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私有退休基金的营运管理经验对于我国的企业年金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应提高我国企业年金的立法层次,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监管,建立集中统一监管的社会保障基金监管委员会;完善税收政策、明确参与资格、改革缴费基数和提供临时贷款,完善企业年金制度设计,扩大企业年金的覆盖面;个人管理账户、逐步放宽投资比例限制和投资方式多元化;建立合理的风险约束机制、风险监督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
[关键词]美国私有退休基金 企业年金 借鉴
美国私有退休基金和我国的企业年金都是以企业为管理单位的社会保障基金。经过30多年的发展,美国私有退休基金总额已经超过美国联邦社会保障基金、州和地方政府社会保障基金的总和,成为美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我国企业年金发展时间短、规模小、问题多,尚处于起步阶段。借鉴美国私有退休基金在筹集、支付、投资和管理方面的经验,对于发展我国企业年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美国私有退休基金的发展与经验
美国私有退休基金是指企业单独设立,或者多个企业联合设立的员工社会保险项目,它是由企业雇主发起建立、产权属于企业雇员的退休基金。1974年,美国规范私有养老计划的《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和对私有养老计划减免税优惠的《国内税收法修正案》的颁布,促进了私有退休基金的发展,各种退休计划不断涌现。主要有受益确定型(DB)和缴款确定型(DC)两大类别。较有影响的退休计划有个人退休账户(Individual Retirement Account ,简称IRA)、401(k)账户、403(b)账户、抵税年金(Tax-Sheltered Annuity ,简称TSA)、雇员股权计划(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 ,简称ESOP)等。美国私有退休基金在发展中有以下特点和经验: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私有退休基金是美国退休基金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长最快的部分。1990年至2005年,美国私有退休基金增长迅速,个人退休账户从1990年的6370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近3.7万亿元,增长4.8倍,年平均增长率约32%。确定缴费计划包括401(k)计划、403(b)计划和457计划等,从1990年的8890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3.7万亿元,增长3.2倍,年平均增长率约21%。截至2005年末,个人退休账户和确定缴费型计划合计约7.4万亿美元,约占美国退休基金市场的51.75%。
第二,“审慎人原则”的管理模式为私有退休基金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发展环境。国家不直接介入私有退休基金的管理,而是通过一系列的立法和税收政策信号来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从而达到间接管理的目的。其主要特点和成功经验是,其一,对私有退休基金的投资方向和结构没有太多的限制,在资产配置的品种和比例上没有硬性规定,一般只要求基金投资人运用谨慎人的投资原则,自行选择投资方式和投资组合;其二,强调基金管理者对基金持有人的诚信义务和基金管理的透明度,限制基金管理者进行自营业务,打击欺诈行为,保护持有人利益;其三,依靠审计师、精算师、资产评估机构等中介对基金营运进行监督。
第三,私有退休基金与共同基金形成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私有退休基金主要以投资共同基金为主。2005年末,私有退休基金投资共同基金约3.44万亿美元,占私有退休基金总资产的46.5%,占共同基金总资产的38.7%。国内股票基金、国际股票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基金和混合基金分别占私有退休基金总资产的45%、10%、23%、15%和6%。私有退休基金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对共同基金的需求,促进了共同基金的发展,增加了证券市场资金供给,改善了证券市场投资者结构,促进了证券市场的繁荣。同时,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证券市场也为基金等投资者提供了更加完善和品种众多的投资工具,促进了共同基金的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进一步吸引私有退休基金投资和持有共同基金。这种良性的循环集中表现在共同基金资产和私有退休基金投资共同基金的资产不断上升,私有退休基金投资收益优于美国州和地方政府社会保障基金,更优于美国联邦社会保障基金。
第四,多种因素的合力促进了私有退休基金的发展。美国私有退休基金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形式多样的退休计划、不断提高的覆盖面和缴费基数以及可观的投资收益。而在这些表象的背后是经济、金融和政策等因素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一,美国经济发展与私有退休基金的正相关关系十分明显。1990~2005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114.6%,而同期个人退休账户和确定缴费计划分别增长了475.6%和316.2%。其二,美国国会通过的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的法案直接推动了私有退休基金发展。为了鼓励小型企业建立企业退休计划,《简化职工养老法案》和《激励超小型企业建立退休计划法案》对小型企业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简化手续及监管方法,提高缴费限额,还允许50岁以上的职工每年额外增加500美元的投入。其三,1983~2000年是美国股市的大牛市阶段,道琼斯指数从1000点上升到11500点,上涨了11倍,纳斯达克指数从250点上升到4600点,上涨了近17.4倍。大牛市所带来的巨大财富效应和私有退休基金适时提高了股票投资比例(高峰时达到了60%左右的水平),不仅吸引人们更多参加私有退休基金,而且也大大促进了基金投资收益的提高,扩大了基金的总体规模。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我国企业年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年金的试点始于1991年,当时称为“企业补充养老保险”。2004年《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等相关法规颁布,标志着企业年金进入规范发展阶段。截至2006年末,有2.4万多家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年金规模达910亿元,受惠员工964万人。企业年金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覆盖面低,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国企业年金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无论是企业和职工的覆盖面,还是基金规模都是非常小的数目,企业年金还没有充分发挥对基本养老保险应有的补充作用。企业年金的发展,行业快于地方、东部快于中西部、大企业快于中小企业、国有企业快于其它所有制企业的现象十分明显。企业年金在经济效益好的行业尤其是几大垄断行业,如电力、石化、煤炭和电信等发展较快,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年金发展缓慢,一些内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企业年金甚至还没有启动。
第二,政策和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国企业年金的相关政策不是以国家法律形式,而是以国务院或部门法规的形式颁布,立法层次较低,其权威性和稳定性较差,制约了企业年金制度的推广。即使现有的法规体系也存在不健全和不完善的问题。首先,税收优惠政策不明确。企业年金所需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缴纳。企业缴费从成本中列支,免除了这部分缴费的企业所得税。职工个人缴费可以由企业从职工个人工资中代扣,但个人缴费是税前或税后,则无明确规定。其次,在企业年金设计上留出了许多空间,可以是受益确定型(DB)计划,也可以是缴费确定型(DC)计划,但从企业年金计划形式来看,我国目前只有货币型年金计划,没有非货币型年金计划。再次,制度设计忽略社会公平。企业和职工缴费按照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没有按照国际惯例设定缴费基数的上限,造成高收入者通过多缴费来逃避税收,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最后,基金运营安全没有得到制度性解决。现行制度虽然明确了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之间的制约关系,并明确了企业年金的投资范围、信息披露和监督检查等要求,但并没有从制度上解决企业和职工最关心的企业年金一旦损失或者灭失的责任主体和如何承担责任等问题,企业年金理事会是否能承担受托人的法律责任值得商榷。
第三,投资管理过于谨慎。基于我国金融市场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基本结构特征、资本市场尚不成熟和发达,以及企业年金市场发展之初,管理机构欠缺充分的投资管理和风险控制经验等方面的考虑,我国在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上实行严格的比例限制并将资产配置的重点确定为低风险品种。流动性产品和固定收益产品总比例高达约70%,股票等权益类产品及投资性保险产品、股票基金的比例不高于基金净资产的30%,其中投资股票的比例不高于基金净资产的20%。这种单纯强调基金的安全性而忽略基金的收益性的规定必将制约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首先,结合我国货币市场的年收益率约2%~3%,固定收益品种的年回报5%左右和中国股市的年平均回报在9%左右的现状,在政策规定的企业年金投资组合比例下,合计投资回报率只有5%左右,这一过低的投资回报率在我国股票市场长期向好、投资者收益较高的背景下,削弱了企业年金对企业的吸引力。其次,与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相比,股票和股票基金的投资比例低了10个百分点,这与两种基金的性质、参与人结构和风险偏好正好相反,不符合企业年金的发展规律。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三、借鉴与建议
借鉴美国私有退休基金经验,完善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和基金管理的政策建议是: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提高立法层次、完善法律体系,建立集中监管和中介机构监管相配合的监管体系。借鉴美国《社会保障法》和《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等国家立法在推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方面的有益经验,通过立法机关,尽快将改革中确立的合理的社会保障政策上升到法律规范的层次,对企业年金的筹集、支付和投资管理等方面做出明确的法律规定。为了解决我国企业年金多头管理、监管不到位的情况,建议强化监管力量,加强全国统一监管,由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证监会、中国银监会、中国保监会等部门的有关专家共同组成社会保障基金监管委员会,下设企业年金监管委员会,通过立法明确其法律地位,赋予相应权力,对企业年金进行全面监管。同时,在企业年金的监管中,发挥会计师、律师等中介机构的作用,使其参与到基金运营的每个环节,使企业年金的运营更加透明化。
第二,完善企业年金制度设计。首先,改进税收政策,扩大企业年金的覆盖面。企业年金非强制性的特质,决定了企业年金今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有关政策的影响,尤其是税收政策。要合理、妥善地把握激励企业举办企业年金和防止造成税收漏洞的动态平衡。在当前我国国力增强、国家税收大幅增长的背景下,适当明确和扩大税收优惠将大大促进企业年金的发展。在个人缴费方面,要明确税前列支;对于地区、行业之间和不同规模企业之间实行差别优惠税率,扩大企业年金的覆盖面,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其次,明确参与资格,兼顾公平和效率。针对我国现行制度对参与人资格过于宽泛的问题,应细化职工参与企业年金的年龄资格及工龄资格标准,并增加对50岁以上的大龄职工追加缴费的规定,这将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在缴费基数方面,改革我国目前规定的收入比例上限缴费原则,实行绝对金额上限缴费,体现非歧视待遇原则,避免高收入阶层通过企业年金逃税和获取更高的待遇。在支出方面,允许为计划参与人提供临时贷款,用于解决其退休前的应急性资金之需,增加制度的灵活性,提高职工的参与积极性。
第三,逐步放宽投资比例限制,真正实现个人账户管理。针对我国目前投资比例管理过于注重安全性的问题,建议当前应适当放宽企业年金投资股票和股票基金的比例10~15个百分点。随着市场的逐步成熟、市场化运营和监管水平的逐渐提高,借鉴美国私有退休基金股票投资比重阶段性发展的经验,今后应适时调整资产配置,投资方式更加多元化,企业年金在资本市场的比重维持安全性和收益性相协调的水平,最终实现企业年金监管模式由严格数量监管模式转向“审慎人原则”监管模式的目标。针对我国企业年金有的没有建立个人账户,即使建立了个人账户也实行企业或者国家决策的问题,借鉴美国私有退休基金个人账户由职工个人管理和决策的经验,建议改革企业年金投资决策模式,通过真正的个人账户管理,将投资决策权交还给企业的职工。这样,一些年轻人可能就会选择较为激进的投资品,临近退休的职工则会趋于保守,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养老需求进行投资选择。
第四,建立和完善企业年金风险控制体系,有效化解管理和投资风险。约束机制、监督机制和补偿机制是控制企业年金制度性风险的必要手段。其一,建立合理的风险约束机制。风险约束机制的关键在于企业年金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否合理,即受托人与投资管理人、基金托管人、账户管理人和中介服务机构之间建立的委托关系是否能够使得他们各司其职,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建议从操作层面上把企业年金管理和运营的各个领域细化,如受托人应该是审慎的专家、资产分散化、依法合规运营等。其二,建立合理的风险监督机制。通过现场监管与非现场监管方式,加强企业年金的日常监管;通过多种数量经济模型对监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实现对其运营合规性的监督;加大对基金运作主要环节的信息披露力度,避免基金受托人、投资管理人、保管人黑箱操作;加强社会监督,企业年金的受托人、投资管理人、保管人的财务报表和企业年金财务报表必须接受独立审计机构审计,资信等级必须经信用评级机构评定,受托人必须聘请外部精算师对其偿债能力进行评估。其三,建立合理的风险补偿机制。应以银行存款利率为基准确定最低保证收益率,并通过多方负担的方式建立最低收益担保机构,为企业年金基金提供最低的保证收益率。在操作上,建议建立两个层次的准备金,有效化解投资风险,实现保值增值。一是,当企业年金年度收益高于最低投资收益率一定百分比时,将高出部分提取盈余准备金;二是,投资管理人按其收取管理费的一定比例提取风险准备金,当基金实际收益率低于最低收益率时,用风险准备金弥补。同时,为了控制市场化运营的风险,借鉴美国养老金利益保障公司(The Pension Benefit Guaranty Corporation,简称PBGC)的经验,防范企业破产而导致养老金计划失败使职工失去养老金的系统性风险,成立企业年金保险公司,由政府为保障破产企业职工的基本权利承担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章晓懿主编.社会保障: 制度与比较[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2]刘子兰.养老金制度和养老基金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3]王洪春,卢海元.美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与借鉴[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王元月,游桂云,李然.社会保障——理论、工具、制度、操作[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
[5]林羿.美国私有退休基金体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The 2007 OASDI Trustees Report,http:www.ssa.gov.
[7]Ibbotson,SBBI 2000 Yearbook.
[8]Investment Company Institute ,2006.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我国FDI承接能力的阶段性特征与趋势04-26
浅谈集团企业现金流的差异化管理04-26
刍议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难点04-26
循环再生产业的价值形成与实现机制04-26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04-26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风险04-26
碳排放量、碳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价值04-26
当前社会认同的困境与管理04-26
基于区位商的产业集群集聚度研究——以我国纺织产业为04-26
论上市公司股票回购制度探析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