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孔融;文学自觉;政教传统
摘要: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文学创作一方面因袭之前的文学依附政教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具有许多新的特征,这些新的特征具有更多美文学的性质,这有力地促进了文学的自觉。孔融文学特点的形成,一方面源于其浓厚的儒学家族传统,同时也是其自身卓荦不群、英才洋溢个性的反映。
鲁迅认为:“用近代的文学眼光看来,曹巫的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的是为艺术而艺术(Art for Art’s Sake)的一派。”文学的自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建安时期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时期,表现文学特质的因素开始集中出现。如:文学批评论文的出现;文体分类的细密化;作家对文学自身地位的重视;创作中对个人情感、气质的强调等等。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无疑是“三曹”、“七子”,其中孔融、曹操年龄最长。孔融生于汉桓帝永兴元年(153),比曹操长2岁,是建安文学中的元老。说他是建安文学的先驱,当不为过。那么,在文学开始走向自觉的时代,孔融的文学创作具体情况如何?是否适应着时代的趋势,他是否成为文学自觉的推动者呢?考察这一问题对认识建安时期文学的自觉时代是有意义的。
一
孔融作品,《隋书·经籍志》著录九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录为十卷。《宋史·艺文志》无记载。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孔少府集》仅一卷,而其中所收录的文章多已残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四十八云:“孔北海集一卷……《宋史》始不著录,则其集当佚于宋时。”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卷八十三录孔融文一卷,计39篇,佚文5则。退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之《汉诗》卷七录孔融诗6首。目前收录孔融作品最全的为吴云《建安七子集校注·孔融集校注》和俞绍初《建安七子集·孔融集》,前者收人孔融诗6首,文42篇,失题文3篇;后者收诗7首,文41篇,失题文6则,另《附录》有存目佚文《上章谢大中大夫》、《论都鸿豫书》、《孝廉论》、《杨公四赞》、《口口陈口碑》等5篇。今人能看到的孔融作品基本如此。
仔细考察这些作品不难发现,其以文为用的目的十分明显。如汉末大儒谢该,长于《左氏春秋传》,曾任公车司马令。建安初年,因父母年老,托病辞官,拟归乡里,而其时前往荆州的路已经断绝。孔融于是向献帝作嵘上书荐谢该》,文曰:
隽不疑定北阔之前,夏侯胜辫常阴之验,然后朝士益重儒术。今该实卓然,比迹前列,……后日当更馈乐以钓由余,刻像以求傅说,岂不烦哉?臣愚以为可推录所在,召该令还。楚人止孙抑之去国,汉朝追匡衡于平原,尊儒贵学,惜失贤也。
其它著名作品如:《上书荐赵台卿》、《上书请准古王箭制》、《马日谭不宜加礼议》、《肉刑论》、《崇国防疏》、《上三府所辟称故吏事》、《南阳王冯东海王抵祭礼对》、《告高密县立郑公乡教》、《嘲曹公为子纳甄氏书》、《难曹公表制酒禁书》、《周武王汉高祖论》、《圣人优劣论》、《汝颖优劣论》等等,皆为针对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有感而发。这些作品或劝谏献帝、曹操施行某一政策,或反对某一政策的实施,或讨论历史上重要人物的功过是非,无不关乎宏大的政教主题。《毛诗大序》云:“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孔融的散文创作完全符合这一宗旨。
在孔融的意识里,文学的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要义当然是为政治教化服务,或者说就是教化的蟀女。在孔融这里,文学并没有独立的地位。
形式上,孔融的有些文章虽然已经有骄丽化的倾向,但总的来说,依然保留着汉代文章的散文化特点。如其作于建安九年的《与曹公论盛孝章书》,文中盛赞吸纳人才之必要:
昭王筑台以羊郭陇,傀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拄,邹衍自齐往。向使郭傀倒悬而王不解,临溺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
显然,该文继承了汉代文章的语言特点:以散化为主。
孔融文学创作的最大成绩是文,在最能反映文学发展新趋势的抒情小赋和诗歌的创作上,孔融基本乏善可陈。今天所能见到的孔融作品,无一篇赋。其诗歌创作,就整体成就而言,远远比不上同时的曹操,就是和其他的文相比较,也不可同日而语。胡应麟《诗蔽》云:“《谈艺》云:‘孔融鳃名,高列诸子。观《临终》诸诗,大类箴铭语耳。’北海不长于诗,读此全篇可见。钟嵘《诗品》对孔融诗未作评价,可能他的诗歌成就非常有限,以至于钟嵘不屑评判之。《文心雕龙·乐府》在叙述乐府诗的发展历程及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时,并未提及孔融。在《明诗》篇中,仅在诗体的创新意义上提及孔融的(六言诗》及《离合诗》。而《六言诗》三首,称述曹公功绩,质木无文,大类班固《咏史》。“总的说来,孔融的诗歌成就不高。
二
我们一方面承认,孔融创作对政教传统的因袭,语言上承袭汉代的既定样式,在新的能反映文学发展趋势的文体创作上,孔融的成就比较有限。文学在孔融这里并没有获得独立的地位。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不承认其创作有很强的文学色彩,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文学的自觉。
关于“文”,《说文解字》释曰:“错画也。”可见,“文”的基本特点是色彩斑斓、语形华美。那么,何人的作品可作为“文”的代表呢?李充在《翰林论》中回答道:“孔文举之书,陆士衡之议,斯可谓成文也。陆机的作品向以注重骄偶,行文繁褥,辞藻华丽著称,具有典型的美文学的特征。李充将孔融之“书”与陆士衡之“议”并列起来,作为“文”的代表。可见,他是非常看重孔融文的华丽特征的:认为和陆机的文一样,具有典型的美文学的特征。
孔融的文章,“辞气温雅,可玩而诵。在当时就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魏文帝深好融文辞,每叹曰:‘扬、班畴也。’募天下有上融文章者辄赏以金帛。所著诗、颂、碑文、论议、六言、策文、表、檄、教令·书记凡二十五篇。
孔融文章最大的特点是“气扬采飞”。
《三国志·崔淡传》注引《续汉书》云:“(融)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以俊秀,为后进冠盖。融持论经理不及让等,而逸才宏博过之。《太平御览》卷五四三、《北堂书抄》卷八五引《会稽典录》曰:“……融果以英才炜艳冠世。”“逸才宏博”、“英才炜艳”都说明孔融文章“气扬采飞”的特点。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具有强烈的气势。曹王《典论·论文》认为:“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文心雕龙·风骨篇》说:“公干亦云:孔氏卓卓,信含异气,笔墨之性,殆不可胜。”《才略篇》又说:“孔融气盛于为笔。”这都说明了孔融文章具有强烈的气势这一特点。他的不少文章气势如烈火燃烧,如怒涛奔涌。如其《崇国防书》,论述刘表膺越礼制,虽属大逆不道,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朝廷却又必须隐忍一事:
窃闻领荆州枚刘表莱逆放忠,所为不轨,至乃郊祭天地,拟仪社视。虽昏借恶极,罪不容诛,至于国体,宜且讳之。何者?万乘至重,天王至尊,身为圣躬,国为神器,陛级县远,禄位限绝,扰天之不可阶,日月之不可逾也。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或用散文句式,气势曲折,如山涧往复;或用排比句式,气势急促,如连珠直下。真是情、辞一体,情赖气而发,词由气而溢,文章一气贯注。苏轼在《乐全先生文集叙》中说:“孔北海志大而论高,功烈不见于世,然英伟豪杰之气,自为一时所宗。其论盛孝章·都鸿豫书,慨然有烈丈夫之风。其实,孔融的文章不仅《论都鸿豫书》如此,其他的文章也大都如此。读孔融文,大有不可停顿和遏止之感,道理就在这里。
2、某些文章具有骄丽化倾向。汉代自班固《汉书》后,文章骄化现象日益显现。《蔡中郎集》中的文章,骄化现象就很严重,对偶和用典开始增多。之后的孔融,更是变本加厉,行文更讲究文采、对偶和用典。如其《肉刑议》:
古者敦庞,善否区别,吏端刑清,政无过失。百姓有罪,皆自取之。……封渐朝涉之胫,天下谓无道。夫九收之地,千八百君,若各别一人,是天下常有千八百封也。求俗休和,弗可得已。且被刑之人,虑不念生,志在思死,类多趣恶,莫复归正,夙沙乱齐,伊庆祸宋,赵高、英布,为世大患。不能止人遂为非也,适足绝人还为善耳。
文章基本以四言句为主,善用典,重对偶。吴云先生就认为孔融的文章,“显示出骄文的雏形阶段,其文采则非‘建安七子’中的其他六子所能比拟,事实的确如此。
孔融这种“气扬采飞”的文章,具有美文学的特质。显然,这样的文章更符合文学自身的特点,符合文学发展的趋势,有力地促进了文学的自觉。
在内容上,孔融某些文章具有嘲戏的性质。孔融晚年,对曹操的行为越发不满,不少文章开始用嘲讽的口吻评价曹操其人、其事。例如其《嘲曹公为子纳甄氏书》、《嘲曹公讨乌桓书》、《难曹公禁酒书》、《又书》等,或讥讽曹王强占甄氏,或不满曹操的禁酒令,或反对曹操征伐乌桓。孔融的这些嘲讽,很难说一定正确,如建安十二年前后,社会动荡,人民流离失所,当时粮食非常短缺,曹操实行禁酒令,在当时的确有他的必要性,而孔融却一而再地予以嘲讽,就给人一种无理取闹、有意捣乱的感觉。曹巫《典论·论文》就认为孔融“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词,至于杂以嘲戏”。但就是这种嘲讽,却使孔融的文章显得活泼,不类正统儒家的严肃面目,文章能够自由、充分显露作者的真性情,作家的个性也因之得以展现。应该说,这是文学走向自觉的催化剂。
孔融的诗歌自身的艺术成就不高,前已论及。但偶一尝试,在形式上却自有创新的品格。如《离合作郡姓名字诗》,用二十二句诗,离合字的偏旁以成诗,拼凑成“鲁国孔融文举”六个字。对于该诗,前人一般评价不高,胡应麟《诗蔽》外编认为:“诗文不朽大业,学者雕心刻肾,穷极昼夜,犹惧弗窥奥妙,而以游戏废日,可乎?孔融离合、鲍照建除、温娇回文、傅咸集句,无补于时,而反为诗病。自兹以降,模仿实繁。字谜、人名、鸟兽、花木,六朝才子集中不可胜数。诗道之下流,学人之大戒也。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中认为,这种诗体形式“殆古人好奇之过,欲以文字示其巧也”。诚哉斯言,这的确是一种纯粹文字游戏。然而,我们认为文学的本质功能之一就在于它的游戏性、娱乐性。从儒家正统的诗教观出发,我们固然可以把《离合作郡姓名字诗》斥之为“诗道之下流,学人之大戒也”。然而,孔融的这一尝试实际是对传统诗论的反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接近文学的本质。
他的《六言诗》三首,虽则质木无文,大类班固《咏史》。然而,孔融的时代,四言诗渐已式微,五言诗正从汉乐府脱颖而出,引起文人广泛的注意。而六言诗鲜有人及,那么,孔融创作的六言诗就是一种全新的形式,在文学发展史上自有它不容忽视的地位。褚斌杰认为:“据南朝梁任防《文章缘起》与明徐师曾《文体明辨》皆说六言诗起始于汉司农谷永,但谷永诗已失传。现今所见最早的完整的六言诗作品是东汉末年的孔融。它的出现无疑推动了诗体的发展,使诗歌发展的路子更广阔了。
上面我们分析了孔融的文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同时,我们又认为诗歌虽在形式上有创新,在整体上艺术价值并不高。实际上,他的诗也有为后人称道者,如《杂诗》二首,陈柞明《采寂堂古诗选》卷四认为:“‘岩岩钟山首’篇,放言豪荡,想见文举丰采。其寄意亦略可窥矣。‘远送新行客’篇,至性。极悲。”足见该诗较强的文学色彩及其感人的力量。
三
以上,我们分析了孔融作品对传统的继承,以及它具有的创新品格。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孔融作品中对政教传统的重视,缘于其浓厚的儒学思想。《后汉书·孔融传》记载:“孔融……孔子二十世孙也。七世祖霸,为元帝师,位至侍中。父宙,太山太尉。据《汉书·孔光传》记载,孔霸乃孔安国孙,世习《尚书》,昭帝末年为博士,宣帝时为太中大夫,以选授皇太子经。孔融的父亲孔宙,宋洪适《隶释》卷七载《泰山都尉孔宙碑》,“天资醇垠,齐盛达道。少习家训,治《严氏春秋》”,而孔融之兄孔褒、孔谦亦以治《春秋》闻名。孔融,是孔子的后裔,自孔霸以后,家族又世习《春秋学》。生长在这样的家世背景下,孔融不能不深受儒学思想的熏染。故而,根植于孔融心中的当然是儒学伦理。因此,当董卓废少帝刘辩时,“融每因对答,辄有匡正之言。以许卓旨”。后来,当献帝想为他两个早死的儿子“修四时之祭”时,孔融引述经典,反复论述这种行为“不合礼意”。孔融生活的东汉末季,党锢之祸越演愈烈。孔融十分钦佩党人的行为:他与蔡岂有直接的往来,且主动营救处于困厄中的党人张俭,死后还为之撰写碑铭。孔融的身上所具有的儒家思想传统,决定了孔融在创作时,不能不受汉代儒家诗教的影响。他的散文无一不是干预社会现实的结晶,而诗歌也有不少是反夫重大社会问题的。我们当然不认为文学作品不能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我们想强调的是,在孔融的时代,当文学自觉的大潮尚未涌起时,一味地强调文学的政教功能并不能促进文学的自觉,这对文学自身的发展是不利的。就此而论,孔融创作上的这一倾向有其保守的一面。
生活在汉末的孔融,自幼敏慧,他七岁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据史书记载:“(孔融)性好学,博涉多该览。“李膺为河南尹,恃才据傲……融年十二,人洛,欲以观其人……后与膺谈论百家经史,应答如流,膺不能下之。“献帝颇好文学,悦与或及少府孔融侍讲禁中,旦夕谈论。可见,孔融还是一个读书广博,思维敏捷,善于应对、谈论的人。其所读之书不仅有儒家经典,也包括后世的经史子集,他实在是当时的一位才子。王世贞评论道:“当时孔文举为先达,其于文特高雄。……正平、子建直可称建安才子,其次文举,又其次为公干、仲宣。”王世贞把孔融与曹植等著名才子并列,足可说明:孔融的确以文采为后人称道。
同时,孔融又“是汉末思想解放的先驱”,他的不少行为具有魏晋名士的风采,如他率性,爱饮酒、喜清谈等。他的某些言论十分大胆,不循常理,“跌荡放言,云:‘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意林》卷四引姚信《士纬》就说:“孔文举金性太多,木性不足,背阴向阳,雄卓孤立。”和其关系密切的人物,如张俭、称衡、边让、杨修等人,言行也是不类常人。可见,孔融性格中又有卓苹不群、独立特行的一面。性格既如此,而文如其人。刘熙载认为:“孔北海文,虽体属骄丽,然卓苹遒亮,令人想见其为人。那么,在文学创作上,孔融必然对传统有所突破,而不会亦步亦趋。“具体说,孔融为人、为文都反映出东汉末年特有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实质,便是人的自觉、人对自我价值的充分体认。表现在散文创作中,就是要用文章充分地表现自我。
在文学创作上,孔融一方面因袭汉代以来的文学传统;另一方面,又能突破常规:他的文“气扬采飞”,某些以嘲戏口吻写成的文章,展示了独特的个性。而诗歌,在形式上却有不少创新。孔融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使文学自身的特质开始凸现,这有力地促进了文学的自觉。此后曹巫、曹植、王架、刘祯、陈琳、徐干诸人,在创作上更重视文学自身的抒情价值及美的特征,文学的自觉也就更加深人了。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试析简论现代汉语新生词语的特点04-26
试论吴伟业“诗史”的文化背景04-26
从修辞角度分析象征和比喻04-26
动词“打”义分析04-26
试析杜诗“诗史”说当时意向探究04-26
试论宋夏战争对范仲淹文学创作的影响04-26
试论中国伦理思想与古代山水画图式04-26
奢侈品消费现状与发展潜力探析04-26
浅论言语行为理论与《红楼梦》对话04-26
试论老子与史怀泽生态伦理思想比较研究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