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之一是经济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通过分别建立这两方面指标,即社会经济发展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收集全国31省份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31省分别在两方面进行排名,得出全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发展的总体排名情况,然后计算两个排名的spearman秩相关系数观察二者间相关关系,从而测度出全国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程度。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协调度;主成分;秩相关系数
1 研究背景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思想与思路,目标是保证社会具有长期的持续发展能力,确保环境、生态的安全和稳定的资源基础,避免社会、经济的波动,所以环境与资源承载力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尽量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近年,我国的许多学者都纷纷尝试建立一套可持续发展指标来评价我国的发展水平,并在这方面结出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将利用它们的研究成果,从中选出两个子方面的指标体系,即社会经济发展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来分别对全国31省份进行数据化的分析评价,从而测度全国乃至各省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水平。
2 研究方法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首先,本文利用综合评价方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来对31省进行社会经济发展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排名。这个方法的好处是可以根据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客观加权,可以避免综合评价者的主观影响。先从数量众多的指标中压缩、提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成分,即主成分,然后依据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来确定相应成分的权数,最后通过对加权的主成分线性加总就可得到评价分数。
由于得到的两方面排名是1.2.3这样离散非连续的数据,所以要反映相关关系,只能通过计算spearman秩相关系数,看看二者间到底是呈正相关即经济发达地区相应资源环境承载力也高,还是呈负相关,即越发达地区承载力实际越低。同时通过查表给出该统计量的显著水平,保证结论的可靠性。
3 统计分析过程
3.1 指标选取
通过参考前人的研究结果,本文建立如下的指标体系:
社会经济发展度指标,其中包含经济水平(人均GDP、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底数)、科技教育水平(每万元GDP技术市场成交额、教育经费)、生活保障、质量水平(居民消费总额、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占总人口比例、寿命预期)三个方面指标;资源与环境承载力指标,其中包含资源承载力水平(人均国土、人均耕地、人均水资源)、环境指标水平(空气质量、工业废水、森林覆盖率、自然灾害伤亡)。
为保证分析的时效性,本文均采用2006年数据。
3.2 统计结果
利用统计软件SPSS计算得到两套指标的主成分(见表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三),括号内百分数为相应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通过excel线性加总可以得到排名(见表四)。
计算出的spearman秩相关系数为-0.70323,查表可知该统计量在小于1%水平下显著,即两个排名间呈负相关关系的结论错判的可能性小于1%。显然全国水平下的社会经济发展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呈负相关关系,即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弱,这一结果值得我们进一步分析。
3.3 数据分析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排名中差距最大的10个省份是广东、江苏、浙江、河南、山东以及贵州、新疆、海南、西藏、青海,前五位是经济发展指标排名显著而资源环境承载力低的省份,后五位则相反;差距较小的省份有山西、陕西、重庆、北京、福建,排名相差均不超过三位。分析原因,应当主要有以下几点:
(1)历史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战略发展经历了由内陆向沿海转移的过程,导致现在东西部、沿海内陆经济不平衡十分显著。东部沿海省份经济发达,但资源紧缺,典型的就有广东、江苏、浙江;西部内陆经济落后,但资源储备丰富,如新疆、西藏、青海等省份。
(2)发展模式原因:由于我国近年来专注经济建设,不乏一些省份为追求高GDP而忽略了环境与资源的协调问题,如盲目进行重工业等的资本密集型行业的投资建设,而导致环境污染严重。而某些内陆地区,由于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投资环境差,吸引资金能力弱,所以相应的工业污染型产业少、侵占耕地现象少,保留了大量森林植被且水资源尚未被污染,所以环境承载力就相应高,在环境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就高。
(3)指标原因:为分析可持续发展水平,本文选取的资源承载力指标均为人均指标。新疆、西藏、青海这些地区地广物博,却人烟稀少,所以资源承载力排名相应上升。而沿海东部人口众多,资源总量却是中等偏紧缺,所以在资源承载力排名上一定是下降的。
在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中除GDP选取人均外,其余如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居民消费总额、教育经费、就业人员均选取总量指标,因为这些总量均能反映一个社会的活跃程度以及经济发达水平,但不排除由于某些省份经济发达,但容量较小而导致的偏误,如天津省在社会经济发展排名中下滑到第24位,或者由于地广人多经济总量大,而导致的排名上升,如山东省上升到第5位。
4 结论
我国提倡和谐、持续的经济发展,各省的发展不能只注重眼前,重视当代人的利益,而忽略后代人的发展要求。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不可失衡,应当协调发展。显然,两者协调的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就显著;资源环境承载力高但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方,可以通过后期努力来尽快实现协调发展;但经济发达资源承载力却不是很高的地区就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应当即时通过调整资源分配或改善环境质量来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编译.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企业伦理道德建设浅论04-26
管理理性化形成的制度因素与人文动因04-26
论建材企业的隐患与解决办法04-26
后金融危机下的中国航运企业发展分析04-26
民营企业发展的制度安排探讨——以义乌民营企业发展为04-26
化工企业生产运营优化管理策略分析04-26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研究04-26
从交易费用论视角看企业IT外包04-26
谈谈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盲点04-26
企业工会组织如何配合党政做好思想政治工作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