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门参与社会保障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时间:2024-04-26 12:24:14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摘要:社会保障的构建模式是社会保障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议题,在社会保障经历由政府主导与“小政府,大市场”两个典型阶段以后,各国社会保障模式的探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化,在此期间,另一参与者——第三部门的出现为学者们提供了一条新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关键词:社会保障;第三部门

  社会保障作为确保公民获取基本生活资料、获得经济发展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18世纪以前,社会保障的主体是个人家庭以及一些自发性的社会团体。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性增加,劳资矛盾日趋激化,国家开始进入社会保障领域,并担当主要角色。社会保障的管理运作进入了国家主导的时期。以英国为代表的“福利国家”,在经历经济高速增长与优厚福利政策的短暂互动后,日益沉重的福利负担不仅限制了经济的发展,也给社会带来了许多隐患。随后社会保障改革的浪潮带来了以美国为范例的“小政府,大市场”社会保障体制格局,它极大地改善了公民基本保障与国家财政负担的对立冲突,至今这一模式的社会保障体制仍是讨论和研究的焦点。就在人们争议不休的时候,一个由社会实践产生的新主体闯入了人们的视野——第三部门。
  第三部门进入社会保障机制的运营并非一个偶然事件,或者说一切偶然皆源于必然。第三部门的特殊属性与其独特的运作模式决定了其参与社会保障机制运作和管理的独到优势。
  
  一、第三部门参与社会保障管理的理论分析
  
  第三部门的产生和发展,学术界有以下理论来解释其必然性。
  
  (一)资源互依论
  这是一种从社会资源的角度讨论组织与环境关系的理论。一些学者认为,组织受制于外在环境,组织的活动与结果深受环境影响。政府组织与第三部门各有其独特的资源。就非政府组织来说,其资源有服务传递、资讯与专业技术、社会的参与支持等;至于政府所具有的资源,包括提供财源、资讯、政治上的支持或正当性,以及核准各类组织设立或活动的许可权等。
  应该说第三部门的出现弥补了政府的部分职能,而政府组织对第三部门的管理与辅助,则是维护第三部门自立与生存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两者之间不完全是监督与被监督的上下关系,而是一种资源互依关系。这说明在由政府独立经营社会保障呈现出不经济结果时,人们会选择由独立或半独立于政府的主体来更好地应用社会资源,以促使资源利用的效益最大化。
  
  (二)社区参与理论
  一些社会学家认为,在社区形成的过程中,公民参与和志愿主义是十分重要的基石。而第三部门的形成,也是沿着同样的路线进行的,并且往往是随着社区组织与发展的运动一并发生。志愿主义的几个特质,如利他主义、社会交换、社会过程和结盟,促成人们能够在社区事务参与中,将个人的需求与公益的任务和作为做出很好的连结,因而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第三部门。
  从这一理论来理解,第三部门参与到社会保障中的主要作用是确保社会保障的普及程度。公司不可能成为社会保障制度动作的主要载体,这是因为其一,终身工作无论对于公司的所有者还是劳动者而言都意味着巨大的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决定了优胜劣汰,因而在自由意志的双向选择环境中,维系这样一种协议是高成本高风险的;其二,若以企业为载体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企业将为此投入大量的管理成本,并在其性质上产生模糊地带。社会保障具有福利性,具有调节社会收入差距的作用,而企业其根本性质是追求效益,追求所有者的利润和收益。成本基数的扩大必定会影响到所有者的收益,而且会导致其运营成本的提高,使企业丧失竞争力。于是从另一个角度而言,第三部门着眼于社区,以此时社会成员的居住地为切入点,将所有的受保障人员覆盖其中,这不仅仅包括在职的人员,对于自由职业者,失业人员,以及因年老或身体疾病不能参与社会劳动的人也能及时给予保障和帮助,体现社会保障建立的初衷,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三)民社理论
  有些学者尝试着运用跨学科的视角,解释第三部门存在的共同基础,提出了民社理论。认为社会由家庭、市场、国家、民社等四个制度机制所构成。所谓民社,是指在任何文化、地域和历史时间点上,存在于家庭之外,不受市场经济与政治势力所左右的社会团体,包括俱乐部或其他会员团体、志愿团体、宗教团体、艺术团体或是其他非营利性的人民社团。
  从社会组织四分化这一角度分析,在国家介入并建立社会保障以前,人们大多依靠家庭来维系成员的生活,因而家庭是社会保障的主要载体。但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结构的变迁使得这一方法不再有效。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得人们对于其他成员经济帮助的成本增加,人口老龄化突显了代际冲突和矛盾。毫无疑问,民社则在这个缺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社独立或半独立于政府,且不同于市场主体,不以利益为其活动的根本目的。另外,民社是一个泛化的家庭概念,其成员以某种意愿或目的结成组织,因而不受数量的约束,在相互承担风险上无疑是增加了基数,从而弱化了独立个体的负担。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第三部门参与社会保障的实践成果
  
  以上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对第三部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不仅如此,由于其广泛的民众基础,行动宗旨的公益性,使其在促进社会保障良好运行、健康发展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社会保障改革风潮的兴起,第三部门在优化社会保障运行效率中的作用已呈现在了人们眼前。诚然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第三部门在参与社会保障制度运作中的具体作用和参与程度也不尽相同,但从各国社会保障改革创新的实践中不难发现,第三部门的发展能极大地促进社会保障社会化的进程。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一)第三部门的参与能促进服务对象的社会化
  社会保障体系应是跨越地区、行业和阶层的界限,覆盖全社会成员的公共事业。因而在社会成员面临生存危险和最基本的经济发展困难时,原则上都应该得到最基本的帮助和保障。然而,就我国现有的生产力水平来说,社会财富还不足以在短期内将全部人口纳入社会保障网中。在经济实力不能承受刚性的保险水平时,对覆盖对象的过多承诺,无疑是画饼充饥,作茧自缚,既不利于经济增长,也不利于社会保障的健康发展。然而,第三部门的加入能在极大程度上使得这一问题得到改善。一方面,第三部门通过资金捐赠、调查研究和语汇广泛宣传,能够推动社会广泛关注那些资金和人力资源薄弱的部门和地区以及因此遭遇困难的脆弱群体,促进社会保障逐步将其纳入正规体系并获得帮助;另一方面,对社会政策、政府权利应当给予保障但却无力给予帮助的群体,第三部门通过聚集社会的力量给予经济或技术上的支持,使其获得一定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福利。在弥补社会保障发展中的缺口,减轻经济发展压力,稳定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上,第三部门能够发挥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促进资金筹集的社会化
  资金短缺是当前困扰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采取多元化的筹资方式,扩充资金来源,是形成雄厚资金支持,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主要努力方向。在各级政府财政拨款的同时,开辟民间捐款、各界扶持等社会化渠道,不仅可以缓解社会保障的资金压力而且可以充分吸收社会闲散资金,积极调动一切资源,形成强大的动力支持,在基本的社会保险、养老保险以外,促使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项目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从我国目前的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来看,第三部门的收入来源有财政拨款,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的政府性基金、资金、附加收入以及行政事业性收费,社团会费收入、社会各界的捐赠收入等数十种。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政府职能的进一步明确以及财政支持范围的规范化,第三部门将以“社会各界的捐赠收入”作为筹资的主渠道。
  
  
  (三)促进管理服务方式的社会化
  在社会保障建立之初,由于其管理体制不统一,政出多门,因而会呈现管理混乱的局面,一些政府部门承担了具体项目的领导、管理、经办、服务和监督的职能。这种情况不但影响了有关部门的工作注意力和工作效率,也影响了社会保障的有效管理和稳定运行。因此,建立一套有专门机构统一管理的社会保障机制,以促进社会保障的社会化便成为了当务之急。若由第三部门如社区服务机构、社团组织、民间慈善机构等来承担一些具体的社会保障事务则会收到单纯依靠行政权利所无法达到的社会效果。行政部门依靠的是外在的强制性力量,而第三部门依靠的是其成员内在的自律力量自觉地去实施,可以调动民间的积极性,使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真正成为全社会关心的事业。如将原来由政府、企业举办的生活服务机构交由职工居住所在地的社区服务机构来承办,则不仅得到了不交或少交费的福利服务,而且还开拓了一些就业机会,使居民自觉地参加进来,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
  4、促进监督机制的社会化。社会保障监督机制是社会保障健康发展并发挥其积极意义的重要保证。但在社会保障建立之初、锐意改革、模式探索的时期,管理体制的弊端,将导致其监督体系严重失效,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不正之风愈演愈烈。在社会保障监督体系中除了应有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外,还应有社会监督。第三部门从事的是非营利性事业,其宗旨是为群众的利益服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组织群众进行有力的监督。第三部门的有形资产大多来自社会的捐赠,是人们的自觉贡献,最终要全部用于社会公益事业。从这一点上讲,其有形资产为零。然而其合法性和社会声誉、社会公众信任度才是其真正拥有的最宝贵的资产。第三部门将社会公众信任度视为安身立命之本,从而有利于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监督制约机制。他们通过对各自拥护人群的宣传组织,强化公众参与社会保障监督的意识,推动社会保障监督体系的可操作化,从而实现监督机制的法制化。
  
  三、结束语
  
  如何构建一个完善而有生机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它在稳定社会秩序,提供切实保障的同时能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互动,而不是增加经济负担,阻碍社会进步,这是人类社会获得长远、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每个国家都在积极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模式,而任何一种尝试都是进步的契机,第三部门的特殊社会功能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更好的途径,翻开了社会保障模式探索的新篇章,它将在补充政府作用、市场缺陷,发展公民社会、提高民主意识,促进经济良好运行,协调政府与市场关系上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胡伟.第三部门内涵探析[J].前沿,2004(2).
  2、王志华.第三部门与公共物品供给:方式选择及政府作用[J].行政论谈,2003(7).
  3、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4、张莉,风笑天.转型时期我国第三部门的兴起及其社会功能[J].社会科学,2000(9).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试析公共管理理论创新的三个路径04-26

浅谈自我管理与知识管理04-26

试析基于新农村建设下乡镇行政管理04-26

浅析从心理学角度论酒店客房服务管理04-26

浅析中国电信客户服务管理体系架构研究04-26

浅谈复杂性与组织管理04-26

地铁服务管理模式分析与探讨04-26

信息化视阈下的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研究04-26

浅谈织里物流管理的现状与对策04-26

论计量机构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