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国内企业大学的理解

时间:2024-04-26 10:50:11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摘要;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大学”的概念逐渐被人熟知并重视。文章将介绍企业大学的概念及一些特征,并阐述了企业大学在中国的健康成长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高层管理者的支持和内部讲师人员的选择。
  关键词:企业大学;讲师;员工培训;战略

  1 企业大学的概念与发展
  
  本人认为对企业大学概念恰当的解释是:企业大学是以企业文化、企业战略为核心,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按照混合式培训模式设立的虚拟化或器物化的企业学习基地,它以构筑企业全员培训体系为基础,通过企业文化的导入和企业学习习惯的培育,形成企业知识管理、人才加工、市场竞争的智力平台,最终成为实现企业战略规划的有力武器。企业大学的核心内容是培训。它是站在企业战略的高度,根据企业的愿景和目标,为员工提供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对企业的熟知以及持续学习的正式组织。自1955年通用电气公司建立克顿维尔学院起,企业逐渐对企业大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在过去的10年之间,其数量从400所增加到1000多所,在北美地区,企业大学的数量甚至将要超过传统大学,成为未来成人教育及终身学习的主流。
  
  2 企业大学的特征
  
  企业大学既是高等教育的延续,又是企业文化变革和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工具,故它具有鲜明的特征:企业性、战略性、针对性、自主性。企业大学不是传统训练部门的升级,而是一种策略层次下的全新组织形态;企业大学看重的不只是员工的培训与生涯发展,更是与组织整体绩效的提升;企业大学不只是满足员工在技能训练上的需求,而是要满足企业在整体经营策略的需求。
  
  3 企业大学在中国的发展
  
  企业大学在中国是一个新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国内的企业大学也已如雨后春笋般竟相出现。目前,国内企业在建立一个有效的培训体系和组织架构的同时,还必须取得高层管理人的支持和完善讲师选择方案。
  
  3.1 高级主管的支持与参与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喜欢一些形式的东西,在对待企业大学的建立态度上也是如此,如何利用国内企业的企业大学增加企业的竞争优势,高阶管理者的支持与参与是至关重要的。①高阶主管必须参与企业大学的实作者简介:白云(1990-),女,河南许昌人,大学本科,主要研究方
  向:人力资源管理。质运作。最佳的做法是直接担任课程讲师,甚至亲自负责挑选学员,如此才有办法带动并激励组织整体的学习文化。②重视绩效导向,结合绩效考核制度。管理者要参与到成绩考核的执行工作中,将员工绩效与其升迁考核制度连结企业大学的学习记录,激励员工主动学习的意愿。③提出企业愿景与目标。高阶管理者应该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提出清晰生动的愿景,并对学员进行意识到灌输,让员工自愿积极去为实现企业愿景而奋斗,而不是机械的听从指挥。
  
  3.2 企业大学讲师的选择——增加企业内部讲师的数量
  在全球范围来看,越优秀的企业大学,愈能很好地开发企业内部讲师资源。提高企业内部讲师的素质水平,开发和培养更多的内部讲师,是国内企业大学健康发展的方向标。
  企业大学需要有良好的氛围和机制去激励内部讲师在企业大学这样一个平台上去和自己的同事以及合作伙伴共同分享自己的经验,而不仅仅是因为金钱的驱使而做事情,这种分享的文化以及员工职业成就感一旦形成,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团队的凝聚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简单地来说,选讲师要面广一些,尽量利用选讲师的机会,增加企业大学的影响力,然后靠领导带动、结合日常工作、给他们好的培训、精神和物质激励,让内部讲师的教学热情,能够延续下去,才是最关键的。
  企业大学实质上是“企业内部”的培训和教育设施,它们出现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企业与传统大学在人才教育质量和内容的代沟;另一个是因为员工需要终身学习。未来企业大学的发展方向是结合现代高水平的科学技术,建立虚拟大学,实行不仅针对员工也针对供应链上的关键成员,包括顾客、产品供应商的培训教育。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企业大学在中国是一个新兴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如果能够重视和解决在支持态度和讲师选择方面的问题,国内的企业大学将会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
  [1](美)珍妮·c·美斯特着.徐健,朱敬译.企业大学——为企业培养世界一流员工[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浅论企业内控制度建设的原则和措施04-26

现代企业成本控制制度体系分析04-26

中国家族制企业管理专业化路径浅析04-26

传统菲利普斯曲线难以应对中国通货膨胀与失业问题04-26

论新中国经济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04-2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债宏观调控效应分析04-26

当代中国经济转型下促进体育消费的对策04-26

浅析民间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的障碍及对策04-26

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与环境问题研究04-26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的新视角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