺失,内部控制又缺乏力度的虚弱化管理模式下,国企内控严重依赖其内部的各种监督功能,这些监督功能彼此交叉、标准不一,再加上管理机构的分散、缺乏横向的信息沟通等弊端,国企内部控制体系根本无法真正形成效力。目前国企内控中普遍存在着监督机制缺乏,运行缺乏效率,有的甚至以平衡预算和创收为目的,严重弱化的监督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国企陷入政府部门、监管机构和母公司传统的被动等待、审批式的监管方式难以真正发挥效力,往往容易给各种违规、违法经营活动带来机会,甚至是造成重大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1]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二、国企内部控制框架的完善措施br />
对于完善我国国企的内部控制能力,提高国企内部控制效率,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向考虑:
(一)注重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构建更加完善的国企内部控制框架。
首先应逐步改善企业内部的控制环境,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是其他影响因素的基础。企业董事会要逐步发挥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作用,对国企内部控制而言,建立一个高效、职责分明的董事会是十分重要的。国企管理者的素质对于企业内控同样重要,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自律行为以及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国企经营的基本目的应当在内控行为中进行明确,并依此建立企业组织结构,以便为企业实现经营目标服务。此外,企业应逐步完善内部信息沟通与交流系统,可以使企业及管理层及时掌握营运的状况和组织中发生的突发事件,及时采取措施应对。企业信息系统的效率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效率。
(二)加强企业的内部监督与管理
国企内控是一个复杂的渐进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将国企纳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及活动来实现的,因此,要确保国企内部控制制度被准确的执行且执行到位,使内部控制能够满足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加强对国企内部控制的监控。这种监控可以是日常性的、持续性的制度安排,也可以通过临时性的、独立性的评估来实现,或者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加强国企内部审计的力度,目前,我国国企内部审计的基础还不够扎实,国企内部审计工作依赖于政府审计部门。打钱推行的内部控制审计方法还存在较大缺陷。这也需要加强对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视,提高内部审计效率。当然,由于国企的行政化色彩,使国企完全接受内部控制审计是个大难题。关键一点是缺乏标准的内部审计流程及指标,且没有权威机构发布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这就使得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及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内部控制审计时无据可依。
(三)建立多元化主体构成的制约体系
建立健全国企内控制度是政府及社会的主要责任,特别是政府审计单位。在对国企进行审计时,要严格落实国企管理层的内控责任,企业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承担负责。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国企所有权与经营权其实是分离的,这就导致了国企的经营管理者几乎拥有了企业的控制权,国企所有者即国家无法对管理者进行制度控制,甚至有的管理者本身就是内控的对象。如果企业管理者与经营者角色不分,就有可能导致企业内控的设计与执行岗位虚设,无法对内控的执行情况加以准确认定与评估,国企管理者“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必然会成为滥用职权、牟取私利、独断专行等违法违纪现象的温床,导致国企内控失灵。
三、结束语
论文检测天使-学术行为不端检测免费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综上所述,根据现阶段国企改革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在对国企内部控制进行完善的过程中,不应片面的将所有国企同等对待,要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国企区别对待。因为不同的国企内部控制状况与存在问题都是不是完全相同的,在方法上要注意特殊性,对各种措施方法要注意选择。不同的完善方法和措施也应有所区别。当然,由于国企改革还是处于逐步完善阶段,国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容不得一丝闪失,因此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改革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对国企内部控制措施的完善也应该分步设计、分阶段推进,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国企内部控制问题的全面完善。
【参考文献】
[1]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br
[1]论文检测天使-论文免费检测软件[EB/OL]. /d/file/p/2024/0425/shu.html />
[1]张立辉等.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M].北京:跨国税务出版社,2006
[2]孙琦,江晖.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武器—内部控制[J].财会研究,2006,(05)
[3]宋怡首,张翩.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解析[J].财会通讯,2006,(03)
[4]杨珊华.加强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的若干建议[J].商业会计,2005(10B)
作者:余若勋
相关文章:
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探讨04-26
浅议基层供电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与改进04-26
浅议合并会计报表中集团内部投资收益的抵消04-26
浅析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工作04-26
企业上市前后内部财务管理问题探04-26
浅议合并会计报表中集团内部投资收益的抵消04-26
浅论重要性原则在内部控制中的运用04-26
论提高保险中介公司资金内部控制的措施04-26
探究加强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