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是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外部冲击,属于外部总需求冲击,突出表现为出口需求下降,并且这种危机又会进一步扩散和蔓延,从而造成心理恐惧,在短期内引起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或出口增长率的突发性的下降。2008年9月,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进入高潮,全球经济无不受此牵连。这次美国金融危机具有突如其来、越演越大、迅速蔓延、影响和后果不确定等特点。这次金融危机是个随机事件,不可测、不可预见也不可控,因此只能随机应变、相机抉择。其发展的范围主要是从危机发生国(美国)扩展到危机冲击国(欧盟、日本及亚洲一些经济体),而后再扩展到危机影响国(中、印)。其发展阶段是首先从次贷危机演变为信用危机,而后发展为金融危机并有可能影响全球实体经济。这场金融危机波及之广、影响之大、危害之深、情况之复杂超出了人们的预想,严重冲击了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这使得中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经济环境有所恶化,给中国实现今后的经济增长目标造成了很大压力。
一、金融危机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已经深入到各国、各地区、各城市、各行业的各个环节,世界任何地方的经济波动,都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美国金融危机虽然没有向美国一样对中国经济造成直接冲击,但产生的间接影响却不容低估,这种影响在今后的城市发展中将日益明显反映出来。中国大陆现在从区域发展分成四大板块,东部十个省市,中部六个省,西部十二个省市自治区和东北三省。在四个板块中经济发达程度最高的是东部板块,而且东部这个板块里又有三个增长极,就是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这次金融危机从前一段的受损情况来看,应该说受损最严重、最直接的是珠三角和长三角这两个经济发达地区,目前面临的困难倒闭、失业风潮,告急最厉害的是珠三角和长三角。因为这些地区是出口导向型模式,而现在出口面临着挑战。由于中国各地区发展不平衡,金融危机对中国各城市的影响也出现非均衡性。总体说来,金融危机对广东、浙江、福建、上海、北京这些大城市的影响是相当严峻的,但是对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影响相对较小。
1、金融危机对城市外贸出口的影响。随着金融危机全球化,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出现了增长减速、就业岗位减少、失业率上升、居民家庭消费下降、银行储蓄增加等现象。这些现象导致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进口需求萎缩,表现为减少或取消对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订单,造成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外贸出口大幅度回落。根据近几年的统计,美、日、欧市场占中国出口份额的60%以上。但美、日、欧由于金融危机导致经济滑坡,需求必然减少。特别美国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危机使美国对我们的出口需求大幅下降。据测算,美国经济增长率每下降1%,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就会下降5%-6%。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预测,2009年全球经济增速将回落1.5个百分点,美国经济2009年将下降0.7%,欧元区2009年经济将下降0.5%,日本将下降0.2%,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将增长5.1%,比2008年回落1.5个百分点。此外,据IMF初步预测,2009年世界贸易将增长2.1%,比上年的4.6%回落2.5个百分点;发达经济体进出口贸易均出现大幅回落,进口将比2008 年下降0.1%,比上年回落1.9个百分点;出口增速将达到1.2%,比上年回落2.9个百分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将增长5.2%,增速比上年回落5.7个百分点;出口将增长5.3%,增速比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出口将受到极大影响。
同时,以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的东南亚国家的出口商品结构与中国类似,这些国家必然采取扩大出口措施来应对危机,这对中国出口构成冲击。未来随着世界经济衰退加深,中国出口形势会更加严峻。如果按照实际增长来看,2008年的进口和出口,出口实际增长率大概只有8%到9%,而不是21%。和往年相比,增长速度大大下降。特别是出口依赖型地区出口明显回落。据海关统计,广东、江苏、上海继续位列各省市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前三名。2008年,广东省进出口总值6832.6亿美元,增长7.7%,进出口规模位列全国各省市之首。同期,江苏、上海进出口总值分别为3922.7亿美元和3221亿美元,分别增长12.2%和13.9%。扣除物价因素以及人民币升值因素,广东的实际增长为负增长,江苏和上海的实际增长幅度也很小。而一些处于工业化中期和经济起飞阶段,经济外向度低,主要靠工业支撑、投资拉动的城市,这次金融危机对其城市经济影响相对较小,经济下滑的危险不大,加快发展的机遇空前。
2、金融危机对城市吸引外资的影响。中国是全球吸收外商直接投资(FDI)最大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保持了较快增长,对中国的城市经济发展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一些跨国企业或投资者由于受到资本市场筹资和融资的约束,无法筹措资金对新兴市场进行投资。而且,中国制造业成本上升和利润率较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也减少了对投资盈利预期,从而减弱对中国的投资意愿。据商务部统计,2008年1-11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4952家,同比下降27.51%;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64.18亿美元,同比增长26.29%。但2008年11月份当月统计显示,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216家,同比下降38.32%;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3.22亿美元,同比下降36.52%。2008年10月-12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连续三个月同比负增长。这表明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明显表露出来。尽管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已经影响到对华投资,但只要短期内不出现大进大出,就不会成为大问题。不过,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仍在不断加深,世界经济衰退带来的严重冲击仍将持续,商务事业面临进入新世纪以来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出口形势严峻,消费快速增长的难度加大,吸收外资困难增多,贸易摩擦形势不容乐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建设规模扩大,城市建设的融资问题就越来越突出。而在中国的城市发展中,引进外资是弥补本地建设资金不足的有效途径。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问题比较突出。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和全球金融形势复杂变化,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整将直接影响城建投融资工作。面对当前金融危机、经济放缓的形势,支撑城市建设的资金从哪里来?在国内固定资产投资难以有大的增长的情况下,今后城市建设融资将变得愈加艰难。比如重庆,据世界银行调查,在2003年,重庆八大投资集团资产总额只有300亿至400亿元。到2006年,八大集团的总资产就达到1901亿元。更重要的是,这八家投资集团的总投资占到了重庆基础设施总投资额的75%,扛起了重庆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投资四分之三的大旗。随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亟待上马,未来部分集团不同程度面临着资金压力。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城市建设融资难度不断加大,重庆要尽快建成长江上游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如何筹集后期建设资金就自然成为重点和难点。
3、金融危机对城市房地产业的影响。金融业和房地产业某种意义上是对孪兄弟,世界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地波及到中国,而房地产行业则受到显著影响。2008年,房地产行业投资增速趋缓,施工面积、竣工面积、新开工面积等都出现同比下降的态势。
从全国范围看,房地产行业对GDP增长的直接贡献度在降低。上海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上海GDP同比增长10.3%,略低于全国水平,这是上海近年少有的现象。房地产的贡献率为负,导致GDP少增0.4个百分点。从全年视角看,2008年1-12月份,上海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4.5%;商品房竣工面积同比下降26.8%;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37.9%,其中住宅下降40.1%;另外,存量房交易也同比下降了三成。而全国其他城市情况虽各有不同,但房地产的贡献率都会或多或少下降。不过,我们认真分析一下,中国在局部、部分城市成交量急剧萎缩、价格下滑的切断下,全国660多个城市,房地产销售面积仍然超过2006年,所以住房消费需求仍然是旺盛的,关键是我们在政策上能否积极的支持,地方上企业怎么在开发性价比合理的产品。中央政府再次重申,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为什么?是因为房地产对于当前中国消费结构升级和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关系相当紧密。目前城市化正在处于高速发展中期,这两块没有结束,那么我们房地产存在很大机会。
世界金融危机影响房地产行业的另一个因素是金融机构相关资产减值,对房地产信贷意愿不足,使房地产融资更加困难。银行给房地产公司的贷款在下降,已经上市的房地产公司通过债权和股权进行融资的路基本已经被堵死,未上市的房地产公司想通过公开发行股票的方式进行融资也基本行不通,从整体上看房地产业陷入了一片困境。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主持的一份名为《2008年中国房地产行业资金报告》显示,预计2008年房地产行业的资金缺口为6730亿元。如果2009年房地产遭遇中期调整,资金缺口将达到9290亿元。如果遭遇短暂调整,资金缺口也将达到4925亿元。中国人民银行的数字显示,银行对房地产企业的贷款2008年上半年锐减30%,减至3990亿元人民币。上海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房地产市场的走势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从中资银行房地产贷款发放情况看,2008年1-12月个人购房贷款同比有所增加,但房地产开发贷款则同比下降2.59亿。地产开发贷款比年初减少了1.31亿元。数据表明上海房地产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能力在下降,同时由于市场的调整,土地价格也出现了下调,没有足够土地储备的企业不敢轻易拿地,在土地价格较高时拿地的企业则面临两难的选择,因此,土地开发贷款增长缓慢。
2008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一场梦魇,尤其是在成交量方面,在价格方面,只是春梦不再而已。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08年1-12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6.2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9.7%。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下降20.3%;商品房销售额24071亿元,同比下降19.5%。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额下降20.1%。截至2008年12月末,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1.64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1.8%,增幅比1-11月提高6.5个百分点。其中,空置商品住宅906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2.3%,增幅提高9.4个百分点。
图1是笔者从易居中国最近推出首部全面反映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动态的年鉴《中国房地产2008年年鉴》一书中摘出一个图表。从图1可发现,有12个城市的成交量被腰斩,包括宁波、天津、扬州、杭州、乌鲁木齐、南昌、成都、南京、福州、厦门、武汉、上海。其中福州、厦门、武汉、上海等4个城市成交量下滑幅度较大,同比降幅均达到或超过60%,市场成交极度萎靡。其中最受伤的两个城市厦门和福州,同属福建,可谓难兄难弟。
图1 全国重点城市2008年1-11月份商品住宅累计成交量同比降幅图
数据来源:CRIC中国房地产决策咨询系统
中国的发展不平衡是多重的。城乡发展不平衡,东西部之间发展不平衡,大中小城市之间发展不平衡,城市经济规模与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平衡,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与城市保障性福利资源的累积程度不平衡,以及城市各群体之间的收入不平衡等,构成了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的特定外部环境。在中国房地产市场上,单一的需求旺盛主导阶段已经逐步过去。在未来一个长时期内,应对复杂多样的不确定性,适应供求关系的上下波动将是中国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4、金融危机对城市旅游业的影响。旅游业依托性、关联性、综合性强,遭受各种挑战性影响并不意外。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旅游业曾经遭受到不少较大的冲击:1994年浙江“千岛湖事件”、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3年“非典”疫情、2008年系列性突发事件等。上述事件有的影响一省或多个省,也有的影响了全国全行业。而这场源于美国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在2008年经受了多次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影响的中国旅游业,无异于雪上加霜。中国旅游业受影响最大的是入境旅游市场。中国入境旅游客源主要来自于香港、澳门、台湾、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周边地区和国家。而香港、台湾、韩国、日本等均已深受冲击,股市暴跌,经济放缓。在入境旅游市场中,欧美等远程市场比俄罗斯、日、韩和东南亚周边国家、港澳台地区等近程市场形势严峻,这是因为每个国家受金融危机影响程度不同并且距离中国的旅程远近不同,旅游花费多少不同。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旅游业影响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显现,随着危机影响的加重、扩散和蔓延,全球实体经济受到明显冲击,投资信心受挫,即期消费减少,预期消费削弱,2009年旅游业外部环境将更加收紧,旅游市场供需双向萎缩,发展形势更趋严峻。特别是对于那些以旅游业为本地支柱产业的城市来说,经济将受到不少的损失。在国内旅游市场中,远程旅游受影响稍大,短途旅游受影响较小,公务旅游、商务旅游、奖励旅游受影响稍大,假日旅游、乡村旅游受影响稍小,这是因为国家取消了“五一”长假,而带薪休假尚未得到全面落实。在出境旅游市场中,公务旅游、商务旅游和远程旅游受影响稍大,近程旅游受影响稍小,主要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不同,公务出国出境数量减少,靠“股市”、“汇市”、“基金市”赚钱出国的人群锐减。
5、金融危机对城市就业的影响。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就业影响初现端倪。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已经演化为全球经济危机,这次危机冲击的广度、深度及其严重性值得高度重视。随着全球协调采取措施减轻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但走出这次危机冲击所产生的经济周期至少需要2-3年时间,甚至更长。受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和外商投资的影响,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不可避免受到冲击。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等青年劳动者是受影响最严重的就业群体。同时,外贸形势的变化使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城市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被迫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由此引起城市结构性失业人数进一步上升,城市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面临大量职工就业与再就业的沉重压力。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全国88个城市收集的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我们看到,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岗位供给数与岗位需求数之比)从2001年的0.75大幅度逐年回升,并持续到2007年的0.98。但是,到2008年的第四季度,求人倍率急剧下降到0.85,系2002年以来的最低点。可见,中国实体经济增长显著减缓的后果,主要表现为就业增长的减速,以及失业率的上升。首先遭受冲击的是东部沿海城市出口企业和产业部门就业。2007年,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比重60%左右,出口比重占91%。而且,2001年以来出口高速增长,也主要来自东部地区。这样,在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和金融危机等多重影响冲击下,东部地区的出口企业和产业部门就最容易受到影响。以广东省为例,它的经济总量占全国1/10以上,出口占全国的1/3。由于它的外向型程度高,加工贸易企业占制造业很大比例,企业的利润率很薄,在人民币升值和金融危机等因素作用下,广东加工贸易企业拉动的新增就业人数从2005年的76万人下降到2007年的43万人,减少了33万人。如果形势长期不好,有可能使更多的出口型企业更加困难,关停的企业会更多,由此将带来就业等后续问题。金融危机对内陆地区城市就业的影响一般迟于沿海城市6—9个月显现。在金融危机下,西部城市及欠发展地区城市就业也面临着挑战,原因在于经济基础薄弱,开发和利用资源的技术和人才缺乏,人们面临着失业的危险,政府在现阶段不可能全方面照顾欠发达或西部贫穷落后的地区,因此,在本来就不富足的地区里又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无疑是雪上加霜。
这次危机对就业冲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失业主要发生在农民工的就业市场上,因而城镇登记失业率表现尚不明显。不过,2009年失业会传导到城镇职工就业市场上,从而推动城市失业率上升。也就是讲,迄今为止形成的裁员潮和失业增加,主要还是因遭受美国进口减少造成的外需疲软,对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外向型中小企业造成的危机。随着金融危机蔓延,从金融行业扩展到实体经济,加上中国经济整体减速和房地产行业的下滑,中西部地区、资源和资本密集型、投入品行业的企业也会普遍遭遇困难,造成对就业的更大冲击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金融危机之下中国城市发展的几点思考
金融危机对新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是一个良好的警示作用。经济和金融全球化不断加深的形势给中国城市发展提出了紧迫的要求。在这次前所未有的世界性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随即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及措施,调整宏观调控的重点和力度,从根本上确保了中国经济的平稳发展。在这一前所未有的历史大背景下,中国城市及其决策层如何领导城市企业、普通市民群策群力、同心携手,共同对抗金融风暴,把危机当成挑战,在挑战中求得更快的发展就成为当前一项历史性的、使命性的重要工作。
1、完善城市功能,建立一批国际化大都市。中国经济经过近30年来持续高速的增长,总体实力大大提高,在抵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稳定世界经济局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金融危机过后,各国经济实力此起彼伏,全球经济格局面临重新调整。中国应当建立起一批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发挥重要作用的国际化大都市,成为全球经济网络中的节点,从而在今后的国际竞争与分工中占据有利地位。国际化大都市指具有一定人口和地域规模,具有超群的政治、经济、科技、人文实力,与世界大多数国家发生密切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人员交流关系,具有很强的国际吸引力、兼容力和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中国目前几个正在努力向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核心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与纽约、巴黎、伦敦等国际化大都市相比,在国际化大都市的综合实力、国际化大都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国际兼容能力三个方面,这些城市明显存在很大的差距。要想在国际经济事务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这些城市还需要在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等诸多方面付出更大努力,并建立与国际化大都市相适应的新型产业体系。
2、调整城市产业结构,提高城市整体经济的增长速度和质量。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只是导致中国沿海地区外贸出口企业纷纷减产裁员的外因,而部分城市产业调整节奏紊乱才是内因。中国正在从生产投资型、外贸出口型经济向消费信用型经济转变,这场突如其来的世界金融危机,打乱了中国经济调整的步伐,使得中国许多以金融服务业为发展导向的城市面临非常困难的局面:一方面,部分沿海城市已经开始减少对生产制造业的投入;另一方面,在发展金融服务业的过程中,遭遇到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危机的当头棒喝,整个经济体系呈现出“空心化”的态势。当前中国城市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竞争力不强,已经成为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的“瓶颈”,加快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城市经济的素质和效益是城市发展面临的紧迫问题。理性对待这一波国际金融危机,各地区城市应当利用国际金融体系重新构建和扩大国内需求的机会,转变地区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城市产业结构,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壮大优势产业,主动变危机为机遇,化解金融危机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各城市金融业要抓住国家当前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有利时机,认真研究本地区经济特点,找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外汇政策贯彻落实与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结合点,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向依靠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从而提高城市整体经济的增长速度和质量。当然,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可能会造成阵痛,但在国际金融危机面前,正是“壮士断臂、刮骨疗毒”的时候,正是优胜劣汰、推动中国城市经济转型的一个契机。如果今天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要被产业结构所调整。
3、建设创新型城市,提高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从2006年国家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之后,各大中城市纷纷把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自己一项重要的目标任务,提出了建设诸如外向型、科技型、体制创新等新的城市发展口号。创新型城市是指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城市,对其它区域具有高端辐射与引领作用。对于全国绝大多数的城市而言,由于其现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结构,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城市,主要来自于计划经济时期的规划,虽然经历了近30年改革开放的改造和建设,但是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结构,并没有能够在脱离原有形态的基础上,发生本质性的改变。以城市的经济结构为例,目前全国绝大多数城市的经济结构,仍然延续着资源型、外向型或者劳动密集型的模式,而这种模式又无一例外地体现出高产值、高耗能、高污染和低附加值的特征。因此,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突破口,通过不断提高城市本身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而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结构的优化组合。
目前,中国已经有北京、重庆、上海、广州、南京、苏州、深圳等城市提出并明确创新型城市的目标。但是实践表明,目前各地在探索建设创新型城市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又无一例外地表露出来自体制和自身能力的巨大挑战。许多城市都面临着相同的问题:一方面,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不强,另一方面,知识产权恶意侵权、重复侵权时有发生,盗版活动屡禁不止,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力量明显不足。国务院出台的十项扩大内需措施中就提到,要“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持高技术产业化建设和产业技术进步”。而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倒下的中国企业,多数是缺乏自主创新的企业。这一切都让城市发展的“掌舵人”意识到,面对人口多、资源少、环境污染等问题,中国不能再靠烧煤、烧油、砍树、出卖廉价劳动力过日子,必须要走上用知识产权赚钱的路子。
中国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和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新引擎应该是知识产权,以求知识产权制度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创新动力、制度保障和文化支撑。无论是应对国际压力还是寻求自身发展,因地制宜地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以知识产权驱动城市发展,形成尊重知识产权的社会氛围,在金融危机之下更显迫切。自主创新能力是创新型城市的核心。坚持自主创新,加快知识产权的创造与转化,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城市经济抗风险能力的根本之策。
4、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区域的经济合作,寻求区域联动。深植于同种文化之下或位居于同一行政区划之下的不同城市,寻求区域联动是城市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区域城市间的联动,最主要的目的是整合相邻城市间的资源,避免资源的重复设置,区域内城市出现同质化竞争。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东部及东南沿海一带率先发展,逐渐确立了国家经济重心地位,并初步形成了三大城市经济圈,即以上海为中心构成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圈;以广州、深圳等为代表的城市群构成珠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圈;以及以北京、天津为中心构成环渤海城市经济圈。同样随着改革的推进,不同地区之间经济不均衡的现象也更加凸显。当改革进一步推进,且一个城市往前追赶发达区域又略显疲态之时,城市合作所积聚的“1+8>9”、“1+1+1>3”理论喧嚣于规划之上,区域合作并实现联动也就成了落后城市的必然诉求。各种‘城市圈’、‘经济带’、‘增长极’表达了加快协调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区域合作,发展区域经济的强烈愿望。以板块经济、城市带经济为代表的区域经济,打破了原有城市间的壁垒,城市间的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少数城市经济圈开始成为执行国家决策的试验场。继南部的深圳、东部的上海浦东、北部的天津滨海新区之后,肩负不同国家使命的区域“城市群动”正在显现。2007年6月,位于西部的成都和重庆成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位于华中腹地的武汉1+8城市圈和和湖南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在2007年底也同时得到中国国务院批准,正式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不止于此。2008年国际金融飓风突袭而来,发达地区产业、经济阵痛不断,欠发达地区亦是如此。2008年1月,中国政府正式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将位于中国-东盟合作前沿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纳入国家战略,按照规划,经济区内的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等四市将形成联动,各自在城市规模、产业侧重、功能定位等方面将进行错位互补,以实现共生共荣。2008年12月17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正式经国务院批准实施,该《纲要》不仅将港澳纳入珠三角城市群规划之中,还首次将粤港澳的区域一体化提高到了国家战略高度。政策已经通过,区域联动已然于2009年悄然开始。培育城市群,打造城市经济圈,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增强区域竞争力的有效路径,未来大城市圈的形成中,将向着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城市间形成功能和产业分工互补、共生共赢的城市群形态转变。
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是现在世界经济格局发展的主潮流和变化的主因素。面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区域间必须进一步联手合作,协同作战。当然,加强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区域间的分工与合作联系,必须打破行政壁垒,实现资金、资源、技术和劳动力在区域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一方面,要使主导优势产业得到重点集中发展,另一方面,要逐步将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的生产基地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使这些产品的生产要素价格降低,抵消周边国家货币贬值造成的不利影响。中国城市要同心携手,应对挑战,从容应对金融危机。
4、健全城市投资体制,走出“泡沫经济”的阴霾。“泡沫经济”是引发金融危机的直接诱因。泡沫经济是指虚拟资本过度增长、相关交易持续膨胀,金融证券、地产价格飞涨,投机交易极为活跃,日益脱离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实业部门的成长;泡沫经济寓于金融投机,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最后必定泡沫破灭,导致社会震荡,甚至经济崩溃。美国本次次贷危机与美国在网络泡沫和911之后,以极低利率政策,形成房地产、金融和商品期货泡沫,然后加息,使得泡沫破裂,并传导到全世界。这次金融危机是美国政府对五大投资银行的失控。一位研究17世纪以来几个著名泡沫经济学者认为,泡沫经济很大程度上是政府的产物,羊群效应和投机只是表象。一部金融危机史就是一部泡沫经济破灭史,泡沫经济酝酿金融危机,当代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深刻揭示了两者的关系。
近年来,中国在某些领域或地区已经暴露了经济过热,城市开发失控,房地产业虚假繁荣的现象,助长了“泡沫经济”的发生,幸亏中央及时采取宏观调控措施,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但是,过去“泡沫经济”遗留的后遗症并没有彻底消除,城市积压的大量过剩房地产造成资金沉淀,银行坏帐严重;同时,中国城市企业长期存在效益不高等诸多问题,使得国内银行体系大量不良资产堆积,这都构成了城市金融体系潜在的巨大风险。当前中国与当年日本和亚洲金融危机时的东亚国家和地区确有一些不同。但是脆弱的金融体系,特别是脆弱的银行体系没有什么差别,有些方面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间接融资的主导地位和国有银行的垄断,低利率和高利差政策,既不利于银行治理,也不利于提高资金效率,经营水平低下和创新能力不足,部门竞争和监管不力加大了风险。
因此,健全城市投资体制迫在眉睫。具体来说,一是要严格控制新上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投资项目,抑制部分行业无序建设。二是要优先保证城市重点建设项目投资,加强对生态环境、教育、卫生和公共事业等薄弱环节方面的投资项目建设。三是加大对发展城市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方面的投资。四是要控制城市高档商品房投资过快增长,扩大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和廉租房的投资建设,在挤出楼市泡沫的前提下,稳定住房价格,促进城市房地产市场的良性循环。五是应加大对城市创新和研发的投资力度,促使其由城市产业链中利润最低的加工环节向高端发展,向设计、研发、品牌、服务、营销等环节延伸,提高这些行业的技术水平、赢利空间乃至整体竞争力。六是加强对国内投资者的心理引导和能力建设,强化投资者风险防范意识。投资者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在进行投资时容易陷入心理误区,造成了投资行为的偏差,解铃还需系铃人,最有效的方法是运用心理调整方法来克服心理上的问题,从而达到纠正投资者行为偏差的目的。七是发展行为金融型机构投资者。利用机构投资者这些大规模的有意识的市场行为来对中国投资者行为偏差进行惩罚和告示,让投资者从对方有意识的行动中吸取实践教训,加深投资者对行为偏差的认识,从而达到健全投资者投资行为的作用。
同时,金融危机的经验告诉我们,对外资的合理利用至关重要。要实现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对引进外资结构进行重大调整,以长期性直接投资为主,控制短期性金融投资的比重;对外资的引进,要注意提高质量和效益,优化结构,使外资流入与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质量提高和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相结合,引导外资流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产品出口项目,并注意外资引进的区域平衡,大力引导外资西部地区转移。
金融危机的爆发,美国金融体系中存在着监管缺失或监管漏洞难辞其咎。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引以为戒,对相似情形应有预警能力。在铁路投机客、运河争夺战,还有新时代的“新经济”投机泡沫的故事叙述中,《资本战争:金钱游戏与投机泡沫的历史》(作者:彼得·马丁;布鲁诺·霍尔纳格)得出一个结论:如果人们在满怀信心地展望未来时失去了节制,在盲目亢奋中做出不理智的投机决定,最终,必然是大崩溃把它们重新拉回以事实为依据的理性轨道上来。因此,中国城市健康发展需要着力健全金融风险预警防范机制,警惕国际短期投机性资本流入国内投机钻营、兴风作浪,努力加强金融监管,及时发现和疏散金融风险,因为国际游资往往是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的导火索与祸首。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浅谈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休闲旅游业04-26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04-26
关于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几点思考04-26
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外交战略04-26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房地产业的发展04-26
浅论中国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04-26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04-26
对我国经济改革的理性思考04-26
浅谈我国企业诚信缺失的成因及其对策04-26
提高我国最终消费率的对策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