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对知识创造和群体决策以及SDS理论进行概述的基础上,构建了知识创造与群体决策相互作用的模型,揭示群体决策中知识创新的机理,为群体决策的实践活动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研究方法。
[关键词] SDS 群体决策 知识创造 作用机制
在各种组织和联盟中,群体决策有利于克服个人主观判断的失误,更有利于决策实施。在社会的发展中,知识不仅是与传统生产要素并列的资源,而且是惟一有意义的资源(Drucker,1993),知识创造是一个组织开发有价值的新思想、新方案的能力,是开发新知识替换旧知识的过程。群体决策和知识创造本质上都具有问题求解和信息处理的特征,都涉及到各功能单元之间的交互和转化,此研究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现实意义。
一、SDS及知识创造理论概述
群体决策研究的是从群体成员各自不同的偏好得到一致结果的过程,即偏好整合。这些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Davis的社会决策图式理论(SDS),它强调整合是群体任务、环境和其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提供了在特定情境下群体达成一致的理论框架。但这些研究对决策因素的考察较为零散,缺乏系统的框架,更没有将群体知识创新作为整合过程中的变量做深入的考察。
Nonaka认为,知识创造是组织的一种创造、吸收新知识的创新活动,体现在关于产品、服务和系统的一系列决策中,他提出SECI知识螺旋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群体知识创造的五阶段模型。其具内容如图1所示。
图1 群体知识创造的五阶段模型
社会化是共享隐性知识的过程。组织中个人所掌握的隐性知识是群体知识创造的基础,个人凭经验获得并分享隐性知识是群体知识创造的关键。外在化是创造概念的过程。通过交流隐性知识进行群体思考,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明晰的概念,然后用文字表达出来。内在化是检验概念的过程,组织必须对新概念进行全面的检验和甄别。联合化是建立知识概念原始模型的过程,将经过检验的概念转化为有形的、具体的原始模型。知识创造是一个渐进的、多维的模型结构,这四个阶段交互作用,促进知识的产生和积累。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知识改变偏好
李明(2007)认为每个人的偏好是不同的,个体不能完全利用所获得的知识,群体也很少可以完美的整合其成员的偏好。偏好整合形成于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之中,是在群体知识中凸现出来的整体利益。受利益关系和知识的影响,群体决策形成的条件、载体和途径也不相同,我们把它分为三类: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集结性整合。它指每个群体成员拥有共同的利益,但知识不一致。由于这部分公共利益是同质私人利益或群体利益的叠加放大,人们形成种集结性利益,相互交流知识,淡化信息冲突,达成共识。第二,互惠交换性整合。每个人的利益是以相互的利益为基础的,换句话说,需要群体成员充分共享知识,实现每个人的利益。第三,补偿协调性整合,人们的利益相互冲突。在多方博弈中存在多个均衡点,利益主体经过多次博弈,拥有越来越多关于群体的知识和信息,从而调节各自的利益结构,找到均衡的方案。
论文检测天使-学术行为不端检测免费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综上所述,正是因为个体知识的交流和创造形成新的群体知识,才使得群体偏好整合得以实现。
三、基于SDS的群体决策和知识创造相互作用过程分析
如前文所述,知识创造与群体决策交互作用,具体而言二者的交互作用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群体决策与知识创造交互作用过程模型
模型说明: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群体环境的变化,如市场的变化,竞争对手的压力等都会产生群体决策问题,需要群体成员讨论并统一意见,即决策。第二,群体交换意见就是一个知识创造的过程,使得新知识得以创造并逐渐积累,同时也是个体知识与群体知识相互转化的过程。第三,不断积累的新知识为群体决策提供了创新思维,帮助群体取得优秀的决策绩效。第四,群体决策为知识创造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场。相应的信息传导机制为群体决策与知识创造提供了平台和作用机制,不断推动知识创造活动持续进行,推动着群体向更高层次发展。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四、结论
群体知识创造与群体决策的融合使决策过程中知识生成、传递、集结和应用呈现不同特征,产生、利用新知识提高群体决策绩效,使得群体更有效的解决现实中的群体决策问题。知识创造和传递需要一定的动态时空情境和问题背景,群体决策为知识创造提供了一个成员分享经验和心智模式的有效“场”。
参考文献:
[1]何贵兵:群体动态决策的适应性行为及其内隐学习机制. 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2
[2]韩智慧李南:知识创造的组织环境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12):77-80
[3]Nonaka, I.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1(6):96-105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第三部门参与社会保障管理的可行性分析04-26
建设项目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方法探析04-26
经济方法在护理管理中的运用与实践04-26
对英、美水产业管制体制的比较分析04-26
服务传递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04-26
我国民营企业所面临的融资问题及对策探讨04-26
突发自然灾害应急管理问题探讨04-26
我国城镇化制度体系创新研究04-26
我国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困难及其解决对策04-26
浅析加强救灾款物管理的对策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