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国内外的文献较多。早期国外企业绩效评价研究集中在选择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指标的问题上,主要有成本评价体系、杜邦财务评价体系、报酬率与预算指标综合评价体系等。20世纪90年代以后,相继出现的业绩金字塔、平衡记分卡、绩效多棱体以及经济增加值(EVA)等虽然使得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更能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但是也不能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对企业绩效进行全面评价。我国对企业绩效考核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过,但至今仍未建立起科学有效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本文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经济——生态——社会”为框架,探讨如何构建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一、企业绩效评价模式的演进
1.财务模式。该模式产生于20世纪初的生产管理阶段,此时的企业组织形式以工厂结构形式为主导,其内部绩效评价体系以成本考核为主导,具体表现为泰罗制下的标准成本制度。到20世纪80年代,企业组织形式已转变为以公司制为主导,企业的目标主要是通过提高生产效率以追求利润最大化,投资报酬率(ROI)也因此成为企业绩效评价的核心指标。
2.价值模式。20世纪80年代末,企业绩效评价模式由财务模式向价值模式转变,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以EVA为主。EVA依据以账面数字为基础的会计利润,经过一系列的调整,将其化为经济利润。这样,EVA建立了财务指标和企业价值的直接联系,使价值创造结果融入会计核算体系中,为企业“基于价值管理”奠定了基础。
3.平衡模式。平衡模式的典型代表就是平衡记分卡。平衡记分卡以远景和战略为核心,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来衡量企业业绩,从对结果的反馈思考转向对问题原因的实时分析,其核心思想是一系列指标之间的平衡,从而克服了传统以财务报表为基础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片面性与滞后性,因而成为企业绩效评价研究新的里程碑。但平衡记分卡在实施中仍存在以下不足:①平衡记分卡无法有效体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②没有找到非财务指标的计量方法以及明确各个指标体系的考评权重如何设定;③难以与经营者的薪酬挂钩;④忽视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基于此,1996年E·K·Laitinen提出动态综合业绩评价体系,即绩效多棱体,提出了“将非财务指标最终转化为财务指标,进而解决平衡记分卡中非财务指标的量化问题”的思路。
此外,在我国财务指标权重过大,导致企业过分重视短期财务结果,助长管理者的急功近利思想和短期行为,使得企业不愿意进行可能会降低当前盈利水平的资本投资,从而影响了企业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还有,从企业绩效评价模式的演进可以看出,现有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大多是针对企业的经济绩效来设置的,对企业的社会绩效评价涉及较少,即便有也是定性评价,少有定量评价,而对企业生态绩效的评价,基本上是空白状态。因此,构建一套企业与社会、自然和员工等和谐相处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很有必要。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完善
研究企业绩效评价模式,首先需要研究企业价值取向的问题。传统的经济价值观认为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企业应以股东利益为中心,忽视了企业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但经济价值观过于强调企业的利润目标和市场价值,忽视了企业作为社会成员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从而置企业的外部经济于不顾,严重影响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而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强调的是企业的社会性和生态性,注重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生态利益的和谐性与持续性,主要从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的角度去看待价值的本质及其生产和分配。所以,按照这一理论,企业的价值观应发生根本性转变:从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价值观向以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持续性和协调性为目标的多重价值观转变,实现多重价值的和谐统一。
Elkington(1998)提出了“三重底线”的概念,认为企业在追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同时满足经济繁荣、环境保护和社会福祉三方面的平衡发展,为社会创造持续发展的价值。因此,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应从单一的经济绩效评价向经济绩效、生态绩效和社会绩效三重绩效评价转变。
根据前文论述,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企业是一个使用多重资本、追求多重价值的“社会经济生态人”,因此企业绩效评价应坚持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不仅包括当代利益相关者,还包括后代利益相关者;不仅包括人类利益相关者,还包括非人类利益相关者。这些利益相关者要求企业不仅追求经济利益,而且追求生态利益和社会利益,尤其是后代利益相关者和非人类利益相关者更加注重企业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创造。所以,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的企业应该“以三重底线”为基础,追求经济绩效、生态绩效和社会绩效的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为全体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其中,经济绩效是指企业在经济方面的贡献和影响,具体表现为一定时期内企业为利益相关者创造的经济财富,主要通过经济增加值(EVA)、净利润等经济指标来反映。因此,在经济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可适当选择一些现金流量指标,例如单位资产有效增加值现金流量和单位资产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一个企业的经济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应主要集中在价值创造、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现金流量五个方面,同时以价值创造指标为核心指标,通过将EVA指标(附加经济价值)进行层层分解,与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现金流量指标建立联系。这样我们可以参照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企业经济业绩评价指标的参考体系,从而实现与企业环境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很好结合。而间接产生的有效增加值是指通过市场交换或企业分配在当期已经实现的增加值,它是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源泉和基本保障,反映企业的经济业绩。在“有效增加值”指标的基础上可进一步设置“附加经济价值(EVA)”指标加以补充。上述这两个指标之间的近似关系可以表述为:有效增加值扣除劳动报酬(劳动者所得)等于息税前利润;息税前利润扣除税收(国家所得)等于息前税后利润;息前税后利润扣除资本成本等于EVA。然后对EVA指标进行层层分解,与企业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现金流量指标建立联系。同时,这种联系又是以“净利润”指标作为纽带而建立的。
生态绩效主要考察企业在生态平衡方面的贡献和影响,表示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为了维护和增强生态平衡而创造的生态财富,主要通过各项生态技术指标来反映。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学习欧美传统的发展模式,用资源高消耗和生活高消费来刺激经济高速增长,这一模式追求资本生产率和利润最大化而忽视资源利用率与环境损失。如今,中国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也成了世界上自然资产损耗最严重的国家。生态效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或企业在创造一定的财务价值时所付出的资源环境成本。生态效率指标是环境变量和财务变量的比率,这里的“环境”是包括物质资源的广义环境概念。成立于1995年,由120多个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参加的促进可持续发展全球企业委员会(WBCSD)描述了生态效率的实现途径:“生态效率通过在逐步减少整个寿命周期的生态影响与资源耗费的同时,提供价格上具有竞争力的、可以满足人们需求的以及提高生活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来实现。”其核心是厂商为客户生产他付得起的经济价值最大化的同时,使生态负担最小化。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在发布的《企业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指标的结合》中定义生态效率计算公式为(ISAR,2000):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生态效率=环境业绩指标/财务业绩指标
上式分子的“业绩”应加上双引号,“环境业绩”其实是对资源环境的“负的贡献”。该指标计量了单位价值的环境影响,例如,每单位经济增加值的污染物排放或资源消耗量。并从水资源耗用、能源耗用、全球气候变暖影响、臭氧损耗量、废弃物等五个方面计算企业的生态效率。
我国企业的生态效率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简单地说,主要是经济结构的重工化、制造业比重的过高。能源与原材料利用效率的低下。一些地方政府与企业对污染防治与处理的漠视,尤其是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出口商品附加值微薄,导致消耗一单位资源创造的经济增加值的微薄。然而,随着日益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资源枯竭的威胁,国内外对环境保护问题也越来越关注:20世纪70年代兴起绿色革命的工业发达国家把生态环境因素作为服务于本国贸易保护政策的一种武器,利用自身技术和环境优势,实施非关税性“绿色贸易壁垒”,对不符合发达国家环境法规和环境指标的产品生产的发展中国家企业提出了挑战。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的企业绩效评价应更多的关注生态效率,使企业朝着可持续、和谐的方向发展。
社会绩效是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和效果,即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履行社会责任所创造的社会价值,主要通过社会评价指标来反映。社会经济观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指企业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营利作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包括股东利益在内的所有社会利益。社会绩效是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和效果进行评价,但目前国内外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都没有统一的标准。Carroll(1979)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包括四个部分: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自愿责任;Wartick和Cochran(1985)把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其他责任。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济效益不应该是一种对立而不可协调的关系,更应是一种平衡的相互促进的关系。研究表明:企业社会绩效对经济绩效有显著正影响,特别是在不确定程度更大的外部环境中,企业社会绩效对经济绩效的正作用更显著。甚至可以说,企业社会绩效对企业的影响绝不亚于经济绩效所产生决定性影响,并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之一。另外,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也是企业对整个社会的责任。显然,企业社会绩效的评价充分体现了和谐发展的要求。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简析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04-26
简析管理者绩效评价体系04-26
浅论对国企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构建04-26
浅谈网络应用系统的安全管理04-26
浅论企业技术创新激励与约束机制04-26
试析国有外贸企业如何强化激励与约束机制04-26
关于企业信息职能及其实现途径研究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