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与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主办的第十一届全国政治经济学研讨会于2009年4月18—19日在山西财经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召开。会议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14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共和国六十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现将与会发言专家观点综述如下:
一、对共和国六十年经济发展的总结
中国自建国60年来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积累了自己独特的经验。
《求是》杂志社郑宗寒研究员回顾了中国建国60年来取得的经济成就与政治成就,认为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从千年史的视角来看中国60年的发展,其主要原因在于制度的变革。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程启智教授分阶段地对建国以来我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的认识过程做了总结,认为这一认识过程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有一个曲折的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上世纪90年代初逐渐突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在思想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并在本世纪得到了发展与深化;从认识论上来总结经验有三点:一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三是中国共产党需要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创新。
山西财经大学张华明博士从共和国60年经济发展的整体视角,依据罗斯托经济起飞理论,提出中国经济起飞的年份应该是1992年,与此同时伴随了中国政治的起飞,并进一步提出,中国在经济起飞之后不应该过度地注重经济增长速度,应该逐步适应6%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把经济增长的质量、结构调整、充分就业、科技进步以及环境改善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并以此为基础创立新的指标体系来衡量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标准。
在分配制度问题方面,河海大学贾后明副教授提出建国60年来社会分配之争并没有为社会分配提供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原因在于解决这一问题时不是以事实为优先考虑,而是以概念为优先考虑;强调在分配理论研究中需要注意实事求是的问题、着重研究市场的作用、着重研究社会分配改革共识形成的条件和价值基础。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对建国之初30年经济发展基本问题的探讨
回顾中国建国之初,计划经济在历史上起到了应有的历史作用,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成为一种束缚,最终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成为历史。
南京大学葛扬教授基于新中国60年经济发展的整体视角,认为否定计划经济不等于否定计划经济时代所创造的经济基础,新中国前30年采取的计划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公共供给为取向的,以公共供给为取向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新中国的基本选择,这也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的基本路径。以公共供给为特点的计划经济发展模式的取向具有历史的必要性和适应性。以公共供给为取向的计划经济发展模式的运行机制有着强烈的政治权力支持和意识形态支持。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供给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公共供给,无论在内容还是内部结构上都有了明显的不同,但是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必须更加注重社会保障、环境生态、农村城市一体化发展等方面的公共供给,这样才能保证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浙江财经学院周冰教授认为,我国1957年之后存在以革命任务决定革命性质的嫌疑,“摸着石头过河”内涵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坚持中国特色等三个纠偏机制,取得了成功,但是这种以目标来确定当前任务的方式,仍潜藏着矛盾。
三、对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基本问题的探讨
自1978年以来的中国改革开放是世界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重要事件,这一过程改变了全球的经济面貌与格局,三十而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而立之年,对在此期间获得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和评价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
山西财经大学冯子标教授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土地问题,指出在新时期要实现工业化的目标,尤其是在当前受金融危机影响,农民就业问题凸显的条件下,建立土地银行有助于实现土地这种生产资料的资本化,为农民的创业就业筹集资金,建立土地银行是新时期条件下农村实现工业化的一个重要支撑和借力点。冯子标教授进一步指出农民在转型过程中必然面临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其中最困难的是农民的素质转型,这一问题必须也只能通过教育来解决。建立土地银行给农民创业资本,加强教育给农民知识资本,提升农民的人力资本素质,这两个紧密相扣的环节是实现工业化的坚实路径。
西北大学宋宇副教授对改革开放30年间的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做了分析,提出当代资本主义所体现的一些发展规律和特点,即当代资本主义对生产关系自我调节和改良的余地在缩小,消灭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仍然是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以西方主流意识形态为思想基础的“第三条道路”成为政策框架;“盎格鲁一撒克逊模式”、“莱茵模式”和“日本模式”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三种典型的发展模式,既具有一定的共性,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新技术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成为20世纪80年代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宏观调控体系得以建立和完善,微观经济的运行机制有所转变。
山东工商学院辛波教授也在回顾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对当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路径的选择问题做了深入探讨。他认为,目前的形势下,要实现农村土地制度的私有化是不现实的,最可能的途径就是在实现农村土地国有化的基础上,并且在法律许可的大框架下对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具体内容进行相应的变革。即国家是农村土地的所有权主体,农户获得永久的、较完整的农村土地使用权;建立农村国有土地管理主体来履行土地的所有权职能,从法律、组织、运转机制等方面加强农村土地管理体系建设;改革农村土地使用权的获得方式,明晰地租理论,实行农村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剥离现行农村集体组织经营管理土地的职能,将农村村民委员会塑造为类似于城市居委会的农村农民社区公共管理组织;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重点保障失地农民和人地比例较小地区的农民。
四、对中国当前及未来所面临的经济问题的探讨
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必将继续对全球产生重大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众多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如何认识当前经济发展的重点问题以及中国在未来的发展路径是怎样的,应当着重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与会专家作了热烈的研讨。
1、关于金融危机问题
对于当前的金融危机,清华大学吴栋教授指出,目前学者们对金融危机原因的总结主要有次贷危机为导火索、金融监管的缺失、华尔街的贪婪,这些原因都是表面上的,从更深层次上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是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强调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将公有资源和私人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是解决当前金融危机的根本途径。
山西财经大学教授王森主要就全球金融危机的研究提出几个观点:首先在新的历史现实条件下研究问题应该有国际化的视野,要注意事件之间的关联性和传染性;其次是研究方法上必须注意中国的总量的巨大变化,注意中国与美国经济联系的密切性,主张应该逐步降低与美国的经济联系,用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联系来取代。最后王森教授表达了对4万亿财政政策效果的怀疑。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上海市委党校鞠立新教授在谈及金融危机时,重申了马克思的有关信用、虚拟资本的论述,他认为金融衍生品是虚拟资本的进一步虚拟化,金融衍生品脱离实体经济的过度膨胀是造成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
浙江工商大学杨文进教授认为市场经济的宏观经济运行是由微观机制决定的,本次经济衰退是我国经济自身调整的需要,但因强劲的外部需求延缓了,这反而加深了衰退的力量,他认为中国经济的全面复苏可能要落后于欧美,前景不乐观。
2、关于经济发展模式问题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邰丽华认为,我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难以支撑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已经构成中国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导致宏观经济失衡、阻碍产业结构的优化、加大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国内利益分配的不均衡,引发社会矛盾等等。靠过度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空间有限,促进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要以扩大国内需求为主。
南开大学柳欣教授提出现代市场经济是以货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从货币的角度可以深刻了解金融危机以及货币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认为中国经济在不久的时间内将得到恢复。
山东经济学院董长瑞教授认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表现在改善人民的生活境况、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的素质、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当前我国面临的问题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经济发展有背离人的发展的倾向,二是经济的发展恶化了人的发展空间,对于解决当前的问题,提出自然友好型的、以人为本的发展才是硬道理。
山东经济学院张志勇副教授认为,物质资本配置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一国现实的经济增长,我国应该高效地利用紧缺的物质资源,充分合理的利用人力资源,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中国社科院杨新铭博士认为缩小地区收入差距的关键在于扭转地区间机会不平等的局面,增强地区间收入流动性。
天津商业大学姜达洋认为中国模式的核心就在于创新,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所推行的创新政策则反映了我国政府积极运用相关产业政策促进我国产业竞争力的努力。
3、关于企业问题
江西财经大学康静萍教授认为国有企业的契约型劳动关系具有的特征有:雇佣与被雇佣,劳动者从“主人翁”向“劳动者”转变,由利益一体型向利益冲突性转变。契约型劳动关系不利于初次分配中的公平,而且契约型劳动关系主题双方利益摩擦不利于效率的提高。
上海财经大学包亚钧教授讨论了中国民营经济的地位问题,认为对我国现阶段存在的民营经济或民营企业,不能简单等同于非国有经济。只要国家仍然掌握企业的控股权,那么仍未改变其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质。民营经济不单在壮大我国经济实力、推动社会生产力方面有积极作用,从深层次考察,对完善公有制主体地位还起着重要的“拉动”作用。
山西财经大学王玉珍副教授认为行业协会对行业的“第三方治理”不可替代,但是现在的行业协会需要“组织再造”,惩罚权是行业组织有效运转的必要条件。
清华大学丁萌萌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侨资企业的发展进行了研究,而侨资企业的发展从另外一个角度折射出中国改革开放的演进历程。
4、关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
山西财经大学焦斌龙教授认为,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符合我国文化市场状况,马歇尔式的文化产业集群更符合当前我国实际,长远看轮轴式的文化产业集群则更具前途。目前,在东中西三个区域中,中部地区可能率先取得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集群构建的突破,在三大经济带中,发展的先后顺序可能为长三角、环渤海及珠三角。
山西财经大学景普秋教授针对资源诅咒现象,分析了资源收益分配制度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并对中国矿产资源收益分配制度改革做了探索性的思考,认为需要进一步完善资源租金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矿产品完全成本与价格形成机制,完善资源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台州学院张明龙教授对后发地区如何提高生产力做了深入分析,并鲜明地提出了实现路径,认为后发地区不能急于求成,应该从零部件开始提高整个制造业产品的质量、从优势产品开始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从先进适用技术开始加强区域科技创新、从龙头企业开始提高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
5、关于三农问题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钱津研究员认为,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一是需要贯彻执行国家早已确定的土地有偿转让政策;二是需要与现代农业的生产技术相适应,积极探索建立能够达到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生产组织;三是农产品市场的发展必须依靠市场化经营组织,进行公司化运作;四是应由国家负责农业科学技术进步的投入;五是必须在劳动主体方面实现彻底的转变。
北京工商大学廖运凤教授则从如何建设和完善合作社制度角度分析了农民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增加收入,以战略高度的眼光阐述了未来合作社在解决农民问题上的重要性。
农民问题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农民问题不能最终解决就不可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山西财经大学的王建功博士就农民就业与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反思做了探讨,认为宏观政策应该充分重视农民就业问题,从尽量减少挤出效应、将长期就业与短期就业相结合、提升农民劳动生产率、制定劳动力提升战略等方面来解决这一问题。
五、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理论的讨论
西南财经大学丁任重教授认为应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进行重新认识,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只是在手段和方法的意义上使用过计划和市场的关系,并没有提出过计划经济;在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是列宁最早提出了计划经济并论述了计划经济的本质特征,但是实践中,列宁放弃了计划经济的设想,而转向实行商品经济;在我国的实践中,邓小平提出并论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从而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湖北大学张建民教授认为“需求拉动”理论是对马克思生产与消费关系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邓小平“一心一意搞建设”理论解决了“实现小康”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而“需求拉动”理论则解决了我国在建设中等发达国家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顾海兵教授对我国当前经济学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反思,并讨论了什么是市场经济,“人才”应该如何定义等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强调了概念的科学性与本质性,从哲学层面考量了这些经济学范畴的逻辑意义,并提出应对黑色经济问题进行研究。
浙江工商大学张宗和教授以当代中国资本积累的逻辑,认为在中国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是适用的,但也有自己非对抗性的特征,劳资关系的性质是由冲突与合作的权重决定的。
河海大学贾后明副教授认为研究分配问题必须要摆脱概念优先的思维方式,实事求是的研究分配的动力和运行机制,界定市场与权力在社会分配中的关系,促进社会分配的共识形成。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李炳炎教授提出了分享经济理论,他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可变资本v和利润m之和可看作一个整体,并且在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进行分配,实现共享。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赵玉琳研究员认为社会主义作为一个运动过程,是逐步消灭剥削现象、逐步缩小贫富差别、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
浙江师范大学曹荣庆教授讨论了市场经济的成长阶段,认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也就是资源经济、价格经济、指数经济,并以浙江省为例进行了分析。
六、对其它经济热点问题和制度建设问题的讨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朱巧玲教授对关系经济现象做了理论探讨,引入了社会资本概念,依据社会资本的综合观点分析“关系经济”的原因和缺陷,认为我国应通过引导微观社会资本良性发展,加强制度建设来逐步实现关系经济向契约经济的跃迁。
河南财经学院樊明教授认为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造就了一个高速增长但失衡的经济,本来资本可以通过GDP约束政府,劳动通过选票来约束政府,从而可以达到一种资本与劳动的协调。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以及在政治上对选举权的忽视,造成了劳动和资本之间力量的不均衡。所以经济要均衡必须政治要均衡,主张在经济改革的同时要进行政治改革。
清华大学研究生谢雪燕用累计成本法测量了人力资本的积累水平,通过计量分析与检验定量分析了人力资本与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说明了加大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试论我国国际贸易如何应对电子商务大潮04-26
试论国际贸易电子化实现途径研究04-26
论对中美轮胎“特保”案的经济学分析04-26
职业化员工队伍建设之浅见04-26
企业离职信息传播涟漪效应及消极影响04-26
关于国际贸易模拟课程教学案例的特点04-26
恶意绿色壁垒的特征及应对措施04-26
关于国际贸易中信用证结算教学问题探讨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