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多借鉴人文传统

时间:2024-04-26 12:32:31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长期以来,由于语文教育突出的是工具性,再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当然还有许多非常重要的原因),语文教育没有把陶冶中学生的情操、塑造中学生的品格、建构中学生的完美人格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这导致现在有许多中学生缺乏理想,缺乏是非善恶判断的标准,对社会人生麻木不仁,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已经成为他们的人生信条。这种不良的发展趋势不但阻碍了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对其人生发展不利,同时也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健康发展。 
  语文教学缺乏人文性,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教育专家所认识。要摆脱语文教育面临的困境,真正走出这一怪圈,使语文焕发其应有的光彩与魅力,行之有效的出路就是要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人文精神。如何弘扬人文精神,至今依然闪现着艺术光泽的古代语文教育,对当前语文教学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尊重古代语文教育人文传统,吸取传统教育精华,发展古代教育思想,是优化语文教学的关键。 
  中国古代语文,不是近现代学制意义上的语文学科;中国古代语文教育,也不是近现代学制意义上的语文学科教育;它是集经史子集为一体、熔文史哲经于一炉的大语文教育。也就是说,从孔子的年代起,直到19世纪末,中国的汉语文教育,一直是同儒家伦理道德、经世济时教育、知识百科教育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学伦理、学哲学、学历史,学科学,学技术,也就是学语文,语文教育一直身兼数任。这种多功能性充分表明了古代语文教育丰富的人文内涵。尤其是学语文,同时学做人,这是中国语文教育历久不衰的传统。中国古代语文教育这种人文传统是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人文追求一脉相承的。中国文化中,“人文”一词出自《易经》,“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显然。这里对“人文”的界定。是与“天文”相对而言的。而“观乎天文”的目的,就在于把握自然的运行变化之轨迹与法则。而“人文”,则是文明的极致,“观乎人文”的目的,就在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与理解。尤其作为“礼仪文明之邦”的中国。对于“人文”有着独特的理解:所谓的“人文化成”就是对人文理念,并把这种道德精神明确地转化为人文精神的核心观念,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为学纲领。这种谋求道德完善和道德主体的挺立的努力,使中国的传统人文精神更多地带有“高山仰止”般的道德境界。 
  以“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古老信念为肇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始终没有放弃对于人文价值的追求。可以说,中国传统语文教育渗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体现着对人的现实生活的关注,张扬著作为道德主体的人的精神价值。尽管传统语文教育与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纠缠在一起,缺乏明确的学科意识,但是它所具有的悠久的人文传统,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和思想动力。如何焕发传统语文教育的人文精神,促进当前的语文教改走向理想境界,这是所有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塑造学生健康人格,这是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基本任务。 
   
  语文人格教育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至今仍可作为我们实施人格教育的借鉴。中国古代教育基本上是以语文学科为主体的教育,也是以人伦教化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已经形成了人格教化的系统理论。并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格教育的方法。如古人的“性习论”原则。他们认为人格是在先天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因素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性”指的就是先天因素,“习”即后天因素。先天因素的“性”,只是人的一种潜能。这种潜能只是为人格的发展和形成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但不是现实性,要想使其从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就必须通过“习”的熏染,习染的过程,也就是人格社会化的过程。更加可贵的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从“性习论”原则出发。不仅认识到社会化的重要,同时敢把人看做是活生生的主体,因此,在人格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灵活调动受教育者的主体积极性。我们要学习吸收传统人格教育的有益经验,并赋予符合今天时代要求的崭新意义。在语文教学内容中,有歌颂祖国、热爱人民、歌唱自由的优美篇章,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事迹,有美与丑、善与恶的评判标准,有宽容、豁达、侠义等做人的准则……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直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意识,使审美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可以直接培养学生求真、向善,形成完满人格的道德特性;还可以直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荣誉感、进取性、独立性等品质。也可以通过师生双方教与学的活动,有意或无意地培养学生的某些能促进健康人格形成的因素。这些因素不是直接表现健康人格的内涵,而是健康人格形成的必备条件。如认知方式、认知结构、理解力、判断力、自我教育能力等,虽然它们不直接属于健康人格的范畴,但正是这些因素,影响着个体人格的形成,它们是个体健康人格形成的必备的内在条件。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弘扬和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这是语文教育人文性的首要任务。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个民族在历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具有对内动员民族力量、对外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没有高尚的品格,没有坚定的志向,不可能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在漫长的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凭着自强不息的奋斗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厚德载物的集体精神、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这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力量,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动力。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传承中华民族精神是语文教学民族性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传承是精神与文化的传承,是民族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念、人生观念的传承;也是在潜移默化、熏陶、浸染中濡养一个富有民族气性的中国人。一个富有民族感的龙的传人。这是每一位有责任心、有民族气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语文教师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必须结合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牢牢抓住爱国主义这个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努力通过各种手段深化和增强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深厚感情,使广大青年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独立的光荣传统,把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作为人生的价值取向。爱国主义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爱国主义更是一种责任。语文教育要通过中国历史上那些以天下为己任的杰出人物的光辉业绩,有效改变部分学生存在的“重个人轻社会,重功利轻道义,重物质轻精神,重索取轻奉献”的责任意识淡化现象,使他们懂得承担社会责任是其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中的主体地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在语文教育中还要激励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这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久经磨难而永不衰弱的根本原因。学生要继承这种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志存高远,坚忍不拔,勇于进取,在学习和生活的各种困难与挫折面前保持百折不挠的人生态度,不畏艰难,锲而不舍,不断提高人生的境界。 
   
  三、重视学生良好情感的培育,这是语文教育人文性的重要任务。 
   
  情感教育是由爱所牵引的教育,是基于对学生生命尊重的教育。培养学生敏感的心灵,丰富的体验,细腻的感受,是完整人的情感所必需的教育。“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亲情,爱国情,爱情,这些人类最美好的情愫。流淌在我们华夏子孙的血液里。积淀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需要我们的语文教育去传承;还有许多潜存于我们内心深处的人类永恒的情感,诸如感激,同情,敬畏,羞耻,宽容,都需要我们的语文教育去开启,去唤醒,去提升。语文课程中的文学作品以人的情感为中心,为年轻学生的心灵打开了一扇洞察世界之窗。使学生间接获得生活经验。呼吸情感世界的气息。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不断挖掘情感教育的因素,抓住情感契机,让学生走进作品,和作者产生共鸣,感受现实世界的人文情怀。情感的领域是丰富的,以此为内容的教育也是多样的。教师要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懂得珍视亲情,学会善待家人,进而把爱心和责任感推及他人乃至社会,让他们从身边发生的看似平淡实则蕴含崇高美好的人和事中。懂得珍惜别人的付出,并学会感恩,学会为他人付出。 
  现代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实质就是人文精神,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生成过程直接体现在学生人文精神的生成过程中。我们要扬弃性地继承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人文传统,批判性地吸纳古代语文教育中的有益的人文经验,并赋予符合时代要求的崭新意义以优化我们的语文教学。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英语早读课——-英语学习的发酵剂04-26

浅谈初中英语作业的创新设计与评价04-26

浅谈当前农村中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04-26

非智力因素与交际英语教学04-26

合作学习在中学英语学习中的应用04-26

构筑英语殿堂的基石04-26

问生英语语感从何得 为有教师悉心培养来04-26

如何培养初中生英语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04-26

科学评价,激发潜能04-26

“演”好英语课堂教学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