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企业角度来看,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机制的重要基础,通过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将公司治理、内部管理、责任考核和各项风险防范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从社会角度来看,内部控制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它的有效开展将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
内部控制产生发展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建设主体主要在企业,建设范围主要在企业内部的整体经营活动,建设目的在于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防范经营风险。它是产生于企业,服务于企业,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一个微观动态工程。政府的大力推动及理论界的持续研究,从外部共同督促着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
微观经济学研究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其供求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对内部控制的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传统的供求方法沿两条路径展开分析,从消费者一方研究需求及其影响因素,从企业一方研究供给及其影响因素,二者通过市场借助价格结合起来,决定企业行为的关键因素在于市场及其过程,企业借此调整下一步行动。如果以此来分析企业的内部控制可以看到,内部控制的需求至少有三方:企业及其内部各级人员、社会及各类投资者与债权人、政府有关部门。其供给则要靠企业、政府双方共同努力、通力协作。
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需求及其有关分析
企业作为运行于市场经济体制中的独立实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直接手段就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其前提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根本目的在于求得自我发展。可见在规范的市场环境中;企业为了生存与发展会有强烈的自我约束要求,从而意味着实践内部控制的动力充足。
如果考虑我国现实,我们发现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呈现出对内部控制的不同需求特点。在国有企业中,由于所有者普遍缺位及传统的监督控制机制的僵化与无效,在自利机制作用下,企业负责人对内部控制建设基本持不欢迎态度或者冷漠处置。这是因为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国有企业的一些负责人的随意行为。前些年,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做出了重大调整,国资委向几家大型国企派出代理人并明确规定了对代理人的监督与考核制度。可以预见这一制度的有效执行将在很大程度上推进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从企业员工来看,他们有愿望堵塞企业被虫蛀的漏洞,而这只有从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做起。如果从劳动力有产权、从而有分享企业经营成果的剩余索取权认识,那么企业员工这一强大的需求主体将形成对内部控制的广泛需求。现在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将这一强大的潜在需求现实化,从而真正发挥员工的监督作用。民营企业一般依靠家族式的管理,在发展的初始阶段很少注重内部控制建设。在进入成长、成熟期后,会从个别经济业务内部控制的关注逐步走向对内部控制的全面认识与操作。
从社会需求角度看,对企业内部控制的需求主体有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公司制企业,呈现出投资主体分散化、经营活动多元化的态势,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现实,使得投资者关注公司的经营安全与长远发展。但是在企业的管理中存在“公共利益”问题。所有的股东都会从公司良好的经营业绩中受益。在股份分散的企业中,每个股东都认为他们对公司的控制无足轻重,因而任何人都不会有足够的积极性成为关注公司内部控制的建设者。但是许多公司解决了这一问题:在公司中,几位拥有大量资金的股东投资于该公司,公司管理的好坏和他们的私人利益密切相关,因而他们要确保该公司能得到良好管理,而所有股东都可从这几位大股东的做法中受益。由此可以推论,和所有权不集中的企业相比,所有权保持一定程度集中的企业,其内部控制的建设会好得多,拥有集中所有权的经济组织自然就会得到发展。近几年我国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1]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供给及其分析br />
内部控制的供给涉及两个问题: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谁是供给者;第二,供给什么。内部控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规模扩大、经营复杂、竞争激烈、客观上应运而生的一种管理机制,它具有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功能。应该说从原本意义上,企业是内部控制的正宗供给者,因为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有效运行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所以企业既是内部控制的最大需求者,又应该成为积极的供给主体。因为内部控制本身是企业运营过程中强化管理,防范风险的一种手段,这种手段由企业根据自身经营特点自主选定,因而它的供给者首先应为企业自身。在当今世界,企业普遍采用股份有限公司形式;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作为企业投资者、债权人、国家税务机关等部门必然关心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盈利能力,而它们作为企业外围的利益相关者,显然处于信息劣势,为了保护相关的合法权益需要规制企业的运营行为,一旦发生欺诈、管理不善或违反法规,不仅损害各方利益,而且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那么谁来规制企业从而作为内部控制的又一提供者呢?思路有两条:政府或市场、。行业协会。
人类历史上关于市场与政府的争论早在资产阶级最初的经济学说重商主义时期就已经开始了。那时,人类社会历史上首次出现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民族国家将要建立,其商业资本的发展壮大要求扩大国内社会分工,统一国内市场,开辟海外市场;为此,商业资本要求建立中央集权国家,消除封建割据,建立市场秩序,促进海内外贸易。后来,随着市场的扩大、需求的增加、机器的革命,商业资本开始向工业资本转变,与之适应的是国家干预开始向自由放任转变,其后斯密的自由放任的政策理论、凯恩斯的经济干预主义、20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危机——滞涨又复归自由市场制度、及至20世纪末席卷全球的会计造假引发了人们对政府干预的重新思考。在主张国家干预与自由放任这两大对立的经济思潮兴衰交替的几百年经济思想史中,一直存在着干预与反干预的矛盾。
市场失灵的存在为政府的介入提供了可能性,但市场的作用却是政府无法代替的。至于说国家的作用,它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越来越强大起来。100年前德国的瓦格纳提出的“瓦格纳定理”预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支出和公共部门将会不断膨胀。这种不断膨胀的趋势首先是由于政府干预市场所导致的结果。换句话说,国家与政府的强大,既是其校正市场失灵的前提与能力的表现与基础,也是干预市场的理性要求与客观结果。政府可以借助拥有全社会及强制力推行内部控制,必要时候动用处罚权规制企业内部控制的充分提供;如果依靠市场消极地规制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不仅损害市场参与者个体的利益,还会给市场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既然政府干预有存在的必要与价值,那么采取什么干预方式呢?内部控制在一定意义上属于公共产品,政府在公共产品的提供上可以亲历亲为,也可以提供法律支持、授权。考虑到企业经营领域各异,管理水平不同,政府采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制企业内部控制的方式更为可取。目前,国家各部门已制定了相关的内部控制的法律法规,但从系统论角度来看,还未形成一套系统的法律法规体系。在会计的地方法规方面,成文的内部控制规定较少。站在积极发挥政府部门作用的角度看,今后这方面的立法应该加强。
三、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内部控制的研究起于企业,随着企业内外经营环境的日益复杂彰显重要。目前世界各国对内部控制的重要认识基本达成共识:内部控制不仅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一种手段、方法,它本身就是企业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建构性意义表现在作为一种企业有效运转机制,它与企业经营融为一体,将极大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并在有效规避经营风险方面发挥作用。要做到前者,需要塑造一种积极的企业控制意识与企业文化,使得从董事会到管理者、一般员工都自觉树立制度意识、预算意识、考评意识、激励意识,从对自身物质利益的关心延伸到对公司事务的积极关心,从对个人前途的关注延伸到对公司发展的积极参与,鼓励方式可以采取量化激励,也可以定性考核或二者兼用。至于风险规避,主要借助于重大与例外事项的集体研究与个人负责有机结合制度、事项的事前调查、事中与事后的完全监控负责制进行;日常经营风险的监控则有赖于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与有效的防范措施的提供。
(二)内部控制与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关系。内部控制强调的是一种严格的控制制度与控制理念,刚性意味浓厚似乎与2l世纪的人文关怀精神发生强烈冲突。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是今后的研究重点,在此作者仅提出自己的观点;即从对内部控制前提的分析来认识这一问题。在内部控制产生的早期,以职务分离与牵制达到防错纠弊的目的,其前提是建立在对人的消极认识基础上的;而到COSO报告中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已经认为人是内部控制的主体与主导力量,提倡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其前提是人会积极参与公司事务,每位员工都是可以信赖的。由此可见,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本身就反映了人本意识的思路,但在企业实际建立与运行内部控制中,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成为一个实际要解决的难题。是以制度统驭员工、还是给员工以一定自由空间参与企业事务,涉及对不同发展观的认识。
(三)动态认识观的确立。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作为执行企业战略、保证企业战略目标实施的重要系统,深受企业内外环境的影响。内外环境的发展变化势必波及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与运转。外部环境包括:社会环境、政治环境、技术环境、经营环境、行业竞争环境、供应商与客户环境等。内部控制系统与企业外部经济环境紧密相连,随着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发展变化而发展。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不仅要符合企业战略目标的要求,而且要考虑组织结构、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状况。这些都是决定与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运行的重要内部环境。不同企业内部环境不同,建立的内部控制系统模式应该不同,而且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并存。但一个总的趋势是内外环境的任何变化,都将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产生权变影响。从而要求企业保持动态的内部控制观,适时以最新认识结合企业特点调整内部控制系统。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刘丽华
相关文章:
科伦药业的成本杀手04-26
基于战略导向全面预算管理模式探讨04-26
成本管控的数字动力--会计的思考04-26
你有成为办公室“人气王”的潜力吗?04-26
Facebook应取消IPO04-26
化工巨头的采购变革04-26
经营中的反思:利润和现金04-26
施工企业成本控制五法04-26
如何提高全员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