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需要注重省内差距的变化

时间:2024-04-26 10:49:40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内容提要 中国的地区发展不平衡现象不仅存在于省际之间,许多省份内部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近年来,随着中央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中国省际间地区差距开始有所缩小,但许多省份内部的差距反而有所扩大。本文发现,各省内部差距并没有显现随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而自动缩小的现象,因此,各地方政府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通过转移支付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多种形式促进地区内部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地区差距 省内差距 协调发展 经济增长
  
  一、引言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财政分权等政策的推行,中国各个地区有了更多的经济发展自主权和积极性,普遍实现了快速的经济增长,居民生活水平都有显著提高。以人均GDP水平最低的贵州省为例,2007年与1978年相比,按可比价格计算,经济总量增长了12.6倍,年均增长9.1%;人均GDP从1978年的175元,增加到2007年的6195元,按不变价格计算翻了近三番,年均增长7.66%。但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各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差异显著,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区域差距是中国中长期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需要着力解决的核心问题,所以有必要对地区差距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
  近年来,很多学者从许多方面对中国的地区差距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大多关注于中国的省际间地区差距问题,对省内差距问题较少有系统的研究。实际上,中国许多省份的面积或人口规模很大,地域面积大于40万平方公里的省份有7个,2007年全国共有10个省区的人口大于5000万人,其中3个省的人口大于9000万人。省份内部的各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也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只考虑省际间的地区差距问题,还不能较准确和全面地反映中国地区差距的情况。另一方面,2004年中国首次进行了全国经济普查,各地区并根据经济普查的结果对历史经济数据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调整后的数据更加真实地反映了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本文主要利用最新的统计数据对中国的地区差距状况、并对省内的地区差距进行分析研究。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有关中国地区差距的主要研究
  
  许多文献研究了中国区域不平等的演变趋势。大多数研究发现在改革开放的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阶段1978-1990年间,中国省际间人均GDP的地区差异明显下降,如Jian,Sachs and Warner(1996),Hu and Wang(1996),Dayal-Gulati and Husain(2000),Li,Feng and Hou(2004)。多数研究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农业地区的初始人均产出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这一段时间内的农村改革使农业生产获得了迅速的增长,因此欠发达地区的改革受益更大。从1990年起中国的地区差距则呈现持续扩大的趋势(Wang and Fan(2004),Kanbur and Zhang(2005)),这主要是因为沿海和内陆省份的差距在拉大。Wu(2002)特别讨论了北京、天津、上海3个直辖市对地区差距的影响,他发现如果不考虑3个直辖市的数据,则中国的地区差距程度将大大降低,由于3个直辖市和其他省存在一定的不可比性,因此将3个直辖市与其他省份混合在一起进行研究可能会得出不正确的结果。较新的研究,如Xu and Li(2006)发现在1990年以来,地区之间基本上呈现持续扩大的趋势,但2000年以来地区差距扩展的速度已经有所减缓。
  许多研究还发现(Kanbur and Zhang,1999,Yang and zhou,1999,中国的城乡差距构成了整体差距的主要部分。Kanbur and Zhang(1999)采用28个省份(不包括京、津、沪)在1983到1995年城镇和乡村居民消费水平数据,发现城乡差距构成了整体地区差距的70%。Yang and Zhou(1999)也发现了城乡收入差别的大幅度增加。另外许多研究发现改革以来内陆地区和沿海地区差别或者东、中、西部的差别在迅速扩大。Yao and Zhang(2001)把中国的省份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采用基尼系数分解的方法发现1990年以后,中国区域间不平等所占的比重上升到接近80%。万广华和张藕香(2006)采用Theil_L指数分解的方法,同样发现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间的差异不断扩大,到2001年东中西三大区域间的差距占中国总体差距的77%左右。
  改革开放以后许多地理性、制度性以及其他因素影响了中国地区差距的发展变化。万广华(2004)发现乡镇企业(TVE)、教育水平、资本投入是决定农村地区收入不平等的重要因素,Wang and Fan(2004)发现FDI、政府转移支付、劳动力流动等因素影响了中国地区差距的发展.其他一些研究如Litwack and Qian(1998)、Demurger et a1.(2002,),Yang(2002),Renard(200Z)、Young(2000)、Demurger(2001)还发现中国的区域性发展战略、向城市倾斜的政策、国有企业改革、财政分权、公共基础设施等多种因素都是促使中国地区差距加剧的重要因素。Li,et a1.(2004),Poncet(2005)讨论了中国国内地方保护和市场一体化程度,Young(2000)研究发现缺乏统一的市场对沿海地区的负面影响小于内陆地区,因此市场分割加剧了地区差异扩大的趋势。
  
  三、改革开放以来省际间地区差距的变化情况
  
  省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一级行政区划,省级统计数据也相对较为完善,许多学者从各个方面对中国的省际间地区差距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大多使用中国经济普查以前的数据。2004年中国进行了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并根据经济普查结果对全国及各省的经济数据进行了历史调整。总体来看,2004年普查对经济数据调整的幅度比较大,例如普查前,2004年全国GDP统计数据为13.69万亿元,普查后为15.99万亿元,增长了17.8%。许多省份的数据调整幅度也较大,例如北京、山西、广东普查后的GDP数据比普查前分别调高了41.5%、17.4%和17.6%,而黑龙江、湖北和福建GDP数据则分别调低了10.4%、4.8%和10.7%。经济普查以后的数据更加真实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各省的经济发展情况,本节采用经过历史调整以后的各省数据分析地区差距的变化。
  度量地区差距大小的指标很多,常用的有最大最小值、基尼系数(Gini)和泰尔指数(Theft)等,各指标均有其特点,最大最小值比较直接,简单明了。例如,2007年中国各省市人均GDP的最大最小值之比为9.6,即表示最发达地区的人均GDP(上海市)是最不发达地区(贵州)人均GDP的9.6倍。Gini系数的特点是其大小可以度量和易于互相比较,其值位于0和1之间,0表示绝对平均,1表示绝对不平均。Gini系数计算时把每个地区(如省、市)作为一个单元,按照是否考虑各地区人口的不同又分为不用人口加权的Gini系数和用人口加权的Gini系数(为简便起见,本文只报告了未用人口加权的Gini系数)。Theil指数也是数值越大,反映地区差距越大,该指数的特点是不能用绝对值表示差距的相对大小,但很便于对地区差距的源泉进和分解,如将中国各省之间的差距分解为东、中、西和东北这四大地区之间的差距和四大地区内部的差距(具体指标介绍参见附录)。本文在不同部分根据需要分别采用不同的指标来度量地区差距。
  图1表示了按现价人均GDP和1978年不变价人均GDP计算地区差距的结果。20世纪80年代现价人均GDP的地区差距显著缩小,Gini系数从1978年的0.357下降到1990年的0.276,降低了22.7%。用1978年不变价计算的结果显示的趋势相同,但是下降幅度有所不同,1990年与1978年相比,Gini系数降低了6.1%,显著低于用现价计算的地区差距。
 
  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90年代前半期省际间地区差距快速增长的趋势较为明显。现价人均GDP的Gini系数从1990年的0.276增长到2000年的0.347,增长了25.7%,平均每年增长2.3%,同一时期以不变价计算的Gini系数也增长了13.4%。
  2000年以后省际间地区差距增长趋于平缓,到2004年以后开始有所下降。从现价人均GDP差距的变化看,2003地区差距达到最大值,以后开始逐年下降,2007年与2003年相比,Gini系数从0.355降低到0.316,累计下降了12.3%,不变价人均GDP地区差距同样有所下降。
  不考虑3个直辖市的地区差距及其变化趋势与所有省市的情形有所区别。图2显示了用不包含3个直辖市的28个省级行政区现价和1978年不变价人均GDP数据计算的结果。从现价Gini系数看,31个省的Gini系数在0.276至0.356之间变动,而不含3个直辖市的28个地区差距Gini系数在0.15至0.231变动(1978-2007年),后者的数值和波动范围较小。从变动趋势来看,20世纪80年代,28个省的差距有小幅度增加,从1978年到1990年,现价人均GDP的Gini系数分别增加了4.1%。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地区差距扩大的速度很快,1994年与1990年相比,未加权Gini系数从0.168增加到0.227,增长了35.4%,平均每年增长7.9%。但从趋势看,1994年以来省际间地区差距的扩展速度已经较为平缓。2007年与1995年相比,按现价人均GDP计算,未加权Gini系数每年增长0.08%,而按1978年不变价人均GDP计算,未加权Gini系数每年增长1.24%。
 
  总体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省际间地区差距的变化大致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即20世纪80年代,省际间地区差距有所减小,而在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90年代前半期,省际间地区差距迅速扩大,到2000年以后地区差距扩大的速度已经较为缓慢,特别是2004年以来一些指标反映的地区差距有较大幅度的缩小。
  但2000年以后不含3个直辖市的其余省市间的差距并没有缩小,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2004年以来省际间差距的缩小部分与人口计算口径的调整有关系,例如2005年天津市改用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其人口数比上年增加了113万人,2006年上海改用常住人口进行统计,其人口数比上年增加了440万人,这显著降低了其人均GDP水平,降低了地区差距指数。因此还不能说中国的地区差距已经进入了下降时期,缩小地区差距仍然是相当长时期我国面临的重要任务。
  
  四、省内差距的大小和变化
  
  中国许多省份的辖区面积很大,例如在31个省市中,有内蒙古、黑龙江、四川等7个省份面积大于40万平方公里,超过了许多国家的国土面积(如日本36.5万平方公里,马来西亚29.8万平方公里,德国34.9万平方公理)。很多省份的内部各地区之间地理条件、自然资源、发展水平差别也很大,因此省内的地区差距问题也较为突出,本节主要利用地级行政区和县级行政区的数据分析中国的省内差距。
  
  1、省内差距的大小
  为分析中国省内差距的情况,我们首先采用地级行政区的人均GDP指标进行分析,按照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每个省级行政区平均由12个左右的地级行政区组成,2005年,每个地级行政区的平均人口约32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约为460亿元,按当年汇率计算约为56亿美元。各省按人均GDP(地级行政区)最大最小值之比表示的省内差距情况如表1所示。
 
  从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来看,各省内部普遍存在较大的地区差距。2005年,各省地级人均GDP最大最小值之比的值在2.6到10.4之间,平均值为5.6倍。省内差距最大的是甘肃省,2005年,甘肃省金昌市人均GDP达到24950元,而定西地区人均GDP只有2394元(全国最低),前者是后者的10.4倍。广东省深圳市人均GDP为60801元,是最低的河源市的8.1倍。
  从地区差距Theil指数的空间分解看,中国的省内差距程度甚至大于省际间的差距。图3显示了将全国28个省区(不包括京津沪)按省内和省间进行分解的结果。由该图可见,与仅考虑省际差距相比,全国的地区差距显著增大了。例如2006年,全国省际间Theil指数值为0.111,当考虑省内地级市的差距时,总体Theil增加到0.259,后者是前者的2.3倍。从省内和省际间差距在总差距中的比重看,省内差距也大于省际差距的比重。1997-2006年,省内差距占总差距的比重在57.3%到61.4%之间,超过了省际间的差距。
  
  从省内地区差距的变化趋势看,1997-2006年间,大部分省内的地区差距有所扩大。从最大最小值之比看,2006年与1997年相比,最大最小值之比增加的省份有18个,下降的有9个(不包括广东)。表2给出了按各省地级行政区数据计算的Theil指数,从Theil指数看,2006年与1997年相比,Theil指数增加的省份有20个,下降的有11个。说明近年来大多数省份的省内差距在扩大。
  
  从县一级的指标计算结果看,省内差距更为显著。2006年中国大陆共有2862个县级行政区,平均每个地级行政区辖7个左右的县级行政区。每个县平均人口约为45万人,生产总值约为64亿元,合7.8亿美元。表3给出了2006年各省县级行政区人均GDP的最大最小值之比,差距最小的是海南省,最大最小值之比只有2.4(海南省面积较小,共有16个县级行政区)。差距最大的是新疆,2006年江苏省发展水平最高的昆山市人均GDP为141064元,折17223美元,而最低的灌云县只有5263元,前者是后者的26.8倍。表3的数据不包括各省内各大城市的市辖区数据,如果考虑市辖区数据的话,省内差距的程度比显示的数据还要更大一些。例如,表3广东省内各省之间最大最小值之比为10.2倍,如果考虑深圳市数据的话,则最大最小值之比为16.4倍。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2、省内差距的大小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省内差距的大小是否与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中国省际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很大,2005年,发展水平最高的浙江省(不包括京津沪)人均GDP达到27703元/人,按当年汇率计算为3380美元/人,而人均GDP水平最低的贵州省仅为5052元/人(616美元/人),前者是后者的5.5倍。我们利用中国的分省数据考察省内差距的大小与该省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图4描绘了2005年中国各省(不包括京津沪)内部地区差距(用地级市的Theil指数表示)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总体上看,省内差距与地区发展水平之间没有显著的关系。在收入水平较低的省份中,有些省份地区差距较小,如广西和贵州,也有些省份的地区差距很高,如甘肃省。同样,在收入水平较高的省份中,浙江省的内部差距很小,而广东和江苏省的内部差距很大。
  图5显示了按照各省内部县一级行政区计算的地区差距与该省发展水平的关系。县是比地级更低一层的行政区划,因此分县数据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出省内差距的情况。与地级市数据计算的结果类似,分县数据也显示省内差距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没有显著的关系。
  
  
  五、主要结论
  
  近年来中国的地区差距问题引起了国内广泛的注意,许多学者从多方面对地区差距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采用中国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次经济普查(2004年进行)调整过的各地区数据,通过采用多种测度指标对中国的地区差距现象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特别是对省内的地区差距进行了深入讨论,结果显示中国的地区差距现象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2000年以来省际间差距扩大的速度有所减缓并已出现缩小的现象
  通过对中国经济普查调整以后的数据分析发现,20世纪90年代省际间的地区差距呈现持续较快增长的趋势,但2000年以后省际间差距扩大的速度有所减缓,2004年以后,部分指标显示地区差距有所下降。这种变化与多种因素有关,比如2000年初.,中央政府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大幅度加大了对西部地区建设资金投入的力度,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显著加快,有力地促进了欠发达的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另外,近年来中央加大了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以及在2003年以来的经济上升期中,资源较丰富地区的GDP增长速度提高很快等多种因素也都有利于地区差距的减缓。但我们也发现,不包括京津沪3个直辖市的其余28省之间的地区差距并没有缩小,因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仍然非常重要。
  
  2、地区差距现象不仅存在于省际之间,省内差距也较大
  中国的各个省份之间尽管土地面积、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很大,但普遍存在较大的省内差距。无论是从最大最小值之比还是从反映差距水平的其他测度指标看,许多省份内部地级行政区之间的地区差距水平甚至超过了省际之间的差距水平。通过采用地级行政区的数据和县级行政区的数据进行分析,本文发现省内差距的大小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显著关系,不仅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省份往往存在较大的内部差距,许多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沿海省份内部也存在显著的差距现象02007年与1997年相比,大部分省份的内部差距都有所扩大。
  
  3、省内差距并没有随着各省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减小,因此,各省需要主动采取措施促进省内的协调发展。
  部分研究认为,随着各省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其内部差距可能会自动有所缩小(类似于地区收敛现象),但本文的研究发现中国的各个地区之间并不存在这样的现象。近10年间,许多省份的经济水平有了长足的提高,但其内部差距并没有相应减小,因此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既需要注重省际之间的协调发展,也要注重各省内部的协调发展,地方政府地促进协调发展过程中负有重要的责任,要积极通过转移支付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多种形式使各地人民均能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附录:本文采用的地区差距度量指标
  
  (1)最大最小值之比(MMR)
  最大最小值指用各地区中最高的人均GDP除以最低的人均GDP得到的比值(或者是其他指标,如居民消费水平、人均收入等),最大最小值之比(MMR)比较简洁直观,是一个度量地区差距程度的重要指标。
  (2)Gini系数
  Gini系数是广泛使用的度量地区差距指标,在使用度量地区差距的Gini系数一般分为两种,即不用各地区人口加权的Gini系数和用人口加权的Gini系数。前者将各个地区当作没有人口数量差别的一个单元,而后者考虑了各地区人口的不同,在计算Gini系数时,对人口数目不同的地区赋予不同的权重,这里我们采用Shankar(2003)的计算公式:
 
  其中y=GDP/P是全国平均人均GDP水平,Pi和Pi是地区i和j各自的人口数量,P是全国的人口总数,n是地区个数。Gw取值范围介于O(完全平等)到1-(P*/P)(完全不平等)之间,其中表示完全不平等时生产了所有产品的最发达地区的人口数量。当P*相对于P很小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基于组织公民行为的企业自主创新管理研究04-26

改善内部条件外部环境构建市场型银企关系04-26

石化生产企业如何面对征收燃油税04-26

煤炭企业合同管理探究04-26

浅议企业管理与思政工作的创新04-26

培育企业公民文化 建设幸福和谐社会04-26

会计电算化与企业管理现代化04-26

以人为本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104-26

加强工时管理 确保企业稳定04-26

改善企业生存环境 促进改制企业健康发展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