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与“效率”选择

时间:2024-04-26 12:48:17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观点来源:浙江财经学院教授李连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唐国平

建立内部控制效率评价的理论框架,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其概念基础的选择问题。我国目前是以“有效性”为概念基础来评价内部控制的效果。按照财政部2008年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的精神,所谓的内部控制评价或者内部控制审计都是围绕着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测试和审计的。然而,“有效性”这一概念是否适合于表达内部控制的管理成效,以及由此可能会带来哪些方面的不利影响,现在看来是值得深入思考和进一步探讨的。因为“有效性”是一种定性的存在状态的评价和描述。受这种思想影响,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必然是重定性分析而轻定量评判,并由此导致评价结论不准确,缺乏量化信息,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总体不尽如人意等问题。

以我们看来,与“有效性”相比,“效率”概念更适合用于内部控制评价。因为“效率”是一个量的比较概念,以此为基础进行内部控制的效果评价,可以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增加评价结论的信息含量。这也是笔者之所以选择以“内部控制效率”为核心来建立内部控制评价的理论框架和设计其相关评价指标的主要原因。这里的内部控制效率,我们参考西蒙、罗宾斯在“效率准则”、“效率管理”中的相关论述,将其定义为“内部控制在设计和执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控制成效的集合”。其内涵要义是工作成效,其外在表现形式,一是不同对象之间的数量比较,如控制成本与控制收益之比,实际与目标之比等。这种效率通常代表着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对比;二是同一对象本身的质量改善,如控制制度的覆盖率,可行性等;三是同一对象本身的数量增加或者减少,如利润增长率、损失降低率等。在内容上,后两种形式的控制效率通常代表着同一被控对象在不同时期之间的质量或者数量上的变化。

相关文章:

科伦药业的成本杀手04-26

一位本土财务总监的总结04-26

基于战略导向全面预算管理模式探讨04-26

成本管控的数字动力--会计的思考04-26

你有成为办公室“人气王”的潜力吗?04-26

长航凤凰系列二:“穿越”卖船 暗藏财务玄机04-26

Facebook应取消IPO04-26

化工巨头的采购变革04-26

经营中的反思:利润和现金04-26

施工企业成本控制五法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