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企业决策的伦理性

时间:2024-04-26 11:03:36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论文关键词:企业 企业伦理 伦理性决策
    摘要:一项具有伦理性的企业决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为使企业决策具有伦理性,企业的决策系统的各个环节必须融进有关道德的思考,将辫别和评价道德问题结构化或程序化。同时.必须认识到组织与文化及管理个人道德状况等多方面因素对企业决策的影响,在努力建立起伦理性决策制度与机制的同时,发展企业伦理文化,提高管理者自身的道德水平。
    从一定意义上讲,管理就是决策。长期以来,人们对企业决策的判断与评价,主要关注的是决策的经济后果,是经济效益能否最大化。然而在今天,在社会要求企业更多地承担社会责任,而企业也必须更加注重社会声誉的现时代,企业决策的伦理后果也需要引起管理者更多的关注。我们把关注伦理后果,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力争使企业的行为合乎社会道德规范要求的企业决策,称之为伦理性决策,或者叫做决策具有伦理性。
    如何确定一项决策是否具有伦理性?其最简便的方式就是根据功利主义原则,分析和判断决策实行的后果是否给受决策影响的群体和个人带来更多的善,使之更多受益,有更多的幸福感。“依据功利主义原则,为最多的人带来最多的好处的决策就是道德的”。在企业实际管理活动中,人们大多自觉不自觉地依据这一原则进行决策。“企业新的行动方案将对大多数利益相关者有好处”,这几乎是企业在作出重大决策时从道德上说服自己和对外辩护的唯一理由。
    依据功利主义进行决策,具有衡量指标简明、结果测量易行的优势。但正如研究者所指出的,在实际应用中功利主义会遇到一些结果不一衡量、会对少数人造成伤害,以及不同人对同一结果具有不同感受等难题。另外,功利主义是不考察行为者动机的,假如一项决策的出发点并不包含伦理的考量,结果却在客观上对受影响者有利,那么,在功利主义看来,对此项决策在伦理上也应给予正面评价。因此,仅仅以功利主义为依据,很难保证企业决策合乎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
    为了弥补功利主义决策模式可能带来的伦理风险,当代企业伦理的研究者开始将义务论和动机论的原则引人企业决策研究,尝试建立起一个从初始动机的角度保证企业决策具有伦理性的决策模式。在此方面,美国伦理学家戴维·弗里切建构的伦理决策模型非常具有典型性。该模型如下:

      模型中的“管理问题”相当于一般决策模型中  的“识别问题”。弗里切认为,决策的制定的过程始  一个存在的问题。问题有战略性的和战术性的,两者都可能与伦理相关,但因战略性决策为将来大量  战术性决策创造环境,且由最高层管理当局做出,对下层决策具有示范效应,因而更予以特别的伦理关切。
      模型中的“决策方案”即“备选方案”。在弗里切看来,各种备选方案是否符合伦理,关键在于奖励结构、公司政策以及领导者个人的价值观和道德水平等企业文化的其他构成。鼓励伦理行为的公司政策会遏制不合伦理的行为,而无效的政策或道德要求出发点较低的政策会容许不合伦理的方案进入备选之列。
      模型中的“决策的各方面”相当于一般决策过程模型中“决策标准”。这些标准包括:
    经济标准。主要指短期和长期的获利情况。企业作为经济组织,经济指标始终是最主要的标准。坚持长期的赢利标准有助于做出符合伦理的决策,因为这一标准的实现依赖于对顾客和社会的关切及保持企业的信誉,而短期经济标准容易促使企业采取不正当行为,导致决策的非伦理化。
    政治标准。指决策中有关政治的考虑,这种考虑组织分内外两个方面,组织内的政治考虑涉及到备选方案对决策者现在及将来在组织内的地位的影响,组织外的政治考虑则关系到备选方案对组织与社区特别是政府关系的影响。
    技术标准。主要指备选方案在技术方面的可行性。一个备选方案,既要考虑现有的技术条件,也要考虑技术在未来的变化和发展。没有考虑到未来技术的决策可能在实施前就过时了。
   社会标准。主要指决策对本地社区和更大范围的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各种社会团体对决策可能产生的反应。将社会标准置于重要地位而予以充分考虑的决策,有助于推动形成有利于企业的社会舆论和公共政策,优化企业的社会环境。
    伦理标准。指关于备选方案道德是非的判断。判断的依据是决策者所秉持的道德标准:道德标准包括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前者是允许或禁止特定行为类型的具体标准,如禁止说谎、偷窃和谋杀。后者涉及到较普遍的用于评价个人和公共行为的标准,主要有前述的功利原则、权利原则和公正原则等。
    显然,弗里切的上述模型关注对企业决策过程中伦理动机的考虑,强调从问题识别开始,就要考虑如何保证决策的伦理性,而不是像功利主义决策模式那样,仅仅期待对效果的观察。但这一模型也有不足之处,这就是忽视了对决策伦理后果的实际检验与反馈。任何一项决策的有效性都依赖决策的自身的不断循环,如果缺少依据后果检验的决策修正,那么,就有可能由于环境的复杂性和环境的变化,使决策的伦理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有必要在决策的环节上加上伦理反馈的环节。
    另外,在决策的伦理动机的考虑方面,上述模型也有欠缺的地方,这就是在界定管理问题时,缺少对问题的道德认知。所谓道德认知,就是从道德的角度思考问题,其要做的不仅仅是对决策方案的伦理评价,更重要的是要对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进行伦理过滤,分析问题所带有的伦理性质。对于任何一个完整的道德过程而言,道德意识都是先于道德判断、道德意图和道德行为的。“一个公司,它的激励措施、信息系统和业绩评估方法可能设计得完美无缺,它的商业伦理原则、行为准则和道德宣言清楚漂亮,但如果它的员工并不从道德的角度思考问题、制定决策,这些努力几乎等于白费”。
    总之,为了保证在决策评价的环节中决策者能够自觉地应用伦理评价标准,同时也为了保证一项伦理性决策的实施,就需要对上述模型进行适当的修正,在模型中加进管理问题的道德认知和决策评价后的实施与伦理反馈两个环节。修正后的企业伦理决策模型如下:

    为使企业决策合乎伦理,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必须支持符合伦理的行为,而且,决策者的个人价值观及道德发展水平也同样重要。“决策方案的具体组合取决于管理者及其组织。决策方案的组成反映了决策者的个人价值观及企业文化和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组织结构对决策的影响表现在:规定人们中组织中的角色,限定人们思考和行为的方向,影响人们对决策的参与程度。不同的组织结构导致形成不同的决策模式,对决策的伦理性产生不同的影响。最常见的两种决策模式是集中决策和分散决策。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集中决策模式多见于等级命令制的组织结构,其特点是要求下属不得违抗上级的要求和意愿,不得对上级命令提出异议。集中决策在组织内部形成一种服从机制,在这一机制下,如果最高管理层的决策包含着伦理问题的考量,那么整个企业的伦理状况就有可能是良好的。但同时集中决策也具有巨大的道德风险,这就是如果最高管理层的决策或企业战略决策一旦有违伦理,就会导致企业中伦理反思被系统地排斥和压制,在组织中形成了有系统的不负责任。尤其在中国,受文化传统因素和体制因素的影响,企业特别是民营家族企业,其组织结构基本上都是等级命令式的,其决策模式是高度集权的,其激励手段更多是物质刺激式的,因而基层决策也就更容易趋向非伦理性。
    较之于集中决策,分散决策模式多存在于扁平式组织结构和有较多横向分工的组织结构中。分散决策有利于增加企业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行动的灵活性和伦理责任感,因而在一定意义上有助于改善企业的伦理状况。但同时,在分散决策模式下,为了实施有效的控制,上级决策层通常规定了某些框架条件,迫使下级管理层在做出决策时采纳特定的行为方式,例如给下级管理层下达量的指标,并将决策权的分散同利润、收人或市场份额等指标联系起来,使得下级管理者只有根据给定的目标选择实施手段的权利,而这极容易导致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

    企业决策是否合乎伦理,不仅取决于企业的组织结构,还与企业文化密切关联。作为一种意义来源和行为控制机制,企业文化引导和塑造员工的伦理意识与道德行为。“如果企业的共有价值观支持道德标准,企业文化就支持合乎伦理行为;如果共有价值观不支持道德行为,企业文化就不支持合乎伦理的行为”。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共有价值观,为保证企业决策能够关注伦理后果,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保证企业的行为合乎社会道德规范要求,企业价值观首先必须支持社会道德标准,必须具有对个性化的个人价值观的整合能力,以便在多元化或个性化时代能够塑造和支持员工的伦理行为。
    企业文化是一个系统,其各个要素必须相互支持才能发挥功用,企业的伦理性决策有赖于系统各个要素一一企业价值观、企业使命、员工行为规范、公司政策等共同的伦理支持,要素之间不能相互脱节,更不能相互矛盾,否则,必然造成基层管理者伦理意识混乱,在行为上无所适从。例如,一些企业的价值观或使命声明充分包括了促进社会和文化进步的内容,但其奖励政策却只考察最终利润指标而不顾及实现目标的手段。这种系统内的混乱,无疑使企业文化先天缺乏伦理约束力。这方面的典型例证是安然公司,尽管公司在其价值观和使命的陈述中不乏动听的道德誓言,公司也有系统明确的伦理守则,但公司薪酬分配制度却鼓励基层管理者和员工为了业绩而不择手段,人事制度也以利润作为决定员工去留的唯一考核标准,如此,在安然决不可能有合乎伦理的决策,其最终因为信誉危机和财务危机同时迸发而走向破产是必然的。
    除组织因素外,对企业伦理性决策产生重要影响的还有领导者个人的价值观和道德水平。特别是从那些处于较高或最高管理层的领导者,其政策方向并常常被企业其他成员奉为楷模而被仿效。正如波斯特所指出的,“一个公司的行为是伦理的还是非伦理的,管理者是关键性因素之一。作为主要决策的制定者,管理者比其他人有更多的机会为公司建立伦理形象。管理者,特别是顶层管理者所‘秉持的价值,将为在公司工作的其他人树立榜样。”在中国,由于儒家文化和普遍存在的集权式组织结构的影响,管理者个人的价值观和道德水平对企业决策是否合乎伦理影响尤其重大。
    企业管理者个人伦理对企业伦理性决策的影响主要反映在管理者个人价值观、道德认知水平、道德发展阶段几个个方面。
    价值观是“关于最终目标或所希望的最终生活状态的观念和概念”,一个管理者的行为是否倾向于合乎伦理,首先决定于其价值观是否正确。价值观是一个人道德人格的重要构成要素,一个没有正确价值观的管理者不可能具有道德上的感召力,一个终极性价值观扭曲的管理者,会对团队的道德风气带来致命的影响,是企业决策偏离伦理轨道的一个重要的根源。
    道德认知水平是一个人对一定社会所尊崇的道德规范所蕴藏的客观必然性认识把握程度,以及对践行道德规范所具有的自我满足于社会价值的认识把握程度。一个管理者只有在以上两个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才有可能自觉地对决策所有解决的问题从道德的角度进行思考,并对决策备案及决策后果进行清醒的道德评价。
    企业行为是否合乎道德,不仅在于决策者是否拥有正确的价值,是否具有在决策中坚持贯彻这种价值观的个人性格特征,还直接与决策者的道德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在现代企业伦理学研究中,学者们大都将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的“六个阶段”道德发展学说应用于决策者的道德水平分析: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阶段—有形后果决定行为正确与否,做正确行为是为了避免惩罚;第二阶段—满足个人需要的就是正确的,做正确的行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第三阶段—得到他人同意就是正确的,做正确的行为是为了让他人认为自己是个好人;第四阶段一一合法的就是正确的,做正确的行为是为了遵守法律和权威;第五阶段—尊重个人权利和社会契约就是正确的,做正确的行为是为了遵守社会契约;第六阶段—普遍原则决定什么是正确的,正确的行为符合公正原则,公平原则和普遍人权原则。
    在科尔伯格看来,上述六个阶段依次递进反映了一个人从儿童到成年在道德上不断走向成熟,其标志是人的正确行为由较低阶段的外部法规和标准所决定,发展到由自我内部控制,人的行为由以自我为中心转变为以团体为中心,进而以原则为中心。但科尔伯格也指出,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自然进人道德发展的较高阶段,一些人虽进人成年,但道德仍可能处在较低的发展阶段上。研究证明,处于较高道德发展阶段的人更易于做出符合伦理的决策,而企业发生道德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管理者处于较低的道德发展阶段。
    
论文检测天使-学术行为不端检测免费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综上所述,一项具有伦理性的企业决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为使企业决策具有伦理性,企业的决策系统的各个环节必须融进有关道德的思考,将辨别和评价道德问题结构化或程序化。同时,必须认识到组织与文化及管理者个人道德状况等多方面因素对企业决策的影响,在努力建立起伦理性决策制度与机制的同时,发展企业伦理文化,提高管理者自身的高道德水平。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高校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改革探析04-26

中小企业存货管理问题和对策研究04-26

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效率研究04-26

加强零售商业企业库存管理控制分析04-26

试论新的计价模式下企业定额的探讨04-26

国有企业纪律管理对执行力的影响04-26

新形势下电网企业行风建设的探索与思考04-26

浅谈以信息化技术提高供电企业客户服务水平04-26

浅谈《周易》哲学对现代企业运营的几点启示04-26

民营企业参与装备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