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金初 词风 悲婉相济 吴激
摘要:金初由宋使金被留而仕于金的士人,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中,有着相同的“故国之思”心态。反映在词的创作上,体现出婉中有悲的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是吴激。其《人月圆》以小令而具“排荡之势”,具有撞击人心的一种力:它的“化用前人诗句”能在“堆砌”的同时,全以己意出之;其词本身多为短语,形成一种近乎哽咽的语调,排荡有力;在词史上使小令重放异彩。吴激是金初词坛的领军人物,他的悲婉相济、笔力排荡词风已被当时词人所认同,形成了一个创作群体。
金代是我国历史上与南宋相对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起于公元1115年,存在了120年之久。金入主中原以后,对北宋的高度文明表现出积极的认同感,他们对中华文明的接收不仅是精神的和物质的,还有一个最简洁的办法,“借才异代”,直接把辽宋的人才为我所用。早在天辅二年(1118年),金太祖就下诏曰:“图书诏令,宜选善属文者为之。其令所在访求博学雄才之士,敦遣赴阙。”①因此金初从辽和宋仕于金的士人非常多。这批人的仕金,固然对金社会的稳定,金统治集团的汉化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当时借鉴辽宋的典章、制度等等均是在这批人的参与甚或主持下逐步趋于完善的;同时由宋仕金的这些人物,文化底蕴较深厚,他们在宋时本身已具有较高的文学创作水平,尤其是对于曲子词来说,更是当时士大夫们经常欣赏并参与创作的文学样式。仕金以后,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中,出于特定的审美趋尚的影响,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一个词人的创作群体,包括宇文虚中、高士谈、刘着、蔡松年、吴激等人。
这些仕金的“人才”虽然身在金朝,但他们有着相同的一种“故国之思”心态。反映在词的创作上,他们既对晚唐五代北宋的柔婉词风有所继承,又吸取了苏东坡词抒发士大夫逸怀志趣的特色,词风已明显体现出婉中有悲的特色。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吴激。
吴激(约1092-1142),字彦高,道号东山散人,建州(今福建建瓯)人,宋宰臣吴拭之子,著名画家米芾之婿,工诗能文,字画颇有其岳丈笔意。激早年仕宋,历任清高显贵之职,奉命使金,以知名被扣留,后仕金为翰林待制。皇统二年(1142)出知深州(治所为静安,在今河北深县南),到官三日而卒。
吴激的词作精妙凄婉,气韵天成,故国之思恻然动人,当时曾在南、北两朝广为传诵。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想先讨论一下:吴激、宇文虚中、蔡松年等人既然有着深沉的故国之思,又为什么能够仕于金呢?这一个矛盾是如何在他们的心理上获得平衡的呢?
其实对于这样看似矛盾的情况,并不是吴激、宇文虚中他们首次遇到的。历史上这样的情况曾经有过。比如庾信的仕西魏和北周。从庾信本人的角度看,他在《特命至邺祖正员》一诗中对东魏祖琏说“我皇临九有,声教洎无堤”,显然也是以梁有九州、为正朔所在自居的,正因为北方本属于“我皇”所有的九州范围,因此在特定的情况下而仕于北方也仍然是在我华夏文明的范围之内的。他就是这样获得了心理上的平衡。而后来的史评家们,也都没有将庾信的屈仕北方看作是叛国仕敌,而仅仅是一个不能为梁国守节的问题。
上述情况,为吴激他们树立了一个现成的示范。在他们已经看到确实是回宋无望的情况下,再加之金朝多次的以官职相诱,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屈身事金便是唯一的选择了。况且在掌握了一定职权之后,还能为民尽力(如蔡松年曾解救出数千无辜的百姓),甚或促使金统治者向汉族文明、汉族的封建统治方式转变呢?(实际情况也正是如此。)
当然,从理性上看是一回事,而从感情上看,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从心理角度来看,人们往往对已逝去的时光会产生一种留恋的感觉,过去了的旧情旧景难以再现,这本身就令人惋惜不已了,如果再加上沉痛的身世之叹与故国之思在里边,这对于情感世界极为丰富的文人来说,只能是诉诸曲词,来抒缓心中的悲怨难抑之情了。
据刘祁《归潜志》等书记载,某一天吴激、宇文虚中等人相约来到北人张侍御的家中聚会,由南宋使金被羁留的洪皓等人也在座。席间有一歌伎竦眉秀目,身上穿的依旧是“宣和妆束”。在座的诸公大都是由宋入金的,与这位歌伎真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了。有感与此,宇文先赋一阕《念奴娇》:
竦眉秀目。看来依旧是,宣和妆束,飞步盈盈姿媚巧,举世知非凡俗。宋室宗姬,秦王幼女,曾嫁钦慈族。干戈浩荡,事随天地翻覆。一笑邂逅相逢,劝人满饮,旋旋吹横竹。流落天涯俱是客,何必平生相熟。旧日黄华,如今憔悴,付与杯中醁。兴亡休问,为伊且尽船玉。
宇文以宋朝大臣,出使到遥远的北方金国,被留于金而不回,词中所表达的感情是极为复杂的。
紧接着吴彦高作《人月圆》就,词曰: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清人陈廷焯认为此词应在宋金十大名曲之列,其《白雨斋词话》卷三曰:“余独爱彦高《人月圆·宴张侍御家有感》……感激豪宕,不落小家数。洪景庐(洪迈)云:‘先公在燕山,赴北人张总侍御家集,出侍儿佐酒,中有一人,意状摧抑可怜,叩其故,乃宣和殿小宫姬也。坐客翰林直学士吴激,作词记之,闻者挥涕。’”②
金亡之后刘祁作《归潜志》,在卷八中也记道:“次及彦高作《人月圆》词云(略),宇文览之大惊,自是,人乞词,辄曰:当诣彦高也。”③
此词好就好在它能以小令而具“排荡之势”④,有撞击人心的一种力。之所以有这种效果,可以从下面几点分析来看出: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它的“化用前人诗句”问题。融化前人诗句或直接隐括前人的诗篇(主要是唐诗)为词,这是作词中常用的方法,不过最初晏几道、苏轼、王安石等人多为偶尔用之,到了贺铸,尤其是周邦彦时,已成为一刻意为之的词法。分为二种情况:一是借用前人诗作辞藻,即所谓“炼字面”,二是用前人诗的意境加以点化,造出新的意境,为新的内容服务。其中尤以第二种情况为清真词的特技。不过这种特技在吴激的身上同样用得很精彩。“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是融合了杜牧、王安石诗词的句意,字面上虽说的是南朝,但其暗喻宋金时代是很明显的。开头即把那种身经离乱、悲恨相续的气氛烘托出来了。后边三句借刘禹锡《乌衣巷》诗意,既是喻写宫姬的流落,更是哭自身的漂泊。身世之感与家国之思一泄无余,淋漓尽致。下片:所幸,岁月的变迁,还没能改变你的容貌(仙肌胜雪),今天,我们还能在这里相逢,这难道在是梦中吗?丈夫有泪不轻弹,但是,今天,你就让我的泪水尽情地流吧,江州司马的青衫不是也曾经湿透了吗?(青衫泪湿)
你看,他这里化用了这么多前人的诗句,整首词几乎全是,可抒发的却是自己当时的心境。金末刘祁在《归潜志》卷八中说:“彦高词集篇数不多,皆精微尽善,虽多用前人诗句,其剪裁点缀若天成,真奇作也。先人尝云,诗不宜用前人语。若夫乐章,则剪截古人语亦无害,但要能使用尔。如彦高《人月圆》,半是古人句,其思致含蓄甚远,不露圭角,不尤胜于宇文自作者哉?”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彦高词中的这种化用前人成句的方法在贺铸、周邦彦等人的基础之上又有新拓展,贺铸、苏轼等人大多还是偶尔用之,到了周邦彦虽使用渐多,但到了吴激词中却达到了“堆砌”的地步,这里“堆砌”并不是贬义。他能在堆砌的同时,全以己意出之,剪裁点缀巧若天成。这样的堆砌反而成了一种优点。它可以强化气氛,增强抒情效果。(在后来辛弃疾的词作里面对这种“堆砌”的手法运用得更为纯熟。)
吴激对清真的作词手法运用得可真是青出于蓝了。可是,如果细加品味,便可看出,彦高词所体现出的并不仅仅是婉,他的感情一泄无余,有一种力犹如成排的巨浪连续地拍打着人们的心扉,他能使人哭,使人叹,这些都是清真词所没有的,而这可以说是苏词“以诗为词”影响的结果。苏词的旷达,那种直抒胸臆的风格,吴激在这里毫无痕迹地化用过来了。也只有运用这种婉与力两相结合的手法,才能完完全全地把前人成句中的意境重新点化,造出新的意境来,从而抒发出当时独特的心理感受。
其次,《人月圆》以令体而具排荡之力,震撼人心,还在于这个曲调本身语句的形式多为短句,形成一种近乎哽咽的语调。词牌《人月圆》下片原本可以是七五四四四的句型,但七字句五字句由于字数较多,不易于反映情绪激动时的短语、哽咽状态,因此吴激便将下片写为四四四四四四的连续短语句型。想必与此种句式相配的音乐曲调也肯定是急促、繁复的,一气呵成,一气流转,一气贯注,一直把感情推上最高峰。这样势必会造成撞击心扉的效果。在这时如果再把那种单纯的悲欢离合之情注入家国之思、沧桑之叹的境界描写,就使得作品更具有一种深远的历史题材所独具的美学意蕴在其中,其审美涵盖面的广泛可以使所有的读者(或听者)产生共鸣,不由自主地跟随着乐曲和节奏一齐澎湃,动荡……
再次,我们来论证一下吴彦高的这首小令《人月圆》在词史上的意义。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认为自柳永苏轼等人把长调慢词推向极致以后,小令的创作就再也没有上乘表现了,比如有论者曾说过:小令发展到了小晏,就没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专家了,由此以后的作者,都兼写长调慢曲,风格视各人的思想环境而有所不同……对于这种看法,从总体上、宏观上看自然是不错的。不过在小晏之后,就小令的创作来看,也还是有一些比较出色的作品的。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
其一,对小晏以后的令词史还可以更全面思考,比如周邦彦,就可认为有着和小晏相媲美之处。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其二,“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虽说很有概括性,但是金元时期的词(及其以后)也仍然有很精彩的表现,比如吴激的令词,他的《人月圆》在词史上使小令重放异彩。
固然,花间词派、晏欧江西词派是小令的黄金时代,尤其是小晏在令词中所表达出的那种感伤哀怨、婉曲幽峭的风格,真切地体现出了他的那种独特的生命意识在其中。但是,后来的周邦彦,在令词的写作上又有新的开拓。他往往在令词的抒情过程中又纳入较多的叙事成分或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描写。通过叙事性描写来抒发感情,这真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吴激在小令的写作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他综合了小晏、清真等人的诸多优点,又全面吸收了苏轼“以诗为词”的美学观念,使得小令的创作又表现出了与前人均不相同的风格体貌,以小令而能具“排荡之势”,其艺术感染力与后起的慢曲长调相比并不多让,而我们今天却对其评价明显偏低了。当然,在慢曲兴盛之前,小令一花独放,颇为壮观,长调兴起后,其光环被遮去一部分,但这并不能说小令就此便无足轻重了。
吴激《人月圆》写出之后,对后世影响很大,均以此为正体。如元朝倪瓒所写的《人月圆》云:
伤心莫问前朝事,重上越王台,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怅然孤啸,青山故国,乔木苍苔。当时明月,依依素影,何处飞来?
其意境、构思上明显有受吴激词影响的痕迹。元朝时从高丽来华,曾任西海道安廉使的李齐贤也写有《人月圆》“马嵬效吴彦高”一阕,句法多有效吴激之处。
又《居易录》载:“高丽宰相李藏用,字显甫,从其主入朝于元。翰林学士王鹗邀宴于第,歌人唱吴彦高《人月圆》、《春从天上来》二曲。藏用微吟其词,抗坠中音节,鹗起执其手,叹为海东贤人。”于此可见吴激令词《人月圆》影响之一斑。
由此也可见出吴激实为金初词坛的领军人物,悲婉相济、笔力排荡是其词的突出风格,我们再来看一首吴激的令词《诉衷情》:
夜寒茅店不成眠。残月照吟鞭。黄花细雨时候,催上渡头船。鸥似雪,水入天,忆当年。到家应是,童稚牵衣,笑我华颠。
确是一洗脂粉气,(金)元好问《中州集》卷一评曰:“乐府‘夜寒茅店不成眠’”,“自当为国朝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手。”
这种局面在吴激的中长调曲词上也同样是如此,像吴激的《满庭芳》(千里伤春):
千里伤春,江南三月,故人何处汀洲。满簪华发,花鸟莫深愁。烽火年年未了,清宵梦,定绕林丘。君知否,人间得丧,一笑付文楸。幽州。山偃蹇,孤云何事,飞去还留?问来今往古,谁不悠悠。怪底眉间好色,灯花报、消息刀头。看看是,珠帘暮卷,天际识归舟。
结尾“天际识归舟”化用的是柳永《八声甘州》里“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词句,从家中妻子的角度来着笔,表现一次次的盼望、期待落空时那种失望、怅惘的心绪。同时也与首句的“千里伤春,江南三月,故人何处汀洲”遥相呼应,使全篇弥漫着对人生遭际的感叹和强烈的故乡情思。
还有《春从天上来》:
会宁府遇老姬,善鼓瑟,自言梨园旧籍,因感而赋此。
海角飘零。叹汉苑秦宫,坠露飞荧。梦里天上,金屋银屏。歌吹竞举青冥。问当时遗谱,有绝艺、鼓瑟湘灵。促哀弹,似林莺呖呖,山溜泠泠。梨园太平乐府,醉几度东风,鬓变星星。舞彻中原,尘飞沧海,风雪万里龙庭。写胡笳幽怨,人憔悴、不似丹青。酒微醒,对一窗凉月,灯火青荧。
会宁府故址在今黑龙江省阿城县南的白城。原先是北宋汴梁城中的梨园弟子,如今却远离故国而漂泊在异邦他乡的会宁府,因此开头一句“海角飘零”,既与词前小序自然衔接,又规定了全篇的意脉主题。
金代元好问《中州乐府》曰:“好问曾见王防御公玉说,彦高此词,句句用琵琶故实,引据甚明,今忘之矣。”由此记载可以想见出这首词在当时的流传与影响。这首词不仅仅在金国产生了影响,还同时传播到了南宋。以下两条资料反映出了《春从天上来》在南宋的接受史:
清代沈雄《古今词话》下卷引《燕古剽闻》曰:“吴彦高在会宁府,遇老姬善琵琶者,自言故宋梨园旧籍,有感而赋《春从天上来》云(略)宁宗庆元间,三山郑中卿,从张贵谟出使北地,有歌之者,归而述之。”⑤
清代叶申芗《本事词》卷下评《春从天上来》“有故宫离黍之悲,南北无不传诵焉”⑥。
由于时代风会的影响,金初吴激等人的词出现了新的审美风尚,与此前北宋时期的词已有了很大的不同,因此也就具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前人论词多以北宋词和南宋词为例,对金初往往较少谈及,从实际状况来看,金词是有许多可资称道之处的。我们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金代初期吴激的词确已形成了悲婉相济、笔力排荡的词风。在“苏学行于北”、苏轼“以诗为词”观念影响下,这种悲婉相济、笔力排荡的词风已被当时词人所认同,形成了一个词人群体。
我们看金初词人刘着的一首词。元好问《中州集》卷二记载:刘着舒州皖城(今安徽潜山县)人。归金朝后碌碌州县,年六十余始入翰林。终于忻州刺史。皖城有玉照乡,号玉照老人,示不忘本云。其词《鹧鸪天》曰:
雪照山城玉指寒,一声羌笛怨楼间。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星点点、月团团。倒流河汉入杯盘。翰林风月三千首,寄与吴姬忍泪看。
此处不论“吴姬”是虚是实,而词中的家国之思已跃然纸上。陈廷焯评此词“风流酸楚”⑦,所论甚当。这里既有“婉”,更有“悲”,一种悲愁交加、撞击心扉的“排荡之力”。
① 《金史》卷二《太祖本纪》,中华书局,1987年点校本,第32页。
② 钟陵编著:《金元词纪事会评》,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9页。
③ 〔金〕刘祁:《归潜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3页。
④ 〔清〕沈谦:《填词杂说》,钟陵编著《金元词纪事会评》,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8页。
⑤ 钟陵编著:《金元词纪事会评》,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10页。
⑥ 钟陵编著:《金元词纪事会评》,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11页。
⑦ 〔清〕陈廷焯:《词则·闲情集》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934页。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浅析《红楼梦》的叙事风格04-26
财经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04-26
超市CPI:师奶的紧缩经济学04-26
提升彝族聚居区学生汉语言能力浅析04-26
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转型研究与探索04-26
汉语言文字的儒家通病04-26
分析汉语言文学专业推进产学合作教育的办法04-26
全球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发展的思考04-26
浅析汉语言文学与人的修养04-26
现代汉语思维的中国当代文学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