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按经济规律办事

时间:2024-04-26 10:47:43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重要原因是我们遵循了按经济规律办事这个原则。今后,要取得更大成就,仍须坚持这个原则。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是按经济规律办事的杰出表率。今天,当我们研究按经济规律办事的问题时,首先应学习他们在探索和运用社会主义经济规律问题上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把探索和运用客观规律尤其是经济规律的活动推向新高潮。
  关键词:经济规律;价值规律;理论分析
  
  我国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同志就强调要按经济规律办事。1985年,他强调指出:“我们要按价值规律办事,按经济规律办事。搞得好,有可能为今后五十年以至七十年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打下基础”。…按经济规律办事不仅是从改革开放前二十年的惨痛教训中得出的正确结论,而且还关系着今后几十年如何搞好现代化建设,如何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今天,当我们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伟大成就时,深切地感受到邓小平同志三十年前作出的“按经济规律办事”的指示多么重要。三十年的实践证明,它是改革开放的一条成功经验,也是今后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是按经济规律办事的杰出表率。他们在探索经济规律、认识经济规律和运用经济规律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成就和贡献。今天,当我们研究按经济规律办事的问题时,不能不首先学习他们在探索和运用社会主义经济规律问题上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当时资本主义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预见到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一些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化为公有制的规律、按比例发展规律、按劳分配规律及人的全面发展规律,等等。列宁虽然创立了苏维埃政权,但他参与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时间很短,所以有关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探索成果很少。他依据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规律的理论提出了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规律及两大部类之间交换的规律。斯大林发现和论证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根据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存在的历史必然性,提出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仍发生作用的科学论断。当然,其作用的范围和程度与资本主义条件下有区别;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原理进一步论证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这一经济规律在原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中发生的作用及其特点;肯定了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并把这个规律具体化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此外,斯大林还提出和论证了经济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的两大特点:一是经济规律(至少是其中的大多数)不是长久不变化的,是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发生作用的;二是发现和应用那些触犯社会衰朽力量利益的新规律要遇到这些力量极强烈的反抗。
  毛泽东同志及党和国家其他领导同志都十分重视并探索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毛泽东同志探索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成果主要集中在《论十大关系》(1956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谈话纪录》(1958年)、《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谈话纪录》(1959年)等文献里。其中主要有:
  
  (一)发展了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的理论,并从中找出了中国工业化的道路。毛泽东同志说:“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规律,是一切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共同规律。资本主义社会如果不是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它的社会生产也不能不断扩大。斯大林把这个规律具体化为优先发展重工业。斯大林的缺点是过分强调了重工业的优先增长,结果在计划中把农业忽视了。前几年东欧各国也有这个问题。我们把这个规律具体化为: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工农业同时并举”。他又说:“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毛泽东同志还创造性地把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问题归结为“工业化的道路”问题。他说:“这里所讲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显然,毛泽东倡导的中国工业化的道路既不同于欧美的工业化道路,也不同于原苏联的工业化道路,具有中国特色。
  
  (二)发展和运用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以及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这个客观规律的理论,为制定科学的国民经济计划奠定了理论基础。毛泽东同志说:“要把可能变成现实,就必须认真研究客观经济规律,必须学会熟练地运用客观经济规律,力求制定出能够正确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计划”。“不以规律为计划的依据,就不能使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作用发挥出来”。“因为消灭了私有制,可以有计划地组织经济。所以,就有可能自觉地掌握和利用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这个客观规律”。“问题在于能否掌握有计划发展的规律,掌握到什么程度;在于是否善于利用这个规律,能利用到什么程度”。
  
  (三)探索了商品生产及其内在运行的价值规律,形成了既要充分发挥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又要限制它们的消极方面的理论。1958年“大跃进”中出现否定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共产风”和“一平二调”。针对这种问题,毛泽东同志在1958年11月9日、10日写出《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问题》一文。指出:“现在要利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作为有用的工具,为社会主义服务”。“我们建国才九年就急着不要商品,这是不现实的。只有当国家有权支配一切产品的时候,才可能使商品经济成为不必要而消失。只要存在两种所有制,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是极其必要、极其有用的”。“所有的经济单位(包括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都要利用价值规律,作为经济核算的工具,以便不断地改善经营管理工作,合理地进行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毛泽东同志还创造性地把价值规律称为一个伟大学校。“算账才能实现那个客观存在的价值法则。这个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只有利用它,才能教会我们的几千万干部和几万万人民,才有可能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否则,一切都不可能”。另一方面,毛泽东同志晚年对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又持限制的态度。1974年,他说:“现在还实现八级工资制、按劳分配、货币交换,这些跟旧社会没有多少差别。所不同的是所有制变了”。“我们现在实行的是商品制度,工资制度也不平等,有八级工资制。等等。这只能在无产阶段专政条件下加以限制”。
  
  (四)提出了社会主义主要的基本的经济规律。毛泽东同志1953年《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曾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法则是发展生产,保障需要,这是主要的、基本的,是起领导作用的经济法则。”这同斯大林1952年提出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大致相同,只是表述更简明,没有强调技术的作用。
  此外,1958年大跃进失败后,在总结经验教训时,毛泽东再三强调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时期的革命和建设,还有一个很大的盲目性,还有一个很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我们还不深刻地认识它。我们要以第二个十年时间去调查它,去研究它,从其中找出它的固有的规律,以便利用这些规律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的认识,必须有一个过程。必须从实践出发,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有较少的经验,到有较多的经验,从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到逐步地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从而获得自由,在认识上出现一个飞跃,到达自由王国。”“建设也是有客观规律的。搞多了,不行,只能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理论,不仅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和人类认识史上划出了一个新时代,也为探索和认识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如果说邓小平同志之前的经典作家还是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范围内探索和寻求经济规律,那么,邓小平同志则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沃土中探求经济规律,并要求我们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在这方面,主要文献有:1979年,邓小平同志说:“经济工作要按经济规律办事,不能弄虚作假,不能空喊口号,要有一套科学的办法”。“按经济规律办事,就要培养一批能按经济规律办事的人。”1980年4月,邓小平同志在分析某些地区粮食由自给变成不能自给的原因时指出:“当然,城市人口增加是一个因素,但不是主要的,主要是脱离了当地的客观经济现实,超越了经济发展水平,没有按经济规律办事”。“我们现在强调要按经济规律办事”。同年8月,邓小平同志指出:“大跃进是不正确的。这个责任不仅仅是毛主席一个人的,我们这些人脑子都发热了。完全违背客观规律,企图一下子把经济搞上去。主观愿望违背客观规律,肯定要受损失。”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和八大的时候比较,现在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深刻得多了,经验丰富得多了,贯彻执行我们的正确方针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大大加强了。我们有充分的根据相信,这次代表大会制定的正确纲领,一定能够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985年,邓小平同志指出:“目标确定了,从何处着手呢?就要尊重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搞两个开放,一个对外开放,一个对内开放。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对内开放就是改革。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不仅经济、政治,还包括科技、教育等各行各业。”“我们要按价值规律办事,按经济规律办事。搞得好,有可能为今后五十年以及七十年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打下基础。”1988年,当价格改革处于关键时刻,在某些农产品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补贴这个问题上发生争议时,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物价改革非搞不可,要迎着风险、迎着困难上。”1991年,邓小平同志说:“强调稳是对的,但强调得过分就可能丧失时机。现在工业发展还是两位数嘛,农业情况也不坏嘛。可能我们经济发展规律还是波浪式前进。过几年有一个飞跃,跳一个台阶,跳了以后,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一下,再前进”。1992年,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必须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期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
  邓小平同志关于经济规律问题的大量论述证明,他不仅是一位按经济规律办事的典范,还在经济规律理论方面有许多新发展,尤其他提出的我国“经济发展规律还是波浪式前进”的论断已被三十年的实践证明。
  江泽民同志也大力倡导“按经济规律办事”。他指出:“计划经济要自觉运用价值规律。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改变过去那种忽视市场作用、忽视价值规律的做法,同时要加强和改善国家的计划管理和宏观调控。”“适应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的要求,切实更新计划观念,转变计划管理职能和方式。”“必须解决好农产品价格政策问题。这是深化农村改革的关键。总的方向应该是放开价格,放开经营,确立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理顺价格关系,体现价值规律的作用和要求。”“实事求是,就是不断地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研究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找出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和建设道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境界。”“认真按经济规律和科学规律办事,推动西部大开发有序、快速、高效地展开。”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必须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办事,及时研究解决改革和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胡锦涛同志对于把握和运用客观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问题高度重视。他在“十七大”的报告中指出:“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进一步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在党的“十七大”前,胡锦涛同志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新的理论概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这样的发展观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只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真正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才能更加自觉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坚决反对违背客观规律的瞎指挥和强迫命令。”“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对规律的认识也是永无止境的。正确认识和自觉运用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我们党的发展壮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都高度重视在实践中探索和认识这三大规律,并坚持用取得的成果指导实践,不断开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探索、认识、运用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必须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过程。”
  
  二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建设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就,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遵循了按经济规律办事这个原则。今后,要取得更大成就,仍必须坚持这个原则。为此,仅以价值规律及按劳分配规律和资本积累规律为例证作几点深入的理论分析。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一)价值规律问题。价值规律有双重作用: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一种商品的价值量是由某一生产部门(行业)生产该种商品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和计量的。它是评价某一生产部门(行业)内的生产经营者优劣、好坏、先进与落后的社会标准和尺度,又是催促着生产经营者前进、前进、再前进的无情鞭子。在生产同种商品的众多经营者中,凡产品的劳动消耗符合这个标准和尺度者,可获得正常的收入和利润;凡产品的劳动消耗少于(低于)这个标准和尺度者,可以获得较高的收入和超额利润;凡产品的劳动消耗多于(高于)这个标准的尺度者,而多出(高出)的部分不被社会承认,只能算作浪费了,于是不仅不能取得利润,还要发生亏损,长此下去将破产倒闭。以上这三种情况关乎着三类人员的经济命运,成为他们的生命线:维持经营?发财经营?还是无法经营破产倒闭?为争取第二种前途,避免第三种前途,每个生产经营者都千方百计地想尽各种办法改进技术和设备,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减少生产经营中的消耗,降低成本,争取更多的收入和利润。这是推动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有力杠杆与强大动力。这个动力源是隐形的,看不见的,但确实存在。它就是我们常说的“价值规律”。这个规律不仅是一架推动经济发展的发动机,还是经济比例与经济结构的一个有力调节者。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或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一些部门(产业)的商品可能供不应求,产品价格高于价值,有超额利润;另一些部门可能供过于求,而产品价格低于价值,不仅不能盈利,还发生亏损。在这种情况下,后一个部门的产品生产经营者往往逐步转入前一种部门(行业),这就是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的表现。第二,分配社会财富、分化生产经营者的功能。在一个部门(行业)中,生产经营同种产品的有众多业主,他们只能按照商品的价值量或大致相同的价格出售其商品。但他们生产和经营这同一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劳动时间)却大相径庭。凡劳动消耗少于社会必要劳动量者,可获超额利润,发财致富;凡劳动消耗高于社会必要劳动量者,不仅不能赚钱,还要亏本,甚至破产倒闭;只有劳动消耗大体等于社会必要劳动量者,才维持正常经营,取得正常收入和利润。这样,价值规律的分化作用就把生产经营者分成三类: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类发财致富者,成为富翁;第二类破产失业者,成为贫穷者;第三类大体上还能维持生产经营,仍从事平常的劳动。价值规律的这种分化作用在改革开放三十年间充分表现出来。仅以家电(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等)行业而言,20多年前,哪一种产品都有众多的生产经营者,几乎每个省、每个大城市都有这类产品的生产者,而今天,全国生产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产品的厂家还有几个?
论文检测天使-学术行为不端检测免费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总之,凡有市场经济的地方,无不呈现价值规律的“优胜劣汰”的分化作用。生生死死、新陈代谢,这是自然规律。
  
  (二)按劳分配规律问题。同价值规律一样,按劳分配规律也有二重作用。一方面,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推动者。根据劳动的多少、优劣给予报酬,鼓励多劳动者多得,能促进劳动者为社会贡献出最多最好的劳动,创造出更多的财富,进而推动整个社会和国民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还仅仅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劳动同生活水平的高低成正比。因而,为改善生活,必须提供更多更好的劳动,以此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以我国农业发展来说,近三十年来,虽然土地的总量没有增加,耕地甚至还有减少,但农产品却增长几倍,其原因主要在于劳动尤其是各种形式的科技劳动大量增加,劳动的组织结构变更了,劳动的管理水平提高了,劳动成果的分配真正体现了按劳分配规律的要求。另一方面,按劳分配规律同价值规律一样,也有对劳动者的分化作用,导致分配领域中的贫富不均。因此,用同一个劳动标准或尺度去衡量他(她)们,也存在着不平等问题。
论文检测天使-学术行为不端检测免费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总之,基于劳动差别之上的劳动收入的差别正在扩大,甚至形成两极分化。这种问题是由按劳分配规律产生的。正因如此,马克思把反映这个规律要求的按劳分配原则视为资产阶级权利。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通行资产阶级权利,似乎背理,但确系必然,无可奈何。既然如此,在资产阶级权利的框架内,出现两极分化问题也就不足为奇。关键在于政府对这种现象采取何种态度,何种政策。
  
  (三)资本积累规律问题。积累有双重作用。首先,积累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是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没有积累,吃光用净,就无法扩大生产,社会根本不能前进。但积累在不同社会制度下又有不同的作用。正确认识和运用积累规律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反之,也可能成为社会前进的阻力。马克思揭示的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资本积累规律有两种表述。一是“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段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二是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总资本的可变组成部分的相对减少,随着总资本的增加而加快,而且比总资本本身的增长还要快。”一百多年来,对马克思揭示的资本积累规律有三种态度: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种是否定态度,根本否定它的存在,甚至认为那是马克思杜撰的;第二种是肯定与否定各半,否定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而肯定相对贫困化存在;第三种肯定态度,认为不能把那种规律局限在某些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确实存在相对贫困化,更存在绝对贫困化。三种观点何者正确?将由历史评判。我们关心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资本积累规律是不是存在?它的基本要求是什么?邓小平同志回答了这个问题,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资本积累作用,这就是“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显然,社会主义的资本积累作用不同于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作用。不过,应注意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最终”,而不是现实。在“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之前,是不是还有分配差距扩大的阶段?当然有。在扩大阶段,也会出现两极分化。这种分化的内在机理是什么?很可能是资本积累规律作怪。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资本是混合体,其中有国有资本、私人资本、外资资本,等等。不同的资本反映着不同的社会经济关系,它们各自也有不同的规律。私人资本、外资资本的积累,在本质上必然出现两极分化问题,即资本规模越来越大,而劳动者获得的部分则相对减少。
  不论经济增长的哪个阶段,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具、手段或劳动资料都必须不断更新、不断扩大、不断现代化,一句话,生产资料相对于消费资料必须优先增长。这是几千年人类生活证明了的客观规律。生产资料优先增长或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并不因为人力投资的增加而有所改变。应强调指出,资本积累规律同价值规律不仅不相矛盾,而且它恰恰是价值规律的应用、延伸和变形。对此,马克思指出,“不论资本主义占有方式好象同最初的商品生产规律如何矛盾,但这种占有方式的产生决不是由于这些规律遭到违反。相反,是由于这些规律得到应用”。为什么这样?马克思作了解释。他说:“每一次交易都始终符合商品交换的规律,资本家总是购买劳动力,工人总是出卖劳动力,甚至还可以假定这种交易是按劳动力的实际价值进行的;那么,很明显,以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为基础的占有规律或私有权规律,通过它本身的内在的、不可避免的辩证法转变为自己的直接对立物。”这就是说,等价交换的规律即价值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的无偿占有规律即资本积累规律。马克思还进一步做出结论:“商品生产按自己本身内在的规律越是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也就越是转变为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价值规律越是转变为无偿占有的资本积累规律,而资本积累规律则越是反映出价值规律的两极分化作用。简言之,资本积累规律就是两极分化规律。
  以上是就资本主义条件下而言的,而现在最主要的问题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积累规律是不是价值规律的转化与应用?价值规律的分化与分解作用在社会主义资本积累中又是如何反映和表现出来?社会主义积累规律是不是最终转化为两极分化规律?我认为,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基本规律,起主要的根本的决定作用,其他经济规律包括积累规律和按劳分配规律不能不服从和服务于它的基本要求。在这个基础上,社会主义积累规律和按劳分配规律最终是否转化为两极分化规律,则取决于积累是真正而不是名义上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还是取之于民,用之于己;或二者折衷之。这三种状态决定社会主义的不同命运,也决定着社会主义积累规律是否转化为两极分化规律。
  
论文检测天使-学术行为不端检测免费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总之,在没有政府干预、完全由市场调节、任凭上述三大规律起作用的条件下,收入分配的差距会不断扩大,必然产生两极分化。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践已证明了这一点,
  以上揭示了三大规律的正反两方面的效应。正面效应或积极效应表明,我们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推动了我国生产力迅速发展,加速了实现现代化的进程;而负面效应或消极效应也表明,只有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采取正确的政策,尽力减少负效应的作用范围与程度,才能保证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正确方向。
  
  三
  
  如何按经济规律办事?有以下几点值得重视。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从中探求、发现和认识客观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首先必须发现和找到经济规律。这些规律存在何处呢?所以,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客观存在的经济事实和现象,从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由此可知,调查研究是按经济规律办事的基础一环,决不可轻视之。
  毛泽东、邓小平等同志不仅号召全党同志认真调查研究,自己还身体力行做出榜样。毛泽东同志所做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众所周知的。至于他的《兴国调查》、《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以及《寻邬调查》等等却鲜为人知,仅在《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中载有毛泽东在1941年为重印这几个调查资料而写的序言和跋。毛泽东所以能找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全国胜利的中国革命道路,是同他重视农村调查密不可分的。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毛泽东为探求中国工业化的正确道路,也十分重视调查研究。他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说:“最近几个月,中央政治局听了中央工业、农业、运输业、商业、财政等三十四个部门的工作汇报。”这是多么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啊!邓小平同志也十分重视调查研究。他经常开调查会、到外地视察。尤其对几个经济特区倍加关心和爱护,认真总结他们的经验教训,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加以推广,以指导全国的改革开放。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还去南方巡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调查研究,发表谈话,进一步为改革开放指明方向。
  当前,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在领导全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在这个重大的历史关头,胡总书记多次号召要进一步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为落实和贯彻好胡总书记的指示,我们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调查研究,进一步探寻、发现和认识客观经济规律。
  
  (二)各级政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依据,针对经济规律的正反两方面的效应,制定和执行科学的经济政策。政府的根本任务是通过制定和执行政策,为广大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其中的难点在于如何才能制定和执行既符合客观经济规律要求,又受群众欢迎的政策?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价值规律而言,根据这个规律的要求制定和执行的价格政策,既要鼓励和支持商品的生产经营者搞好生产和流通,采用先进技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取得正常收入利润。同时,又要使消费者可以承受,不因价格上升过多而使消费者生活下降。如果价格政策偏重于消费者而有损于生产经营者,可能导致供不应求;反之,如果价格政策偏重于生产经营者而有损于消费者,则可能导致供过于求。由于客观经济条件和环境变化不定,商品的价值量也随之变化。鉴于这个情况,要制定和执行符合价值规律要求的价格政策,决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要经常根据变化了的情况,调整价格政策,改革价格体制。至于政府对价格的补贴,不论是对生产经营者的补贴,还是对消费者的补贴,都只能是临时之举,切不可长久化,甚至永久化。从根本上说,补贴是违背价值规律要求的,是扭曲价格关系的,不利于经济正常运行。再以按劳分配规律来说,根据这个规律制定和执行的收入分配政策,既要鼓励和支持高收入者去创造更高的收入,同时又要保证低收入者的收入有相应的增长,以调动他们参与社会生产和其他事业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如果说劳动是谋生的手段,那么收入则是调动积极性的最有力杠杆。我国收入分配政策的总方向应是共同富裕,而不是两极分化。任何经济规律都反映着一种利益趋势,而政府的经济政策则是社会经济利益的有力调节者。为贯彻和落实好经济政策,应关注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动以及各社会阶层对这种变动的态度。
  
  (三)加速培养大批能“按经济规律办事的人”。培养“能按经济规律办事的人”,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按国情办事。搞经济学研究和教学的人员,对于研究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负有特殊的使命。经济科学的任务就是要研究、发现和揭示客观经济规律。我们既要研究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更要深入到经济生活中的各领域(如金融、财政、贸易、消费等),研究、发现和揭示这些不同领域中的经济运行规律。这样,不仅能更好地为各级党政领导决策服务,还会大大提高我们的科研和教学质量。
  
  (四)大胆吸收和借鉴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西方经济学一般以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永存或不变为前提,因而它不研究这种基本社会制度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在这个前提下,它探索经济运行层次的规律。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首先研究和揭示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发展变化的规律。在这个前提下,研究各层次的经济运行规律。现在看,就研究经济运行不同层次的规律而言,西方经济学的成果更多一些。我们应吸收和借鉴。事实上,我们过去也吸纳了西方经济学中不少有关经济规律的东西。如,大家比较熟悉的恩格尔定律、基尼系数、消费函数、收益递减规律等等。西方经济学已发现并阐明的这些规律以及其他经济规律,即使是符合当时的实际,但也未必符合当前中国的国情。因而,必须根据中国国情对它们加以检验,以判断是非。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理论与实践04-26

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评价04-26

浅析我国在金融危机中扩大内需的紧迫性04-26

政府调控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关系04-26

国内名优产业与原产地研究04-26

中国工业化发展与农村环境问题04-26

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媒体责任04-26

金融风暴对苏北经济的影响研究04-26

关于独立董事制度在中国具体应用中的异化与对策研究04-26

浅论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