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的研究立足国有企业投资环境的角度来分析国有企业的发展问题,而改善国有企业投资环境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国有资产权益,抑制内部人机会主义行为,维护中小股东及企业员工的切身利益,促进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国有企业;投资环境;改革
一、国有企业投资外部环境
1、市场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加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发生的最显著变化莫过于短缺经济的彻底结束,市场供应相对过剩,卖方市场逐渐被买方市场所取代。传统国有企业对此表现出不适应。(1)“计划情结”依然挥之不去。计划体制下,政府替代了市场组织,企业生产四环节均听命于政府指令。其规模经济优势与市场优势地位依赖于生产要素数量投入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国家无限承担资产责任与风险。与此相对应,市场竞争的压力迫使经营者要考虑生产函数,关心投入-产生或成本-收益约束而这些恰是国企所不能习惯做到的。(2)国有企业对特权的依赖。国企过去一直受政府保护,在许多方面享有特权,转入市场经济环境后,虽然这种特权在逐渐减少,但国企已养成依赖特权的惯性,使其面对市场竞争时仍在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与经营管理创新上存在“惰性”。
2、非国有经济的竞争
非国有企业发展对国企改革的影响有以下几点 (1)形成了对国企的竞争压力,国企的原有垄断被打破,垄断利润下降乃至消失,导致一些国企财务状况恶化,使其在体制上的弱点进一步地暴露。市场竞争压力的加大,旧体制“难以为断”的危机感的形成,是迫使国企改革的重要外部条件。(2)支撑了经济增长,提供了一定的收入增长和经济剩余,使政府有可能以某种方式利用这部分收入增量对国企改革中受损的利益集团进行一定的补尝,以此减少改革阻力。(3)为转移的部分国有职工提供就业。(4)形成了既有资本实力又具备管理知识的新型企业与企业家,使通过并购等较为和平自然的方式改革国企成为可能,并在事实上为企业资本重组提供了资本条件。(5)为国有体制改革提供了国内的“体制示范”,同在一个经济大环境中非国企办到的事国企办不到,使改革的必然性更加明显。
3、入世的影响
入世带来的最深层变化是国有企业不得不面对一个在性质和概念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的市场环境。主要有:政府对国企的支持受到限制。WTO协议从法律上约束了政府的权力,限制政府随意干预经济的行为,由此市场、政府、企业间的权利边界得到重新划分,市场边界将随政府权力的后撤而扩大,随政府行为的明确而变得清晰。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国有企业投资内部环境
1、政企不分现象依然存在
改革开放后,国家逐渐让渡部分经营自主权给企业,但无论是承包租赁制或股份制,并没有改变国企的国有制本质,因而不能从根本制度上解决“政企不分”。首先表现为资本行为的非人格化,政府的多重行为目标背离了价值增殖的唯一性。政府官员是“公共人”而非“经济人”的角色定位,以及政府人选拔机制的政治性和程序的行政化,限制了政府的经济理性。其次,政府两种职能间的界限不清,尤其是经济管理职能对资产所有权职能的“协助”是政府的一种自发与自觉相统一的行为。社会经济环境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使政府在“运动员”与“裁判员”间的角色互换带有自发性,而政府在履行社会经济管理职能时则会自觉利用宏观调控机制对国企进行各种变相补贴,那些看似有利于国企运作的政府措施不仅造就了不公平的竞争环境,而且在客观上是牺牲企业效率为代价的。这说明政企不分是国有制的内在现象,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2、国有企业的“内部人控制”
内部人控制是指在两权分离的现代公司里,经理人员事实上或法律上掌握了公司的控制权,他们的利益在公司的战略决策中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而且这种控制往往通过经理人员与职工的共谋来实现的。回顾十几年的改革历程,不难发现,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一个将经营决策权和剩余索取权从中央代理人(政府主管部门)再分配给企业内部成员(经理人员和职工)的渐进过程。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短期行为。经营者不考虑企业的长期利益和发展,而只考虑眼前的成绩、地位和利益,过度投资和耗用资产,低效率使用国有资产。(2)虚报财务帐。现在不少企业设立两种帐目,虚构成本,少报利润,以逃避审核和偷漏税。严重损害出资人的利益。(3)转移和侵蚀国有资产。(4)过度在职消费。(5)滥发奖金,随意提高工薪报酬,经营者不论企业盈亏如何,工资奖金照发不误。
3、银企关系方面:资本结构缺陷问题
企业的资本结构是资产负债表右边项目的构成状况。企业长期资金供给有两种来源:内源融资是企业内部积累的实现,外部融资可以通过发行股票直接进行,也可以通过借贷间接进行,内源融资和股本构成企业的权益资本,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是企业资本结构的两大组成部分。我国国企的资本结构现状可以用“三高三低”的畸形发展来概括,即外源融资比例高,内源融资比例低;间接融资比例高,直接融资比例低;债务性融资比例高,资本性融资比例低。:一,国企经营不善,自我积累能力低;二,是“拨改贷”融资政策的遗产,国家把本应作为所有者权益的资本金改为对银行负债;三,资本市场不发达,企业直接融资量少;四,银行债权约束软化。
三、完善国有企业投资环境举措
1、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一是改变由于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不彻底造成的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约束环节过长、约束成本过大而约束效力低下的状况,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在已改制的企业里,建立完善的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构成的三足鼎立、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二是改变目前实施公司制改造的国有企业中出现的作为股东利益代表的董事会在选拔、激励和监督经营者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明显不足的状况,提高代表国有资产利益的董事会成员对国有资产状态的关切度。具体的措施包括,一方面,部分国有企业可以通过引入外部股东,实现企业股权的多元化,进而在企业内部形成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另一方面,设计出对董事会成员的报酬制度,同时推进专业化、职业化董事阶层的形成,逐步实现董事生成机制的市场化,使董事会成员同经营者一样,也面临着人力资本损失的风险。
2、优化国企投资的社会文化环境
1、信用。市场经济本身是信用经济,我国正处于转型期,典型的表现是产权依附于特权条件下的精神堕落及权能分离下的道德投机,成为腐败、欺诈、背信弃义等不法、不道德行为等滋生的土壤。因此,必须在当今社会树立与市场经济人文精神相吻合的以“信任”为核心的伦理道德秩序。2、信誉。信誉不仅关系到经济改革,尤其是国有企业制度创新需要建立的市场经济“游戏规则”,乃至整个经济文化氛围,更关系到是否能与世界经济大环境相兼容,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3、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指企业在长期经营活动中确立的为其全体成员普通接受并共同遵循的用于指导和约束企业整体行为以及员工行为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我国国企的企业文化最大的问题是普遍缺少企业价值观,并错误地把企业的标语、口号当作是企业文化的体现。另外,企业文化雷同化、表面化和形式化也是国企文化建设的通病。
3、政府要加快管理企业的职能转变
取消一切收费摊派,尽快实施费改税并依法征收,努力维护市场的自由、平等竞争,打击垄断、非法牟利及假冒伪劣产品,运用经济手段鼓励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激励企业经营者改善管理谋求发展,更多的经营者具有企业家精神,诚实、守信、勇于开拓创新,改善企业经营管理。这也必将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浅析实施房地产信托基金对中国旅游商业地产发展的意义04-26
对中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联性的实证分析04-26
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因子分析04-26
开征物业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作用04-26
金融危机冲击下的结构导向型科技创新体系04-26
试论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经济的发展04-26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各组成部分的影响04-26
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现状及展望04-26
中国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增长关键在于结构调整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