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由于我国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经济基础不同,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也不同,使得地区间的经济发展速度不同,从而导致地区经济差异。本文通过分析国家统计局的有关数据,探讨了我国地区经济增长和经济差异的关系并提出了发展地区经济的建议。
关键词:经济增长 经济差异 关系
目前,我国已对不同的地区制定了不同的发展战略,即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以期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由于我国发展起点的差异和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不同,地区发展的绝对差距仍呈现扩大的趋势。本文将我国31个省份分为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进行分析比较。根据有关数据和资料,各个地区的GDP 每年都在增长,但东部和中部、西部地区的差距仍然相当大,2005年,东部地区人均GDP是中部地区的2.57倍 ,是西部地区的2.77倍。
为什么经济在增长,但地区间经济差距仍在不断的扩大呢?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地区经济的增长,从而影响地区经济差距呢?各因素是怎样影响地区经济增长?本文将对各影响因素进行考察,数据主要参考2002-2006年的统计年鉴,对地区经济增长和经济差异的变化进行较完整的论述,并就如何缩小地区差异得出结论。
各因素对地区经济的影响
(一)从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2005年,投资总体运行状况良好,GDP增长也快,但是,GDP高增长没有改变我国经济粗放型经济的格局。根据表1,我们可以知道,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程度是不断提高,且投资效果系数下降。
(二)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析
2005年,全国各地合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958.7亿元,同比增长24.81%,各地区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均比较高。通过和2004年的有关数据对比,我们可以得到各地区的增幅差距(如表2)。
(三)从财政收支分析
2005年,中国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全国的财政收入增幅呈增长趋势,且占GDP的比重继续提高。从表3可以知道,2004年全国财政赤字合计为8899.4亿元,2005年底全国财政赤字根据统计合计为10270.1亿元,增长了1370.7亿元,低于年初预算的3000亿元的规模,赤字率继续下降。从各个区域看,仅有西部地区的2005年财政赤字的绝对数低于2004年的数字,其它地区均高于2004年的财政赤字数字,可以看到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从对外贸易分析
2005年,我国出现贸易顺差达到1020亿美元,同时外商直接投资同比增加了23.19%,但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同比下降了0.5个百分点。从表4中的数据看(商品进出口目的地/货源地),东、中、西部出口增幅均比较高,其中东北地区增幅最高,达到了31.73%,出口占比仅有中部地区下降(0.5个百分点)。从进口格局看,东中部均出现上升(分别是0.4 和0.1 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基本保持不变,而东北地区略有下降(0.4个百分点)。
结论和建议
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地区经济间的差异,对于这些差异不能回避,应该从我国的国情出发,逐步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异。
(一)结论
1.地区经济增长和地区间的经济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地区经济能否协调发展,关键看市场的力量,政府只能起到辅助性的作用,只能尽量去缩短这个过程。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2.地区经济增幅差距有所缩小。由于国家提出的发展战略、产业格局有所转变,加上宏观调控的影响,估计这些地区的经济增幅回落幅度要略小于东部地区,这样,各区域经济差距有望进一步缩小。
3.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且并没改变粗放型增长格局。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且投资效果系数下降。
4.2005年地方财政收入增幅高于财政支出增幅,财政赤字没有突破年初预算。
5.各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差距进一步缩小,居民消费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城市消费呈现多元化,农村消费增速翻番。
6.西部地区利用外资实现经济增长,东部地区外资拉动所占比重仍然较大。2005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投资金额相比于2004年略有下降,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内投资增长过快所带来的压力。
7.2005年来,我国外贸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而贸易进口速度减缓,贸易顺差屡创新高,到年底,贸易顺差近1020亿美元。
(二)建议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整个投资工作,把提高投资效率和质量作为投资工作的重中之重。逐步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格局,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方针落到投资的一切领域和环节,发展循环经济,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产的产业发展。
2.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保持经济增长、促进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方面的独特功能。继续加大对社会经济发展薄弱环节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基础教育、人员培训、文化、公共卫生、环境保护和缩小地区差距等方面的投入。
3.把人均GDP作为衡量经济差距的重要指标,政府要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各个地区要结合自己的情况,制定产业发展方向和规划,进行产业布局。要避免产业同构的现象出现。同时,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注重区域经济合作。
4.改革科研体制,促进科技成果市场化、产业化。区域间的人力资本存量方面存在差异,但更大的差距是中西部科技成果市场化程度低,严重影响人力资本的生产率。因此,改革科研体制,促进科技成果市场化、产业化对提高中、西部地区的生产率和缩小地区经济差距具有重要的意义。
5.给予落后地区更多的资金扶持和优惠政策。东部地区长期以来享受来自各方面的优惠政策,是导致经济差异的一个原因。现在我们要让落后的地方经济赶上来,才能更好地促进地区间的经济合作。
6.完善区域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建立开放公平的国内市场,加强区际横向联合,加大和改善财政转移支付。
参考文献:
1.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2004
2.陈秀山,孙久文.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5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文化成本探讨04-26
中国经济学学科建设的现状和前景04-26
中国改革的五条成功经验04-26
浅述国有企业的历史贡献和存在的弊端04-26
中国现代物流业与经济发展04-26
我国国内贸易发展问题探析04-26
汶川512大地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04-26
中国工业深化的原因04-26
我国信托业发展的现状及反思04-26
经济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分析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