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培训与转移的实证分析

时间:2024-04-26 11:31:19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摘 要] 2004年以来,广州增城市政府在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上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他们一系列的举措被人们誉为“增城模式”。“增城模式”的特点是:整合培训资源,建立职业培训网络;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构建劳动力信息网;鉴定工 作 服务上门,推荐就业“送一程”;打通就业门路,降低就业成本,等等。
  [关键词] 农民工;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
  
  2004年、2005年、2006年连续三年中央一号文以“三农”问题开篇,由起初对农民实行“两减免、三补贴”的政策到2006年1月1日,在中国实行了2000多年的农业税被正式废止。农业、农村的经济形势出现好转,据统计2005年政策直接给予农民的实惠达702.4亿元,而2006年农业税的废止更被视为新农村建设全面启动的一个标志。然而,相对于快速发展的城市而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协调不仅制约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及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制约着国内消费市场的扩大,成为影响经济快速持续增长的一大瓶颈。由于生存及经济的需要,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富余劳动力涌向沿海发达地区,春节前后,“民工潮”潮涨潮落,劳动力的迁徙成为中国令人瞩目的现象。农民工何以谋生,他们又是如何组织就业的?又有谁为他们代言?带着这一系列问题,笔者走访了增城市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中心(2006年8月整合为“增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中心”)、增城市劳动保障局及其辖区内派潭镇等地。
  
  一、背景分析资料
  
  增城位于广州东部、珠江三角洲的东北部、广州东部,下辖6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全市户籍人口89.9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4.2万人,占人口总数的60.05%。2003年底全市在册登记农村富余劳动力达86637人,2004年底达到114507人,成为增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难点。针对这一问题,增城市政府一抓交通、二抓流通、三抓科技、四抓外出打工,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和基础工程。以职业技术培训为突破,架设农民工就业之桥,成为增城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一个亮点。
  2001-2003年,增城市通过各种渠道转移就业的18至45周岁的农村富余劳动力6.9万人,转移途径如下表:
 
  以2003年增城市农村劳动力状况及转移情况为例:全市农业人口54.2万人,占人口总数的60.05%,其中33万人为劳动力33万人人口,富余劳动力约为9万人。
  从表1、表2中可以看出,2003年前增城市农村劳动力主要分布在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产业,从事第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三产业的仅占33%,在务工经商的劳动力中,自谋职业的占一半,组织输出及乡情群带也是输出的重要端口。
  从地域上看,增城市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北部山区的派潭镇、正果镇、小楼镇。派潭镇是增城北部最大的山区镇,全镇面积289平方公里,人口7.5多万人,农村劳动力总人数31378人,至2004年6月,全镇富余劳动力人数达18796人。2004年初,派潭镇曾“一鼓作气”大量组织劳务输出,但这批农民大多只有初中文化,身无一技之长,结果超过40%的人员又回流。可见农村富余劳动力要顺利转移,职业技能培训是当务之急。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增城模式”:突出技能培训,铺就转移之路;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平等就业
  
  增城市地处珠三角,隶属大都市广州,就业与择业的机会相对较多,但南北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外出务工经商在增城当地不少的农民观念中曾经是“背井离乡”,实践中不少农民存在外出就业后回流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低,无技术,怕苦又怕累,加上信息不灵,找不到好工种而自暴自弃。为了解决农民不愿外出和回流的问题,市政府除了做好宣传发动和引导工作的同时,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及观念问题,农民自费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为此市财政拔出培训专款,完善服务平台,促进平等就业。
  (一)整合培训资源,建立职业培训网络。增城市委、市政府于2004年拨出288万元在增城市成人教育培训中心原有设备、设施的基础上,建成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中心。该中心建筑面积18000多平方米,设有美容美发、电工、服装裁剪、裁缝、电脑培训实操室、汽车维修检测等9个专业技能培训场所。增城市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中心现已成为农民培训、交流的重要基地。2006年8月整合成立了增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中心,专门负责指导和组织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服务工作。在广东省及广州市劳动保障部门指导下,新塘、石滩、中新、派潭6个镇均完善、建立完善了镇一级的培训基地,将培训基础重点向镇街下移,形成市与镇互补的职业培训网络。
  (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构建劳动力信息网。增城市在319个村居会建立了劳动力就业服务站,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台账。同时,财政拨出专款,对参加初级技能培训的低保户和特困户给予免费培训,对家庭确有困难的农民,也可给予免费培训。程序是:由个人提出申请,经所在村居民委员会(319个村居会)出具证明后,由所在镇(街)民政办审核,统一由市劳动社保局与学员签订免费培训或借款(针对中高级培训)培训协议。各镇(街)劳动管理所组织学员到市劳动社保局指定的培训机构参加培训。同时,增城市劳动社保局统一做好学员的造册登记和档案管理工作。
  (三)鉴定工作服务上门,推荐就业“送一程”。各培训中心或基地在完成培训工作的同时,积极联络组织当地鉴定机构及专家上门鉴定。2005年全市培训农民工2190人,其中女性985人,占45%;按年龄组划分,男性50岁以下的男性及女性40岁以下的女性所占比例为96.07%;贫困地区人数占49.22%。同年全市鉴定农民工1850人,其中1735人获得了《职业资格证》,合格率达到93.8%。特别是派潭镇2004、2005年累计培训人数456人,88.9%的培训人员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有效地帮助了贫困山区的农民转移就业和脱贫致富。
 
  (四)打通就业门路,降低就业成本。增城市劳动保障局组织建立了农村劳动力信息网及用工需求信息网。一方面对市农村劳动力情况进行全面统计,对18至45岁的农村劳动力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技能特长、就业情况与就业意向等个人情况进行登记造册入网。另一方面组织专人收集用工信息,与广东省和广州市劳务市场信息联网,及时发布有效的市场就业信息。积极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动部门、大型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发展职业中介组织,和联系站点以减少外出求职的盲目性。通过搭建技能培训平台,或对劳动力进行“订单式”培训(如2006年下半年为派潭镇高滩温泉酒店和高山温泉酒店开展定向式培训),组织劳动力与市场对接,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实现农民增收。2005年增城市劳动力市场现场招聘会累计进场招聘企业826个,进场人数33828,招聘职位33101,达成招聘意向人数达79.87%。
  
  三、“增城模式”的几点思考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一)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在农民收入增加最快的“十五”时期,城镇居民收入平均增长率高出农民平均增长率4.63个百分点,而“九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只相差1个百分点(蔡盬,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所所长)。农民增收的同时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拉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这是新时期中央解决“三农”问题思路的重大创新。增城市以职业技能培训为突破口,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架设农民就业之桥,引导农民“转移就业”或实施“自主创业”,以地方发展特色促进地方就业特色,走出了一条引导农民就业致富的新路子。调查中农民对包括土地制度、教育体制、户籍制度、农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相关政策的满意程度有所改善。通过此次调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是顺利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前提。近三年来,增城市财政共安排专项经费700多万元,先后建立了增城市和新塘镇劳动力市场和派潭石滩等镇(街)劳动力工作站。农民工的文化技能直接影响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的能力、转移的机会、成本和收益。农民工文化素质较低或技能单一,造成了他们所从事行业的附加值及回报低、压缩了他们在城市的发展空间。20世纪60年代,国外学者鲍曼等人对83个国家的成人识字率和人均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作过比较,结论是只有当劳动力受教育的年限达到6-7年,才有可能对农民的收入增长产生根本的驱动力。从教育的投入产出关系看,一些学者认为:基础教育的效果最好,相反,大学教育的效益最差。增城市富余劳动力中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的占91%,基础教育是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基础,因此,从长远看,发展基础教育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础。
  2006年全国全面免征农业税,这是国家、集体与农民三者利益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这些涉及农村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让农民享受其应该享有的“公共产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在我国现阶段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同时也是一个漫长的阶段。
  (二)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是顺利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保障。我国农村人多地少,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从根本上说,农村劳动力转移、扩大就业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机制和长效机制,同时在宏观上也是国家实行对收入实行再分配、和以工业反哺农业的必要条件。
  打破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农民工进城后首先面临着一个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这种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性主要表现在户籍制度上。上个世纪50年代,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用行政手段把公民分为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形成了两种不同身份的等级制度。增城市公安及有关部门放宽了对本市农民工的户籍限制,农村劳动力在本市行政区域内转移就业的,与城镇职工享受同等的养老、工伤及社会保障等待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其子女在就业地可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
  同时,增城市对进城就业的农民,允许其依法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转包、租赁、互换、或以其它方式流转权利,促进农民从农业向其它产业,特别是第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农民可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实现规模经营。
  (三)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是有效增加就业岗位,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基础。1954年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开创了对不发达经济的二元结构分析,指出发展中国家存在现代工业部门和传统农业部门的“二元经济”。处于扩张期的工业部门的劳动边际生产率显著高于农业,使得工业部门对农村劳动力产生巨大的“拉力”。与以英国圈地运动为代表的强制性转移模式,或者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农民市民化进程相比,因我国城市化进程相对缓慢而造成对农村劳动力容纳力的相对不足,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的比较利益低下又使农村得的剩余劳动力富余劳动力向城市寻求出路。面对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我国农村劳动力在面对体制、政策及社会歧视的压力下,转移的成本过高。
  增城市以经济发达的南部为主战场,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按照城市理念建设中心镇,将增城市规划为五个组团,逐步形成五个卫星城镇,积极引导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区集中、农业用地向农业龙头企业或专业户集中,不断增强中心城镇的聚集和辐射功能。新唐塘镇的牛仔服、石滩镇的鞋城、挂绿荔枝、丝苗米等都形成了自己各自的品牌。目前,增城在全国县域经济中排名第15位。增城市的品牌经济和活跃的县域经济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创造了巨大的就业空间。
  (四)抓好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转移的关键。农村剩余劳动力富余劳动力在科学文化和技能素质方面相对基础薄弱,但他们是一个极具活力与潜力的群体。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耕地等资源的不足,农村劳动力需要通过培训走向市场,他们已经并将继续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与老一代的农民工相比,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新一代农民工已经走进劳动力供给市场。他们年轻、有文化基础、有思想,同时也有更多的追求与梦想。2003年始,中国沿海或经济发达地区出现的“民工荒”,已经预示着靠人海战术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面临产业升级的压力,而产业结构升级内在需求迫切需要有技能、会管理的“师级员工”。
  据国家统计局、计生委多次调查数据显示: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只有1.3左右,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开始低于世代更替水平。从长期看,农村劳动力的供给将大幅减少。目前我国有1.5亿剩余劳动力,每年未升学的初中、高中毕业生约有600万至700万,加大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把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作为职业道德与职业技能培训的主体,整合教育资源,扩大培训规模;精心组织实施,提高培训质量。把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重要措施,为农民和农民工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培训,形成“转移一人,致富一家,转移一批,致富一方”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付晨.聚焦:中国农村改革热点和重大问题研究[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1.
  [2]徐育才.试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政府行为[J]. 经济地理,2005,(1).
  [3]刘晓午.新农村建设能否解决三农温饱陷阱[EB/OL]. http://finance.sina.com.cn,2007-10-20.
  [4]杨德才.制度变迁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J].农业经济导刊,2007,(3).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浅谈军队高学历人才综合素质及培养04-26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04-26

浅谈人力资源管理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04-26

建立国有企业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机制04-26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对策探析04-26

鼓励在校大学生自主创新的方法研究04-26

知识型员工的薪酬激励问题与对策分析04-26

中国网络游戏人才培养模式探讨04-26

浅谈兼并重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对策04-26

浅谈人力资源评估与企业发展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