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农业科技投入总量长期偏低,投入强度显著低于国际水平。本文对农业科技投入理论进行了研究,认为加大我国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既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政府完善公共财政支出的必然选择。
农业科技投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每年用于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的总支出。
科学技术是经济和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世界各国的农业发展也是建立在农业科技革命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振兴我国农业必须依靠科技。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农业科技活动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判断整个国家和地区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我国农业科技投入长期落后于国际水平,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是国家提高农业发展水平,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也是保障我国食品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需要,应该引起更加广泛的重视。
1. 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但对农业科技投入却长期不足,导致农业科技装备落后,劳动生产率较低,农业科技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这也是我国农业科技始终在低水平徘徊,农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原因。加入WIO以后,我国农业在面临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对着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如何加大农业科技投入,调整农业科技投入结构,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显得尤为迫切。
1)农业科技投入总量长期偏低。
1985-1999年,农业科技总投入(包括政府财政支出和研究机构的开发创收)从13.55增加到了63.68亿元。但是如果按不变价计算,1985-1999年间只有4.0%,大大低于国家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在1985-1999年间,政府对农业科研的财政支出在扣除物价增长因素之后实际上是下降了,每年增长率是-1.3%。1996-1999年间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加快,达到了7.4%,但由于前期政府农业科技投入太少,从1985-1999年,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的严重不足可见一斑。
2)农业科技投入强度显著低于国际水平。
在国际上农业科研投入强度(即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经常被用来衡量政府对农业科研的投入水平。按政府对农业科研拨款额计算(不包括科研单位创收),我国农业科研政府投资强度从1985年的0.4%下降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0.20%-0.23%。这一水平还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2.37%)的1/10,仅为80年代30个最低收入国家平均投资强度(0.65%)的1/3。即使包括科研单位开发创收以及外国及民营企业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在内,1999年我国的农业科研投资强度也仅为0.44%。这一水平也仅占30个低收入国家政府对农业科研投资平均强度的2/3左右。
发达国家的农业科研强度普遍大于非农业部门。例如90年代中期日本的总科研公共(政府)投资强度保持在2.8%-2.9%,农业科技的公共投资强度则高达3.4%;英国的农业科技公共投资强度在1995年(私有化改革之后)为2.29%,也高于它的科技总投资强度2.05%;法国、德国和美国两者则基本相当,都保持在2%-2.5%左右。而与此同时我国农业科研公共(政府拨款)投资强度只为0.20%,远远低于非农业部门,仅为总的科研投资强度(0.60%)的1/3。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研强度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例如1996年我国农业科研强度为0.36%,而同期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农业科研强度为1.4%、1.6%、0.52%和0.47%,均高于我国水平。
3)农业科技投入分散。
由于部门条块分割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加之我国财政预算科目设置不尽合理,导致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十分分散,造成了重复浪费和效率低下等问题。从管理部门来看,在国家层面上有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教育部、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等部门安排农业科技资金,由于渠道分散,无法实行统筹安排,从科研体系来看,学科设置大量重复,地方与地方之间农业科研内容重复,导致了资源的浪费。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2.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的现实需求
我国人多地少,农业劳动力数量充裕,但劳动者的文化与科技水平普遍较低;农业资源总量虽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农业自身积累能力小,而国家的支持能力又有限;工业化程度较低,在短期内,工业难以向农业提供大量的价廉物美的技术装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别悬殊,且总体水平较低;社会人均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占有量较少,而社会对农产品需要的数量越来越大,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些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因地制宜地优化资源配置,逐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1)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可以增强农业自身积累能力。
目前,我国农业自我积累的能力很低,自我积累的机制还不健全,农民扩大再生产的能力较差,农产品竞争优势不强。主要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国家为了优先发展工业,曾利用行政力量通过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从农业中抽取工业化原始积累,导致农业资源向非农产品转移,农业资金投入不足,科技装备落后,经营规模较小,生产成本较高,农民收入较低,农业的自身积累能力十分低下,因此,今后必须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支持农业,保护农民,帮助农民提高自我积累能力。
2)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可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目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期,从我国的国情来看,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发达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无一例外地把农业科技放在首位。在我国,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应该大力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因此,要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遥感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通过农业科技进步使农业生产设备不断得到改进,农业生产工艺更加先进,各种资源利用更加合理,使农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必然要在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上取得重大突破,加速农业技术进步,实现农业生产力质的飞跃。而要实现我国农业的长期发展战略,需要相应地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3)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我国农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民经济较长时期地持续增长,促使主要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由过去的长期短缺转向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产品供不应求的状况不复存在,而农产品季节性、区域性供大于求的现象经常出现,这表明农业生产实际上存在阶段性、结构性和地区性过剩。农产品过剩除了农业生产缺乏计划性因素外,与农产品质量不高、加工性能差有直接关系,因此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非常重要。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正处于调整的关键时期,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仅需要加深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切实加大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投入力度。依靠科技,启动农业结构调整重大技术,重点引进科研和生产急需的动植物种质资源及关键技术,改善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促进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转化,为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业带的形成提供科技支撑,因地因时制宜地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搞好农业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之间的健康协调发展。因此要以市场、资源、政策为导向,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3.增加国家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的理论依据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即使是在工业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农业无论是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还是整个社会的稳定仍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运用公共财政加强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是维持农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是有充分理论依据的。
1)农业科研的福利分配理论。
农业科研的福利及其分配产生影响。对于工业化初期的国家来说,政府通常尽量压低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并对市民予以消费补助,同时大力促进以提高产量为目的的科研活动。由于人口增长越来越快,其结果是人均主要农产品的占有量增长缓慢甚至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科研成果推广带来的增加越来越快,其结果是人均主要农产品的占有量增长缓慢,农业科研成果推广带来的福利增加在分配时有别于自由市场条件下的分配,生产者的剩余被缩减,而消费者的剩余得以增加。生产者的福利有相当的数量被政府用于消费者的补贴。其它部分则用于降低工业原料的成本。这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在统购统销制度下,当农民生产状态良好时政府不太注重对农业的投入,而只有在农业生产状况恶化并影响到工业化进程时,政府才注意加大对农业和农业科研的投入。以缓解农业与国民经济其它部门之间的矛盾。中国是一个以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农业大国,农业的地位更加突出,不可能完全照搬西方的发展模式,更应该加强农业科技的投入。
2)农业科技投入促进技术进步理论。
农业科技进步是一个不断创造新知识,发明新技术并推广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进而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动态发展过程。农业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的结果,表现为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农业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要保持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最终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农业科技进步的作用,在理论上可以通过考察科技进步前后生产过程中投入和产出的比例变化来衡量。一般来讲,科技进步能够使原有的生产要素组合生产出比没有科技进步以前更多的产品,对农业科技进步的测定,分为科技进步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两个层次,国内测定科技进步率最常用的是是增长速度测定模型,通常用的是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是指农业科技进步率在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中所占的比重。据测算,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建国初期的19.92%上升到“八五”期间的40.7%。
3)农业科技投入的政府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财政存在的前提是当市场提供公共产品方面是失灵的,需要公共财政加以干预,而大部分农业科技产品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一般公共产品的特征;农业生产过程的非排他性,大多农业生产技术具有的非竞争性和外部性。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必然会出现“搭便车”现象,而技术“消费”的非竞争性则意味着若该产品的市场供给不足,其效益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农业是具有广泛外部性的产业,但其生产的特殊决定了它又是比较利益较低和承担风险较大的产业。农业科技存在明显的外溢现象。即某地对农业科研投资产生的技术,往往被其他地区推广使用,从而收益外溢,因此地方政府缺乏对农业科技投入的积极性。加上大量农业技术成果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如种质资源、病虫害防治、栽培养殖技术、水土保持技术等等,因此农业科技需要国家给予更大的支持。
农业的弱质性和风险性决定了农业投入比较效益低、投入回收具有较长的滞后性,因此,容易导致农业生产中的资金、土地、技术以及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向效益高、见效快的非农产业转移,最终导致农业萎缩。农业单凭自身的积累无法满足其资金的需要,农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外力予以推动。农业技术具有明显的公益性特征,也必须主要由政府来支持才能发展。政府进行农业投资的行业动机是谋求宏观及长远的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保障人民生产需要及政府的长远目标。政府在农业投入目标政策选择上,既要考虑农业自身的发展,又要考虑农业对社会稳定国民经济及其他产业发展的影响,既要考虑农业的积累水平,又要考虑农业的产出贡献。
中国目前的农业科技总体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落后甚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制约了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因此,国家财政应该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提高我国粮食安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都会起到良好的作用。
4.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的政策建议
1) 利用“绿箱政策”,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改善投入结构。
1993年,世界贸易组织各成员国签署了《农业协议》,对关税、农产品补贴等做出了详细规定。在《农业协议》中,对各成员国用于农产品和农户的直接补贴有明确的限制,但其中的“绿箱政策”对农业技术研发和技术推广的投入是鼓励的。在11项主要“绿箱政策”中,我国只用了政府一般性服务、粮食安全储备补贴及粮食援助补贴等少数几种,在所实施的“绿箱”政策中,政府一般性服务安全储备补贴数额最高,但转嫁给农业生产者的比例和对农业生产能力的推动作用却比较小。特别是在对农业产值增长和生产成本降低作用比较明显的农业科技投入方面,显得很不够。建议通过立法保证农业科教投入的适度增长,鼓励和规范政府的投资行为,确保在农业科技、农村教育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分配比例和优先序,在稳定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同时,优先增加农业科技和农村教育的投资。
2)加大对农业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的支持度。
要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的财政支持力度。在“绿箱政策”的范围内,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及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保障公益性推广体系的事业费,加大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的投入,并设立专项资金,扶持重大农业技术,标准化完全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同时,推进国家各项农技推广投入向优势产品和优势区域集中,试点启动优势农产品良种补贴和优势地区农业生产者的直接补贴。
对农业科研单位通过农业技术成果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等方式的经营性活动和农业科技型企业予以免税、信贷担保等政策优惠;对个人的农业科技成果转让合法收入降低,所得税税率或提高纳税额度的政策优惠等。
3)引导企业投资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
我国目前的农业科研体制几乎全部是国营的,政府科研主管部门进行研究经费分配的决策程序主要是通过与专家组磋商。这种决策程序是在官僚制的背景下进行的,其基本决策程序是表决制,是一种信息不完全条件下的有限理性,决策主体的动机比较复杂,目前发达国家私人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科研总投资的比例已经高达51.5%,尤其是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投资已主要由私人部门承担。
很多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私人农业R&D支出增长对农业公共R&D支出相对下降起到很重要的补充作用,私人农业R&D支出农业公共R&D支出存在一种互补关系。今后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促进我国农业投入品、加工、储藏和运输领域国有企业的垄断现象,加大改革力度,降低进入这些领域国有企业的垄断现象,加大改革力度,降低进入这些领域的门槛,吸引国内民营企业和外资在这些领域的投资。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浅谈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04-26
浅谈高校食品安全多维监控体系的建立04-26
全纳教育理论视野下和谐的学生管理理念04-26
运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提高工程造价管理水平04-26
木桶理论在路政管理中的运用04-26
社区矫正人身危险性评估的模式04-26
项目管理在ASP软件开发中的应用04-26
浅谈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4-26
谈谈中小型医院设备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