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我国先秦文化中的三个代表人物的重要思想出发,指出柔性管理的重要性,从中汲取有利于企业管理的精华,为我国企业的柔性管理提供理论分析的根源基础,并进一步指导企业发展以适应当今激烈的竞争环境。
关键词:先秦文化、柔性管理、无为而治、以人为本、隆礼重法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se the importance of flexible management based on concernful thought of three representative people in Pre-ch’in. The author scoop elite made for corporation management, and offer the base of theory analysis for flexible management in China. The author instruct corporation development for adapting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Futherly.
Key words: Culture of Pre-Ch’in Flexible Management Management by no action Base of human Adore manner and law
引言
对当代企业而言,刚性管理的弊端显现无疑。先秦时期是我国思想史上的黄金年代,由于时代的变革,涌现了大批不朽的哲人。以老子、孔子和荀子为代表的思想家们纷纷提出了自己伟大的哲学思想,它对后世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有效整理并汲取先秦文化中的管理思想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先秦文化反映的管理理念是道家、儒家、法家精神的集中体现,而道、儒、法又分别对应着现代企业理、情、法的管理思想。理即把握规律,采取对策,实施决策。老子强调无为而治就是要把握规律,顺应自然,不盲动,就是要理性的思考和行为。情即员工自身的感情和员工对企业的感情,涉及情感投资和伦理管理,孔子首倡的礼就属于道德观念和伦理规范的范畴。法即规章制度和秩序。我国现阶段的企业管理就是以情为主,制度执行相对松懈,理性精神不足,主要追求人文关怀以及和谐共生。情理法三者如何有效统一是企业管理的重要课题,陈荣耀认为形儒、内道、重法是未来中国管理的理想模式[1],而荀子有关融法入礼的观点正和我国现阶段的企业管理要求是基本符合的。
1、老子与无为而治的柔性管理思想
“无为而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思想。“无为而治”并非无所作为,而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所谓道,首先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其次是世界万物的运行规律,最后道还是一切事物的命名者。老子称道无形无名,一切均从道中延伸而来。道无为是顺应道的规律,道无不为同样遵循了道的规律。对当代企业而言,就是要顺应管理和经济发展的规律,在管理中有所为有所不为,否则就会“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老子“柔弱胜刚强”的理念在企业管理中正体现了柔性管理的优势。所谓“弱之胜强,柔之胜刚”,深入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工作时表现为对待优秀人才的管理,切不能单纯使用苛刻制度等刚性管理手段将其束缚。而应强化企业文化,加强优秀人才的企业认同感和归属感,建立合理的晋升和薪酬机制,把优秀人才的人生目标和企业目标统一起来,才能最大限度调动员工工作自主性和能动性。
“治大国,若烹小鲜”是极具智慧的管理方法。法国社会学家帕斯卡就曾指出“人类对于琐碎事物的敏感和对于最主要事物的麻木,标志着一种不可思议的错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对企业管理人员而言,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的管理方法是不明智的选择。正如老子所说,“君无为而臣有为”。合格的管理人员应该善于分权和授权,采取周密计划、适当指导下属工作和严格验收工作质量的管理方式,其效率远高于事必躬亲不愿放权的管理方式。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反映了创新的重要性。“反者道之动”蕴含了宇宙万物运行的必然规律,企业的一般发展曲线是倒U型的,这也充分反映了这一规律。企业想要长久保持旺盛生命力,必须依靠创新能力的培养。国内管理学家周三多把管理基本职能划分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而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也强调各种创新的重要性。
2、孔子与“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管理思想
孔子“仁、义、礼、智、信”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东南亚诸国的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儒家的管理思想中贯穿着柔性管理的思想,即大道以仁德为本,以礼智为纲。
孔子建立了“以人为本”的人性本善的管理模式。儒家认为“人为万物之灵”,宇宙中最宝贵的是人。儒学明确断言:管理的核心是人,管理的主体和客体也是人,人是贯穿整个管理环节和要素的中心。从泰勒开始的现代管理理论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分析人性,分别提出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和“复杂人”等假设,就是为了适应或重塑人性,从而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孟子继承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基本思想,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最初假设。孟子提出了“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的人性管理模式,即“仁政”。他关注人行事时的良知,希望通过“推恩”的方法实现和谐,强调自尊和尊重他人,欣赏自强不息和刚毅进取的人生态度。
儒家把“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作为管理的主要手段,“德治”是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原则。在儒家看来,道德教化是管理的前提。儒学的“德”包括仁义、忠恕、诚信、礼仪等。要想以德化人,管理者首先要做到仁,仁的基本含义就是“爱人”,就是必须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表现自己的仁爱之心,即立德的同时要立功。同时人是有私欲的,如何协调人“立德”和“私欲”这对矛盾体,对管理来讲至关重要。现代管理学对用什么样的手段来调动人的积极性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典型的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弗罗姆的期望理论、奥德弗的ERG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激励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等。而孔子则强调“克己复礼为仁”,即通过修身立德来克制人的私欲。儒家讲“道之以德”,首先强调管理者必须认识到人的本性、人的价值和如何实现价值。其次作为管理者,必须“以身作则”,因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同时被管理者也必须意识到自身的社会分工和社会职责,通过有序管理和有序竞争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这样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矛盾以及人们“立德”和“私欲”的矛盾就都被统一在礼的规定之中了。孔子强调仁德宽厚诚信待人,并用“礼”来规范人的行为,协调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最终达到“和为贵”的管理境界。
孔子建立了一套系统而完整的人力资源开发理论。首先,孔子建立了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他强调“有教无类”,要求“日日新,又日新”,反对“不教而杀”的野蛮管理方式。其次,儒家采取了“任人唯贤”的用人之道,并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模式。同时儒家还提出了以实绩作为考核人才能力的标准,因贤能授职,反对求全责备。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3、荀子与“性伪合而治”的柔性管理思想
孔孟基于人性本善的最初假设,提出以人为本的仁德管理模式。荀子则集儒家管理思想之大成,又吸收发扬了春秋子产和范宣子等人的法家管理理论,并基于人性本恶的假设,提出了别具一格的“性伪合而治”的柔性管理思想。荀子也是后世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的老师,韩非子很多重要的法家思想就来源于荀子。
荀子提倡“性恶论”,又基此提出“性伪合而治”,进而提出隆礼重法的柔性管理方法。荀子认为“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人由于自然的本性生而好利多欲,同时由于欲多物寡,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人必定会互相争斗,因而人性本恶。但人们又羞于承认人性本恶,因为人毕竟经过道德的熏陶有善良的一面,在面对自身邪恶的思想和行为时必定会伪装自己,即“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面对人性本恶的现状,就不能一味顺从人性自然发展,必须“化性起伪”,用礼来规范人的心智思想,用法来规范人的义利取舍。
隆礼重法、礼法相济是荀子最根本的管理方法。荀子认为“治之经,礼与法”,他基于“养人之欲,给人之求”的目的,提出按照礼的规范满足并节制人的欲求,一旦人的欲求超过礼所规定的范围就要用法来强行制约人的行为。荀子认为礼的起源就是为了制定合理的分配制度,他提倡在管理中突出礼的重要性。礼包括政治法律制度、社会等级制度和道德规范及行为准则等,但荀子的“礼”与孔子的“礼”又不尽相同。首先,孔子讲“礼”强调“礼”的先天性,即礼是建立在固有的社会结构上并为维系原有等级秩序而服务的。而荀子反对世袭等级制,提倡应该按照人的贤能与否来安排等级。荀子主张“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需而废”,明确提出把贤能与否作为提升和降职的唯一标准,这对我们现代企业选拔管理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其次,孔子讲“礼”主要依靠人内在的道德意识和外在的舆论监督,实际约束力较弱。而荀子则融法于礼,强调礼的法制化。荀子的礼包括了法的内容,他关于把礼作为行为规范的依据的想法和后来法家把法作为行为规范的依据的想法十分相似。荀子关于隆礼重法的管理方法实际上就是一方面强化教育用人性化的手段满足人的正常需求,另一方面又制定适当的规章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并遏制人可能的过度欲求。这两种管理手段双管齐下交互使用,最终达到求治去乱的管理目标。
荀子主张礼法相济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尚贤使能。他认为“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制度规范了人行为的内容和边界,但制度毕竟不能独立于人之外而单独存在,制定制度只是管理的开始,只有使用贤能的人才来推行制度才能使制度得到贯彻。高明的企业管理者首先应该关注的是选拔任用贤能的人才而不是争权夺势,只有有了贤明人才的辅佐才能使企业蒸蒸日上。荀子这种“有治人,无治法”的管理思想强调了人才对管理的重要性,并认为应该采取“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的职位授予方法。
4、先秦文化中的柔性管理思想综述
老子、孔子和荀子等先秦思想家都强调柔性管理的重要性,但其侧重点不一样。老子主要强调“无为而治”,希望通过“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方法最终达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管理境界。孔子则为我们描绘了通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管理手段实现大同社会的美好蓝图。荀子则从“人性本恶”的角度出发,提出通过隆礼重法的管理方法来解决人类“善伪”的矛盾,教育并引导人回归质朴,他注重发掘人的内在价值和主动性,强调管理的人和效应,并强调规则和秩序,最终达到求治去乱的管理目标。
老子认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他提倡自我的道德修为,强调出世无为的顺其自然胜过人力的刻意行为,侧重柔弱胜刚强的管理之道。孔子则强调人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入世,用儒家的各种手段改造世界,重建社会伦理,注重通过建设人的精神因素来达到管理的目的。而荀子则从人性本恶出发,认为管理首先要满足人正常的物质需求,他强调法的重要性并通过共建人的精神因素和物质因素最终达到人和效应。
在当前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企业在吸收国外硬性管理和硬球战略精华的同时,应有效的从民族文化中吸取柔性管理的营养,兼容并包,走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管理之道。管理者应融合柔性和硬性管理的优点,以出世无为的姿态、入世有为的战略、积极有效的员工激励手段,结合情、礼、法的客观管理现实,着力打造优秀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卓越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 陈德述,儒家文化新论,四川: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M],2005
[2] 陈荣耀,情、礼、法-中、日、美三国企业理念比较,世界经济文汇[J],1997
[3] 葛荣晋,道家哲学智慧与企业柔性管理,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4(12)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我国企业土地资产管理探析04-26
浅论新经济时代的思维方式04-26
建立和完善高校后勤企业内部控制的几点思考04-26
谈论《资本论》的信用理论与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04-26
试论食品安全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刍议04-26
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分析04-26
我国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的人才支撑对策04-26
试论企业绿色营销与可持续发展04-26
高层建筑节能设计的应用研究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