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左文明 林晓丹 赵萱 王飞雁
摘要:企业创新能力关系到国家和企业的发展。在对国内外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结合分析创新能力的含义、创新管理的过程、制造企业的特点与影响创新能力的本质因素,从企业创新实力与创新潜能方面提出了制造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内部技术投入、人力资源、信息获取、制造能力、产品销售能力和创新管理等方面的指标,并确定了各指标的计算公式或取值方法。
关键词:制造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企业是创新最重要的平台,企业的创新能力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对创新能力的评价是各企业以及政府部门最为关注的内容之一。制造企业是各行业中环节最为复杂的企业类型,包括采产销各个环节。同时制造企业又是最重要的企业类型,关系到其他类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在可见参考文献中,对于仅限于制造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很少。Chen Shuwen和Wang Donghua从确定反映制造企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参量角度出发,建立了技术进步创新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应用客观赋权法为评价体系的各指标赋权,运用多重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制造企业技术进步创新程度进行综合评价。毕克新和张淑芳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产品创新研发能力、产品创新管理能力、产品创新信息化水平、产品创新制造能力、产品创新营销能力,构建了具有21个具体指标的评价体系。Huang Lucheng等从投入能力、研发能力和输出能力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高霞提出了把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看作一个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反馈控制系统,即把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看成一个由不同的环节和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内部各环节和要素之间不仅产生相互影响和作用,而且整个系统还要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一、创新能力范畴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A.Schumpter)于1912年最早提出创新理论,他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指出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实行的新的组合。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以获取潜在利润。从那时起,技术创新就一直是中外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及实际工作者探讨的热点问题。对于创新能力,Manu Parashar认为是“持续提出能带给企业短期和长期利润的新想法的能力”。有三种能力作为形成创新能力的支柱,即知识能力、态度能力和创造能力(见图1所示)。
Romijn和Albaladejo提出了如下模型(见图2所示),顶上的椭圆代表创新能力,左右矩形代表各种输入。
参考Egbetokun等的研究,并结合University of Gloucestershire研究的Innovation Capability Evaluation系统,他们将影响组织的创新能力分成5个关键方面:Leadership、Opportunistic Behavior、Culture & Cultural Change、Individual & Organizational Learning、Networking & Relationship Building。他们认为企业内部的因素首先应包括企业主和企业职工通过已往经验带给企业的知识和技能,企业应储存足够的技术人力资源尤其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以消化和吸收新的技术,并进行修改、创造和传递新的技术信息,企业可以进一步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进行内部职工培训以加强他们的人力资源。另一个主要内部活动是通过参与研发的实践学习,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OECD指出创新能力还应包括: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s)、联接(Linkages)、信息与通讯技术(ICT)的结合与使用。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创新管理过程
John Tidd等认为,组织的创新管理过程包括四个阶段:(1)创新信息搜集:潜在的创新信息来源包括各种新的需求、其他研究活动带来的新的机会、新的立法带来的压力、竞争对手的行为模式变化。(2)评估潜在创新信息,并作出战略选择,对具有战略意义的创新思想投入资源进行开发。(3)投入资源对项目进行开发。企业可以通过自己研发或技术转移获取所需技术。(4)创新实践并最终推出产品。产品的最终商业化可以在两个不同的市场内实现:推向外部市场和应用于组织内部。
由此可见,企业或组织的创新能力应反映在这几个环节的能力方面,这与温瑞珺等的分析相吻合。他们从创新过程模型来把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分解为需求识别、产品构思、研究开发、原型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六个阶段。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则从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价值实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四个方面来进行综合。
三、制造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原则
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评价指标的选择和量化是建立评价模型的基础,也是决定评价结果优劣的关键一步。指标选择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评价质量的好坏,同时关系到评价模型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制造企业创新能力指标体系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体现制造企业的内涵:李廉水和杜占元指出,新型制造业的内涵体现在四个方面即一是以人为本;二是科技创新;三是环境友好;四是面向未来。因此制造企业的创新能力评价应很好地结合制造企业的特点,并且体现出这些内涵。
2.科学性原则:为了能反映出制造企业创新能力的内涵与规律,指标选择要有代表性、完整性和系统性。
3.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应尽量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以方便在建立评价模型时能得到直接的结果。当然影响创新能力存在很多软因素,因此需要进行定性分析。在定性分析基础上,采用Likert方法进行等级划分并进行量化。
4.可比性原则:构建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应用于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对比、不同企业之间的对比,另外应尽量屏蔽不同类型制造企业之间的差别。
(二)指标体系及其说明
通过对以上参考文献以及相关文献的分析,结合企业的创新管理过程、制造企业的特点、影响创新能力的本质因素,可以分析得出评价制造企业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三)指标说明
指标体系主要从两个大的方面来衡量制造企业的创新能力,即目前已有的创新实力和潜在的创新能力,包括市场分析能力、研发能力、制造能力、销售能力,以及信息获取能力、人力资源能力和创新管理能力。下面对体系中的二级指标进行分析,确定其取值方法:
1.内部技术投入:包括两个方面即研发的投入与培训的投入。研发人员投入强度=研发人员/职工总数;研发资金=总的研发资金;人均研发资金=单位职工的研发资金投入;培训投入=用于培训的资金投入;培训人数=接受培训的职工人数;接受培训人数所占比重=培训人数/职工总数;平均职工培训投入=培训投入/职工总数;创新强度=培训费用/总的年销售额。
2.人力资源:包括专业资源、教育背景、工作年限。主要统计各类人员在企业中所占比例。在作为评价模型的输入时,将分析指标间的相关性,取反映人力资源在创新能力作用的主要指标。
3.信息获取:主要包括企业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合作、市场分析研究以及ICT应用情况。信息获取来源是指包括客户企业、供应商、顾客、企业内部、企业/行业协会、专业刊物/出版媒体、教育/研究机构、咨询公司、交易会/展览会、政府部门获取的信息来源涵盖数目;信息类型是指包括:产品信息、市场信息、生产过程信息、质量信息的数量;市场研究费用投入强度=市场研究投入费用/销售总收入;市场研究人员投入强度=市场研究人员/销售总人数;在ICT应用方面,拥有个人电脑的职工数与连接Internet的职工数与职工总数的比得到相应的比例。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4.创新制造能力:设备先进水平程度=1×国际先进水平(%)+0.8×国际一般水平(%)+0.6×国内先进水平(%)+0.4×国内一般水平(%)+0.2×其他水平(%);现代制造技术利用率=采用现代制造技术生产产品数/企业生产产品总数;劳动生产率=创新产品总值/工人人数。
5.产品销售能力:企业专职销售人员比例=专职销售人数/职工总数;营销投入强度=营销投入/产品销售收入。
6.创新管理:包括领导对创新的欲望程度,职工参与创新的热情程度,创新激励机制的健全程度,组织管理有效程度,管理角色是否根据技术与能力来承担。
(四) 对指标的进一步分析
本指标体系的分析是建立自动评价模型的基础,在下一步利用支持向量机建立评价模型之前需进行特征的选择与确定特征取值。有些指标显然存在着相关性,如人力资源部分涉及的几个指标。另外创新管理的描述采用了定性指标,但考虑到作为模型的输入,因此在取值时将采用Likert等级方法,按照指标含义从1~5表示其强度。
四、结论
经过参考大量的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国内对于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主要注重企业目前的创新实力,如研发实力、制造能力、专利情况等。而国外学者更注重企业的创新潜能的分析与评价,因此其评价主要从管理、文化、学习能力、合作网络、机会行为这些软性指标来进行。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制造企业的特点,提出了结合创新实力与创新潜能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当然这些指标需要在实际应用到企业的创新能力评价中去进一步检验。
参考文献:
[1] Chen Shuwen, Wang Donghua. Study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evaluation of IT industry in china[J].2006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and Techno2logy, 2006:230-234.
[2] 毕克新,张淑芳.基于产品创新能力的制造企业产品创新模型选择[J].中国青年科技,2007(4):23-26.
[3] Huang Lucheng , Luo Yafei, Zhang Hongcai. Li Xiaoying.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analysis of Beijing′s manufacturing industry[J].2006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2006:195-201.
[4] 高霞.基于反馈控制过程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10):46-51.
[5] 李荣平.技术创新能力与活力评价理论和实证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6] Manu Parashar, The key to adapting and succeeding in any environment. General Management Review. http://www.etgmr.com/jan_mar05/ Innovation.html.
[7] Romijn, H. and Albaladejo, M.. Determinants of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 small electronics and software firms in southeast England[J].Research Policy,2002(31):1053-1067.
[8] A.A.Egbetokun, W.O.Siyanbola, A.A.Adeniyi. Assessment of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 the cable and wir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Nigeria: a case study approach. http://www.merit.unu.edu/MEIDE/papers/.
[9] University of Gloucestershire. Innovation Capability Evaluation. http://www. w3solutions .co. uk/ Chameleon/start.form?cid=gl.
[10]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Guidelines for Collecting and Interpreting Innovation Data: Oslo Manual.3rd ed.2005,OECD.Paris.
[11]Joe Tidd.创新管理-技术、市场和组织变革的集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2]温瑞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5(8):68-69.
[13]李廉水,杜占元.“新型制造业”的概念、内涵和意义[J].科学学研究,2005(2):185-187.
[14]沈滢,陈敏.新型制造业企业技术评价及管理[J].企业研究,2006(6):73-74.
[15]http://www.etgmr.com/jan_mar05/Innovation.html[EB/OL].
[16]孙细明,刘霞.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J].统计与决策,2003(10):101-102.
[17]李廉水,周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与比较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3):38-42.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企业文化在3P管理模式中的应用分析04-26
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创新发展、评价与启示04-26
中美企业文化浅探04-26
浅议班组安全文化建设04-26
基于员工管理的企业文化的建立04-26
我国林业企业生态文化建设探讨04-26
对构建农发行企业信贷文化建设的思考04-26
论关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对策04-26
胜利油田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