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有效地支持了中国经济的超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使中国陷入了“高投资、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三高两低”的恶性循环。企业作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也是引发环境和资源问题的主要源头,在环境改善、资源节约上责无旁贷。认为我国企业应满足绿色消费需求,响应可持续发展战略,及早构建绿色竞争力从而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同时政府也应起到引导和扶持的作用。
关键词:绿色竞争力;绿色消费;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模式
1 企业绿色竞争力的内涵
直观地看,企业绿色竞争力就可理解为企业在“绿色化”这一前提条件下,与竞争对手相比的一种相对竞争优势,也就是与竞争对手相比实现更大的“绿色化”的经济绩效。绿色竞争力不仅仅要求企业追求自身经济利益,还同时要求企业与环境共进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护环境和优化利用资源。
本文将企业绿色竞争力界定为企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采取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绿色创新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向市场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具吸引力的绿色产品和服务,从而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经济绩效方面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种综合能力。
企业绿色竞争力应该以绿色技术创新为支柱,以绿色管理创新为保证,通过绿色营销创新来实现,并依靠知识创新来维持与提升。换言之,企业绿色竞争力就是企业在技术、管理、营销以及知识等各方面的绿色创新能力。
企业绿色竞争力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发展战略模式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模式,构建和提升方法是绿色创新,目的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向市场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具吸引力的绿色产品和服务,结果是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经济绩效方面获得竞争优势,本质是绿色创新能力。
企业具备了这种绿色创新能力就能利用“绿色”与竞争对手区别开来,进行“绿色”差异化,树立“绿色”形象,满足“绿色”消费需求,占领“绿色”市场,从而产生经济绩效,创造出长期竞争优势。
企业绿色竞争力理论与传统竞争力理论在企业本质、发展观、资本投入、发展模式、资源利用、企业目标和企业生产经营模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企业本质不同。传统企业竞争力理论强调企业的经济属性,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将企业看做理性的“经济人”;企业绿色竞争力理论体现了企业的经济属性、社会属性和生态属性,认为企业是“经济人+社会人+生态人”的复合系统。
第二,发展观不同。传统企业竞争力理论只重视经济利益的获取,坚持经济利益至上的发展观;企业绿色竞争力理论重视经济、社会、生态的和谐统一,遵循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科学发展观。
第三,资源投入不同。传统企业竞争力理论只注重物质资源的投入和保值增值,忽视企业生存与发展所依赖的人力资源、社会资源和生态资源;企业绿色竞争力理论将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生态资源纳入企业的资源范畴之内,注重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生态资源的共同保值与增值。
第四,发展模式不同。传统企业竞争力理论只注重产品产出,采取“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资源消耗型单向线性发展模式;企业绿色竞争力理论既注重产品产出又注重再生资源产出,采取“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生态型循环反馈式发展模式。
第五,资源利用不同。传统企业竞争力理论由于不考虑社会责任和生态责任,所以往往不顾环境污染、资源消耗和社会责任,采用“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的资源利用方式;企业绿色竞争力理论要求企业以全面履行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生态责任为己任,采用“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资源利用方式,注重资源的合理节约利用。
第六,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不同。传统企业竞争力理论采取粗放的生产经营模式;企业绿色竞争力理论采取集约的生产经营模式,采用绿色资源、进行绿色环境化设计、应用绿色技术、从事绿色清洁生产、予以绿色安全包装、通过绿色物流、实施绿色营销、提供绿色产品和服务。
第七,企业竞争目标不同。传统企业竞争力理论追求企业经济利益,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注重当前价值创造;企业绿色竞争力理论追求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生态利益的共同发展。以经济盈余、社会盈余、生态盈余的协调性和持续性为目标,注重长期价值的创造。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2 我国企业构建绿色竞争力的意义
(1)构建绿色竞争力有利于满足绿色消费,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能力之一。
一份全球性的调查结果显示,77%的美国消费者以环境保护者自居,愿意为无污染的产品以及能再循环使用的包装材料多付钱;66%的英国人愿意付更多的钱购买绿色环保产品;80%的德国人和 67%的荷兰人在购买时考虑环境保护问题;而且这部分消费者的比例日益扩大。全球广泛兴起的绿色消费为我国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机会,迫使企业必须转变传统的企业发展模式,提高管理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及早构建绿色竞争力。绿色竞争力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能力之一。
(2)构建绿色竞争力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起,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据资料统计:我国已经陷入了高投资、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三高两低”的恶性循环。按照这种发展模式,储藏的能源资源将无法承载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到2010年,我国的石油、铁矿石、铜和铝对外依存度将分别达到57%、57%、70%和80%。面对能源极度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的现状,我国从 1992 年开始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在谋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还应当合理利用资源、采取措施防治污染,对社会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绿色竞争力把保护环境、优化生态与提高效率、发展经济统一起来,提高资源配置的高效性,促进资源的可持续供给。把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纳入竞争力指标体系,从根本上推动粗放型增长模式向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的集约型模式转变,从而真正把可持续发展观落实到经济建设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
3 我国企业绿色竞争力的构建模型
3.1 政府发挥引导和监管作用
政府应加速制定绿色标准、法规和政策,强化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引导企业构建绿色竞争力。同时,政府还需制定国家绿色产业规划,强化宏观层面的指导,有重点地对环保型产业和以绿色竞争力提升为根本目标的企业实施专项补贴。政府还可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种手段提高全民的绿色意识,引导公众消费观念的转变,倡导绿色消费。
3.2 行业协会加大服务和引导作用
行业协会应协助政府实施行业“绿色化”管理,为政府制定绿色标准、法规和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另外,行业协会还应建立绿色信息系统,提供国际国内最新政策法规信息和绿色产品的科研动态,使企业能紧跟国际标准和科技前沿,研制和开发绿色产品,有效提升企业的绿色竞争力。
3.3 企业积极主动地转变发展模式进而发挥主要作用
(1)加强绿色理论学习。企业需加强绿色理论学习,转变经营观念,将从过去对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问题的消极回避转变为积极合作。
(2)建立并优化企业绿色价值链。建立绿色价值链应该包括:加强价值链成员的绿色观念培养、大力研究和开发绿色产品、资源的节约利用和选择绿色销售渠道这几个方面。
(3)创建企业绿色文化。企业建立绿色文化是打造绿色竞争力的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企业绿色文化是把绿色管理思想融入到企业文化中,使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灌输到企业的各方面,创造绿色生存环境,履行企业社会环保责任,最终形成绿色竞争优势。
(4)树立企业的新形象——绿色形象。绿色形象的树立,能够引起公众对企业的认同感,是企业绿色竞争力提高的一个重要手段。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钟宏武等指出,2008年是企业社会责任年,整个社会对企业绿色形象的敏感度增强。调查显示,72%的消费者在购买消费品时重视企业的绿色形象,65%的投资者考虑企业的绿色形象,企业绿色形象成为参与市场竞争必然的选择。
(5)搜集“绿色信息”,利用“绿色”优惠政策。企业要在搜集“绿色信息”的基础上,积极利用本国政府或相关国际组织提供的资金、税收、信贷等“绿色”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环保技术,降低企业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4 消费者培养和强化绿色意识,起直接推动作用
首先,应提高消费者的绿色环保意识,鼓励公众自发发展民间绿色组织。同时还应广泛开展绿色环保知识普及活动,使消费者认识和使用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绿色标志产品和有机标志产品,以鼓励企业对绿色产品的生产,提高企业绿色竞争力。
4 结论
当前中国很有必要转变单纯依靠投入资源的发展模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我国企业应认清形势、适应潮流,制定并实施切合实际的绿色发展战略和计划,通过技术或管理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主动地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绿色竞争力,从而获得长远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桂昭明,孙细明,朱永华,等.企业竞争力研究新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2] 步娜.循环经济运行模式——可持续贸易发展实现的有效途径[J].中国海洋大学,2006,(15).
[3] 毛文娟.打造中国企业的绿色竞争力[J].华东经济管理,2005,19(1):4748.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论发达国家会展业对我国会展业发展的借鉴04-26
创业导向对企业绩效影响实证分析04-26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其相关启示04-26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与政策调整04-26
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农业规模经济的实现04-26
我国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型中的障碍剖析04-26
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与产业政策作用机制分析04-26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水平研究04-26
我国国际收支与通货膨胀关系实证研究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