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阐述目前企业不良资产的现状,分析了企业不良资产的成因,提出了防范和管理不艮资产的对策:必须强化法人治理结构和财务制度管理,建立健全全方位的监管机制和科学的奖惩制度。
[关键词]企业;不良资产;现状;对策
一、企业不良资产现状
企业不良资产是在资产概念的基础上派生而来的,不良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但有确凿且合法的证据表明其使用或转让价值已经发生了毁坏,已经预期无法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经济利益预期发生减少的资源。根据2005年国资委信息披露(注:笔者所能查到的最新资料),全国181家中央企业存在不良资产3177.8亿元,约占国有资产总额的4.2%,其中40家企业资产损失超过20%。如果再加上地方企业存在的不良资产,其数量和比例将有不小的扩大。
随着2007年企业会计准则的逐步实施,社会公众对企业资产的管理要求更为严格。但是,目前不少企业资产质量状况不佳,存在的不良资产主要分布于往来款项、存货、对外投资等方面,并且占资产总额的比重较高,已成为企业自身发展和科学转型的严重障碍。如何监管好企业资产,完善企业不良资产管理水平,提高企业资产整体质量,提升企业资产运营效率,减少、防止资产损失浪费,已成为企业资产管理者的又一新课题。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企业不良资产成因
(一)往来款项管理制度缺位
往来款项主要包括应收、应付、预收、预付等。造成损失的主要原因:1因企业未建立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盲目进行赊销。购货单位拿到货物后迟迟不付款,而企业财务人员责任心缺失及人员更换等原因,对货物催款不及时,导致欠款时间过长;有的连对方的联系方式和地址都搞不清楚,对方故意不认账或无力支付。2部分企业为完成业务考核指标,通过往来款做虚假收入,达到企业虚假盈利目的,这种为完成指标而存在的往来款自然是无法收回的。3企业领导或财务人员因缺乏监督机制而随意出借资金,结果使资金流入他人囊中,给企业带来了资金损失。4大部分企业重销售、轻管理,有的销售人员甚至从中拿回扣,当这些销售人员离岗,或因失职而被解聘后,企业也无有效对策和制度加以约束,给企业造成了损失,而责任人却未受到应有的处罚。
(二)成本利润不配比,存货积压或短缺
且前,有的企业财务不掌握企业的实际发生成本,企业各部门对已发生的实际成本瞒报或缓报,对已入库的物资,在领用时不办理出库手续,致使无对应成本结转,造成库存材料盘亏,企业潜在亏损已存在;有的企业存货实际已发出销售,但成本结转不及时,造成企业库存材料和利润的虚增;有的企业因管理制度、风险意识不强等因素,在物资采购中存在盲目性,造成企业存货大量积压;还有的企业因生产工艺、技术等问题。生产的产品存在残次品,或物资已毁损、报废,但仍积压在仓库而未作技术评估计价,同样虚增了物资价值,企业存在潜在亏损。
(三)投资管理制度不健全,投资无效益
投资环节中的不良资产在整个企业不良资产中所占比例最大,决策失误是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1投资盲目决策。决策制度不健全,往往由一个人或几个人决策,没有专职部门或人员负责投资管理;有些项目投资前不搞前期调查和可行性论证就匆匆上马,而一旦发现决策失误,已不能及时挽回,造成投资损失。2企业一旦发生投资,就无人再去关心投资事宜。如有的企业对外投资已多年,以何种形式投资、被投资单位是否分配过投资收益都不清楚,有的甚至已与被投资单位失去联系,对方单位已关停,或已被吊销营业执照已进入清算阶段也不清楚;还有某些企业投资形成损失后不及时进行账务处理,长期挂账:如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由于债转股等原因,对各股东所持股权进行缩减而造成投资损失长期挂账,未进行账务处理。目前,还有很多企业为在短期获得收益,将部分资金投八股市,但由于近期股市持续低迷,使得股票占用了许多流动资金而不能变现,不但失去了资金效益,还在客观上形成了企业的潜在亏损。
(四)企业法人、经营管理层的短期行为形成的不良资产
有些企业经营者为完成考核指标,对已发生的资产损失不予涉及,将形成的亏损长期挂账:如有的企业没有将产品成本全部结转到产成品,一直挂在在产品科目中;有的企业甚至将当期的经营亏损转入递延资产,将管理费用转入待摊费用,长期不予摊销,人为造成不良资产;还有的企业因法人调动,新任法人对前任遗留的不良资产采取消极态度,不能有效避免资产损失的扩大,最终导致资产损失有增无减。对此,有关部门却对责任人难以划清责任,给不良资产的处置带来了难度。
(五)企业改制过程中形成的不良资产
前一时期和现阶段,部分企业集团公司或公有企业为适应现代企业管理要求,进行了企业改制。为顺利推行企业改制,大部分集团公司和企业在资产清理中,经国资审批备案。将不良资产进行了剥离。剥离的不良资产有的划归国资经营公司管理,有的仍归原公司、企业管理。这些资产涉及到企业资产的方方面面,并且具有相当的规模和数量。但从近几年的管理现状来看,因管理模式不统一,部分地区、部门还未形成有效的管理制度,管理责任不明,资产损失仍在发生,资产收益低微。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三、防范和管理不良资产的对策
(一)强化法人治理结构
按照《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的规定,应逐步规范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权责,并结合本企业发展状况,签订、完善法人年度考核责任书,明确责任和权利。在管理方面,应积极推行信息公开、集体决策、民主监督,提高企业决策的透明度,形成责任明确、权力制约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在财务指标考核体系方面,要科学评判法人责任和经营成果。除考核传统意义上的成果类指标,如利润总额、销售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资本金收益率外,还应增加不良资产率、不良资产回收率、投资回报率等管理类指标,从整体上评价企业法人和经营者的成果和责任,以此作为奖惩或调任的标准。
(二)强化财务制度管理
管理好企业资产并使其发挥应有的效益,防止、减少损失浪费最关键、最直接的是财务人员,所以企业一定要把好用人关,把有责任心、业务能力强、政策水平高的人员放到财务管理岗位上去。企业应对财务人员进行定期、不定期培训,让他们及时掌握国家的新政策、新法规,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增强他们的看家理财本领。同时,财务人员应改变固有的记账、算账的工作方法,要经常深入到销售、计划、仓库、车间等部门,了解生产计划、销售订单、货款结算、库存材料商品数量和质量,及时发现企业在生产、销售、库存等环节上存在的问题。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及时制订完善往来
款项工作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建立并完善有效信用管理制度,努力降低坏账损失。通过严格控制存货采购,加强存货日常保管、领用等各环节管理,避免损坏责任事故发生,提高资产使用周期和效益。通过加大投资监管。建立完善投资制度,规范投资程序。切实加强投资日常管理、可行性研究和风险评估,避免盲目投资造成投资损失,把不良资产的发生控制在萌芽状态。
(三)建立全全方位的监管机制
1 进一步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其工作重点应突出在企业生产要素的各主要环节,对其运行过程进行全过程监督,对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并予以解决,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2进一步加强监事会的监督检查力度,其工作要真正做到企业重大事项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及时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并向出资者报告,避免管理决策失误造成重大资产损失。3进一步发挥社会审计鉴证和国家审计的监督作用。在企业不良资产认定环节,必须先由企业提供形成原因、责任人等充分必要的原始证据,由社会审计和其他中介机构进行审核及价值认定。并报国资委备案。在处置环节方面,必须统一先由国家审计部门进行再审计核实。经国资委确认后,企业才能处置。不良资产处置应建立资产招投标形式,建立信息平台,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前提下进行,防止不良资产在处置过程中流失。
(四)建立科学的奖罚制度
防范和科学管理不良资产,应实行奖励、监督、处罚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对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应以合理的、市场化的薪酬制度,实行激励式的年薪制,再以期权形式,将经营管理者与企业资产利益相统一。如通过审计监督发现企业经营管理者采用虚假手段而获得利益,则必须追回,并追究其法律责任。对企业的财务人员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不断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帮助企业领导自觉遵守国家财政、财务法规。他们在工作中的成果和过失,同样应通过科学有效的考核指标予以奖励和处罚,并追究责任,促使经营管理者牢固树立起正确的经营理念,当好企业资产安全、完整的守护者。另外,各企业应视具体情况,安排专职人员或成立专职部门对不良资产进行催收、处置,并建立指标体系,明确责任,予以奖励和处罚,加速不良资产周转,尽可能减少损失,提高资产效益。特别是对造成不良资产,企业改制后剥离的不良资产的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责任人,应要求他们协助企业进行不良资产的催收和处置,必要时,要追究他们的行政、刑事责任。
总之,企业的不良资产已在一定范围、一定规模上存在着,也影响了企业资产的真实性,阻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在市场经济和企业科学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这部分资产的管理。通过企业内部监督管理机制、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国家审计、国资委、监委等各部门的联合形成合力,以控制不良资产的发生,并有效处置已存在的不良资产,逐步使企业资产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关于企业信息职能及其实现途径研究04-26
试论企业管理应如何坚持以人为本04-26
浅论国有企业高层经理人员的激励与约束机制04-26
试论企业家行为的激励与约束04-26
论旅行社相关多元化经营策略04-26
上海发展会展旅游业的战略构想04-26
生态旅游中的社区参与问题04-26
论我国森林旅游开发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