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潜在危机

时间:2024-04-26 10:49:55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摘要]在迎接两会之际,我国的经济发展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在战胜南方特大暴风雪之后,我国又进入抗震救灾,与此同时,我国又面临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风险。南方特大暴风雪的严峻事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经济运行的脆弱性。一旦有国际金融冲击,就有可能演变成为国内金融危机。我国已经开始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首要的任务就是防止我国的结构性通货膨胀转化为全面的通货膨胀,可以说目前经济形势并不乐观。目前经济形势下应预防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鉴于美国可能出现的经济衰退和次贷危机的影响与传染,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国际金融危机的危害性和爆发的可能性,谨防新一轮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传染传递机制;金融危机冲击
  
  进入2008年,我国经济发展极不平静,在胜利迎接两会之际,我国的经济发展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在战胜南方特大暴风雪之后,我国又进入抗震救灾,与此同时,面临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风险,我国已经开始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首要的任务就是防止我国的结构性通货膨胀转化为全面的通货膨胀,这已经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首要问题。与此同时,我国证券市场连续出现资产价格连续下跌,反弹乏力。在要求政府出台系列有效政策的同时,鉴于美国可能出现的经济衰退和次贷危机的影响与传染,也要求我国谨防新一轮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及传染传递机制的研究,一直是国际金融理论研究的重点前沿课题。这种研究不仅具有较深的理论性,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结合这种理论分析我国目前经济形势,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国际金融危机的危害性和爆发的可能性。因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和主要矛盾,为这种危机冲击提供了一定条件。
  
  一
  
  分析国际金融危机首先需要定义国际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是指在国际金融货币领域内,由于制度安排、金融秩序、市场机制存在漏洞和隐患,或由于国际游资冲击等原因引起的金融货币体系出现严重紊乱乃至崩溃的现象。如果仅在一国范围内则称为国内金融危机;如果跨越国界在多国引起连锁性反应就可成为国际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经常表现为金融资产价格的急剧变动、货币贬值、银行挤兑、金融机构倒闭等,并对实体经济运行和正常经济秩序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则是指个别国家率先爆发的金融危机,可能通过某种传递途径或传染机制,对其他国家经济运行和金融发展形成的破坏性打击和影响,这种传递也许是个别国家的主观恶意,也许是经济依存的必然现象,也可以说是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必然结果。
  现代国际金融理论认为,根据金融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和表现,可以将其大致分为四种类型:(1)债务类型危机。由于盲目举债,造成外债规模失控引起的金融危机,如拉美国家的债务危机。(2)单纯货币危机。由于国际收支严重失衡、汇率制度安排不合理等原因引起的本币汇率急剧波动或对外严重贬值,如亚洲金融危机、欧洲货币危机等。(3)金融机构危机。由于监管失误、交易失败等引起的金融机构倒闭事件,如巴林银行倒闭等。这种危机经常是由于内控制度失效并导致资金链供应中断而产生的,并且极易形成连锁性反应。(4)金融市场危机。由于资产价格暴跌引发大规模金融资产抛售,从而导致金融市场震荡乃至崩溃的危机,如东南亚金融危机中股市动荡等。必须指出的是,在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国际金融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空前加深,不同类型的市场联动日渐加强,现代的国际金融危机很少表现为某一单纯或单一的类型,而往往是一种类型的危机引发其他类型的危机,使不同类型危机交织并发。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复杂,类型各异,但都表现出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金融资产价格急剧下降,资金大规模逃离国内市场,并且恶性循环进而形成一股冲击波,使金融货币体系的稳定面临威胁。
  我们认为,不管是国内金融危机还是国际金融危机,最重要的判定标志是金融体系的运行遇到困难,从而不能实现资金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进而影响实体经济的正常发展。资金跨国移动与国际金融危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可以说是一种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在国际金融货币领域内,利率汇率波动、金融资产交易、投资机构的投机活动、银行机构的跨国交易与国际资本流动都是极为普通正常乃至日常的业务活动,与此相关的资金跨国移动并不无条件地构成国际金融危机,也就是说正常跨国交易活动引起的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金融危机并没有内在固定联系。只有当这种资金跨国移动在规模、频率和速度上超过了某一体系的承受能力,从而使该体系的稳定面临威胁时,才形成国际金融危机。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资金大规模迅速跨国移动对一国金融体系和经济体系所形成的威胁程度为标准,把国际金融危机划分为轻度、中等、严重三种程度类型:(1)轻度类型:主要是指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危机,指金融动荡事件已威胁到一些大型金融机构或市场的存在。这里指的仅仅是有较大影响力,其崩溃可能危及整个金融领域的机构或市场。如巴林银行、日本山一证券公司的倒闭可视为国际金融危机。相反,像在美国国内频繁发生的小银行倒闭事件,对金融体系构不成根本性威胁,则不能视为金融危机。(2)中等类型:金融货币体系危机。这类危机往往迫使一国的重大金融货币制度安排解体和重构。如欧洲货币危机中英镑和意大利里拉被迫退出欧洲货币体系,日本金融“大爆炸”和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较小国家的金融重组等。(3)严重:经济体系危机。金融危机巨大冲击力波及整个经济社会,不但金融货币体系陷于瘫痪,而且整个经济社会秩序陷入混乱,连政府的地位都受到威胁。如墨西哥债务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的泰国、印尼等。在这里判定的关键是,只有当这种资金跨国移动和国际资本流动,在规模、频率和速度上超过了某一体系的承受能力,从而使该体系的稳定面临威胁。并且形成破坏性跨国连锁反应时才成为国际金融危机。在这里,政府对金融形势和发展趋势的判断,及对危机程度的认知预警和预防应对才是最重要的。
  
  二
  
  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潜在风险首先分析国内因素。我们认为,没有国内因素的配合是很难遭受冲击和形成国际金融危机的,也就是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必须有国内因素的配合,国际金融危机一般是和国内金融危机联系在一起的。下面,我们就以国内经济发展中的潜在风险来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可能性。
  1.分析目前经济形势,应当首先重视通货膨胀因素。从经济运行的国内因素来讲,通货膨胀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首要风险。自2007年年中发生通货膨胀以来,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和遏制,2008年1~2月份的CPI分别高达8.7%和8.1%,

已经严重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党中央、国务院把关注民生和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完全正确的,但实现起来有很大困难。从理论上讲,通货膨胀既是一种货币现象又是一种经济现象。说通货膨胀是货币现象,是说流通中的货币超过经济运行实际需要的货币,就是说货币供应量过大,当然其中或者有外汇储备过多因素或者有货币内生性在起作用。统计资料显示。我国近年的货币供应量增长每年都在15%~17%以上,如果根据M3测算,增长比率可能还要大,这还没有考虑外汇储备增长因素和货币内生性增长因素。因此,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是完全必要的。说通货膨胀是经济现象,归根到底是说社会总供应不能满足社会总需求,特别是有关日常生活的物资产品。我们现在的通货膨胀是两种因素交叉在一起起作用。这也给我们的宏观调控增加了很大难度,不是短时间就能见效的。正是基于这种判断,当国家发改委有关官员2007年上半年说,物价特别是与粮食、农产品有关的食品类价格上涨下半年就会得到缓解和控制时,我们认为是过于乐观了。国内有专家解读认为我国的通货膨胀形成主因是输入型的,我们认为这种说法并不正确。实际情况是我国的通货膨胀形成在前,国际性的通货膨胀发生在后,特别是在粮食及农产品价格方面。我们的基本判断是,目前国内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还在于结构性的社会总供给小于总需求,或由于中间销售环节的随意加价造成一定阶段的物价持续性上涨。所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有效控制的主要办法是增加有效供给的结论是完全正确的。
  分析通货膨胀因素,还应特别重视粮食和食品类价格上涨问题。在此次通货膨胀行情中,特别明显和占据主要成分的是粮食和食品类价格上涨。因为粮食、农产品和食品类产品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事关人心所向和社会稳定,所以更应引起重视。在这方面,我们坚持自己的判断,此轮通货膨胀更多是由于结构性的社会总供给小于总需求而形成的。坚持的理由如下:(1)我国的粮食、农产品和食品类产品的库存可能并未减少,但储粮单位由于种种原因可能更愿意投向和群众生活关系相关不大的生产加工,例如酿酒或生物燃料工业,因为这样可能更有利可图和获利更丰。这等同于面向群众生活的粮食和食品类产品供给实际减少。(2)尽管粮食和食品类产品的库存可能仍然充足,但很可能储存单位出于获利考虑,已经出现空库现象。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已经多次呼吁清查粮库库存,如果属实可能将为以后的持续性上涨埋下隐患。(3)尽管我国粮食产量和粮食库存都位居世界前列,也许粮食、农产品和食品类产品的库存和当年生产都没有减少,但生产和储存后劲已经明显不足。农民种粮难、养猪难现象已经比较普遍,需要从深层次寻求激励机制。
论文检测天使-学术行为不端检测免费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总之,像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经济大国,是不能依靠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社会解决吃饭问题的。温总理最近特别着重指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党中央、国务院每年年初都特别强调“三农”问题是非常英明的。
  这里附带提一下发展生物燃料问题。我们认为,经济发展过程中寻找新能源和替代能源,是人类保护环境和解决资源短缺的有效办法,但中国不能走从粮食和农作物提取生物燃料的道路,美国可以,中国不可以。因为虽然美国的粮食产量低于中国,但那是在有近四分之一土地存在休耕条件下的产出。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通货膨胀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受影响最大的是广大群众,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众。根据恩格尔系数定律,通货膨胀对高收入阶层的影响要远小于对中低收入阶层的影响。所以列宁说,通货膨胀是对劳动人民的掠夺。鉴于我国贫富两极分化明显和社会矛盾比较突出,如果通货膨胀居高不下,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将为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提供潜在风险。南方特大暴风雪的严峻事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经济运行的脆弱性。一旦有国际金融冲击,就有可能演变成为国内金融危机。
  2.分析经济形势还应当重视流动性过剩因素。流动性一词,是从国际金融中借用过来的。国际金融理论中的流动性是指现实的和潜在的、可动用的储备资产。货币银行学中的货币供应量,是指由中央银行创造的、由商业银行体系派生的、全社会公众持有的货币量。国内金融所指的流动性过剩,是指货币当局货币供应量增长之外所形成的货币资产充裕或货币资产过多,主要是指:(1)外汇储备增长所形成的货币资产;(2)货币传导机制的内生性,即由于金融机构非正常途径信贷信用扩张所形成的货币资产;(3)外资变相流入过多生成的货币资产。其主要表现标志就是金融资产价格泡沫和房价增长过快,也是通货膨胀形成的因素之一。这种形势下,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是正确的。
  从经济运行的国内因素来讲,前段时间,控制和打压流动性过剩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我们已经基本成功实现这一目标,但对经济运行造成的负面影响还是巨大的,重要表现就是股票市场资产价格的连续下跌,反弹乏力。发展证券市场的正确定位应该是既有直接融资的重要功能,也是投资获利的重要市场。十七大报告指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过度打压和控制流动性过剩,或把控制流动性过剩作为主要目标不仅已经影响商业银行业务的广泛开展,也沉重打击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和市场信心。令人惊讶的是,面对这种负面影响,证券主管和监管当局竟然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重大补救措施。诚然,我国证券市场不是完全的政策市,但具有政策市内容,就连自由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也认为采取一定有效措施是合理的可行的。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和市场信心对经济运行和证券市场的正常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政策调控影响下,由市场力量推动资本市场稳健发展,在维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同时塑造良好的政治形象,创造形成有利于奥运氛围的市场态势,才是经济发展中的最大政治。如果面对继续恶化的金融市场环境不采取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而任由金融市场自生自灭自由发展,那就将如脱缰野马有可能完全失控,就有可能为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提供内生性因素。
  
  三
  
  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重要的还是应该分析国际因素,也就是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引起金融危机、金融危机能够国际传染,虽然已经成为国际金融领域的新问题,但并非是近年才出现的新现象。20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游资的膨胀,国际货币金融危机频繁爆发。与此同时,国际货币金融危机的传染性也大大增强,往往在一个国家爆发不久,就如同传染病一样迅速从最早爆发危机的国家或地区蔓延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国际媒体和舆论界留下了许多描绘这种现象的词汇,如“亚洲流感”、“俄罗斯病毒”等。与此相对应,对货币、金融危机传染机制的研究也迅速兴起。最新的研究证明,由于多种危机传染机制,需要在资本项目和金融市场高度开放条件下才能实现,因此,我国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资本项目的适度管制和金融服务市场的适度开放,才能抵御1997年的金融风暴冲击,才能在波涛汹涌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幸免于难。但时至今日,随着我国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尽管我国资本项目仍未完全开放,危机传染的风险已经大大上升,震撼国际金融市场的美国次贷危机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表明国际金融危机传染机制出现了新特点。结合这种传递传染机制的最新特点,值得我们关注的重要外部因素有两个:一是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扩散和蔓延;二是大量的外国资金和国际游资的变相流入,其重要影响是决不能轻易忽视的。
  1.关于美国次贷危机。美国次贷危机的真实情况和真正影响,现在还没有完全暴露和显现,受到牵连和陷入其中的金融机构已经为数不少,极负盛名的比较成功的债券投资公司贝尔斯滕公司的将被收购就是明证。美国次级按揭规模庞大,危机初起之时公布的2005~2006年间美国累计发放次级按揭贷款的统计数字已是1.5万亿美元,现在透露出来的统计数字可能更为庞大。美国次级按揭违约情况恶化说明金融危机的险象已经萌生。为挽救经济发展颓势和遏制次贷危机的蔓延,美欧央行和货币当局已经先后注资近7000亿美元,尚未具有消除隐患的明显效果。2008年美国经济衰退可能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尽管美国政府已经采取一些补救措施,但这种衰退趋势并没有减缓。更为令人忧患的是,美国次贷危机开始跨国传染国际蔓延,尽管美欧官方和货币当局已经多次注资解救。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的金融机构也是已经深陷其中。我国金融机构真正陷入的情况还没有完全显露,但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来,中国在美国次贷危机中蒙受的损失主要来自对外金融投资,主要是中国金融机构所持有的次级按揭债券的损失,此外还包括中国已经参股和计划参股的海外金融机构因这场危机股价下跌的损失。2007年8月初,美国财政部公布的一份报告称,截至2006年6月底,中国机构购入的美国按揭证券从559亿美元猛增至1075亿美元,占同期亚洲投资美国按揭证券总额的47.6%,其中可能有相当部分为高风险的次级按揭证券。虽然真实性一直无法核实,但潜在危险性确实是存在的。根据有关银行年报等公开信息,目前可以确认中国金融机构损失肯定是存在的,而且估计数额不会很少。如以传言中受损较重的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为例,截至2007年6月底,中国银行对美国次级按揭债券(MBS)的投资规模为89.65亿美元,占其证券投资总额的3.51%,其中AAA级次级债67.58亿美元,占75.38%;AA级19.45亿美元,占21.7%;A级2.62亿美元,占2.92%。中国银行另持有与此相关的债务抵押债券(CDO)6.82亿美元,占其证券投资总额的0.27%,中国银行对MBS、CDO分别计提了3.88亿元人民币、7.58亿元人民币减值拨备,拨备比率为0.6%和14.6%。建设银行、中信银行对美国次级按揭债券的投资额分别为10.6亿美元和300多万美元,建设银行计提了0.18亿美元拨备,拨备比率为1.69%。以上数字可以说明一些基本陷入情况,背后的实际情况可能更为严重,这还没有包括我国主权财富基金的损失情况。上述数据足以说明和充分体现,对外投资作为一种风险传染渠道的重要性在提高。随着美国次贷危机随后产生的恶性循环,上述损失数字可能还要增长。仅就此次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运行的影响而言,贸易联系与金融业务的作用可能并不十分关键,倒是中国对外投资和中国公司海外上市可能已经成为最主要的危机传染途径。伴随我国经济规模和对外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日益融入全球化,这种危机传染途径的重要性还会上升。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国的次贷危机可能处理得较好,但恶性的后遗症却留给其他国家,特别是我们中国。
  2.关于外国资本和国际游资的变相流入。外国资本和国际游资的变相流入一直是有关部门和理论学界密切关注的重点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收和利用外资已经多达2000多亿美元,成为发展中国家引进利用外资的头号国家,其中直接投资占主要成分。但也不能否认,尽管尚未完全开放金融市场和资本项目,但仍有大量外国游资变相流入。我国近几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误差与遗漏”项目下数额日益增大,就是这种外资变相流入过多的主要表现。其中,通过QFII等正常渠道的流入是我国可以掌握和调控的,但仍有大量外国游资的变相流入,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不可测和失控因素。
  从理论上讲,在经济与金融日益全球化的条件下,广义的货币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渠道可以划分为偶发性和非偶发性传染渠道两大类型。由于非偶发性传染渠道源于国家或地区间实际的经济金融联系,危机的传染来自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变动,因此又称为“基于基本面的传染”,或“实体经济联系渠道”,或“真实联系渠道”,主要包括与产业发展相关联的贸易联系与汇率调整、随机性的总需求变动和内生行流动性冲击等途径。偶发性传染与经济基本面无关,仅仅是投资者或金融市场参与者的投机行为的结果,因而又有“基于投机面的传染”或“真正的传染”、“纯粹的传染”之称,主要包括对冲性的投机性操作、突发性流动性冲击、多重均衡失效和政治影响传染等途径。客观地讲,这些传染机制往往是通过与贸易联系有关的跨国公司及机构投资者渠道进行,多是建立在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证券投资基础之上的,发达国家的机构投资者纷纷追逐跨国优质资产的高效收益而在新兴市场兴风作浪,这也是目前传染机制新特点的重要表现。
  外国资本和国际游资的变相流入,还可从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非正规发展窥见一斑。我们认为,前段时期的房地产市场房价持续走高,宏观调控收效甚微和股票市场资产价格非正常的一路攀升,都和具有外资背景的过度投资有关。北京、上海许多中等以上规模的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和投资咨询公司大多具有外资背景,或与外国资本具有较深的业务联系,特别是一些新成立的私募基金公司,已经利用丰厚的知识、资金和人才资源收获颇丰,满载而归。就我国境内的证券组合投资而言,根据美国等国的一些统计数据,尽管我国已经批准的QFI投资额度已经用满100亿美元上限并予以适度扩充,但美国统计的美国居民持有中国证券规模就是这个数字的数倍,表明确实有不少海外游资变相流入中国股市。正常的、通过正规渠道流人的外国资金是我国货币当局可以监测和调控的,但非正规渠道流人的非正常的外国资本和国际游资则是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不可测因素和金融危机隐患。就目前而言即使将变相内流的游资纳入考虑,其规模也难以在抽逃之际引发股市大规模崩盘,但引发的恶性循环将是不可想象的。外资变相流入过多作为危机传染的新途径和作为新型传染机制的新特点倒是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注意。正是鉴于这种新特点,我们才更应该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有清醒认识和预防措施,才更应该谨防新一轮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目前讨论和预测的数字可能比我们以上引用的更为巨大。
  
  四
  
  谨防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还要分析与危机有关的潜在因素,这里值得关注和讨论的则是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房价持续上涨问题不是本文讨论的内容,我们仅关注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房地产市场可能产生的冲击性影响。
  1.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房地产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率先发展汽车工业、房地产制造业和高科技领域产业,应该说是正确的选择。根据美国经济发展规律,房地产业一直是美国经济景气期的最重要的推动力量。统计资料显示,近5年来美国新增GDP中有50%来自房地产业,居民消费增长的70%依赖于房地产增值的财富效应。正是基于对这种规律的认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大力发展房地产业,不仅适应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也极大改善了我国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存质量,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资料显示,近些年来,房地产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每年都在30%以上。但是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也有自己的许多问题,尽管已经实行市场化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并行发展,但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近些年来房价增长过快过高,大大超过城镇居民普通家庭的收入水平和支付能力,即使在所谓房地产新政调控的情况下,也没有增幅减弱和走低迹象,这说明还有其他未明因素在推动房价持续上涨。但美国次贷危机告诉我们,如果国内金融存有潜在隐患,一旦资金供应链中断或面临国际金融冲击,就有可能影响经济正常运行和经济体系稳定。
  从我国情况来看,虽然房地产业的重要性和美国基本相同,但我国房地产市场有着根本不同的基础和特点。经过近30年的改革发展,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从我国房地产业的供应方也即开发商方面来看,在经过多轮竞争淘汰以后,基本形成两大股力量:一是具有官方背景的房地产开发商;另一是具有强大实力的民营或私企开发商。这两大股势力的开发商,不仅资金实力强大,基本已经形成垄断局面,并且和官方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这两大股势力的瓜分下,不仅房价很难打压抑制,而且很难形成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暴跌和崩盘。从房地产市场的需求方即购房者方面来看,鉴于收入水平极高的富豪权贵和收入水平极低的贫穷阶层都人数较少,而且购房需求稳定,因此应该重点关注中低收入一般家庭的购房需求和支付能力。在我国,由于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和资产证券化程度较低,危机的国际传染和突然爆发不太可能是直接因为国内已购房者大面积违约而造成。正是基于以上特点,风险更大的危机传染渠道可能会是由于海外投资者突然冷淡中国房地产业的大规模撤资,或者国内金融体系的过度紧缩政策导致国内房地产投资市场资金链断裂,进而出现房价紊乱和陡降,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是存在的。那时就不是什么拐点的问题,而是类似于次贷危机的金融危机了。
  2.在这里值得关注和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冲击渠道和传染途径。抑制房价增长过快和解决中低收入家庭购房困难问题,前段时间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关注民生着重解决的重要问题。经过几次房地产新政以后也收效甚微,其中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其主要责任不在房地产业开发商而在地方政府。除了社会保障体系的房地产业供给不足之外,我们分析主要原因有这样几个:一是土地属不可再生资源,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城市面积扩大,土地价格有自然上升的惯性趋势;二是由于大量占用农田耕地,对农民的补偿成本日益增加,这也是和建设和谐社会相一致的必然结果;三是由于城乡建设扩大和自然上升因素,房地产开发的材料成本日益上升;四是各地政府是房地产业大力发展的最大收益者。我们以前论述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种盲目扩张的自发冲动,各地政府如果不能自觉贯彻科学发展观,就会不自觉地被动陷入这种盲目扩张的自发冲动,因为城市建设规模扩大、房地产市场兴旺可以增加国民生产总值,可以改善辖区居住条件,可以提高政绩改善执政形象,可以增加财税收入等等,好处多多,何乐不为。所以城市建设一旦扩大运行起来,房价自然一路攀升,居高难下。新华社记者在这方面的述评还是很中肯的。
  目前形势下,在房地产市场价格一路走高而成交量有所萎缩的情况下,房地产公司主要是依靠维持虚高价格和高价收购、囤积土地,制造上市圈钱题材,从而维持其现金流量和后续发展,在这方面,背后有外资背景的房地产商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且,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企业纷纷奔赴海外上市,海外投资者也在包装炒作作用下忽视风险,盲目追捧中国房地产股。政府多次调控国内房地产市场力图解决房价过高和中低收入居民住房问题,收效甚微,其中国际游资和外资流入起着重要作用。这也可说是国际金融危机传递的新特点,同时揭示了这条危机传染渠道存在的潜在风险。在这种条件下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形势下,美国实行的是相反的放松的货币政策,这种传染机制及其新特点可能就更为隐蔽和被忽略,其表现就或许更加不可预测,这是更应引起我们重点关注和谨防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重要理由。在这里,我们还没有涉及国内日益扩大和蔓延的其他问题,例如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的两极分化,日益蔓延的官场腐败,这不是单纯经济调节所能解决的。我们之所以提出,是为更加警惕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危险性和冲击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仅就美国次贷危机的国际影响而言,可以看出贸易联系与直接投资在国际金融危机传染机制中的作用可能并不十分关键,反而是资金跨国移动和国际资本流动特别是突然爆发性的流动已经成为国际金融危机传染的主要途径。第二,这种传染机制具体到中国情况,一是表现为中国对外投资和中国公司企业海外上市成为主要的危机传染途径,而且这种危机传染途径的重要性还会日趋提升;二是表现为由于外国资本和国际游资的过多变相流入,在特定条件下的突然撤资可能成为冲击的最主要途径。这也是我国需要谨防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主要理由。从国际投资规律来看,任何投资都存在“本土偏好”倾向,发达国家投资者通常将新兴市场投资视为边际投资,一旦投资对象国宏观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是在投资国蒙受重大损失需要重新配置资产,西方投资者就可能大规模抽回在新兴市场的投资,这是国际金融危机传染的重要机制之一,也是对我国形成冲击的最主要危险。如果国内经济环境恶化,我国就有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现实可能。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浅谈出口退税政策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04-26

论江苏海洋经济崛起与连云港的领先发展作用04-26

浅谈崛起中的河南区域经济研究04-26

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成就04-26

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04-26

我国资本市场开放模式探讨04-26

谈论陈云经济思想的理论特征04-26

外汇储备多元化对我国经济贸易的影响04-26

论知识经济时代城市景观的新趋势04-26

辽宁城市投资环境评价分析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