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产品周期理论 美中贸易 结构性逆差
论文随着中美双边贸易额的不断增大,美中贸易逆差已成为双边贸易摩擦的主要焦点之一。通过对近30年来美中双边贸易数据的分析,并在结合维农(RaymondVernon)提出的产品周期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相似性比较分析,得出美中贸易逆差是结构性的结论。另外,这种结构性的逆差对中方也是不利的,但会随着中方的经济发展而逐渐缩小,甚至消除。如果双方加以不适当的人为干预,不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还会损害双方的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政策建议。
1、前 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特别是通过大力引进外资来发展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美贸易也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美国在2004年成为了我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国,占我国对外贸易的14.8%,仅次于欧盟(15.5%)。1997年美国超过日本成为了我国最大的海外市场。根据美国2000年的统计数据,我国是美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仅次于加拿大、墨西哥和日本,美国是我国最大的出口国和第三大进口国。2006年,我国取代墨西哥成为了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由此可见,中美双边贸易已经成为两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美中两国自1979年建交以来,双边贸易额从1979年的不足25亿美元猛增到2009年的3659.8亿美元,短短的30年时间增长了146倍之多。近几年来,美中双边贸易额增长迅速,根据美国官方统计,在美中贸易中,美国自1983年开始出现逆差,2009年贸易逆差达到2268.3亿美元。根据中国海关统计,在从1979年到1992年的14年中,中国对外贸易一直为逆差,1993年开始转变为顺差,2009年底顺差为1960.7亿美元。
由于巨额贸易逆差的存在,导致美中经贸关系引发许多问题,如反倾销问题、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人民币汇率问题、纺织品配额问题等。本文结合产品周期理论从两国贸易逆差总量、商品结构和贸易方式对美中贸易逆差进行分析。
2、中美贸易额及产品结构的比较分析
产品周期理论主要从技术变化的角度探讨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如果要分析美中贸易逆差是否是符合产品周期理论假设条件所规定的结构性的,那么就不仅要讨论中美间双边贸易总额之间的关系,还要深入探讨中美贸易产品的结构性差异,只有结合了这两方面的因素,才能说明美中贸易逆差的首要原因。 1中美贸易额的总量分析
为了更真实客观的反映数据的可信性,本文分别采用中国官方公布的中方贸易顺差数据和美国官方公布的美方贸易逆差数据,虽然双方的加总并不是平衡数据,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哪方的统计存在误差,只是统计范围的差别,比如对直接外资投资企业进出口统计标准和统计口径的不同等原因。基于以上原则,本文整理了美中双方1980年至2006年27年间的贸易总量的统计数据,见图1: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1)中美双边贸易额迅速增长,特别是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双边贸易额以每年约20%以上的速度增长,到2006年美国成为中国的仅次于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同时,美国也是中国的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六大进口来源国,中国是美国的第二大进口来源地和第四大出口市场。(2)尽管中美双方的统计口径存在上亿美元的差距,但是纵观美中贸易26年间的差额变化,总体趋势是不可争议的,即中国的贸易顺差在逐年增大,但增速有所放缓;美国的贸易逆差也逐年增大,但逆差的扩大也呈逐年减小趋势。 2中美贸易的产品结构的比较分析
对中美两国的历年贸易总额进行分析,只能得出美中贸易逆差的感性概念。因此,除此之外,还应对美中贸易逆差的商品结构进行仔细分析。本文选取的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统计署贸易数据库(UNCOMTRADE),根据中国从美国的分类商品进出口值,我们可以得出美中贸易逆差的分类商品值。本文选取的时间跨度为1995-2006年进行分析。数据的选取标准采用SITC一位数,本文将两国出口商品按1位数的SITC代码分为农产品(0+1+2)、初级产品(3+4)、相对劳动密集型制成品(6+8)及相对资本密集型制成品(5+7+9)。因此在具体分析时,本文将0-9类商品划分为农产品、初级产品、相对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相对资本密集型产品。图2形象地显示了美中贸易在这四类商品上的不平衡值。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由上图可以看出,1995-2006年期间,中国的农产品一直处于逆差状态;相对资本密集型产品从1996年开始由逆差转为顺差,虽然2001年出现小幅回落,但2002年以后增长迅速;而相对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处于缓慢上升的顺差状态,但是其比重却占了美中逆差额的绝大部分;初级产品相对处于较低贸易额平缓发展的状态。
2.3结合产品周期理论分析美中贸易逆差的性质。
经济学家维农(Raymond Vernon)提出的产品周期理论从技术变化的角度探讨了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他认为某种产品从生产到消费完成一次循环,需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初始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在这三个阶段中,各国由于自身的发展阶段和比较优势的不同,贸易的形式、范围和数量都有所区别。如图3所示,t0-t1时期是产品的研发期,t1-t2时期是贸易的初始阶段,贸易主要发生在少数发达国家之间,这两个时期共同构成了比较优势理论中的初始期;随着国际贸易的深化,在t2-t3时期扩展至新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由于工业基础薄弱,进口需求旺盛,成为发达国家的主要海外市场,在t3时期,次发达国家基于自身比较优势成为净出口国,在t4时期,首要发达国家由于竞争激烈,研发、管理、营销等方面成本的提高,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逐渐由净出口国转为净进口国,这三个时期就是产品周期理论中的成长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产品已实现了标准化,并普及到广大的市场汇总,参与国际贸易各国厂商的生产基本达到了最佳规模点,劳动力红利成为发展中国家后发制人的主要手段,制造业的长足发展使发展中国家在t5时期由净进口国转变为净出口国,这一转变即意味着产品周期理论中的成熟期的到来。
通过对比笔者发现,根据产品周期理论绘制的图3中代表中国进出口商品平衡额的L3曲线和代表美国进出口商品平衡额的L1曲线,与根据中美贸易实际发生量绘制的图2.1种的中国顺差额和美国贸易逆差额存在惊人的相似性。此外,由于美中贸易逆差额主要来自相对劳动密集型和相对资本密集型产品,这就使上述分析由曲线上的“惊人的相似性”转变为实际贸易状况符合产品周期理论的指导。
综上,可以得出美中贸易逆差额是结构性的,是美中两国在长期经济发展中所不可避免的必经阶段。图2.3中标出的t5时期即是中国加入WTO组织前后的时期,是中国经历自78年改革开放以来卓有成效的积蓄性发展所达到的必然高度。
3、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上述分析表明,美国向中国出口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和中国向美国出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这种国际贸易形势在一定时期内存在一定的稳定性。结合产品周期理论,本文认为,美中贸易逆差是结构性的,并且随着中国的发展,这种贸易逆差将会经历一个峰值,随后逐渐下降。2009年和2010年的初步数据显示,美中贸易逆差额的扩大趋势正在逐步放缓。但是,由产品周期理论(图2.3L2)可知,即使中国发展到与美国的双边贸易能够实现零顺差的地步,即中国发展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时候,美国仍会面对着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逆差,这些问题不是美国施加政治压力、外汇压力以及舆论压力所能克服的。这种贸易逆差是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在发生自由国际贸易时所必然产生的。
另外,美中贸易巨大逆差的存在也表明中美经济潜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所处的发展阶段存在巨大的差距。因此,这种贸易顺差对中方来说也是不利的。
综上,我国应该继续大力推进产业结构改革,建设创新性社会,加大创新投入在企业成本中的比重,努力实现由高污染、高消耗、低附加值的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向出口低污染、低消耗、高附加值的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转变。这一转变需要长期的、渐进式的进行,因此,本文建议尊重国际贸易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人为的给双边贸易加以负面限制,这样对双边贸易各国都是有利的。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
[1]高筠燕,姚益龙,产品周期理论的重温与思考,世界经济文汇,1991,(01)
李坤望,张伯伟,国际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91-93
李强,唐磊,中美贸易结构的稳定性分析:基于产品周期理论的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9,(6)
施炳展,李冲望,中国贸易结构在改善吗?基于产品周期理论的分析,财贸经济,2009,(2)
杨灿,美中贸易逆差及其原因分析[D],西南大学,2009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论城市经营与城市政府管理制度创新04-26
对于提高农村党员动态管理科学化水平04-26
实践理性的文化与管理关系新论04-26
关于完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促进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04-26
试析管理科学在科研活动中的应用04-26
关于树立和践行大管理理念努力提高党校学员管理科学化04-26
试论管理科学学术规范体系构成的分析框架与应用性分析04-26
试析实证主义对管理科学研究的影响04-26
试论管理科学发展脉络综述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