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论为政之德

时间:2024-04-26 11:31:02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摘  要】管子关于为政之德的思想深刻体现了他非凡的政治智慧。管子论为政之德主要集中在以民为本、以德化民、藏富于民以及选拔贤良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管子  政德  政治

        管子(?—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又称敬仲,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早年曾与鲍叔牙一起经商,后来与鲍叔牙分别做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师傅。经鲍叔牙举荐,齐桓公不计一箭之仇,任其为相。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之下,励精图治,厉行变法,对内政外交各个方面进行改革,推行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措施,使齐国成为“五霸之首”。管仲执政四十年,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霸主,立下了卓著功勋,被齐桓公尊为仲父。管子关于为政之德的思想深刻体现了他非凡的政治智慧。
        一 顺应民心,以民为本
        在治理国家问题上,管子既强调人事,也重视天道。在管子那里,天道代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总和,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和作用。因此为政者不可企图用人为的力量颠覆客观规律,否则会招致严厉的惩罚。管子说:“天道之极,远者自亲;人事之起,近亲造怨。万物之于人也,无私近也,无私远也。巧者有余,而拙者不足。其功顺天者天助之,其功逆天者天违之。天之所助,虽小必大;天之所违,虽成必败。顺天者有其功,逆天者怀其凶,不可复振也。”(《管子?形势》)即是说,顺应天道行事,远方的人都会来归附;人为地做坏事,即使是近亲也会众叛亲离。顺应天道,就能够应对自如、游刃有余;违逆天道的人自以为是,却往往弄巧成拙,显得才力不足、顾此失彼。管子由此认为,人事与天道有很大的相关性,顺天道去做事,天就会成全他;而逆天道而行,天就会违背他。
        管子强调顺天道并非是反对为政者积极地有所作为。管子以民心代天道,把天道置换为民心。管子认为,要想为国家建立不会倾斜的基础,就得先把权力交给有道德的人,即能够顺应民心的人。因为要想让政令得到顺利传达和执行,就得首先使政令顺应民心。如管子所言:“错国于不倾之地者,授有德也。……下令于流水之原者,令顺民心也。”
        管仲非常注重民意,认为民心向背关系着国家治乱和兴衰,决定着统治的成功与否。单靠刑罚不足以使人民真正害怕,仅凭杀戮不足以使人民心悦诚服。刑罚繁重而人心不惧,法令就无法推行;杀戮多行而人心不服,为政者的地位就危险了。他以此告诫为政者民心向背对国家的重要性说:“毋蔽汝恶,毋异汝度,贤者将不汝助。言室满室,言堂满堂,是谓圣王。城郭沟渠,不足以固守;兵甲强力,不足以应敌;博地多财,不足以有众。”(《管子?牧民》)即是说,在室内讲话,要开诚布公,使全室的人都听到;在堂上讲话,要光明磊落,使满堂的人都听到。在管子看来,为了取得民众的拥护,必须顺应民心,要顺应民心,首先必须使人民的正当要求得到满足,物质生活得到保证。要得民心,应当先从爱惜百姓做起;国君能够爱惜百姓,百姓就自然愿意为国家出力。而爱惜百姓就得先使百姓富足,百姓富足而后国家得到治理,这是不言而喻的道理。所以管子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管子?牧民》)君主作为民众的表率,不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为,还要有光明正大的气度和虚怀若谷的胸襟,如此才会赢得民心。管子说:“四方所归,心行者也。独王之国,劳而多祸;独国之君,卑而不威。自媒之女,丑而不信。”(《管子?形势》)即认为,天下人所情愿归附的,是内心真正行德的人。而独断专行的国家,必然劳神费力却灾祸不断;独断专行的君主,必然品行卑劣而没有威望。管子比喻说,这好比自做媒人议定自己婚姻的女子,一定名声不好而没有信誉。
        二 张扬四维,以德化民
        如何治理万民?在管子看来,严苛的政令和空洞甚至言行不一的说教,会失去民众的信任。管子认为,政令与教化相似而方法不同,没有政令,依靠教化也可以役使民众,而且教化能够更好地达到治理效果。至于政令,管子以少用为原则,而这正是天下太平的征兆。管子说:“教之始也,身必备之,辟之若秋云之始见,贤者不肖者化焉。敬而待之,爱而使之,若樊神山祭之。贤者少,不肖者多,使其贤,不肖恶得不化?今夫政则少则,若夫成形之征者也。去,则少可使人乎?”(《管子?侈靡》)即认为教化要求教化者本身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使得贤者与不肖者都被感化。通过教化,为政者恭敬地对待人们,仁爱地役使民众,形成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治理氛围。这样,即使贤人少,不肖者多,通过教化不肖者也会有变化。
        中国自古以来,君主就自称“天子”,代表“天”来统治天下臣民。不过,权利和义务一向相伴而行,君王广有天下的同时,也要履行表率的义务。教化民众敬畏天地、敬奉祖宗,维持人类社会的行为规范更是义不容辞。通过什么教化民众?管子认为,国家的“四维”能够得到发扬,政令就可以顺利推行。如管子所言:“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故省刑之要,在禁文巧;守国之度,在饰四维;顺民之经,在明鬼神,祗山川,敬宗庙,恭祖旧。 
”(《管子?牧民》)
        什么是四维?礼义廉耻。管子说;“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管子?牧民》)认为有了礼义廉耻,人们就不会越轨,国家的地位就安稳。
        管子认为,为政者自身的德性修养,是端正民众德行的根本。君主自身德性修养好,民众就会上行下效;君主德行端正,民众就能管理好。因此,管好官吏和教化人民,其关键在于为政者。所以为政者不应苛求民众而应苛求自己。如管子所说:“主身者,正德之本也;官治者,耳目之制也。身立而民化,德正而官治。治官化民,其要在上。是故君子不求于民。”(《管子?君臣上》)
        三 府不积货,藏富于民
        为政之德的另一个体现是“府不积货,藏富于民”。管子认为,民众富裕就会安于乡居而珍惜家业,安于乡居而珍惜家业就容易治理;相反,民众贫穷就会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业,如此一来就难以治理了。管子主张,治国之道,一定要先让民众富裕。因此,善于治国的人,一定要先使民众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管子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管子?治国》)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管子注重发展商业,但是更加注重农业,认为农业是根本,不可轻忽。在管子看来,农田往往会与市场争夺劳力,民家往往会与官府争夺财货,货币会往往与粮食争比贵贱,地方往往会与朝廷争取治理权限。管子由此提出四个主张:要把农耕之事放在首位;官府不应积聚财富,而要把财富藏于民间;市场上不应当有成行的店铺,但要做到让居民家用很充足;朝廷不应当整天聚众议事,而要分权到乡,让地方政府分担治理责任。如管子所言:“野与市争民,家与府争货,金与粟争贵,乡与朝争治。故野不积草,农事先也;府不积货,藏于民也;市不成肆,家用足也;朝不合众,乡分治也。故野不积草、府不积货、市不成肆、朝不合众,治之至也。”(《管子?权修》)市场经济发达,则货币地位重要,即“金”贵;自然经济发达,则粮食地位重要,即“粟”贵。管子主张适当限制商业,使市不成肆,并主张把财富藏于民间,让人们生活自给自足,这种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是难能可贵的。
        不仅如此,管子还认为,为政者应善于分利于民,为政者如果不善于分利于民,就与普通百姓没有两样。为政者自己总是贪心不足,就不能为政。管子说:“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善分民也。圣人不能分民,则犹百姓也。于己不足,安得名圣?是故有事则用,无事则归之于民,唯圣人为善托业于民。”(《管子?乘马》)管子主张,国家如果有需要,可以取用于民;如果相安无事,就应该把财富归还于民,让人们生活自给自足,从而促进生产。
        管子非常注重农事,而农时对于农事来说又是非常宝贵的,官府与民争利就是收藏农时、耽误农时。管子说:“时之处事精矣,不可藏而舍也。故曰:今日不为,明日亡货。昔之日已往而不来矣。”(《管子?乘马》)即是借用农谚说:今天不辛勤劳作,明天就一无所获。从前的时光已经过去了,就不会再回来了。
        四 举贤荐能,选拔贤良
        执政者的为政之德直接影响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举贤荐能、选拔贤良这一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管子认为,国家并不缺乏能够胜任的人材,只是执政者还不足以明察了解他们。所以,明智的执政者要认真地访求胜任之臣。执政者授予官员职位应当把握好各种事务的原则,应当选拔贤良,评定人才,并且依照法度来使用他们。他说:“为人君者,坐万物之原,而官诸生之职者也。选贤论材,而待之以法。举而得其人,坐而收,其福不可胜收也。官不胜任,奔走而奉,其败事不可胜救也。而国未尝乏于胜任之士,上之明适不足以知之。是以明君审知胜任之臣者也。”(《管子?君臣上》)即认为,如果举用人材正确得当,治理国家就可以坐享其成,所得到的好处不可尽收。如果官吏不能胜任,即使卖力地奔忙劳累,他们弄糟的事情,也很难补救。
        管子强调,官员的任免必须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这样才会取信于民,国家才会长治久安。个人的观念如果影响了人才选拔的公正,国家就可能会失信于民,政权也可能会陷入信用危机,后果更为严重。管子说:“宁过于君子,而毋失于小人。过于君子,其为怨浅;失于小人,其为祸深。是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而处尊位者,则良臣不进;有功力未见于国而有重禄者,则劳臣不劝;有临事不信于民而任大官者,则材臣不用。”(《管子?立政》)管子主张,宁可有过于君子,却不可有失于小人。他认为,有过于君子,招致的怨恨浅;有失于小人,造成的祸乱深。因此,一方面,身居高位的人如果没有德义显明于朝廷,贤良的大臣就得不到进用;另一方面,如果享受厚禄的人没有功绩表现于国家,辛劳的大臣就不会再努力,同样,如果做了大官的人主持政事却不能取信于民,有才能的大臣就不会尽力。
        举贤荐能、选拔贤良是保证官吏为政之德的关键。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不怕天下没有贤良,只怕没有人能够识别和任用他们。管子说:“天下不患无臣,患无君以使之;天下不患无财,患无人以分之。故知时者可立以为长,无私者可置以为政,审于时而察于用,而能备官者,可奉以为君也。”(《管子?牧民》)执政者不仅负有治理国家和民众的使命,而且要担任伯乐的角色来识别和选拔良臣来辅佐自己。治理好天下,造福于百姓要依靠君臣上下一心、齐心协力。
参考文献
〔1〕盛广智.管子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工学结合思想指导下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04-26

竹林七贤与豫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04-26

新建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探讨04-26

重庆缙云山旅游业发展SWOT分析与对策研究04-26

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行的必要性04-26

旅游教学师生互动效率高04-26

以“市场化”为龙头带动旅游专业教育的发展04-26

“教学工厂”理念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创新性应用04-26

旅游业态的发展预测探讨04-26

关于贵州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中基于主题设计旅游模式的运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