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部崛起中人力资源开发与合作的博弈

时间:2024-04-26 11:53:27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摘 要] 在中部崛起战略中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必须把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与合作放在重要位置。加强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与合作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区域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合作存在诸多矛盾与冲突,必须建立一种市场化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新的博弈机制,缓解和消除中部崛起人力资源开发与合作问题上的不和谐因素,强化合作利益、共享政策,让不同区域共同分享人力资源开发与合作的成果。
  [关键词] 中部崛起;人力资源;开发与合作;矛盾与冲突
  
  当今区域之间的竞争,核心是人才竞争,人力资源是民族复兴、科学发展的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资源。中部地区,实现崛起的最大瓶颈是人力资源的吸引、整合、开发和配置。在人力资源的配置中,不能局限、拘泥于本土区域,而要有国际的视野,要有“纳天下贤、集天下智、聚天下气”的胸襟和胆魄。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而崛起最重要的支撑体系无疑是人力资源战略。中部崛起从根本上说最终取决于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的培养、配置。
  在国家区域战略支持系统中,具有资源和地理优势的中部六省区一直充当配角,处于政策支持的边缘地区,中部省区的学者曾自我调侃:“不东不西,不是东西”。但在2004年3月中央明确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成为继“东部开放”、“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之后的第4个导向明确的区域发展战略。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地方政府的利益自我保护倾向不断强化,中部各省区都想争当“中部崛起的引擎”,尤其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中,都想充当博弈规则的制定者、博弈的赢家,因此,必须建立一种市场化与政府引导相融合的新的博弈机制,缓解和消除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与合作上的不和谐,强化合作,实现共赢。
  
  一、中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与合作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期间的重要目标。究竟通过何种途径才能实现这一重要目标,学术界提出了很多具有重要价值的思路,中央也正在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来加以落实。但从相关文献资料和政策措施来看,无论是理论工作者还是实际工作者,都把关注的重心主要集中在区域间物质资源的开发与合作上,而对现代经济发展中更为重要的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合作明显缺少应有的重视。
  现代经济学认为,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且还有助于深度开发和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创造出新的物质资源以弥补原有的不足。不仅如此,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还可以发挥倍数效应。据美国经济学家的测算,在1900~1957年间,美国的物质资本投资增长4.5倍,利润只增长3.55倍,人力资本投资增长3.5倍,利润却增长17.55倍,利润增加是前者的5倍[1]。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在生产力发展中的贡献率越来越大,人力资源在国民经济和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腾飞历程所验证。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归根到底取决于区域内人力资源的状况。由于各区域在人力资源的结构、数量、质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中部崛起战略中要在强化区域优势或区际间优势互补的过程中,摒弃狭隘的“门户”意识和“本位”意识,从更广的角度、更大的范围、以更高的效率来开发、配置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加强区域合作以形成和整合区域的系统合力。随着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与合作的深化,人力资源的区域聚集对区域的发展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了人力资源聚集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例如,美国的“硅谷”,日本的筑波,中国台湾的新竹等园区发展的经验,以及中国深圳特区的建设,都是这一领域极具说服力的例证[2]。因此,在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与合作方面有无实质性的进展,是事关中部崛起能否共赢,能否科学发展的关键和核心,在新一轮区域战略发展中,最核心的路径,依赖于对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与合作进行确有成效的整合上。
  当前,制约我国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与合作效率的因素众多,学术界和决策部门对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与合作中的矛盾和冲突的系统研究明显不足,因而也严重缺乏有效提高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与合作效率的相关政策。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积极探索分析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与合作中已经存在或潜在的矛盾和冲突,积极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对于促进中部崛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中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与合作的主要矛盾和冲突
  
  (一)中部地区人才流失严重与沿海发达区域人才相对过剩的矛盾与冲突。中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一个区域发展极不均衡的国家。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农村,虽然历经了30年的改革开放,但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矛盾仍然突出地表现为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内地发展的不均衡,以及中心城市和广大乡村发展的不均衡上。要解决这类不均衡的矛盾,必须在未来一个时期内,国家重点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将政策的重心放在支持落后地区快速追赶发达地区,城市产业反哺农业发展上。这就迫切需要引导相当多的优质人力资源到广大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去建功立业。但是,根据非均衡经济学的观点,在非均衡增长条件下,一些主导产业或部门集中于一些发达地区,以较快的速度优先得到发展,形成增长极,具有较大的吸引力,高素质的劳动者由后进区域向发达区域流动,在发达区域形成人才聚集高地,使得发达区域更加发达,后进区域更加落后,区域之间发展水平的差距趋于扩大,从而产生“极化运动”。这种情况与我国区域人力资源发展的现实情况也是完全一致的,各区域人力资源存量参差不齐,一方面是广大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急需优质人力资源去做开创性和引导性工作,但另一方面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又以高待遇、高福利等优越条件强烈地吸引中西部人才,使人才本来就非常缺乏的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在人力资源上出现“雪上加霜”局面。人们曾经这样形容过这种情况,“不仅孔雀东南飞,而且麻雀也东南飞了”。频繁且过度的人才外流使广大中西部地区和部分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总体素质严重下降,无法满足区域发展对人力资源的要求。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区域人才市场上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在发达区域存在着因人才的不断吸纳而产生过度聚集的趋势,这种过度聚集致使我国区域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严重降低,我国沿海有些地区就因大量人才的集聚出现了人才的相对过剩。例如,深圳对很多内地的人才特别是刚刚从校园踏上社会的毕业生而言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他们渴望在深圳找到工作,但每年深圳吸收的人才有限,结果有相当一部分人才到深圳后从事的工作根本不符合“人事匹配”的原则。这样既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又造成了“人才过剩”的假象,其实这与知识结构的供求不符、信息不完全、政策和城市建设条件的限制等原因有关,是一种相对过剩、虚拟过剩。
  (二)中部地区内部城乡人力资源开发严重失衡,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不足与部分城市区域人才使用中出现教育过度并存的矛盾与冲突。我国城乡人力资源开发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城乡教育发展的严重失衡上。我国城乡教育发展失衡又集中表现在城乡学生的教育资源差距过大,城市教师在学历学位、现代教育技术和年龄结构等方面大大优于农村教师。在有些城市中学甚至小学,都已经具有一定比例的硕士学位的教师。但在很多县的乡村中学,教师学历达标比例还非常低。特别是在一些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集居区,教师的主体还是由原来的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后形成的,教师的学历普遍偏低,教学观念和教学技术也普遍落后,根本不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据有关研究,目前我国农村劳动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5年,比城市平均水平低近3年,比发达国家至少低5.5年。[3]我国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直接导致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不足,严重影响了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正是由于结构性教育资源的城乡不均衡,严重影响了农村发展中农民素质的提高;城乡教育层次结构的明显差异,影响了农村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大学教育机会的城乡不平等,影响了农村发展所需要的中高层次人才的供给;城乡教育存量水平差异大,加大了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开发与培养的压力。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人力资源开发的区域失衡的另一个表现就是从大范围看,由于缺乏人力资源开发的宏观规划,各地区各单位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基本处于自发状态,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和宏观指导,造成了某些产业、某些部门和某些领域人力资源开发在低层次上的重复建设。而对中部地区而言,人力资源的合作和交流没有形成平台和机制。
  (三)区域间人力资本投资与收益主体错位的矛盾与冲突。这一矛盾与冲突主要表现为中部地区人力资本投资比例高于沿海地区,而使用人才相对较少,出现了严重的人力资本投资与收益主体之间错位的矛盾。
  根据现代人力资源经济学的观点,人力资本投资是为提高人的素质而进行的投入,包括货币投入和非货币投入,其成本一般是由个人和社会共同负担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是指通过提高人的素质而增加的收入,包括有形收益和无形收益,其收益一般是由社会和个人共同享受。衡量人力资本投资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
  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差别造成的人力资源流动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人力资本社会投资主体与社会收益主体的错位。中部地区作为中部人力资本投资社会成本的支付主体,本来应该获得相应的社会收益,可是由于劳动力东迁,其社会收益主体就成了东部地区。这种矛盾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越贫困的地区越缺少人才,越缺少人才的地区越留不住人才的“马太效应”。就中部六省区而言,目前在人力资源战略上,各自为战,都以各自禀赋优势为诉求,试图构想人才高地和人才集聚中心,在中部崛起的竞争性博弈中,缺乏共同的游戏规则,造成零和博弈,甚至内耗为负博弈。
  
  三、建立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与合作的博弈机制
  
  (一)重构双赢格局的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与合作新机制,帮助与促进中部地区人力资源的开发。要实现中部崛起协调发展,就必须在区域人力资源的宏观配置上有一套科学的政策体系。在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与合作上,重点是要支持中部地区,而这在市场经济框架内,必须通过建立双赢的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与合作体制才能实现。因此,要加快区域间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组织的联合与共建,共同分享人力资源开发与合作的成果。
  要促使中部地区的快速发展,必须优化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市场化进程,而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培育和利用是实现这些措施的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因此,中部地区不仅要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口的知识和技术素质,还要重视人才高地的构筑。中部地区必须吸取发达区域构建人才高地的经验,大力培养和引进人才,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合作,创造一个吸引和聚集人才的环境,形成人力资源的“聚集效应”,扼制以往那种高素质人力资源不断外流的势头,同时吸引区域外部的人才来本地“加盟”,逐步形成人才梯队,实现人力资源配置的本土化,尤其是要注意转变观念,对于人才要真正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以推动中部地区实现科学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型。
  重构区域人力开发与合作新机制,要特别重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教育相对发达的优势,坚决制止严重违背教育教学规律,不顾实际建大学城的做法,鼓励和发展构建区域性的高等教育中心,建立区域教育合作基地,加大区域中心城市为区域发展培养人才的责任,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迫需要的各种实用性人才。可以把当前部分大学城改造成职教城,加强与沿海及海外的校际合作,鼓励中心城市的高级人才到农村地区和边远地区轮流支教,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上。当前尤其需要把人才培养的重心放在制造工业、现代农业和服务业人才的培养上。
  (二)构建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与合作的博弈机制应从实际出发,结合区域优势制定宏观规划。人力资源的区域开发与合作应建立在区域优势的基础之上,要依据区域的客观情况进行人力资源的合理分工,形成跨区域的产业链条,实现区域间的差异定位、错位竞争和产业功能互补,达到以无换有、取长补短、协调发展的目的。“苏南模式”就是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与合作的成功范例之一。以前的下乡知青、退休工人和“星期天工程师”等人才资源和比邻上海、无锡等大中城市带来的引进技术、取得市场信息、购买设备和零部件的便利,为苏南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结合区域优势制定人力资源开发与合作的宏观规划,可以缓解人力资源开发不足与低水平重复开发的矛盾,实现区域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要鼓励和支持一切有利于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社会组织的发展,特别是要鼓励民办教育机构的发展,鼓励一些学术有专攻、技术有专长和技巧娴熟的人投身人力资源开发的事业中去。
  (三)构建动态发展的区域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的信息系统,促使区域内各种组织结合发展规划,科学制定人力资源需求的中长期计划。区域人力资源开发必须结合区域发展实际,要促使各级组织用动态发展的观念做好本组织的人力资源开发规划,特别是要注意根据区域的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做好相应的产业人才培养工作。要对现有人力资源的能力进行培训提高。为此,建立区域性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系统非常重要,可以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和中介组织,及时调查、发布区域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的各种信息,以帮助各种人力资源开发机构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培训规划,确定培训内容,提高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与合作的效率。
  (四)构建人力资本投资和回报的合理机制。区域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合作,要依据市场,追求投资回报最大化的运行规律,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制度体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力资源的市场化和社会化的核心是劳动力产权化、劳动行为的主体化,这就要求人力资源投资主体和收益主体相一致。因此,要加快构建人力资本投资与回报的合理机制,以最大值的经济收益为目标,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徐斌.区域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J].人口学刊,2000,(4).
  [2]林建军.现代经济学[M].北京: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2004.
  [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6)[J].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论激励管理中的公关艺术04-26

中小企业人性化管理探析04-26

关于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探讨04-26

人力资源管理如何应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04-26

中国路桥企业项目管理人员薪酬设计研究04-26

知识型企业员工流失分析及管理对策04-26

论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04-26

论科学管理角度下个人与职业间的协调与匹配04-26

浅论职业经理人基本能力与职业道德浅谈04-26

论企业人才的合理搭配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