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我国外贸竞争力提升研究

时间:2024-04-26 11:41:48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规模逐年扩大,外贸竞争力不断提高,但仍存在高技术产品竞争力偏弱、出口效益低下、国际市场环境有所恶化的问题。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了我国外贸高速发展,因此,只有通过完善外贸促进体系、加大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集聚、培植跨国企业和国际品牌等策略,才能提升我国外贸竞争力。
  关键词:金融危机 外贸竞争力 外贸战略 贸易竞争力指数
  
  我国外贸发展的基本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巨大成就,已成为世界贸易大国,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向前发展,很好地起到了“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作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外贸总额为206亿美元,居世界第32位;2007年,我国外贸总额递增到21738亿美元,已连续4年稳居世界第3位。30年来,我国外贸总额增长了105倍,年均增长速度达18.7%,占世界贸易额的比重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0.78%上升到现在的8.9%。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2007年进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4%,拉动GDP增长2.8个百分点。同时,我国对外贸易也为各国经济增长创造了机会,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11%。目前我国是韩国最大的出口市场,是日本、澳大利亚第二大出口市场,是美国、欧盟、东盟第四大出口市场。
  但我国还远远不是世界贸易强国。因为我国外贸的快速发展是建立在数量增长和价格优势的基础之上的,在成长为一个贸易大国的同时,简单粗放的产业扩张模式已逐渐显现出其固有的弊端。从宏观经济的指标来看,我国外贸依存度过高,风险较大;从国际交换中的利益分配来看,我国仍处低端,外贸发展的规模与效益并不对称;在贸易额中,加工贸易和外商投资企业所占的比重均超过了一半,国民收益并不高;在多边贸易体制中,我国的话语权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越来越频繁的贸易摩擦中,我国所处的位置较为被动。因此,如何在持续扩大对外贸易规模的同时,尽快增强对外贸易竞争力、提高对外贸易效益、实现贸易强国梦,是我国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
  
  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影响
  
  正当我国外贸高速发展之际,由美国房地产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迅速蔓延,导致世界经济衰退,对我国外贸发展造成严重冲击。
  美国次贷危机强化了美元的弱势地位,加速了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的进程,从而使我国出口产品价格优势降低,出口竞争力下降,我国商品出口呈现减速发展趋势。据测算,美国经济增长率每下降1%,中国对美国出口就会下降5%-6%。据我国海关总署统计,2008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5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7.8%,比2007年回落5.7个百分点,外贸增速是“入世”7年来首次低于20%,其中机电产品出口减速明显。2008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8229.3亿美元,增长17.3%,比上年回落10.3个百分点;玩具出口企业数量大幅减少,玩具出口增速大幅下滑,我国有玩具出口记录的企业4388家,比2007年下降49%,全年共出口玩具86.3亿美元,同比增长1.8%,增速回落18.5个百分点。商务部对35家行业协会、10个沿海省市和400家重点出口企业的初步调查显示,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下行的压力加大,出口增速可能较2008年大幅度回落,部分行业甚至出现负增长。从中美双边贸易来看,2008年中美双边贸易总额为3337.4亿美元,同比增长10.5%,比2007年回落4.5个百分点,中美双边贸易总额增速回落至7年来最低点。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扩散,我国对欧洲国家甚至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对我国产品出口增长造成严峻挑战。
  
  我国外贸竞争力水平的实证分析
  
  面对恶化的外部贸易环境,应详尽分析我国外贸竞争力水平,以期为制定应对策略提供参考。外贸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贸易的本国产品、产业以及从事贸易的企业在向本国开放的外国市场上所具有的开拓、占据其市场并以此获得利润的能力。本文拟选取能较好衡量外贸竞争力水平的出口商品结构转化率、贸易竞争力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条件来具体分析和评价我国外贸竞争力基本状况。
  (一)出口商品结构转化率分析
  出口商品结构转化率是用来分析出口商品竞争力发展趋势、反映一国或一个地区对外贸易质量的重要指标,该指标可以用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全部出口商品总额的比重大小变化来表示。当比重大于1时,说明出口商品结构得以改善和提高,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得到增强;反之,则意味着出口商品结构在恶化,竞争力也在衰退。
  图1表明,1980年以来,我国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变化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1981-1985年为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阶段,大部分年份工业制成品所占出口比重超过了初级产品的出口比重,但变化幅度不大,而且有反弹。1981年,初级产品出口比重首次降到50%以下,工业制成品首次超过50%。但在1985年,初级产品占出口总额比例再一次超过50%,而工业制成品则降为49.4%。1986-2005年为第二阶段,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持续快速增长,而初级产品所占出口比重则迅速下降。从1986年起,我国工业制成品所占出口比重一直超过初级产品所占出口比重。1990年,初级产品所占份额降到25.6%,到2005年,则降至6.44%;同时,工业制成品所占出口总额比重持续上升,1990年,这一比重为74.4%,到2005年,达到93.4%。可见,工业制成品已经占据了我国出口商品的绝对主导地位,虽然工业制成品在1981年首次超过初级产品的出口,但直到1986年,出口商品结构才真正实现了从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
  工业制成品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出口比重的变化。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工业制成品包括化工产品,轻纺、橡胶和矿冶产品及相关制成品,机械及运输设备,杂项制品和其他未分类产品。其中,化工产品和机械及运输设备可归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而其他产品则可归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由表1可知,1992年以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促进了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增长。在这一阶段,由过去出口初级产品为主向轻纺产品转变,产品具有较低技术含量、粗加工、简单加工特点。1992年以后,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逐年降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逐年上升,成为促进工业制成品持续稳定增长的主要动力。这一阶段是以出口轻纺产品为主向出口机电化工、高新技术产品等重化工产品转变,产品具有一定程度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精加工、深加工特点。
  (二)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
  贸易竞争力指数是指某一产业或产品的净出口与其进出口总额之比,表明一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哪一类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国的贸易竞争能力。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表明一个国家的某类产品是净出口还是净进口,以及净出口、净进口的相对规模。如果一国某类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大于0,则为出口专业化,表明该国该类产品具有较强的外贸竞争力,该国为该类产品的净出口国;如果一国某类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小于0,则为进口专业化,表明该国该类产品的外贸竞争力较弱,该国是该类产品的净进口国;如果一国某类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等于0,则为水平型分工,说明该国该类产品的外贸竞争力与国际水平基本相当,其进出口仅是国际间进行的产品品种交换。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从图2可以看出,我国出口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具有如下基本特点:初级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从1980-1985年呈上升趋势,但从1986年开始下降,虽然1990年有所反弹,但1991年之后持续下滑,1995年开始为负值,这表明初级产品整体上已不具有国际竞争力,且比较竞争劣势愈加明显;工业制成品贸易竞争力指数总体上表现为持续升势,但升势不明显,1980年该指数为负值,处于比较劣势状态,但1990年开始转为正值,且上升趋势不变,表明工业制成品总体上已摆脱了比较劣势,但在国际竞争中还只具有较弱的比较竞争优势;机械及运输设备贸易竞争力指数在1980-2003年期间是负值,其中1985-1986年处于谷底,2004年后转为正值,表明该类产品具有较强的比较竞争劣势,但其国际竞争力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
  (三)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某种产品出口额占该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与世界该类产品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比重的比率,反映了一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用RCAij表示j国在i类产品上的显性比较优势;若RCAij>1,则表示j国i类产品生产专业化程度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强,具有显性比较优势或竞争优势。若RCAij<1,则表示j国i类产品生产专业化程度低,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弱,不具有显性比较优势或竞争优势。
  表2所示,从1995年开始,[SITC0-4]的RCA值都小于1,在整体上呈下降趋势,表明我国在初级产品的出口上已不具有显性比较优势。在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中,杂项制品[SITC8]和按原料分类的包括皮革制品、纺织服装等制成品[SITC6]的RCA值均大于1,表明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上具有较强的显性比较优势,但整体上均呈现不断减弱的趋势。而在资本技术密集型制成品中,机械和运输设备制成品[SITC7]和未列明化学品及相关产品[SITC5]的RCA值绝大多数年份都小于1,表明中国在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出口上不具备显性比较优势,且[SITC5]呈逐年下降趋势,[SITC7]则逐渐递增,显示出最快的增长速率。
  (四)贸易条件分析
  贸易条件表明一国对外贸易的效益与竞争力,一般分为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三种。价格贸易条件是指以某年为基期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之比,反映单位出口商品能够换回多少进口商品。如果一国在一定时期出口一单位商品所能换回的进口商品比基期有所增加,则该国贸易条件改善,反之则恶化。收入贸易条件是价格贸易条件与出口商品的数量指数的乘积,反映一国在出口基础上总的进口能力的大小。
  由图3可以看出,我国从1980年以来,价格贸易条件指数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不大,其中,1997-2005年间,价格贸易条件指数下降明显。从价格贸易条件的评价公式可以看出,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主要是由进口商品价格大幅上升和出口商品价格明显下降所引起。出口数量指数和收入贸易条件指数总体呈上升走势,但前者升幅大于后者,尤其是1999年后这一现象更加明显。这种变化说明,多年来我国出口一直是高度依赖数量扩张的粗放式增长,这表现为我国出口收入的不断上升以及收入贸易条件的改善是在出口价格不断下降的情况下通过数量的大幅度增加来实现的。近年来,我国的贸易利益增长并没有与贸易数量增长呈同比例关系,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国际市场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我国仅仅依靠数量扩张来改善收入贸易条件的空间已越来越小,这也说明我国有必要加快外贸商品结构优化和升级步伐。
  
  提升我国外贸竞争力的策略
  
  从上述实证分析中,可以发现我国外贸竞争力呈逐年增强态势,但相对较弱。具体表现为初级产品竞争力有所下降,工业制成品竞争力逐渐上升。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额已超过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强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国际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但贸易条件却在逐年恶化,贸易利益没有与贸易数量同比例增长。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密集的生产环节,在附加值较高的生产、流通和研发环节处于劣势,在资本、技术和品牌方面与贸易强国差距较大。
  依据我国外贸竞争力基本状况和国际贸易竞争理论,笔者拟从以下几方面探讨提升策略。
  (一)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竞争优势
  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外贸竞争力的最大优势在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的加工环节,而这源于我国具有丰裕的劳动力要素。充分利用好劳动力丰裕这一比较优势,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既可以提高劳动就业率、维护社会稳定,又可以为新兴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积累资金和技术,从而为技术创新、突破生产要素的投入瓶颈和促使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升级打下基础。然而,这种要素成本竞争受到“要素收益递减”规律的制约,竞争力随要素投入的增多而逐步减弱。目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已具有相当规模,必须向高档次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才有持续的更强的竞争力。因此,我国现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高新技术向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渗透,着力于新型化、多层次化、精细化产品开发,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含量和产品档次,增加其附加值。我国可利用当前金融危机爆发的背景下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好机遇,加大引进力度,通过发达国家的技术转移和技术外溢,壮大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同时,我国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开展技术创新,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使劳动力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这样,我国就能在实现传统要素收益最大化,传统优势产业得到壮大的同时,生产要素结构得以升级,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得到迅速发展。
 
  (二)完善外贸促进体系,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我国现行的外贸促进政策在扩大外贸出口、提升外贸竞争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有些政策和措施已不太适应外贸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在市场化、规范化、支持度方面有所欠缺,对我国现行的外贸政策和措施有必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构建起稳定、规范和统一的外贸促进体系。为此,要加强外贸立法工作,建立与市场经济、外贸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外贸管理体制,规范政府行为,增强管理透明度,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公平便利的运行环境和稳定有序的制度平台。要建立长期稳定的出口促进资金保障机制,各级政府应在财政预算中划出专款作为出口促进资金。通过各种渠道筹集经费,建立国家研发资助基金、品牌发展基金、重点商品出口促进基金、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基金等,大力支持外贸企业发展。要加大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对外贸产业的支持力度,完善出口信贷和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扩展使用范围和品种,降低出口企业的相关风险。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制度,降低出口企业的成本,增强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要增加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投入,发挥行业商会、驻外经贸机构、行业中介机构等组织的桥梁和服务作用,开展国际市场信息调研,加快信息反馈,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帮助。
  (三)加快产业集聚,促进产品结构升级
  我国产业集中度低、企业结构小而散,形不成规模经济效益,致使生产和经营成本增高,研究开发投入少,企业缺乏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力。特别是国有经济包揽过多,行业分布过宽,力量分散,严重制约了其发挥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因此,我国要利用世界产业调整和转移的历史机遇,加强经济开发区规划,打破地区、部门和行业分割,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多种形式,整合各类企业和产业,组建大型企业集团,集聚分散的中小企业,形成区域整体优势,做大产业规模,降低经营成本。同时发挥企业集聚优势,深入开展技术革新,开发新产品,实现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生产的产品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其国际竞争力自然就强。
  (四)加强技术创新,创建知名品牌
  多年来,我国出口商品是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但整体竞争力较弱,经济效益较低,这主要归因于我国处于工业制成品生产末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品牌,而知识、技术和品牌属于高级生产要素,是构成竞争优势的重要内容。波特认为,适宜的创新机制和充分的创新能力是一国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可见,我国要提升外贸竞争力,就要进一步完善创新机制,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创新能力。为此,国家要加大研发投入,启动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人力素质,培养高级科技人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接受发达国家的技术转移和技术外溢。我国还应实施品牌战略,通过品牌提高产品竞争力。从国际市场价值链看,30%的产品增加值来自生产环节,70%来自以品牌为标志的研发和营销环节。
  我国要成为经济强国和贸易强国,提高产品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大力创建国际知名品牌。要创建国际知名品牌,就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品牌发展中优胜劣汰的作用,鼓励和扶持企业争创名牌,为自主品牌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政府可通过以下措施促进商品品牌建设:为品牌企业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政府应建立专款基金,支持企业开展研发和技术革新,创建自主品牌;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对一批在竞争中已处明显优势的国产品牌倍加珍惜,通过各种传媒大力宣传;推动名牌企业走出国门;政府多方面为名牌企业在国外投资建立研发、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体系提供便利;加大自主品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推广知识产权法,防止恶意侵权行为,合理利用法律保护我国自主知识产权。
  (五)培植大型企业集团,推进对外直接投资
  
  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企业经营战略、结构和竞争方式是构成一国外贸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国际投资理论认为,国际直接投资是一国外贸竞争力的主要来源。这就是说,要提高外贸竞争力,国家就要重视本国企业自身素质建设,提高企业竞争力,鼓励企业到国外投资,而最能体现一国外贸竞争实力的就是外向型大企业集团或称跨国公司。据《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公布的全球100家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中,我国仅有10家,表明我国能与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竞争的企业微乎其微。因此,培育和造就一批能跨国经营的工商企业集团,是我国成功跨向贸易强国的现实要求,也是提高我国经济贸易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利益所在。培植能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可通过股权分享、联合投资、合并重组等方法,逐步把我国在海外的中小企业整合为达到一定资本规模和业务拓展能力的大型跨国企业,同时,要推进大企业、大集团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并购重组。国家在产业政策的引导下,遵照市场规律,打破地区和行业界限,鼓励国有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的收购兼并、扩股融资、债务重组等金融方式实现战略性并购。另外组建大型银行财团,推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共同开拓海外市场。
  
  参考文献:
  1.王耀中.新编国际贸易学[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
  2.张亚斌.内生比较优势理论与中国贸易结构转换[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
  4.宋全成.迈向贸易强国——中国外贸竞争力研究[M].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
  5.荣民.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若干思考[J].国际商务研究,2005
  6.车文娇,田炜.比较优势论的新进展与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提升[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7.胡艺,吴宏.技术创新与中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关系[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浅析适应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转变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04-26

浅析我国物流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分析04-26

浅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04-26

浅析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4-26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研究04-26

浅析关于新形势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分析与创新研04-26

浅析服务力视角下的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探究04-26

浅析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04-26

高校新教职工岗前培训工作的思考和建议04-26

如何消除钻井队员工对培训的抵触心理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