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创业能力本质特征的再认识

时间:2024-04-26 11:31:55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摘 要] 在党和国家倡导和鼓励“全民创业”、“和谐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今天,“创业能力”一词已被广泛使用。然而,如 何理解“创业能力”?“创业能力”的本质特征有哪些?专家学者对此的认识和表述还不一致。本文在综合分析各家观 点的基础上,将创业能力与学术能力、职业能力进行了比较,提出了对创业能力的一种新的认识。
  [关键词] 创业能力;本质特征;全民创业;和谐创业
  
  一、创业能力一词的由来
  
  创业能力(enterprise competencies)一词,是在1989年亚太会议期间与会代表与华裔专家朱小奇研究后确定的,王一兵译为“事业心和开拓技能”[1]。1989年11月底到12月初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针对未来人才素质,埃利雅德博士介绍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教育研究与革新中心关于“三本教育护照”的讨论情况,引起了与会代表和观察员的浓厚兴趣,并最终写进了会议报告。“三本教育护照”的概念是柯林·博尔在1988年向经合组织提交的一篇论文中提出的,并引起了热烈讨论。他认为,未来的人都应学习和掌握三本“教育护照”,一本是学术性的,一本是职业性的,“第三本护照”则是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和开拓能力。过去人们往往重视学术能力和职业能力,而忽视人的事业心和开拓能力。如果一个人缺乏事业心和开拓能力,学术的和职业方面的潜力就不能发挥,甚至变得没有意义。亚太会议报告还指出:“要求把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提高到目前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护照所享有的同等地位。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要求培养思维、规划、合作、交流、组织、解决问题、跟踪和评估的能力。” 1989年12月中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在泰国曼谷召开了“提高儿童青年创业能力的革新教育规划会议”。会议报告提出了创业能力的概念框架和开发创业能力的策略,并制定了实施这一项目的地区行动计划。1991年1月,亚太地区办事处在日本东京召开了“提高儿童、青年创业能力与革新教育”研讨会。会上进一步对创业能力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提出了在现行课程中渗透创业能力教育的课程模式和评价模式。1999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汉城召开了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大会,会议强调要加强创业能力的培养,并认为创业能力是一种核心能力。
  新时期我国各行各业呼唤创业型人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急需创业型人才,党和政府大力弘扬创业精神,倡导“干部创事业,能人创企业,百姓创家业”。2004年2月10日,经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颁发了《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其中特别强调了要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增强国民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以往人们对创业能力的认知
  
  如何理解创业能力?专家学者对其含义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定义不同,鉴别的模式不同,理论不同,研究方法和结果也不同。犹如智力的定义一样,普遍为人接受的创业能力定义尚不存在。
  概括起来,大多数的创业能力定义都是从创业和能力的静态结果或动态过程分析入手的,且大多局限于传统心理学的观点。像有的学者从静态结果指出:“创业能力是一种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能力;创业能力是一种具有较强综合性程度的能力;创业能力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特征的能力,是一种自我开发、自我实现性质的创造力;创业能力是与个性倾向、特征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行为操作方式;创业能力是知识、技能经过类化和概括化后形成的稳定的心理范式。”[2]还有的学者提出:“创业能力与其他能力一样,属于认识活动的范畴,而不属于情意活动的范畴,但创业能力的形成和发挥与情感意志过程紧密联系密不可分”[3]、“创业能力是指将自己或他人的科研成果或市场创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4]、“创业能力是指工资形式就业以外的自我谋职的能力,是一种以智力为核心的、具有较高的综合性、突出的创造性,能够顺利实现创业目标的特殊能力”。[5]有的学者从动态过程提出:“创业能力是指影响创业实践活动效率,促使创业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的主体心理条件。具体讲,是以智力活动为核心的,具有较强综合性和创造性的心理机能;是与个性心理倾向、特征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在个性的制约和影响下形成并发挥作用的心理过程;是经验、知识、技能经过类化、概括化后形成的,并在创业实践活动中表现为复杂而协调的行为过程。”[6]
  以往心理学有二大派即心理计量学派和信息加工学派。心理计量学派多从静态来分析智力,认为人的智力可以分解为元素,这些元素构成智力结构并可以进行测量,智力属于认识活动的范畴,而不属于情意活动范畴(非智力因素)。信息加工学派(认知心理学)认为,智力研究的单元应是主体根据特定种类的心理表征所进行的即时心理运算或操作,要用研究信息加工的成分或单元来了解和刻画智力。
  从以上各种关于创业能力的观点来看,大多受到心理计量学派和认知心理学派的影响,把创业能力限定于认识活动的范畴,而不属于情意活动范畴,把创业能力等同于开拓技能,把事业心排除在创业能力之外,这都对创业能力的本质揭示不够深,描述得不够完整清晰。正如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美国耶鲁大学斯腾伯格教授在其专着《成功智力》一书中指出的那样:“不论是基于结构还是基于过程的单一智力理论都不能对智力进行清晰完整的描述。”[7]
  在对传统智力理论进行质疑和创新过程中,斯腾伯格提出了著名的“成功智力理论”,并提出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成功智力是以“产品”为导向的新智力理论,强调智力发展的可能性,重视元认知能力、个性和文化因素对智力的影响,把情感意志等都融入成功智力范畴。
  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对我们研究创业能力有很大的启示。可以说,创业能力本质上是一种成功智力,创业能力不仅仅是认知活动的范畴,也是情感意志活动的范畴,是认知智力、情感智力和意志智力的整合结晶,是传统意义上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综合。
  在东京召开的“提高儿童、青年创业能力与革新教育”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对创业能力进行了界定:创业能力是指为了从事产生收入的活动并获得成功,目标人口(指失业或不完全就业的、生活水平在各国所规定的贫困线以下的青少年,年龄为12—24岁)应具备的一系列能力,包括:激发行动能力;能够行动的能力;继续行动的能力;操作行动的能力。[8]在这个定义中,创业能力不仅是认知领域范畴,也是情感意志领域范畴;不仅包含智力因素,也包含非智力因素;不仅包含事业心,也包含开拓技能;不仅包含操作行动的能力,也包含激发行动的能力、能够行动的能力和继续行动的能力,是操作行动的能力、激发行动的能力、能够行动的能力和继续行动的能力的和谐统一,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事业心与开拓技能的和谐统一。这一点,与1989年亚太会议期间专家学者的本意是一致的,在那次会议上专家学者就将创业能力一词译为“事业心和开拓技能”。当然,在这个定义中,笔者认为也有几点不妥:一是将目标人口的年龄范围限定在12-24岁,过于狭窄;二是将创业活动仅限于经济创收领域,概括不全面;三是没有突出创业的风险性特点,容易将职业性工作能力与创业能力混同。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三、对创业能力的科学理解
  
  对创业能力一词的认识,关键是如何理解“创业”和“能力”。在我国《辞海》中是这样分别解释的:“创业”是指创立基业,如《孟子·梁惠王下》:“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又如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能力”通常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9]而在英文中的创业能力一词是enterprise competen-cies,其中,“enterprise”的含义有: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冒险事业,计划和设想等;“competencies”的含义有:能胜任的,能干的,有足够的学识、判断力、技能或力量等。[10]我国学者将enterprise competencies翻译成“事业心和开拓技能”。
  笔者综合上述各种观点和阐述,可以这样来给创业能力下一个定义:创业能力是指目标人口为了能从事承担风险的开拓性活动应具备的一系列心理特征。这里讲的开拓性活动可以是经济领域的,也可以是政治、文化、军事等领域的创办事业或经济实体的活动,这些活动具有三大特征:一是有较大的风险性;二是有一定的创新性;三是有强烈的实践性。
  创业能力从大的范围来讲,是指人们在各行各业中创立新事业开拓新领域的实践活动;从小的范围来讲,则是指人们创办小企业的实践活动。
  人的每一种能力都是人的生命力的显现,而创业能力是人的生命力的综合表现,更是生命力的一种高级体现。它要融合自我生命的多种能量,将自己的理想(梦想)千方百计变为现实。具有创业能力的人具有一种强烈的“问题”导向、“创新”导向和“实践”导向,还具有一种强烈的“产品”导向,需要将自己或他人的创意或点子转化成产品,通过产品服务满足市场需求,从而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同时也实现自己的理想(梦想),获得快乐成功的生命体验。这里所说的产品,可以是有形的物质产品,可以是无形的精神产品,也可以是服务性的产品,如信息服务、知识服务、技术服务、咨询服务等。
  关于创业能力的本质特征,我们还可以从创业能力、学术能力和职业能力三者的比较中来把握。首先,创业能力与学术能力有相同之处,二者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创新能力,是一种研究问题的能力,如果没有创新,没有对某种问题的研究,就不可能有创业,也不可能有学术。但创业能力又不同于学术能力,学术能力只是对某种学问的研究能力,而创业能力更侧重于对产品和市场的一种研究能力;搞学术不能带有明显的直接的经济功利目的性,否则就会导致学术腐败,而搞创业,其经济的功利目的性是很明显的,创办公司企业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有利润,否则就不能生存和发展;学术能力侧重于纯理论研究,人的经济风险相对要小得多,而创业能力不仅要研究,更侧重于去行动,去“创”,因而人所冒的风险要大得多。其次,创业能力与职业能力也有相同之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创业能力也是一种职业能力,因为创业可以创出一片新天地,创业可以创出更多新职业新岗位。但创业能力与职业能力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有职业能力的人只是能让自己就业,而有创业能力的人不仅能让自己就业,还能提供更多的岗位让更多的人就业;职业能力是一种谋职的能力,求职者大多侧重于求稳循规蹈矩,不太敢冒险和创新,往往缺乏事业心和开拓性,而创业能力是一种开拓事业的能力,创业者更侧重于市场变化,大多敢想敢干敢于冒险和创新,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开拓精神。
  总之,创业能力与学术能力和职业能力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的不同,它是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融合,它介于学术能力与职业能力之间,是比学术能力和职业能力更具风险更具开拓性的一种能力,它本质上是一种创新能力,是一种社会实践能力。有学术能力的人如果没有事业心和开拓精神,其学术境界往往不会达到很高的水平,学术创新也是有限的。从科学发展史上来看,那些在学术上取得举世瞩目惊人成就的科学巨匠,有哪一个不是具有事业心和开拓精神的呢?同样,有职业能力的人如果没有事业心和开拓精神,其职业生涯往往也不会精彩,生命的潜能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正如学者柯林·博尔指出的那样:“如果一个人缺乏事业心和开拓能力,学术的和职业方面的潜力就不能发挥,甚至变得没有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一兵.学会关心——面向21世纪的教育(圆桌会议报告)[J].教育研究,1990,(7).
  [2]毛家瑞,彭刚,陈敬朴.关于创业教育的若干问题[J].教育研究,1992,(1).
  [3]彭刚.创业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4]高耀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与高校管理变革[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2.
  [5]申卫东.在素质教育中注重创业能力的培养 [J],渝州大学学报,2002,(2).
  [6]严强.社会发展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7]斯腾伯格.成功智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8]王一兵.关于创业教育的若干问题[J].教育研究,1992,(1).
  [9]辞海编委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10]王同亿.英汉辞海(上册)[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0.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04-26

论后WTO时代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04-26

浅析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改革04-26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04-26

论述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现状及对策04-26

论文化差异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04-26

关于我国科技图书版权贸易发展的对策性分析04-26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纵深发展探讨04-26

浅谈国际贸易拖欠货款风险及对策04-26

浅谈我国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问题与对策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