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面对国际市场对中国大豆产业的严重冲击,如何提升中国大豆产业的竞争力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对我国大豆进口猛增的代价及根源进行了剖析,提出了规范进口且高度重视现有跨国资本垄断格局、政府加强对大豆产业链的支持和补贴力度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大豆产业 进口冲击 根源 垄断操纵
我国大豆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和净出口国,但近十几年来情况已经发生变化,大豆国内产量的降低和需求的增加带来我国大豆进口的猛涨。在2001-2007年间我国大豆进口年均增长18.22%,2007年的大豆进口量超过了3100万吨(见表1),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另外,国内的大豆生产者, 由于得不到国内政府的价格保护,减少了大豆播种面积。由于国内过分依赖进口促使大豆价格增长,近年大豆价格的平均增长率约为12.2%。2006年,由于大豆、豆油这两种产品价格猛涨,我国损失近33亿美元。我国大豆进口需求在增长,而豆农却没享受到需求增长的好处,大豆种植业和产量在不断地下降。而高价进口大豆带来的结果,必然最终要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随着大豆需求的增长以及我国产量在不断地下降,在大豆主产国间,我国大豆已经明显处于劣势。而阿根廷和巴西两国的大豆生产具有强显示比较优势,但波动幅度较大;美国基本处于世界第三位的水平,且其显示比较优势指数较稳定,变化幅度较小(见表2)。
在大豆主产国间,我国大豆的进口贸易依存度最大,而且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进口量超过生产量,进口贸易依存度由30.32%陡增到230.0%,出口贸易依存度在1.7%左右;2007年,进口依存度比美国高227.73%、比巴西高228.35%、比阿根廷高225.53%,而出口依存度比美国低35.93%、比巴西低46.53%、比阿根廷低20.23%。
我国大豆进口猛增、价格上涨的影响及代价
(一)大量不合格大豆和豆油进入我国市场
2004-2006年进口大豆的货值检验不合格率在80%以上。2006年检验的美国大豆重量和货值不合格率高达86%,阿根廷大豆高达74%以上,巴西大豆则高达82%。2005年进口豆油的不合格率高达43%。中国海关截获大量疫情大豆。2004年从美国进口的大豆中查获的疫情占批次、重量和货值的比重高达86%、82%和84%;阿根廷和巴西则分别高达89%、79%和84%及90%、87%和91%。2005年三国检疫货值截获疫情的比率分别为89.9%、80.5%和86.3%。
近年来,进口大宗粮食的检疫性杂草种子携带率达100%。进口作物携带的疫情复杂,对我国农业生产和动植物生态系统构成了严重威胁。而我国目前大量使用转基因大豆的状况也令人担忧。
(二)大豆主产区豆农收入难以为继
由于跨国公司垄断操纵,形成无论高价和低价国内种植者都蒙受损失的恶性膨胀。1996年国内生产大豆实现净利润134.8亿元,到2005年仅为97.2亿元,减少28%。这主要是因为国内大豆市场开放之后,大豆价格受到了国外价格的显著影响,国内大豆生产并未因为内需的扩大而受益。
(三)国家损失惨重
与2006年价格相比,我国由于大豆及加工制品进口失控而多支付39.5亿美元,占这些产品进口总额的28%,相当于农产品进口总额的9.4%。若考虑菜籽油和棕榈油,则高达55多亿美元,而我国新政策支持大豆种植业的只有4亿元,只相当于多付给进口商价款的1.4%。完全依赖进口的大豆和豆油对产业和国家安全产生巨大影响。
我国大豆进口猛增、价格上涨的根源
(一)垄断操纵原因
国际粮商控制了中国大豆的进口,他们低价买入南美及享受巨额农业补贴的美国大豆,再高价卖给中国的压榨企业,赚取垄断的贸易利润。同时,外资进入中国企业多是以参股的形式,一般持有企业10%至25%左右的股权,以换取中国大豆的采购权,向中国销售大豆。目前少数几家国际粮商控制着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等大豆主产国的收购、仓储和出口码头等设施,控制着全球70%以上的大豆货源,全球大豆贸易基本被国际粮商垄断。大量的国内压榨企业被国际资本收购后,中国的压榨业外资垄断逐渐形成。中国对大豆产业的保护较弱,但国内需求很大,国际粮商在中国之外控制大豆的供给,在中国之内垄断大豆压榨产业,以此占领中国市场。
(二)跨国粮商通过期货和股市炒作等误导我国加工企业
跨国公司通过期货和股市炒作,每到美国新豆上市、中国大量采购大豆时,便通过基金拉抬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的大豆价格,而中国作为国际上最大的大豆买家,进口量占世界大豆贸易量的1/3,对大豆价格却没有发言权。同时,由于我国统计体系很不完善,难以准确掌握市场的实际需求,因此,政府和加工企业在做出进口决策时较易受美国政府的权威预测数据的影响。
(三)我国大豆进口没有壁垒及配额限制
国务院曾发布《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对美国进口大豆进行一定的限制,但是,加入WTO后大豆进口量连年增多。对大豆油的进口在2005年之前有配额保护,2006年之后就放开,只征收9%的关税,而且在2005年之前的配额量很大,保护作用却不是很大。由于大豆的国内价格不断下降,几乎与进口价格相同,而玉米的进口配额保护使玉米的国内价格高于国际价格。大豆和玉米的这种价格比例鼓励了国内玉米生产,而不利于大豆生产的发展。
(四)我国大豆生产缺乏全局性和长远性的战略和规划
与美国、巴西和阿根廷比较,我国大豆的比较劣势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单产低。目前, 我国大豆单产居世界第15位, 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5%。第二,生产成本高。我国大豆生产规模小且分散,耕作方式粗放,加上间接成本高,价格自然无法与国外大豆竞争,国产大豆随之销售不畅,生产萎缩。第三,大豆交易环境欠佳,交货期、货物质量往往得不到保证。在国内市场购买大豆,交货期为二个月,需要前往产地监督、挑选、包装和运输,而且国内的大豆经销商通常向不同的农户收购大豆,品种混杂,不易保证质量。国内大豆产业受国外利益集团影响及不了解国情,而政府部门之间也严重缺乏共识,缺乏全局性和长远性的战略和规划。
从经济角度分析,大豆生产的发展受到单产更高的小麦、水稻和玉米生产的冲击。这种冲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豆在中国粮食生产中地位的下降。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大豆在粮食总产量中的比重虽有一点回升,但始终在3%左右徘徊。二是对大豆的研究投入严重不足,大豆技术的推广不力。
(五)我国政府对大豆产业补贴乏力
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大豆主产国,对种植大豆的农民都给予了大量的补贴,长期以来,美国政府一直给予豆农每吨37美元的补贴,年补贴总额达25亿美元,相当于大豆年产值的25%。而我国对大豆不但缺少补贴,而且长期以来存在“粮豆争地”的状况,政府对大豆生产扶持不够。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六)大豆产业缺乏行业组织协调机制
由于没有行业组织协调机制和整体规划,再加上各地区招商引资、投资冲动的作用,近年大豆加工能力建设严重失控。按照目前国内市场需求测算,大豆加工能力只需3000万吨,而实际加工能力已经超过8000万吨,加工能力严重过剩。同时,信息不畅、信息服务薄弱问题突出,导致行业无序发展、恶性竞争严重。受加工能力而不是需求的驱动,压榨企业竭力增加进口,因为若不进口大豆就只能停产,而停产将导致巨额亏损并失去市场。这就是许多企业宁愿亏损也要不断进口大豆的原因。
化解我国大豆遭进口冲击的政策建议
(一)规范进口且高度重视现有跨国资本垄断格局
在规范进口方面,积极运用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借鉴美国、欧盟、日本等的成功经验,建立进出口商黑名单机制。严格限制甚至禁止作为非压榨用豆;制定跟踪监控机制;制定标准;加强宣传,推动公众参与。
官产学研应形成共识,共同制定大豆产业链发展战略和规划,与巴西、阿根廷、俄罗斯等建立国际合作共赢战略,也要与欧盟、日本、印度这些主要进口商联手反对垄断操纵。如果这种垄断趋势继续发展,跨国粮商不仅会利用垄断获取暴利,严重损害我国消费者利益,而且一旦遇到自然灾害或社会动荡,将会直接威胁我国的食品安全,危及我国畜牧业发展和社会安定。
(二)政府加强对大豆产业链的支持和补贴力度
我国应成立中国大豆研究院,建立大豆科研基金,积极促进科技进步,组织力量开发高产高油高蛋白品种及其先进的耕种方法,对推广良种和先进实用耕作技术提供资金支持。实施中国大豆及其制品品牌战略,以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中心实施支持政策,振兴计划的良种补贴应为产地国家级龙头企业配套,对其收购资金给予国家级粮库同等待遇,支持其向深加工发展;应通过发展国内大豆产业来平衡进口大豆的冲击和反制国外跨国公司的垄断和操纵。
(三)充分利用WTO框架下的“绿箱政策”
“绿箱政策”是WTO农业协议允许各成员可免除减让承诺的部分国内支持措施,包括政府一般性农业生产服务、自然灾害救济补贴、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投资补贴等。中国应充分利用这一农业支持空间,对大豆生产过程中的科研、植保、区域结构调整进行有效的支持和保护,推动中国大豆生产健康、快速地发展。
(四)以结构调整为契机优化大豆主产区生产布局和条件
东北地区和黄淮海地区是中国大豆主产区, 在新一轮结构调整中, 两大产区应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资源, 进一步扩大大豆的种植面积, 根据当地的环境条件进行专用型大豆生产,为扩大中国大豆生产规模和优化区域布局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旭青,李源生,朱启荣.美国农产品出口支持措施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国际贸易问题,2005(3)
2.夏友富,汤艳丽,向清凯.把握合理规模—我国大豆进口与大豆产业发展研究.国际贸易,2003(10)
3.耿献辉,周应恒,霍利.玥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对大豆贸易的影响.国际贸易问题,2002(6)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浅谈加入WTO对我国经济及财政的影响04-26
谈从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形式能力04-26
浅析《孟子》中“之”字的用法04-26
浅谈汽车消费信贷中的风险04-26
我国公民姓名用字中的生僻字分析04-26
从概念整合理论看比喻的句法形式04-26
浅谈语义韵律理论给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启发04-26
浅论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04-26
浅探汉语言的学习和应用04-26
浅析林黛玉的艺术形象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