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实践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设想

时间:2024-04-26 11:45:04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论文关键词〕旅游教育 现状原则 培养体系

  〔摘要〕随着中国旅游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旅游教育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和挑战。文章在分析目前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以及如何构建实践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体系。 
  
  一、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现状
  1.产业规模扩大,旅游人才的供给与需求出现缺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稳步发展,实现了从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中国旅游产业规模仍在不断扩大。从需求层面看,中国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引发了对于旅游人才的大量需求。据预测,到2015年,我国旅游直接就业人数将达到1700万人,间接就业人数将达到8300万人,旅游就业总量将达到1亿人。中国旅游业发展对旅游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旅游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加快实施科教兴旅、人才强旅战略,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已成为当务之急。
  虽然旅游院校的总数和在校生总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是对于旅游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缺口仍然存在,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旅游专业教学起步晚、发展时间短,旅游院校教育的学历构成不甚合理,高学历旅游专业毕业生从业意愿不高,进入行业后人才流失率偏高。而且,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即使接受了系统的理论教育,掌握了前沿的信息,但仍然缺乏实践经验,毕业之后很难较快地胜任旅游行业基层工作。旅游专业教育如何在现有的市场环境下为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培养相当数量的多层次、多类型、特色化、个性化的专业人才,已成为业界广为关注的问题。
  2.各高校旅游教育特色不鲜明,教育模式不灵活。一些旅游院校和旅游培训机构对旅游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准,专业设置缺乏特色,与旅游行业需求存在一定错位,旅游教育对旅游人才供给的结构失衡。纵观开设有旅游专业的学校,大都按照大致一样的模式、一样的教学设计、一样的课程设置安排开展教学活动,这就使得培养出的学生缺乏特色性和差异性,竞争力趋同。一些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仍然延续传统的“以教师课堂教学和理论知识灌输为中心”的“填鸭”模式,这种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使得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虽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却只能停留在书面上,实践动手能力较差,不能很快适应旅游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3.专业定位模糊,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旅游管理教育与一般管理学教育的区别在于职业性、社会性、实践性。其中职业性是基础,社会性是条件,实践性是途径。目前一些高等院校在对旅游专业学生的教育上普遍存在着定位“过高”的问题,教学活动中专业或实际操作培训不足,课程中基础理论性课程比例过大,实践性课程及实习相对较少,不能适应旅游业界要求毕业生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的职业素质要求。旅游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行业,要想真正做到对旅游企业实行较好的管理,首先必须要熟悉基层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与工作方法。而事实上是,学校模糊的定位导致培养出的旅游管理本科生毕业后大多想从事管理工作,而不愿从事较低层次的、实践性较强的服务工作。许多本科生虽然掌握了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但理论与实践往往出现脱节的情况,服务技能不够熟练,思想不稳定,难以适应起步阶段的高强度劳动,人才的流失和频繁流动状况令人担忧。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原则
  1.市场原则。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充分考虑行业发展的实际,以行业需求作为构建的依据和出发点。旅游管理专业应用性较强,具有明确的行业指向性。教育部也明确提出了21世纪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按照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逐步建立起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富有时代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教育应当着重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提高其综合竞争力。
  2.实践性原则。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量,特别是对实践操作技能较强和极富管理经验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还很大。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又指导实践,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中既要强调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掌握,同时又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突出实践操作技能培养的重要性。
  3.创新性原则。为适应我国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旅游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该与时俱进、大胆改革、锐意创新。在观念方面,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以学生特点和需求为出发点设置教学各环节;在流程方面,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吸收旅游企业参与流程再造;在课程方面,实现较强的理论支撑和程序性,努力为学生建立一个系统性强、架构清晰、与国际接轨、反映旅游业规律的旅游管理知识体系;在教学方法方面,运用情景体验法、操作示范法、电化视听法、软件管理法、案例分析法等,旨在培养学生的思辨技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可持续提高原则。根据分层教育的思想,建立专业实践性课程为主的基础层次、校内模拟岗位实习和校外旅游企业岗位实习的提高层次和较长时间企业毕业实习、行业综合实习及毕业论文实习写作的发展层次的多层次教学体系,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循序渐进、可持续的发展。
  三、实践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1.构建全新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旅游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是:以基础型学科为支撑,以应用型学科为牵引,以社会的需要为坐标,以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导向,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求知、求技、求职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旅游行业需求的、基础理论知识适度、知识面较宽、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毕业生;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强化理论和实践教学;提升教师自身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水平,建设有知识、有技能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学历教育与专业资格相结合,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和校内模拟实验室,结合岗位设置课程,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2.合理设置课程,强调实践教学环节。以教学为核心基础,以技能培训为实践推动环节,以科研探索为发展导向的“教学—实践—科研”一体化,建立起教学、实践、科研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从知识结构上讲,学校需要给学生以通识为基础的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注重为学生搭建可塑性强的知识框架,为学生构建应用知识与理论进行创新和二次开发的能力。从非智力因素上讲,要培养学生具备勇于创新的激情和思维模式,形成合作与团队精神。从能力结构上讲,强调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应用各种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处理多学科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等。
  以素质教育为依据进行课程设置,课程设置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专业基本素质为基础,课程的设置、结构体系均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素质为出发点。此类课程主要以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主。二是适当增加方法论、创造学、经济形势及专业前沿方面的讲座或选修课。引导学生参加科研工作,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素养和掌握科研方法。强调提高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应用各种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处理多学科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等。三是以综合课程、边缘交叉课程、跨学科课程、双学位和辅修专业等课程为依托,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满足学生的多样化的价值选择,注重为学生搭建可塑性强的知识框架。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应体现信息化、综合化及动态化,使学生能及时了解世界旅游业最新发展动态,开阔眼界,同时还会在掌握这些知识的基础上从事更深入广泛的研究,从而提高自信心和开拓能力。
  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在旅游专业的重要地位。旅游专业实践教学应涵盖服务技能训练、管理方法与技巧训练、经营思想与观念的学习及处世能力训练等四大领域,并制定出可行的实践计划及内容大纲指导实践教学。可采用自我考评、企业考评、教师考评、实习作业相结合的方式,主要以学生实践表现为依据来确定其实践课的成绩,提高学生实践课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应根据课程的性质分阶段、分步骤、按等级地制定量化考核标准体系,以便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
  3.实行校企合作,建设示范基地。为培养旅游业所需的技能型、操作型、应用型人才,旅游院校和旅游企业之间应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产学合作,促进旅游人才的培养。校企合作即学校和企业通过协议的方式,充分利用双方资源,实现把教育送进企业,把岗位作为课堂,使学校和企业在合作中获得互补,实现各自的追求目标,加强学生培养的针对性。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教学与就业基地,实现订单式教育,不仅为学生提供实践上岗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的人际交往、灵活应变等综合素质。学校可以更准确地掌握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和需求信息,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确定专业建设改革方案,调整课程设置,使毕业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同时,通过校企联合教学实践的信息反馈,还可以发现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不足,不断修订并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使专业教学更能体现市场特色。合作的方式包括:学校对学生规定明确的企业岗位实习时间;以企业为主,通过与学校共同办学,建立企业的培训基地;学校为旅游企业提供应用科研、咨询和培训;学校选派教师到旅游企业挂职,熟悉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企业选派优秀管理人员担任合作院校指导教师,参与院校教学、实习生管理等工作,以专题讲座、报告会等形式丰富教学内容;等等。
  按照统一的标准,规划建设一批具备一定规模和实力、特色鲜明的旅游教育培训基地。积极探索建立依托院校为龙头、各成员单位按互惠互利原则自愿参加、以骨干特色专业为纽带组建的旅游教育集团,实现培养目标明晰化、课程设置科学化、办学模式国际化和产学研一体化,充分发挥旅游教育培训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
  4.建设高素质的旅游教育师资队伍。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竞争力的基础性环节。首先要鼓励现任教师继续进修培训,巩固和扎实其专业理论功底,深入了解相关业务领域,提高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其次还可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做兼职教授,以专题讲座、讨论或报告等丰富多样的形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除此之外,由于旅游业对实践操作技能的特殊要求,还需要使教师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相当数量的“双师型”教师,这样的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岗位技能,取得相应的岗位资格证书,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提高操作技能。鼓励教师申报和参与实践性课题,到旅游企业调研或参与旅游开发规划等项目,提高专业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以让专业课教师到旅游企业去挂职锻炼,参加旅游企业的管理实践活动,熟悉具体领域岗位的操作能力,深入了解旅游业发展的最新态势,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宏盈,张娟.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09(10)
  〔2〕刘文江,王文君,梁玉社.面向21世纪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J〕.天津商学院学报,1999(1).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浅谈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探讨与分析04-26

关于提升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策略分析04-26

简析建立电力企业人力成本管控体系04-26

关于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源及绩效现状对比分析04-26

谈加强军队资金安全管理04-26

试论我国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04-26

浅析人力资源管理及发展趋势04-26

对人力资源管理中人性化管理的探析04-26

浅谈关于高速公路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其建议04-26

浅谈基于专业特性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的思考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