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从哲学辩证的观点对群体内部吸引力和排斥力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建立了群体吸引力、排斥力和群体凝聚力的关系模型,并对群体凝聚力进行了有效的分类。
关键词:群体凝聚力 吸引力 排斥力
1 前言
在汶川严重的地震灾害面前,我们见证了中华民族巨大而空前的凝聚力,也激发了我们更加深入研究群体凝聚力的动机。群体凝聚力其实一直都是群体内部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当前的研究对群体凝聚力的定义,构成纬度,影响因素以及对组织绩效的影响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但是本文认为当前的研究存在概念混乱的问题,对于凝聚力的成因和凝聚力、与吸引力、排斥力和冲突等的内在关系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因此本文从吸引力和排斥力的角度对群体凝聚力的内部原因进行系统的分析,为深入研究指明方向。
2 文献回顾
关于群体凝聚力的认识最初是群体动力学家科特·利文( Kurt Lewin) 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主要关注个体如何知觉其自身与群体的关系。[1]从那以后,很多学者从个体、群体和组织的角度进行定义。现在通常认为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2]而对于群体凝聚力的进一步研究则主要集中在群体凝聚力的分类和影响因素。凝聚力的分类由任务凝聚力和人际凝聚力综合构成。其中任务凝聚力( task cohesion) 是指由于成员对群体任务的喜好或责任感而产生的凝聚力;而人际凝聚力(interpersonal cohesion) 是指群体因人际关系良好而产生的对成员的吸引力。[2]
关于群体凝聚力的影响因素可以归结为人际因素、结构因素和组织情景因素。具体表现为,群体成员的性别、成员交互的时间、群体规模、加入难度,组织的目标,对群体成员奖酬以及与别的群体的竞争等。[1][3][4][5]群体凝聚力对群体的绩效和决策具有重要影响,凝聚力与群体绩效的关系是复杂的,甚至也可能是消极的,因为它受到凝聚力类型及群体规范、任务等中间变量的影响。Zaccaro 和Mccoy发现任务和人际这两种凝聚力都很高的群体绩效水平最高,只有一种凝聚力高而另一种凝聚力很低的群体其绩效水平还不如两种凝聚力都低的群体绩效水平。[2]而对于群体决策,高凝聚力的群体常常产生群体思维和群体偏移的现象,群体思维容易抑制个体的观点,影响决策的正确性。群体偏移则是高凝聚力群体较一般群体更容易偏向或厌恶风险。[1][6]
尽管对群体凝聚力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得的成果,然而当前的研究对于群体凝聚力产生的原因,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还缺乏深入的研究。
3 群体凝聚力与吸引力和排斥力的关系模型
3.1 吸引力、排斥力、凝聚力与冲突的概念
吸引力也叫人际吸引,是指群体内部个体之间相互欣赏而使成员相互接近的力量。[1]人际之间的吸引力常常受个体之间的相似、互补,个人魅力、空间距离以及交互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排斥力是指群体和组织之间以及群体和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迫使对方远离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发生在个体之间,也可以发生在群体内部成员之间,以及群体和组织之间。本文重点研究群体内部个体之间的排斥力,即群体内部的个体之间的不相容和排斥。
本文认为群体凝聚力是群体内部吸引力和排斥力相互作用的一种结果,这种结果可以用于衡量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和排斥进而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是对群体内部吸引和排斥状态的一种总体评价.
而冲突则是关系双方中一方有意采取行动阻止另一方实现目标或利益的过程。尽管冲突的定义众多,但是冲突通常都有共同的主题,即必须双方感知到冲突的存在和行为的参与。[1]也就是说冲突既有隐性的心理成份,也有外显的行为成份。本文认为群体内部的冲突属于群体发展过程之中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群体成员之间产生排斥力、凝聚力降低的重要原因。见图1。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3.2 群体凝聚力与吸引力和排斥力的关系
图1显示了群体凝聚力的成因和凝聚力的分类。凝聚力的产生是由于群体内部存在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这两种力量就是吸引力和排斥力。群体的凝聚力则可以分为两类,即有凝聚力和无凝聚力。当群体内部吸引力大于排斥力时,群体表现出有凝聚力状态。有凝聚力又可以根据其对群体的作用大小而分为积极和消极的凝聚力。当吸引力与排斥力相等时,群体没有凝聚力,表现为散漫的自由主义状态,谈不上凝聚与冲突。而群体内部排斥力大于吸引力时,整个群体处于严重的冲突状态,没有凝聚力可言,或者说是一种负向的凝聚力,这种冲突会加剧群体内部排斥力的产生,进而使群体走向解体或重新整合。因而没有凝聚力的群体又有散乱和严重冲突的负向凝聚两种类型。
3.3 吸引力与排斥力的辩证统一关系
吸引和排斥是存在于群体内部的对立统一的两种力量,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变化。没有一个群体只有吸引力,也没有一个群体只有排斥力,群体是吸引力与排斥力的统一体,只是不同的群体处于不同的状态而已。本文用中国道家的太极模型的理论来解释他们的相互关系。[7]见图2. 当BC>BA,说明该群体此刻排斥力大于吸引力,群体没有凝聚力,是一种冲突或负向凝聚的状态,群体有解散和重组的趋势。而当群体处于CD>DE状态时,群体吸引力大于排斥力,群体表现为具有凝聚力,群体内部团结协作较高,有利于群体协作任务的完成。
4 结论和进一步研究
本文从哲学辩证的观点从总体和具体角度对群体凝聚力与吸引力和排斥力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建立了相关的理论模型,得出了如下的结论:群体内部的凝聚力是群体内部吸引力和排斥力的作用结果,是一种群体连接紧密程度的总体体现。群体内部吸引力存在与其相对的排斥力,二者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是辨证的统一。
本文的研究主要采用的是哲学的思辩和演绎的方法分析群体凝聚力与群体内部的吸引力和排斥力的相互关系。但是本文对群体吸引力和排斥力的存在特征素缺乏实证分析,因此将来的研究希望对其做作进一步的研究,对群体凝聚力的内在原因和变化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Stephen P. Robbins. the essential of organization behavior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01.
[2] 刘敬孝,杨晓莹,连铃丽.国外群体凝聚力研究评介外[J].国经济与管理.2006.03
[3] 孙骏.如何增强群体凝聚力[J].经营与管理. 1999.03.
[4] crrie,R Leana. A partial test of Janis group think model :effects of group cohesiveness and leader behavior on defensive decision making[J].Journal of Management.1985,11(1):5-7.
[5] 徐永其,胡志健.团队凝聚力的分析与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07.09.
[6] 王雪弟.层次分析法在团队凝聚力评价中的应用[J].商业时代 2007.3.
[7] 周敦颐.太极图说[M].黄山出版社.2003.02.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蓝色巨人的人力资源管理04-26
人力资源调查04-26
客户化人力资源管理04-26
浅淡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04-26
浅议制约后勤机关干部素质提高的症结及对策04-26
星级饭店人力资源管理04-26
沃尔玛人力资源管理革新04-26
谈谈人力资源计划与管理的战略地位04-26
浅议我国国有企业员工激励机制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