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依据全纳教育理论,提出了树立学校实现和谐学生管理的新理念,即在学生管理中坚持学生是可发展的,学生是管理主体,关注每一个学生,个性化与多样性管理相结合,合作化管理的理念,终身教育理念。
【关键词】高职院校;全纳教育理论;和谐学生管理;理念
一、学生管理实践需要和谐理念的指导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建设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目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促进教育公平。因此,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的学生管理,要使学生自我发展和谐、与自然和谐、与社会和谐,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就必须以和谐的学生管理理念为指导。
(二)构建和谐学校的需要
和谐学校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校园。校园和谐主要是指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主要表现为学校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等。
(三)学生管理实践的需要
总的来讲,学生理想信念较为明确和坚定,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体意识,思想活跃,富有朝气,思维正逐步走向成熟。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一是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存在个人主义、实用主义思想,思想认识水平不高。二是心理素质较差,充满着青春的躁动和思想的波动,面对各种社会现象常常感到困惑、迷惑,有盲从、盲动的现象,自我认识缺失,自卑心理较严重。三是文化基础较差,学习困难相对较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四是入学动机、成长环境、生活背景和基本技能等各不相同。这些新情况无疑给学生管理增加了难度。
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理念上存在诸多问题,片面强调学生管理者的权威,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存在对学生分类、歧视、排斥等思想,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观念不强;对学生的独特性、可发展性、人人都是可以成功的认识不足,忽视了所有学生都有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和能力,每个人在发展中都是需要帮助的,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性;学校与家庭、社会三方的合作育人的观念薄弱;终身教育理念缺失。总之,学生管理者要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就必须树立和谐的管理理念,以适应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学校和学生素质现状、管理实践的要求。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和谐学生管理概念的提出
“和谐教育是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统一实现出发,调控教育场中诸教育要素的关系,使教育的节奏符合学生发展的节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促进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5]学生管理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手段,和谐学生管理是和谐教育的一个方面。和谐学生管理的内涵应该包含以下三层主要意思:和谐管理的出发点是实现人的自身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统一;调控管理各要素的关系,使管理目标、内容、手段、方法和管理时间、空间与学生发展相适应;和谐管理的目标可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三、全纳教育理论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在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首次提出了“全纳教育”的思想。全纳教育的思想认为: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求,学校应全面接纳所有有各种需求的学生,学校教育要考虑到学生特性和需求的广泛差异,学校要消除歧视,不排斥任何人。全纳教育最根本含义是“接纳所有的人,不排斥任何人”,不能因学生存在身体、智力、社会、情感、语言、文化、种族等方面的差异或某些障碍,而不接纳他们。全纳教育强调教育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不要关注一部分学生,而歧视或排斥另一部分学生,应更多地关注已被排斥的人;学生以社会主人的身份参与自己的事情,目的是要改造这个社会;每个人都是集体的一员,人人都受欢迎,促使人们走向一种全纳的社会;依靠集体的力量,运用合作的方法解决问题;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求,学校应向所有学生提供适应学生需要的教育。
高职院校在实现和谐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全纳教育理论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全纳教育对人的本质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与坚定不移的信念,对人的差异的态度与做法,对尚未被完全认可,且常被世俗偏见视为“二类教育”、“末流学校”、“劣等乃至问题学生”的我国高职教育、高职院校以及高职学生而言,是极为重要又极为难得的。在理论层面,它对重新审视高职教育,树立尊重和合理利用差异的新型管理观念、学生观念、教师观念具有深刻启示;在实践层面,对改进乃至彻底改革目前教育管理偏重共性与整齐划一的粗糙做法具有深刻启示。
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应树立的和谐理念
(一)学生是可发展的理念
学生都是可发展的,每个人在发展中都是需要帮助的。学生管理者应该对学生持积极的态度,充分认识到学生都有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和能力。虽然学生的学习方式、风格、习惯、速度、效果不同,发展特点和水平不同,但都是量或类的差异而非质的差异,都具有不同的学习潜力,在适当的教育条件下都可能取得成功的学业,成为不同类型的人才。同时要充分认识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创造“最近发展区”。正确认识和科学估计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及其潜在的发展可能,充分考虑学生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心理发展阶段以及心理发展内容的差异,准确地发现学生们的“最近发展区”;科学地组织各种管理活动和设定管理目标,善于创设知识、能力、品德的最佳发展高度,使学生经过一定努力才可能且能够达到,始终处于可接受的程度范围内;为他们搭建适当的“表演”平台,适时激励和强化其积极行为,激发其潜力,以促进学生向更高一级水平的发展,进而由被动接受教育转变到主动接受教育、自我教育。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理念
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在关注一般学生的同时,更多地关注有特殊需要的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得到的发展机会平等。首先要理解尊重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就是那些因受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家庭等因素影响,或由于教育体制、考试制度、课程、教材以及教学方法等因素的制约,造成生理有残疾、心理有障碍、品德有缺陷、学习有困难等问题而需要帮助的学生。其次善于发现、了解学生的特殊需要,为给他们提供帮助创造条件。再次要接纳和多关注有特殊需要的学生。不以学习成绩等标准对学生分类、贴上难以撕去的标签,不排斥、不歧视,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加强适合他们的教育管理。
(三)学生是管理主体的理念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管理者应当由管理者、组织者逐步转变为设计者、指导者,视学生为管理主体,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逐步建立其自我管理的运行机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和创造性,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鼓励和指导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主动组织、参与而不是被动适应各种管理活动,在活动中形成、表现主体性,增强主人翁意识,增强民主参与、自我约束意识和能力,为更好地融入民主社会做好准备。学生是师生、生生等人际关系的主体, 管理者要真正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理解、关心、支持、赏识每一个学生,以消除学生的恐惧感,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引导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宽松的师生关系,在和谐的环境中发展主体性,主动地去探索、去创新、去发展;要引导学生建立相互爱护、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生生合作关系,认同自己“是集体中的合作者” 的身份,增强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努力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共同进步的心境,用集体的力量解决每个人的问题,发展各种潜能。
(四)个性化多样性管理的理念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各种不同需求,反对强求一律,实施个性化多样性管理。管理者应真正认识到学生个体之间存在文化背景、生理智力、才能倾向、志趣诸方面的差异,尊重、善于合理利用这些差异,发挥其积极性和突出其优势,使每个人的个性都能在与社会相适应的位置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引导学生从社会经济发展和自身发展需要出发,合理确定自主发展目标,注重培养自尊、自强、自主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使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内驱力。改变刻板划一的管理方法,采取符合不同个体身心特点、有利于充分调动其自我教育管理积极性的方法,促使管理灵活多样,有的放矢。
(五)合作化管理的理念
管理者要改变在封闭的学校教育环境内组织教育的传统观念,以合作的方式与家庭、社会建立密切的关系,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资源,为学生寻求更大范围内的受教育机会。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和谐关系——目标一致、功能互补、配合密切,是实施和谐学生管理的基础。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指导家庭、帮助家庭建立起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充分挖掘社会的教育资源,争取各方面的配合与支持,做到目的明确,计划周密,使学生时时处于良好的教育环境之中;充分挖掘学校各方面的教育资源,积极争取所有部门和人员的支持,形成管理的合力。
(六)终身教育的理念
树立终身教育的管理理念,以长远的眼光看教育,把学生当前的发展与未来的发展结合起来,以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作为当前发展的前提,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管理者要善于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方法,创造自主与主动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成长中寻找快乐,感悟幸福,体验成功;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重视理论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和谐统一;关注潜能的不断挖掘,关注优势潜能的最大化发展,关注内在心智的激活;重视激发学生对自我的肯定,激发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增强自我进取的内部动力,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力系统和终身发展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1.
[2]范明.关于构建和谐大学的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05,(11).
[3]席酉民,尚玉钒.和谐管理思想与当代和谐管理理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4]刘淑彦,张玉芳.和谐教育管理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3).
[5]邢真.和谐教育[J].上海教育科研,1999.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关于建立政府采购竞争与制约机制的思考04-26
关于建立海外华人安全风险防范机制的思考04-26
价值工程在我国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研究04-26
治理理论的发展路径与启示04-26
浅谈项目管理中的复杂网络04-26
城市流动商贩的多样性和双面性及对策分析04-26
政府绩效评估工作探索04-26
大型建设集团应用施工总承包管理模式的探索04-26
浅谈供电企业劳务派遣员工的创新管理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