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对外贸易能够快速发展加工贸易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进入后危机时代,加工贸易的诸多问题开始显现,加工贸易产业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品牌、区域发展不平衡、出口商品附加值低等都阻碍了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步伐。在新形势下,我国政府应构建符合长期战略的产业贸易政策,提高加工贸易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低碳”经济型加工贸易产业发展。
〔关键词〕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自主创新
一、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世界工厂为标志的,凭借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吸引了大量外国直接投资,使我国参与到全球生产的大分工当中,扩大了进出口贸易,这其中加工贸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国加工贸易随着进出口贸易总额的上升,其规模也逐渐扩大,取得了飞速的增长。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1年的25亿美元增长至2009年的9093.2亿美元,增长了300多倍。另据海关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国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有12.6万家,加工贸易直接从业人员有3000万~4000万人,约占我国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的20%。加工贸易的发展对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就业、税收、创汇等方面及推进我国工业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近年来,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速由开放初期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放缓趋稳阶段。我国加工贸易增速有两次低谷阶段,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而这两次都源于外来金融经济危机的影响。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次年,我国加工贸易同比增长仅2个百分点,创下20年来最低增速。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强烈冲击下,我国加工贸易增速再次大幅回落。2008年10月当月进出口同比增速放慢至6.3%,环比下降4.9%;11月同比和环比同时呈现15%上下的降幅;2009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速出现-13.9%的首次负增长,其间全国共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3435家,同比下降14.8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00.33亿美元,同比下降2.56%。外商直接投资的回落,制约了加工贸易进出口规模的扩张。另一方面,国外订单大幅减少,国内加工贸易企业也不得不收缩生产规模,加工贸易进出口严重受阻,由此拉开了“零下气候”的大幕,加工贸易的脆弱和结构性缺陷也随之显现。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后危机时代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
(一)核心技术缺乏、自主品牌缺失
加工贸易企业的一大缺点就是没有核心技术和营销渠道,缺乏自主创新品牌。近年,我国传统加工贸易企业正从OEM向ODM和DEM转变,这一历程却恰恰遇到许多的挑战和困境:一方面,长期从事OEM的加工贸易企业,虽然赚取了微薄的加工费,但因为不用承担营销和材料风险,在订单稳定的情况下,收益相对稳定,因此缺乏核心技术研发、自主品牌建设的动机,实际行动少。另一方面,相对处于向ODM或DEM转型升级的加工贸易企业,因为缺乏技术积累的过程,自主研发开拓能力低,且在转型期存在着投入大、不确定因素多、风险高等问题,令转型加工贸易企业不堪重负,望而却步。
(二)加工贸易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转移阻碍多
我国加工贸易存在着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东部发展快,中西部发展慢。由于加工贸易在东部沿海区域的高度集中,带来了一些土地、资源、环境方面的压力;不仅如此,大量的农民工从中西部地区涌进沿海地区,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另外,随着东部沿海地区土地、环境、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一度出现“民工荒”、“电荒”等一系列矛盾,使得部分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项目为了减轻压力而外移,甚至部分已经转移到越南等其他国家,因此将东部加工贸易过剩产业向西部转移迫在眉睫。
然而加工贸易产业在实施转移过程中又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首先,东部资源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尚未到衰落阶段,仍然具有一定发展优势与空间,因此其大规模转移尚需时日。其次,东部省区产业转移首先转向本省不发达地区。我国东部各省区地域宽阔,自身发展不平衡,同一省区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近些年为促进本省区域协调发展均出台了许多有力政策措施,鼓励本省发达地区产业与资本向不发达地区转移,客观上造成东部省区产业向中西部省区转移的拦截。最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自身存在多种因素制约。当前中西部地区思想保守、观念落后,市场机制不健全,制度建设不完善,政府服务效率低,造成外来投资与企业运行成本增加,不利于承接产业发展。
(三)加工贸易出口商品附加值低,长期居于产业链下游
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商品增值有限,附加值低。虽然—15—口数额不断创新高,但数量不能代表利润,因为利润应体现在一个行业的整个产业链中,我国加工贸易产业所占据的通常都是产业链中附加值最少的下游环节,完成的仅仅是单纯的加工制造环节,其他核心环节少。而欧美依靠其在订单、技术、创意、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则在产业链上占据了主导地位,掌控着产品的定价权,这种缺乏竞争力,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加工贸易企业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可以游刃有余,一旦经济出现困局或者行业面临调整,就随时可能被淘汰出局,所以改变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在国际产业链中所处地位,是我国经济是否能够再上新台阶的重要门槛。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三、后危机时代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
(一)构建符合长期战略的产业贸易政策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年,在今后较长时期内,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成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首先,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政策与贸易政策。针对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外资为主的垄断形势,应制定产业竞争政策,其重点目标是反对外资为主企业的加工生产垄断行为,反对低附加值、高能耗的项目在我国盲目扩张,同时还要限制国内加工企业间的低水平过度竞争,推动加工贸易规模经济的实现和整体竞争实力的提高。同时,针对我国重点支柱产业,应当确保其稳定发展,着眼于保障该产业的技术和资源型产品的进口需求,调整出口商品结构诱导需求结构升级,进而推动加工贸易产业内转型升级。其次,引导贸易和投资的双向流动。一方面,本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接受外国加工生产对我国要素的整合;另一方面,本国对外直接投资,本国的加工生产企业整合别国要素。加大我国大中型加工贸易企业建立适合国际性制度、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的力度,鼓励其扩大对外投资规模,提高投资质量。同时,对我国对外投资的区域和产业做出战略性调整。对外投资区域重点应该做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并重,并逐步将投资重点转向发达国家;投资产业应该在资源开发型投资的基础上,加快产业转移型投资,最终以战略性投资和技术寻求性投资为重点。第三,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开拓国内市场。制定能够兼顾国内外市场的贸易政策,使加工贸易企业在国内外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上的经营活动不因政策差异而受到歧视,消除国内市场的贸易壁垒,如各种形式的限制性商业惯例。鼓励或刺激加工贸易的政策措施也应该应用于转回国内市场的加工贸易企业。第四,扩大商品和技术进口减少贸易顺差。继续降低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和技术进口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增加资本密集型消费品的进口,以促进国内加工生产结构升级。技术引进必须切合国内要素禀赋结构特别是人力资本结构以及产业的要素投入结构。在调整进口商品结构过程中要重视资本品进口的投资性质,适当扩大进口规模以维持进出口贸易平衡,减少贸易顺差,缓解外汇储备持续增加带来的货币供给压力和本币升值预期。
(二)提高加工贸易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它主要体现在知识的创造、技术的创新能力上,与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研发活动呈正相关。目前,我国实验发展支出逐年增多,但根据国际通行标准,研发强度仍偏低。我国政府应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增加R&D资金投入,同时应增强资金投向的市场导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只有让创新主体的市场行为参与政府R&D资金的配置,才能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和放大作用,带动社会资金投入自主创新活动,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通过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建设,展开高层次、综合性的合作研究,使企业成为发明专利的主要创新者。
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只有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完成转型升级的使命。首先,制定中长期发展计划,将行业高端作为发展目标,要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其次,加工贸易企业自身应该充分地利用好国家给予的研发资金和扶持政策;第三,企业要建立有利于创新的环境,鼓励员工参与创新活动;第四,加工贸易企业应与高校、中科院、科研机构等建立稳定的研发合作关系,有效地利用外部资源,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持。例如华为、中兴等国内知名企业之所以能够在与跨国公司激烈竞争中突出重围,在全球通信设备研发制造中取得一席之地,主要得益于珠江三角地区在加工贸易基础上形成的技术创新能力。
(三)大力推进“低碳”经济型加工贸易产业发展
我国政府应着力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加工贸易。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的技术改造传统加工贸易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支持高新科技产品的市场开拓、研发咨询,倡导绿色加工贸易,逐步健全“低碳”加工贸易环境。对损坏或者可能损坏环境,有损于人体健康的加工贸易项目予以禁止,对有利于环保的加工贸易项目予以政策扶持。继续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污染、资源密集型的“两高一资”加工类产品,以及各类加工项目的盲目发展。用“低碳”生态型资源循环的理念指导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出口商品结构调整,从而促进我国加工贸易产业价值链升级。此外,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在引进项目时,可以向环保“低碳”项目倾斜,充分开发新能源类产品,利用再生资源和能源,对无法再利用的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这样一条“低碳”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实现由低效益、低附加值的数量型增长,向高效益、高附加值的质量型增长转变,这有利于延伸我国加工贸易产业链,开辟新的加工生产领域。
〔参考文献〕
〔1〕张群,陈丽敏,骆念蓓.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加工贸易出口企业的影响研究〔C〕.国际贸易学会交流会论文集,2009:105.
〔2〕崔治林.金融危机对我国加工贸易的影响及启示〔C〕.国际贸易学会交流会论文集,2009:165.
〔3〕隆国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之探讨〔J〕.国际贸易,2008(12):8-12.
〔4〕陆发安.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思考〔N〕.中国信息报,2008-10-18.
〔5〕吴振兴,袁野.危机与转机———金融风暴、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的问题、政策分析与出路〔M〕.新世界出版社,2009:93-96.
〔6〕屈韬.FDI技术外溢与自主创新体系研究〔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9:169.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浅谈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人才资源开发04-26
浅析质量管理过程中的人力资源管理04-26
对人才资源的开发机制探讨04-26
浅谈将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有机结合04-26
浅论21世纪老科技人才资源开发04-26
浅谈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路径04-26
天津港箱货公司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一)04-26
浅谈关于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的思考04-26
现代人力资源的新发展对我国企业的启示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