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社会和谐之本。解决我国当前存在的“就业增长背离”问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并重的发展现,促进增长与就业的协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就业基础。
关键词:和谐社会;就业;增长;
1 “增长与就业背离”:制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因素
社会和谐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核心是社会主体间的利益和谐。增长与就业背离意味着大批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人口被动失业,不能通过就业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从而加剧社会主体间的利益失衡,冲击和谐社会的微观基础,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1 增长与就业背离不利于实现人与人的和谐
就业,不仅具有经济意义——使劳动者在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同时获得收入,而且具有社会意义——使劳动者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赢得自尊。正如2001年国际劳动组织通过的《全球就业议程》所指出,“工作是人们生活的核心。这不仅是因为世界上很多人依靠工作而生存,它还是人们融人社会实现自我以及后代带来希望的手段”。当前,实现就业是我国多数社会成员获取经济收入、进行人际交往、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平台。一旦面临失业,其结果很可能是人际交往圈缩小、社会资本减少,甚至导致自闭心理,无法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如此情况下,是谈不上实现人与人之间和谐的。
1、2 增长与就业背离不利于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
增长与就业背离的背后是劳动要素相对于资本要素的地位下降。资本本来就处于强势地位,而我国偏低的劳动参与率以及经济增长中对资本投入的倚重,进一步加剧了资本与劳动的失衡。资本和劳动要素结构扭曲,劳动闲置和企业结构畸形导致的基础性的分配不公带米的是居民收人差距拉大、投资与消费失衡、内需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在我国社会保障覆盖面较小、保障层次较低的条件下,一旦发生群体性就业困难,必将产生严重的社会后果。例如,以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代表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难以及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制约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危及人与社会的和谐。
1、3 就业与增长背离不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前提是实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但我国正处于重工业化发展阶段,新型工业化道路尚在起步阶段,现有的经济增长模式仍呈高能耗、高污染态势,具有显著的唯“GDP”的特征。这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增长模式存在两个相互联系的隐患;“有增长无发展”和“无就业增长”。虽然GDP总量增加了,但却是以失业增加和生态失衡为代价的,并不能提升国民整体福利水平。我国人口众多,农业隐性人口数以亿计有待转移,但非农就业机会和岗位严重不足。庞大的农业人口为了维持生计,必然只能强化对已发生生态退化的土地进行开发。特别是在我国原本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中西部地区,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开采所造成的环境破坏触目惊心。显然,在就业与增长背离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
2 全面认识持续出现“增长与就业背离”局面的成因
持续出现“增长与就业背离”局面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发生的。在这一时间,我国就业方面的主要矛盾,是劳动者在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当前,主要表现在劳动力供给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在上述多重矛盾的共同作用下受到抑制。
2、1 劳动力供求失衡
计划经济时期,农业劳动人口被束缚于土地,城市劳动人口则被政府控制的企业所吸纳,实现了低效率、形式性的“充分就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严峻的劳动力供求形势开始呈现。我国是一个二元结构典型的社会。根据刘易斯人口流动理论,在城市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高于农业劳动者收入水平的前提下,农业人口向城市的流动是必然的。从世界农业平均劳动生产率来看,我国农村还有1.5亿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每年劳动力供给2400万,如果每年只能安排1100万,累积新增失业将为6500万。严峻的劳动力供求形势,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拉动效应。
2、2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各要素投入综合作用的结果。按照经济增长模型,节约劳动型和资本密集型的经济增长会产生就业挤出效应,降低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我国正在经历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造成就业率下降的内生原因。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正加速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一方面,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就业岗位的需求数量有限;另一方面,对就业者的技术水平、职业素养、创新能力要求不断提高。无疑,这对旧体制下低素质劳动者形成排挤。“求职难”正成为劳动力市场的普遍现象,甚至一些高学历人才也加入了失业大军。或者“降格以求”,加入到低层次就业岗位的竞争当中。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2、3 产业结构调整
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它们都有一个持续时问较长的工业化时期,顺利的完成了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向第二产业的有效转移。由于其工业化的规模大、基点高,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很强,往往在这个时期出现的劳动力短缺。而我国至今还没有完成工业化任务,二元结构典型,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有待于大量的转移。第二产业最易受到“资本深化”影响,其就业弹性系数下降显著。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较高,但其容纳的就业量还不高。我国第三产业就业弹性与就业规模保持正向关系,但显著性不强,表明当前第三产业对就业的支持程度较低。一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吸纳的就业量仍偏低}另一方面,该产业。特别是金融、文化产业等新兴服务业对城市弱势群体成员就业的吸纳力更低。整体看,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还不能有效提升就业弹性。
2、4 要素价格扭曲
要素价格的扭曲是导致中国出现就业弹性下降的重要原因。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主要依靠资本的大量投入和积累,而资本的大量投入和积累使得企业在技术选择上显示了资本替代劳动的偏差,使技术路径偏离了要素禀赋的自然结构,加快了资本的深化过程,劳动力在经济增长中受到排挤,于是推动就业弹性下降。而导致投资过度和资本的过度积累又是由于国家长期的低利率政策改变了贷款的流向,使绝大多数贷款为国有部门所获,银行不愿提高利率。因为利率的上升会威胁负债累累的国有企业。除此之外,逐步攀高的工资成本也一步步地减少了就业的增长,由于偏高的劳动力价格和资本利息的偏低。投资的资本倾向在微观水平是理性行为,并对就业形势产生消极的影响。
3 实施增长与就业并重的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就业基础
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既是解决当前日益严峻的失业问题的现实要求,也是构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就业基础的内在要求。树立增长与就业并重的发展战略,就是既要防止片面的以经济增长为中心而出现“无就业型增长”,也要防止片面的以就业增长为中心而出现“无增长型就业”,促进增长与就业的协调发展。
3、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增长与就业协调发展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一方面,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是实现我国长远战略目标的根本要求。同时,也只有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才能在更高水平上扩大就业规模。另一方面。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我国劳动力供求矛盾十分突出的现实,把促进就业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宁可牺牲一点经济增长速度,也要把失业率控制在合理限度之内。
3、2 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共同治理失业问题
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特别是要形成以劳动者自主就业为主导的新格局。解决就业问题主要依靠市场调节,但政府的作用也很关键。政府要通过制定就业规划,引导和调节劳动力供求;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对特殊困难对象实施就业援助;健全市场体系,依法维护劳动力市场秩序;提供就业服务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把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和政府的促进作用很好的结合起来,共同治理失业问题。
3、3 实施经济结构调整,努力提高就业弹性
要根据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部属,适应就业格局和从业方式的变化趋势,适应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要求,在保持国民经济必要增长速度的前提下,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提高就业弹性。为此,要紧紧围绕扩大就业,从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小额贷款等方面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中小企业,鼓励发展跨地区劳务协作和劳务输出。同时,政府应从工资待遇、失业津贴、劳动条件、社会保障等方面支持多种灵活就业形式的发展,以形成有利于灵活就业形式的体制环境和社会氛围,为低技能者创造就业机会。
3、4 加强人才资本投资,提升劳动者就业竞争力
目前我国一方面存在失业现象,另一方面又有着大量的岗位空缺,表现为无技术的非熟练劳动力就业难,而有一定技术水平的劳动力却供不应求。因此,要通过加强人力资本投资,不断提高劳动力的技能和索质,从而使其增强适应市场的能力。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就业功能,在稳步推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直接面向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要建立科学的符合实际的培训内容体系和灵活多样的培训方法,切实开展在职员工和下岗职工的职业教育培训,使劳动者掌握良好的职业技能,切实提高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夏长杰,增长、就业与公共政策[M],北京。社套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蔡昉,实现经济与就业同步增长的政策建议[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1)
[3]顾骅珊,为什么高增长没有带来高就业[J],市场经济研究,2004。(5)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医院新招用大学生的岗前培训04-26
论加强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04-26
大学生就业问题纵横谈04-26
当前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浅析04-26
浅析轮岗制度在血站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04-26
浅谈如何激励知识型员工04-26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窥探及应对之策04-26
事业单位薪酬体制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思路04-26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研究04-26
突破人才瓶颈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