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思想道德建设逐渐成为高校德育的一项新内容。对贵州省六所高校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思想道德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思想混乱、心理扭曲、价值追求功利化、道德沉沦、社会责任感淡薄等问题。而上述问题的出现主要归咎于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高校德育和管理欠完善以及大学生群体自身原因。针对上述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教育对策,对于加强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道德建设;途径与方法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记载:截至201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其中学生在整体网民中占30. 7%,而在学生网民中,大学生群体占23. 3%[1]。为了准确把握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思想道德现状、问题及成因,并为之提供有效对策,本研究对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阳医学院、贵州民族学院、贵州财经学院及贵阳师范学院等六所高校大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90份,有效回收率为98.3%。
一、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思想道德现状
据调查所知,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思想道德主流是好的,58. 60/0的群体成员思想呈现出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态势,与社会其他青年网络群体相比更注重文明健康的网络道德和网络评价。然而,鉴于网络信息的复杂多样、高校德育和管理的缺失及大学生自身因素,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也在不断地向不良方面转化。
(一)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社会责任感淡薄。在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中,认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占18. 20/0,认为“人生的目的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幸福和快乐”的占9.97%;在“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关系”时,26. 6%的学生选择了“视具体情况而定”。在BBS论坛发帖中发现,47. 8%的大学生表示“偶尔会”参与诸如与国家、民族和大学生利益息息相关的热点讨论,而25.5 010的同学表示“只是看看别人讨论而不愿亲自参与”。问及“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对国家民族和个人利益是否有影响”时,7. 6%的大学生认为“社会道德水平的高低对国家、民族利益无关紧要”,甚至3. 7%的大学生对为人民服务思想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集体主义精神提出了怀疑和否定。
(二)道德沉沦、诚信乏力,网络文明素质令人担忧。在596名调查对象中,80.5%的大学生在网络注册时使用了虚假信息,其中使用“个性化的名字”的占29.7%,“伪造身份、地位、经济状况”的占20. 6010,“成员自我表白作虚假陈述”的占16. 5%,“上传虚假相片”的占13. 4%。问及“经历过何种网络行为”时,从事“黑客型行为”的占6. 6%、“暴力型行为”的占17.9%、“淫秽型行为”的占3.3%、“身份伪装型行为”的占69. 5%。通过对“浏览色情网站情况”的调查,选择“经常”的占3.5%,“偶尔”的高达33. 4%。在问及“浏览论坛博客的动机”时,选择“满足参与感”的占23.9%,“发泄情绪或情感”的占24. 8010,“打击他人,报复社会”的占14.5%。至于大学生一夜情,“完全赞同”的占10.4 010,“比较赞同”的占15. 4%,“无所谓”的占12.3%。
(三)心理扭曲变态、人格障碍,导致行为失常。在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中,“网络聊天上瘾”的占26.5%、“网络游戏上瘾”的占24.9 010、“网上娱乐上瘾”的占17. 6%,其中在三种上瘾情况中,选择“过去曾经上瘾,现在已不上瘾”的占6. 5qo,“过去不上瘾,现在正在上瘾”的占24. 7%,“过去和现在一直上瘾”的占3. 8010。在网络游戏中,问及“是否侮辱他人”,选择“经常”的占6. 1%,“偶尔”的占29. 8%;“是否攻击他人”,选择“经常”的占10,1%,“偶尔”的占33.5%;在网络游戏中,为了胜利可能作出的举动中,“毫不犹豫地伤害他人”的占25. 4010,“有内疚感,但还是会伤害他人”的占31. 9%,而选择“宁可失败,也绝不伤害他人”的只占20%。此外,大学生网络群体成员中因上网出现“睡眠不足,精神不振”的占42. 1qo,“觉得凡事越来越没劲”的占27.3 010,“不愿进行人际交往”的占11.9%,“想模拟游戏中的情节”的占25.5%,“身体健康日趋下降”的占23.6%,“越来越沉默寡言”的占13. 5%,“对前途日益悲观失望”的占13%。
(四)人际关系冷漠,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在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中,问及“与网友现实接触情况”时,选择“从不”的占61. 60/0,“偶尔”的占27.3%,而“经常”的仅11. 1%。问及“您与网友交往的目的”,选择“排除寂寞,寻找感情寄托”的占49,5 010、“志趣相投”的占27.8 010、“消遣娱乐”的占12. 1%、“获得支持和帮助”的占10. 6%;“您与网友相处,最重要的是……”选择“相互利用,互利双赢”的占37. 8010、“尔虞我诈,损人利己”的占18.4qo.而“以诚相待,互为尊重”的仅占29. 7010。此外,通过对大学生“网络族”的“现实人际关系”调查:“不愿与现实中人进行人际交往”的占42.4%,“无所谓”的占16. 8%;在问及“因为上网而减少日常的社交活动,你的朋友会越来越少吗”,回答“是”的占42. 90/0。
一、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道德现状形成的原因
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部分成员思想道德缺失必须予以重视,究其原因如下:
(一)网络黄毒信息的泛滥。首先,“黄色信息”网络“泛黄”现象尤其严重。据统计,互联网上有几十万种色情图片资料,查阅人次600万以上,网络上非学术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其次,“黑色信息”沉渣泛起,它是一些反科学、伪科学的信息。如“法轮功”组织多次在互联网上大肆传播一些歪理邪说,从精神上毒害广大大学生网民。最后,“灰色文化信息”快速蔓延。据互联网学会( In-temet Society)的统计,目前互联网上80qo以上的信息是英文信息,法语和中文加起来约占10%,其他众多语种加起来大概不到8%。在形形色色的西方文化产品广为传播的同时,价值观念也将随之传播。由于大学生阅历浅,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接受新事物快,极易受到“西化”影响,这显然是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部分成员道德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二)高校德育和管理工作的滞后性。目前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说理轻管理、重形式轻内容、教育手段落后、教育力度不够等弊端,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思想道德建设。尤为重要的是,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开放性、自由性、共享性、交互性等特点,使得高校德育工作者根本不可能对网络内容加以选择和控制,对信息的掌握也失去了优势。数据显示,在“如何看待网上聊天”的问题上,35. 20/0的大学生认为还可以,25. 3%的大学生认为很有意思,23. 5%的大学生认为非常好,而只有16%的大学生认为“视聊天内容而定”;至于上网聊天的原因,54.7 010的大学生认为“网上说话可以比较放得开,而现实中太无奈”,35. 1%的大学生认为“网上更有浪漫的感觉”,20. 8%的大学生寄希望于“在网上找到知音”。以上数据表面上看不出太多的问题,然而,大学生们究竟与何人聊天、聊什么内容、内容是否健康等问题值得深思。
(三)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自身因素。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以一个个ID的形式存在,网络群体中的“人”仅仅是符号的化身,无法确认个体的真实身份,网络用户只要随便填写一下E- mail、IRC或BBS的注册表或者登记表,就可以获得一个相应的身份,并以这个身份进入这一群体,所以群体内部成员仅仅是一种“情感人一情感人”的关系,而且也仅仅是一种“机械团结”的关系,这种群体具有高度的虚拟性和隐匿性以及成员结构的复杂性和异质性。这样会导致不同类型的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乃至同一类型的不同群体成员,都承载不同类型的文化,网络群体内部相似相异的思想观点和意识形态都可能同时存在。由于群体成员的心理相容性,允许成员传播有害信息,群体其他成员可能疏于防范,甚至进而无原则地赞同和仿效等,这将会直接影响到群体内部成员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三、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道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积极探索适合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特点的途径及方法,是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道德建设取得成效的必然要求。
(一)加强网络信息管理,确保网络安全运行。网络管理部门、高校及网吧主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生活区的网吧、校园网等的网络管理。具体说:首先,加强各个网吧、机房、宿舍的网络管理,强化对上网人员的管理、监督和教育,严格执行“先备案,后接人”的工作流程,与用户签订《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登记表》和《互联网入网责任书》,建立客户信息台账。其次,进行网络实时监控,建立IP地址的使用情况台账,对专线接人用户由专人定时监控,建立信息汇报制度,实行每日及时通报网络实时情况,确保网络日志服务器的安全运行和数据完整。最后,要普及师生的网络安全防卫知识,增强安全意识,提高防范能力,对于经常上网的大学生“网络族”要进行专门走访,调查用户的使用情况,列出走访计划,重点对象实行专人包保,倡导文明上网。
(二)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网络法制、道德及心理健康教育。在日常管理和教育中,高校要对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进行网络法制、道德及心理健康教育。具体说,首先,积极开辟网络渠道和空间,适时开放BBS、新闻跟帖、聊天社区等版块,并且在相关栏目上增加网络道德、法规、心理咨询等专题和案例,加强和大学生的心理沟通与交流,对于大学生在网上提出的问题,要及时给予回答和解决。其次,通过组织专题讨论会、辩论赛、专题报告会、讲座、主题班会等各种活动,增强大学生上网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提高大学生判断和选择信息的能力。最 ,后,通过班组织、党团支部、学生社团等组织一些喜闻乐见的教育实践活动,树立榜样、倡导网络文明,号召广大学生以实际行动来影响和带动周围同学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不文明的网上信息,以正面引导的方式,形成网络道德和文明上网的风气。
(三)加强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队伍建设,形成良好的“群体网德”o网络群体队伍建设是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具体说:其一,积极引导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尽量避免其消极作用。对于承载着社会主流文化的群体,应积极鼓励,并创造条件发挥它的优势,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对于传递反文化的群体,要以强化德育为核心,扬清去浊,促使其不断向好的方面转化。其二,完善网络群体内部的行为准则,使其趋向于社会规范。网络管理者应积极帮助大学生网络群体成员制定一些合乎社会规范的行为准则,使其有章可循,以防偏颇现象出现;一旦群体内部非制度化的行为准则与社会行为规范相冲突,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引导群体成员摆正个体、群体和社会的关系,从而促使其理性地作出价值选择。其三,加强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核心人物的重点教育,引导积极诱众。对于承载主流文化的群体的核心人物应进行重点培植,使之在领导好本群体的同时,成为其他网络群体的好帮手;对承载反动文化的群体的核心人物也不应采取“杀一儆百”的措施,而应以说服、说理的形式加以引导和教育,努力促使其带动其他成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论文检测天使-学术行为不端检测免费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综上所述,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思想道德建设要顺应时代变化,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防堵相结合,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方能实现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人格的塑造,完成完整意义上“人”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二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 展状况统计报告[ EB/OL].http://tech. sina. com. cn/i/2009 - 05 -15/21553097536. shtml,2009 - 05 -15.
[2]高传勇,大众传媒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3).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浅析管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04-26
试论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研究与探索04-26
论企业跨国经营中的知识管理04-26
在历史学和管理学之间游弋的学者:雷恩04-26
厨房管理学洋招04-26
关于高校考试管理工作的一些探析04-26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分析与建构04-26
试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04-26
应急物流的分类、问题与措施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