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通过对跨越式发展战略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优势转化功能的理论考察,结合中国当前对外贸易的总体特征研究,探讨了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选择问题。
关键词:跨越式发展战略;优势转化;中国对外贸易
通过经济发展战略,改善本国经济发展状况,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
发展经济学的实证研究及诸多经济学家都为发展中国家开出了不少发展战略的“良方”,可是它们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却没有取得预想中的效果,经济发展战略成为经济学界敏感而谨慎的话题。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化,中国只会进一步加大开放的力度,经济将会更加“市场化”,中国也将更深层次的融入到国际分工和世界经济中去;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将更多的与外部发生密切联系,更多地受到世界经济冲击和波动的影响。因此,审视以往中国的对外贸易经验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选择适合自己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显得尤其重要和关键。
一、跨越式发展战略的理论考察
(一)跨越式发展战略的提出
跨越式发展是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各个国家尤其是后进国家的跨越发展成为发展理论关注的焦点。传统的发展理论是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总结,是西方化的标准,而每一个民族有自己特定的历史环境,不能完全依赖移植西方文明发展自己的文明,后进工业国的发展不能完全遵循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只能借鉴其经验进行自我创新,否则将陷入依附性发展的历史悲剧。后进工业国要想摆脱现有的落后局面,就要采取跨越式发展。跨越式发展理论和战略应运而生。跨越式发展战略的最大特征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产业结构的大幅度转换,在相对较低的人均收入水平下,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发生非自然演进,导致制造业内部的历次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的更替,其转换强度和转换条件的孕育过程相对于自然演进要强烈得多。二是后进工业化国家的政府作为产业激进发展的重要参与人,通常以调控者的身份致力于实现最大化的经济增长;后进工业化国家大多采取了宏观的产业结构政策以及为促进所谓的新兴产业而配套的国家融资、税收优惠、进口限额等相关政策,使工业化进程在政府这一强制性组织的干预下大为缩短。因而,在政府干预下的产业结构大幅度转换变成了跨越式发展的集中表现形式。
(二)跨越式发展战略的优势转化功能
产业结构基础是实现跨越式发展基于的前提条件,产业结构大幅度转换是跨越式发展的集中表现形式,产业结构的构建和转换要依据本国的要素禀赋状况。迄今为止的贸易理论研究表明,在比较优势的多方面来源中,最常见的仍然是各国间要素禀赋的差异。从一国的要素禀赋状况出发而形成的比较优势仍然是该国产业构建的重要依据和贸易的主要基础。
根据赫-俄理论,一国应根据其要素禀赋选择其产业结构,而该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取决于其自然禀赋状况和经济发展阶段。在发展初期,资本通常是稀缺要素,因此该国就会在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上表现出优势,随着资本积累和人口增长,土地和森林等资源将会越发稀缺,比较优势将会逐渐向资本密集型产品转移。随着资本的进一步积累和劳动力成本的逐渐提高,资本将会成为相对充裕的生产要素,比较优势也将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要素禀赋的差异引致要素价格的差异导致不同产品供给能力的差异。所以,采取了比较优势战略的国家,资本积累的速度将远高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增加的速度,要素禀赋结构得到较快的提升。由此,在竞争性的市场体系下,随着要素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一个经济的产业技术结构也会自然而然地升级。
比较优势战略是发展中国家构建自己产业结构的基础,但由于比较优势战略的实施需要发展中国家具备发育完善的市场体系,而且该战略过分强调一国的供给条件、生产条件的不变性和各国间的资源、生产要素的不可流动性的静态特征,而忽略了贸易的动态利益,即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的演进、技术的进步以及制度创新的推动作用,长期执行单纯的比较优势战略会造成一国的产业结构不能得到升级,而且具有固化原有产业分工的作用,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当比较优势战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之后,发展中国家必须要调整自己的贸易发展战略,突破比较优势战略的束缚,实行竞争优势战略,将由一国资源禀赋和交易条件所决定的静态比较优势,转化为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将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
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不是一个能够自发完成的过程,要依靠跨越式发展战略实现两者的转换。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过程就是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跨越式发展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动态体系,在相当程度的市场竞争状况下,通过微观产业组织政策和宏观产业结构政策,优化资源配置,转换产业结构。在优化和选择的过程中,生产要素得到积累和提高,产业结构得到转换和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国家目前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依赖的完全市场竞争状况,对于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各国经济,该前提显得过于苛刻,对于企图依据资源禀赋来构建和转换产业结构以至于达到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后进国家的跨越发展远远不够,更何况发达国家也在一定程度上曾依赖了政府的力量。依据日本的跨越发展经验,日本政府在日本战前发展、战后恢复、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大幅度转换的过程中的干预作用,强力支撑了每一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的实现。依据经济背景的变化,现代西方贸易理论也适时修改了赫-俄理论严格的前提假设,以使其更加符合当代西方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在其理论框架中加入了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因素,而且对贸易政策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给予更多的关注,提出政府的干预作用对国际贸易发展的促进作用。例如战略性贸易政策,就是要通过政府的干预或激励,改变或鼓励企业既定的战略行为,发展本国产品的出口和相应产业的竞争优势。所以,发展中国家的跨越发展要依赖政府的力量,只不过其干预的方向和方式要区别于发达国家。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总体特征
从总量上看,近二十多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和举世瞩目的成就。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1980年我国的出口总额为181.2亿美元,排名第二十六位;到2002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6207.9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七大出口国;2003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提高到8512.1亿美元,成为世界第四大贸易国,2004年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大关,达11547.4亿美元,在世界排名中上升到第三位。2005年,这一系列数据的变化标志着我国作为世界贸易大国的地位已经基本确立。从结构上看,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已由初级产品为主转变为制成品为主,1995年至今,又实现了以纺织服装为主向机电产品出口为主的关键转变,反映了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变化。
与此同时,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传统比较优势正逐步丧失,国际市场占有率正逐步下降,竞争力不断下降,如我国纺织品的出口,在数量大增的情况下,出口效益低下,出口结构提升缓慢,在国际上单纯依赖成本优势参与竞争,因而面临国外各种贸易壁垒的打压,更强化了传统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的比较优势下降趋势。而同时,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出口的竞争优势尚未建立,这使得我国外贸产业面临双重发展压力。这与长期依赖成本优势、不重视科技开发和结构升级的发展战略密切相关,也与相对更加依赖劳动力低廉国家的竞争有关。这种来自于劳动力廉价的比较优势如果不尽快转化为竞争优胜,可能将导致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始终处于产业低级层次和价值链的最低端。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也较滞后,与商品贸易的强势形成鲜明对比,2005年我国在世界排名第八,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以劳务输出、对外工程承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信息服务、咨询、广告、金融、专利等高附加值的新兴服务业的出口竞争力明显不足。
中国在向世界市场进军的同时,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贸易摩擦,尤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摩擦日益增加。目前,我国国际经济摩擦的主体已经从发达国家转变为发展中国家。从总体上看,1979~2004年期间,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措施调查数量最多的10个国家来看,美欧依然是最多的两个地区和国家,但发展中国家直追而上,在10个国家里,发展中国家占了6个。
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出口商品进行大规模实施反倾销等贸易措施,严重影响中国出口商品的贸易额,打击我国相关出口地区和企业的发展,容易引发国际经济摩擦连锁反应,增加了中国出口贸易的风险。这与执行出口至上的发展战略有密切关系,尽管中外贸易摩擦的根源在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但中国出口增长过快和巨额贸易顺差也是诱发中外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
三、中国对外贸易跨越式发展战略的选择及其政策含义
中国对外贸易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制定,要结合现阶段的经济积累状况来考虑长期性的目标指向,体现将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换的战略意图,对外贸易跨越式发展战略,不是单纯的计划制定,而应当让利益集团从政府制定的宏观政策中,展望各自能够获得的市场份额和市场利益,促使企业家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向利好项目大胆投资。因此,中国实施对外贸易跨越式发展战略的整体性框架应该是:以产业结构提升为目标的积极而可行的贸易政策,提高对外贸易部门的效率和竞争力,改善国内引资和投融资环境,采取灵活安排的汇率机制以及其他配套措施的发展。
采取适合本国对外贸易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产业发展战略是中国对外贸易跨越式发展成败的关键,遵循比较优势,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跨越式发展战略可以更好的利用中国的资源禀赋,加速稀缺生产要素的人均占有,从而形成产业结构的大幅度优化升级。在此过程当中,政府在利用比较优势对新兴产业进行选择、产业间的协调发展等问题上可以起到与市场机制同等重要的作用。
适合本国对外贸易的产业发展战略应当是出口创汇战略和利用进口促进发展战略并重的两个部分,出口至上战略中除了继续实施商品出口战略,还应当考虑资本和服务贸易的出口战略,利用进口促进发展战略应当包括进口产品战略和进口安全战略。
以上战略的政策含义在于:除关系国防安全的最重要资源型产业外,把大量资源型耗能型产业逐步向境外转移;把以产品出口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逐步改造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把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生产逐步推向销售国,国家积极支持组织跨国企业,甚至可以投入必要的强化政策,政府的产业政策主要是扶持最有希望在国际市场占据战略地位的产业发展;利用外资政策要为产业政策服务,通过引进外资首先着重引进技术,利用引进的技术提升中国的产业结构转换。
参考文献:
1、余新海.跨越式发展中政府有效干预的经济学解释[J].上海经济研究,2002(2).
2、汪青松,卢卫强.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和后发优势[J].商业研究,2005(8).
3、孙文远.发展中国家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目标产业选择[J].求索,2004(7).
4、杨雪.贸易发展趋势与我国的外贸战略调整[J].商业时代,2007(2).
5、刘艳,姚荣东.外贸进一步发展的短期和长期战略探索[J].商场现代化,2007(4).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中印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分析04-26
浅论我国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战略机制04-26
浅谈绿色壁垒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04-26
浅论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对我国的影响及策略04-26
我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04-26
浅论知识经济时代贸易壁垒的变迁04-26
浅谈我国对外贸易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对策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