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自我效能感是复合型经贸人才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在主体因素。本文以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在自我效能视野下复合型经贸人才的内涵与特征,以及自我效能感对复合型经贸人才培养的影响作用,并提出提高复合型经贸人才自我效能感的策略。
关键词: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感 复合型经贸人才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正在快速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同时,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化的趋势日益增强。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急需培养大批懂专业、通外语、熟悉业务、动手能力强的复合型经贸人才,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要。探索复合型经贸人才培养模式成为经贸类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当今的许多研究者已经从影响人才的外部因素入手寻找培养对策,而内部的主体因素对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以及对人性潜能所发挥的决定性却少有涉及。本文试图从人类能动性作用发挥的视角,以自我效能对学习行为、动机、学习成就和情感调动作为切入点,探讨复合型经贸人才的培养。
自我效能理论的简述
自我效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Bandura于1977年提出的一种动机理论,是Bandura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探讨直接影响个体自我调控关键变量的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作为被外部事件塑造的反应性有机体,个人又具有积极的主体能动性。人类既是环境和社会系统的生产物,同时也是它们的“创造者”。人类在扮演“创造者”角色的过程中发挥出的这种主体能动性,也就是所谓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自1977年至1994年的十多年里,Bandura对自我效能感多次下过定义,使其内涵不断得以完善。他所揭示问题的实质就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自己的某种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即自己在面临某一具体的活动任务时,是否相信自己或有多大程度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该活动任务,也就是人们进行自我行为能力的信念、判断或自我感受。
在Bandura看来,“自我效能”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决定因素。人类的行为不仅受着行为结果的影响,而且受到通过人的认知形成的对自我行为能力与行为结果的期望的影响。这就形成个体对自己行为能力的信心程度,而不是个体所已经拥有技能的高低。换言之,就是只有当个体感到能胜任某些活动,或认为自己在这方面是有能力的时候,才会产生内在动机。Bandura认为,只有对某一活动获得了自我效能感的人,才会真正选择和实施这一活动,如果在该活动中逐渐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他的活动行为可能会中断。
自我效能感有以下功能:首先,它影响着人们做出行为选择和正在行动的过程。人们总是从事那些自己感觉能够胜任或者对之有信心的活动,却尽量避免去做那些自己没有信心的事情。其次,自我效能感决定人们做某件事时愿意付出努力的程度、面对困难的勇气、韧性与耐力,以及处于逆境之下的信念;最后,自我效能感也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情绪:低自我效能感的人会将事情存在的困难扩大了,从而带来了焦虑、抑郁情绪,限制了解决问题能动作用的发挥。
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是以一定的经验或信息为依据。是个体在活动过程中经常综合自身和外部世界的各种信息,不断对自身能力进行评估和再评估的基础上作出自我效能判断的过程。通常可以从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的唤起等四种信息源中获取。
自我效能理论对培养复合型经贸人才的启示
(一)自我效能视野下的复合型经贸人才
从传统意义上说,复合型经贸人才是指“具有宽阔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素养,具有多种能力和发展潜能,以及和谐发展的个性和创造性的人才”。在知识方面“基本通晓商务、外语、法律、IT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为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提供了条件,也为不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能力方面“能够通过不同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融合而达到对原来的知识、能力的超越,即能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法来思考所遇到的问题,提出新的解决办法。比如说,将较高水平的外语能力、国内国际法律法规的知识以及技术完全融入商务、金融之中,来解决经贸领域中出现的国内国际问题”。
从以上对复合型经贸人才的具体论述中可以看出,传统的复合型人才,仅仅倾向于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不涉及培养对象内在心理素质的养成与提升。在自我效能理论看来,对复合型人才而言,具有宽厚的基础、宽泛的专业和广博的知识面固然重要,但是人的价值观、态度、社会角色、自我形象、个性与品质、以及内驱力和社会动机等潜在素质对一个人的成长与成功更为重要,尤其是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去完成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因而,在自我效能理论视野下,复合型经贸人才应理解为能够同时胜任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行业的岗位的自我知觉人才。
(二)复合型经贸人才的特征
1.综合素质高。复合型经贸人才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三个层次的素质都较好,智商(IQ)、情商(EQ)两者的综合指数较高,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尤其具有整合其他各种信息的自我生成能力,善于及时而有效地把社会文化科技知识、社会行为规范、社会实践经验内化为自己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
2.智能结构好。复合型经贸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具有多重整合的特点,知识之间和能力之间的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达到融会贯通,并形成各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融合并发挥综合作用。它既有较宽的基础和相关知识、又有较深的专业才能,从而使它更具创造性和适应性,这是其成功实施达成特定目标信念的基础。
3.思维辐射广。复合型经贸人才的思维方式主要呈发散型、多维型、非线性。学习兴趣广,并能不断想象成功的场景,传递积极的指导。善于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去探索,敏感地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运动规律,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思路敏捷反应快。复合型经贸人才在认识活动中坚信自己对活动具有效能,善于联想和迁移,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迅速认识和把握一事物与它事物的关系。有很强的敏感性和判断力,能够在变幻莫测的国际国内环境中把握商机,抢占市场。
5.社会适应力强。复合型经贸人才具有很好的应变能力,在多种社会实践或某种非常复杂的社会实践中,都能游刃有余,充满自信。特别是在学科交叉、专业交叉的职业领域,复合型经贸人才掌握良好的适应技巧,对自己从事不同行业以及实现不同市场目标的探索能力充满自信。
(三)自我效能感对复合型经贸人才的影响
1.自我效能感促成复合型经贸人才行为的选择和潜能的发挥。对个体而言能否成为复合型经贸人才与其成就动机指标是紧密相连的。我国学者杨心德在分析学生的成就动机时指出,学生的成就动机主要是由期望因素、价值因素、情感因素构成,“成就动机的期望因素包括学生自己觉察到的胜任力、学习结果的期望、归因风格以及控制源等,其核心问题是学生自己能够完成学业任务的信念和对自己的学业成绩负有什么责任的观念”。由此,自我效能感是复合型经贸人才成就动机的重要构成,影响着复合型经贸人才的行为选择和潜能的发挥。自我效能感越高的个体,其行为选择越具有进取性。当面临新的挑战时,能积极迎接,乐观应对,愿意尝试新的行为方式,学习新的行为技能;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则将其视为重重困难而加以回避,因而必然影响到个体潜能的开发。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2.自我效能感影响着复合型经贸人才自我调节机能。目标设定是复合型经贸人才自我调节的主要机制之一。心理学研究表明,目标设定受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个体往往倾向于选择自认为力所能及的最近目标。面对同样的任务,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常主动承担任务,设定适合于自己能力水平又富有挑战性的目标;自我效能感低的人相反。当设定目标之后,会产生心像实现的心理现象,即个体对即将执行的活动场面或动作流程所形成的生动、鲜明的心理表征,影响着个体心理资源的投向、精神状态和工作实效。效能感高的人,倾向于想象成功的行动场景,充满信心地去完成任务;效能感低的人,倾向于想象失败的活动场景,将心理资源投注于任务的困难方面及可能出现的失误,进而影响任务的完成。
3.自我效能感决定复合型经贸人才面对困难的态度和行为。复合型经贸人才是能把基础理论和开发应用结合起来的开拓型人才,要面对更多的困难和挫折。只有高度自我效能感的人,富有自信心,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并将其视为成长进步的机遇,会作出更大的努力,坚持不懈直至成功;自我效能感低的人,总生活在疑虑之中,怀疑自己的能力,面对挑战犹豫不决、不知所措,甚至将自己有能力克服的困难也视为难以逾越的障碍。
4.自我效能感影响复合型经贸人才的情绪反应模式和身心健康。人们对复合型经贸人才提出“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会应用”的基本要求,并以“复合型、实践型、创业型、健全型”为培养目标,也就是说,复合型经贸人所肩负的重任决定他们要接受更多的挑战,要承受更大的压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面临可能的危险、不幸和灾难等负性情境时,自我效能感影响着个人对事件的认知、评估和解释,并由此决定其心身反应过程。自我效能感低的人会把情境中本是较安全的部分也视为充满危险,体验到强烈的应激状态和焦虑唤起,从而影响人体免疫系统的平衡状态,损害身心健康。而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则能够客观评判情境的危险性,坦然处之,很少表现出焦虑。
提高复合型经贸人才自我效能感的策略
(一)营造自我效能提升的外部强化环境
Bandura指出,在人们掌握了某些知识和技能,显示了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外部强化的恰当运用有助于自我效能感的建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相信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多采用表扬、肯定、鼓励等正面强化的手段,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提高对自我能力的判断。少采用批评、指责、强硬控制等负面强化的手段,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与自我效能感。
(二)指导学生学会积极的自我强化
自我强化是以自我奖赏的方式激励或维持自己达到某个标准的行为过程。学校培养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强化,关键是使学生建立合适的标准,引导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地自我认知。所谓建立适当的标准(目标),就是通过由近致远、由小到大设立具体的目标。因为较近较小的具体目标能够使人很快地意识到自己的成功,从而产生自我效能感,激励个体继续为实现最终的目标而进取。如果目标过于远大或过于抽象,个体就会感到目标可望不可及,而逐渐产生失望情绪甚至失去耐心与信心,反过来又降低其自我效能感。
(三)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
所谓归因就是对自己行为结果产生原因的推理。美国心理学家Weiner认为,人们不外乎从四个方面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归因,即努力、个人能力、任务难度、运气。研究已表明,将自己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避免将失败归因于自己能力的缺陷,这有助于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使学生掌握归因技能,消除在归因过程中自我轻视的偏见,将失败归因为运气不好或努力不够,使学生不因暂时的失败而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提高。
(四)帮助学生积累成功经验
自我效能感最重要的来源是个体的成功体验。一个总是失败的人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也就不去努力了。实践证明,成功的经验会提高人的自我效能感,多次失败的经验会降低人的自我效能感。所以,教师要让学生给自己建立成功履历表,通过鼓励性语言让自己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摆脱消极的情绪。不断成功会使人建立起稳定的自我效能感,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降低,而且还会泛化到类似情境中去。
(五)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暗示
积极的心理暗示即良性暗示,能够对人的心理、行为、情绪产生积极影响和作用,而消极的心理暗示则会破坏或干扰人的正常心理和生理状态。因此,要用正面的、积极的语言、行为、表情、环境来暗示自己,比如在学习一项新的技能前,应说“我一定能行”,而不说“我可能不行”。因为前者在自己的大脑中种下的是成功的因子,潜意识会指挥你去“成功”;而后者种下的是失败的因子,大脑的潜意识会指挥你去给自己设置“失败”的陷阱。
参考文献:
1.方东.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及其反思[J].高教探索,2008(4)
2.冉景亮,吴绍琪.复合型人才胜任特征模型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6(6)
3.方双虎,姜飞月.职业指导中生涯自我效能的干预途径和方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4)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在于创新04-26
论金融危机下的“人才机遇”04-26
从儒家思想看如何做人力资源管理04-26
论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04-26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以人为本04-26
劳动关系研究视域下的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学科特征04-26
建设一流人才队伍,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04-26
浅析员工招聘过程中的法律风险与防范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