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及其应对之策

时间:2024-04-26 10:45:31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内容提要】金融危机带来全球就业危机:金融危机掀起企业裁员风潮;导致失业率骤升;影响就业质量,致使工资水平下降。金融危机加剧了我国就业压力,因此,我们要多管齐下,应对我国就业危机:兼顾“保增长”与“保就业”两个目标,实现以扩大就业为目的的经济增长;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促进政策;统筹城乡就业,破解二元难题;等等。
 
  【关 键 词】金融危机;中国;就业;失业率;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蔓延全球,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我国亦不能独善其身,随着金融危机的持续,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日益凸显。经济状况向来是就业水平的晴雨表,金融危机在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将会对就业带来怎样的影响?政府如何化解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
 
一、金融危机带来全球就业危机
 
  时下,就业危机正成为继次贷危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后全球新一轮的危机。2008年全球失业总数剧增至2000万,全球失业总人口将从1.9亿增加到2.1亿,而根据国际劳工组织(ILO)的最新数据,2009年底,全世界可能会失去5100万个工作机会。
 
  1、金融危机掀起企业裁员风潮。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裁员风潮开始从美国向全球蔓延,开始从金融向汽车业、建筑业、航空业以及零售业扩散,当然互联网也不例外。金融业率先掀起裁员潮,处于旋涡中心的美国首当其冲。2008年以来,华尔街已经减少了12万个工作岗位,2009年还将进一步裁员24万人。2008年12月,花旗集团宣布再裁员5.2万人,2008年全年裁员规模将达到7.5万人,占集团员工总数的20%;摩根大通银行将削减7000人,并从收购的华盛顿互惠银行裁员9200人;高盛集团和摩根士丹利分别裁员10%;美国银行也宣布裁员3.5万人。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ILO)在2009年2月24日发布的一份有关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业影响的分析报告中指出,全球金融业是此次金融危机受冲击最大的行业,自2007年8月以来,全球金融业公开宣布的裁员人数已超过32.5万人,随着全球经济进一步衰退和金融机构的资产继续受损,全球金融业裁员幅度将进一步加大。
 
  金融业裁员风波也很快冲击到全球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受波及最严重的是制造业和服务业。据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2008年12月9日报道,为了保留现金以对抗全球性经济放缓,全球最大的化工集团之一美国陶氏化学公司裁员5000人并减少6000个外部临时性工作岗位。北京时间2009年1月10日晚,世界最大的民机制造商——美国波音公司宣布,公司今年将裁减大约4500个职位,以确保公司的竞争力和控制成本面对全球经济衰退。这是自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来,世界民机制造巨头首次宣布裁员计划。在美国以外的汽车业,欧洲汽车巨头德国大众宣布裁减2.5万名临时工,达总员工的20%,触及管理层;沃尔沃全球裁员6000人;欧洲最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厂商博世集团计划裁员2000人;世界最大汽车制造商日本丰田宣布裁减3000人。世界最大酒店管理集团之一的温德姆集团日前宣布,收缩休闲服务业并裁员4000人;英国老牌连锁超市伍尔沃思陆续关闭旗下分店,2.7万名员工面临失业危险。德国邮政集团(DeutschePost)2008年11月10日晚上宣布,该公司旗下敦豪快递公司(DHL)将从2009年1月30日开始终止在美国国内客户之间的包裹快递业务,并将裁员9500人。而据《法兰克福大众日报》(FAZ)报道,德国邮政集团裁员,受威胁的工作多达4万份,大多分布在美国。全球最大制药企业之一的葛兰素史克(GSK)宣布2008年底裁减美国1000名营销人员,占现有业务人员总数的12%。以生产芭比娃娃著称的全球最大玩具制造商美泰尔公司(Mattel)表示,由于制造成本激增,将裁减约1000个工作岗位,相当于全球员工总数的3%。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裁员也已成为IT业大小企业中的普遍现象。IT从业人员关心的问题也从一开始的“裁员厄运何时降临到自己头上”转变为“这波裁员潮还要持续多久”。2009年1月16日 摩托罗拉宣布裁4000人员,1月21日英特尔宣布裁员6000人,爱立信宣布裁员5000人,1月22日微软宣布裁员5000人。国际劳工组织发出警告,到2009年底,金融危机可能使世界失业人口从2007年的1.9亿上升到2.1亿,这将是10年来全球失业人数首次突破两亿大关。
 
  2、金融危机导致失业率骤升。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全球资金链骤然紧张,融资成本急剧上升,企业生产显著放缓,世界实体经济遭受严重冲击,美日欧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均陷入衰退,失业率大幅攀升。国际劳工组织2009年1月公布的《2009年全球就业趋势》报告显示,全球失业率将从2007年的5.7%上升到2009年的6.1%,这意味着2009年的失业人口与2007年相比将增加1800万;如果经济前景比预测的还要糟,失业率有可能上升到6.5%,失业人口将比2007年增加3000万。最坏的预计则是,2009年底会有5100万人丢掉饭碗,使得全球失业率上升到7.1%。
 
  根据美国劳工部于2009年3月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2009年1月的空缺职位为300万个,自2007年9月以来下降35%,职位空缺率为2.2%,降至8年来的最低点。2008年12月美国失业率已升至7.2%,创下15年来最高水平;而2009年2月份的失业率,更是创纪录地达到8.1%,1983年1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据经济学家估计,美国2009年的失业率乐观估计将到8.5%,而悲观估计的这一数字将达到12%以上。
 
  英国国家统计局2008年11月1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受经济衰退影响,到2008年第三季度末,英国失业人口高达182万,创下近十年来失业率的新高。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2008年11月12日公布的数据,2008年第三季度英国的失业率比第二季度上升了0.4个百分点,达5.8%。以目前的经济形势估算,到2010年初,英国失业人数将是270万,失业率将高达8%。据英国国家统计局2009年4月2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该国3月份失业人数增加7.37万人,失业率达到4.5%。此前的2月份新增失业人数向下修正后的数据为13.66万人,这也使3月份申请失业救济的总人数升至146万人,创下自1997年9月以来的最高水平,该指标已连续第13个月上升。
 
  欧盟统计局2009年4月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2月份欧元区失业率从前一个月的8.3%升至8.5%,高于2008年同期的7.2%。经季节调整后的数据显示,2月份,欧元区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大经济体德国的失业率由前一个月的7.3%升至7.4%,第二大经济体法国的失业率由前一个月的8.5%升至8.6%。欧元区16国中,西班牙的失业率最高,为15.5%;荷兰的失业率最低,只有2.7%。数据还显示,欧盟27国2009年2月份失业率由前一个月的7.7%升至7.9%,远高于2008年同期的6.8%。据欧盟统计局估计,欧盟2009年2月份的总失业人口为1915.6万,其中欧元区有1348.6万。与1月份相比,欧盟和欧元区的失业人口分别增加了47.8万和31.9万。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元区失业率一直呈上升趋势。欧盟委员会2009年1月份预测,2009年欧元区失业率将由2008年的7.5%升至9.3%,并于2010年达到10.2%,这将是1998年以来首次超过10%。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09年1月发布新闻表明,全球失业率普遍上升,且速度惊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9年4月29日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到2010年,该组织除日本以外的所有成员国的失业率可能接近10%。报告显示,2009年1月份,OECD成员的平均失业率为6.9%,同比上升了约一个百分点,表明失业人数增加了约720万。
 
  香港政府统计处2009年2月1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经季节性调整的香港失业率由2008年10-12月的4.1%上升至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的4.6%。在此期间,就业不足率由1.9%上升至2.1%。香港总就业人数由2008年10-12月的354.43万人下跌至353万人;失业人数则增加1.64万人至15.77万人;就业不足人数由6.98万人上升至7.61万人。
 
  3、金融危机影响就业质量,致使工资水平下降。金融危机迫使劳动者寻找非全日制工作。2008年11月份美国有730万人从事的是非全日制工作,尽管他们希望能做全日制工作,这一数字是创纪录的,比一年前增长了62%,占到劳动人口的5%,为15年来新高。这种非全日制工作趋势是就业市场有可能继续恶化的“另一个不祥之兆”。当需求下降时,一些工厂往往转为雇用非全日制工人,如果销售状况没有改善,它们干脆裁员。2009年2月,美国有860万原本需要全职工作的人,被迫接受了临时性的工作,一年之内上升了370万人;实现非全日制就业(part-time employment)①的劳动者占总就业人口的6.1%,接近2000年同期的3倍。
 
  此外,没有遭受裁员厄运的劳动者,其工资水平出现普遍下降。2008年11月26日,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2008/2009全球工资报告》指出,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全球实际工资增长率将进一步放缓,而工业化国家则会出现负增长。基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关经济增长的最新预测,国际劳工组织估计,即使假设2009年经济继续小幅增长,全球实际工资增长率最好也只能达到1.1%,比2008年的1.7%进一步下降。包括主要经济体在内的许多国家将出现工资减少的情况,工业化国家2008年的工资增长率仅为0.8%,到2009年将减少至-0.5%。报告特别强调,尽管工资下降的发生滞后于整体经济衰落,但是工资下降的幅度会比经济衰退的程度更大。俄罗斯《独立报》2009年3月3日报道,金融危机导致了俄罗斯工资水平下降。2009年3月2日,专门从事挑选人才的“人事帝国”控股公司公布了2008年2月至2009年2月俄罗斯劳动力市场各主要环节的平均工资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在此期间“蓝领”阶层的工资水平下降了10%—20%,白领们的工资平均下降了20%—30%,而在个别领域,如金融和贸易领域的工资降幅则达到了40%以上。总部设在英国的国际人力资源顾问公司ECA国际2009年4月7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全球范围内,大约四分之一企业打算冻结薪酬;这一数字在金融危机发源地美国达到40%;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这一数字达到三分之一;在欧洲,这一数字约为29%。由于众多企业冻结薪酬,ECA预计,全球今年薪酬平均涨幅将为4.7%,低于去年的6.2%。这其中,日本、立陶宛和爱尔兰的打工一族薪酬涨幅最小。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金融危机加剧我国就业压力
 
  中国作为世界上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人口大国,就业压力大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基本国情。据测算,我国目前在城镇要求就业的,包括当年新增城镇劳动力和上一年结转下来未能就业的有2400万人,而每年提供城镇就业岗位只有1200多万个,再加上每年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大约800万人,劳动就业的供需缺口依然十分庞大。在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之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从总的方面来看,基本保持着稳定甚至在某些方面略有改善的状态。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8年1-8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4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70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04万人。2008年前9个月,全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936万人。9月底,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30万人,比上年同期减少5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这两项均与上年底持平。然而,在这种貌似平稳的背后,却隐藏着诸多的问题和矛盾。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也难以独善其身。一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增速减缓,2008年10月份以来一向稳定的就业释放出令人忧虑的信号: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速下降,企业的用工需求出现下滑,现有的岗位流失严重。另一方面,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总量矛盾长期存在,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我国2009年的就业形势面临着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预计,本次经济危机的出口下降导致的非农就业减少为1763万,其中服务业664万,制造业969万。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称,2009年中国的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实际失业率可能接近10%。
 
  随着全球协调采取措施减轻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但走出这次危机冲击所产生的经济周期至少需要2-3年时间,甚至更长。受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和外商投资的影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不可避免受到冲击。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等青年劳动者是受影响最严重的就业群体。目前,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力军。统计显示,目前在第二产业中农民工占全部从业人员的58%,其中在加工制造业中占68%,在建筑业中接近80%;在第三产业中的批发、零售、餐饮业中,农民工占到52%以上。在这次金融风暴中,许多农民工被迫提前返乡。根据农业部调查,大约有15.3%的农民工现在失去了工作或者没有找到工作。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目前离开本乡镇外出就业的农民工的总量大概是1.3亿人。据此推算,大约有2000万的农民工由于经济不景气失去工作或者还没有找到工作就返乡了。农民工的大量失业,不但使得他们的工资性收人大幅度减少,而且对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在城镇用人需求有较大下降的情况下,农村劳动力回流的现象比较普遍。在2009年春节返乡的农民工中,大约有2000万是受金融危机影响而失去工作岗位的。这种情况是多年来没有遇到过的。农民工失业不可避免会传导到城镇职工就业市场上,从而推动城市失业率上升。也就是讲,迄今为止形成的裁员潮和失业增加,主要还是因遭受美国进口减少造成的外需疲软,对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外向型中小企业造成的危机。
 
  受金融危机影响的不仅仅是农民工,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也随之而更加严峻。随着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许多人失去了“饭碗”,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更是发现找一个好工作不容易。从供给方来看,我国2009年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约为710万人,其中包括今年毕业的611万人和去年毕业而尚未就业的近100万人。从需求方来看,受金融危机和经济周期的影响,以企业为主体的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会有明显下降。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还将遭遇到更多的竞争威胁。首先是来自于被裁职员的竞争威胁。这些人员在失业之后势必要在劳动力市场上寻找新的就业机会,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对于准备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而言,显然是一种竞争威胁。相比之下,大学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因此容易受到冲击。其次是来自于海归人员的竞争威胁。由于美国金融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经济衰退,大量在海外求学的留学生在毕业时可能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更有原本在海外工作因金融危机影响而失业的人员,他们都有可能回国寻找就业机会,这无疑对国内的大学毕业生形成竞争威胁。相比之下,国内大学毕业生在外语和专业技能以及视野等方面可能会处于下风。以高校为例,由于近年来海归博士较多,因此给了高校以更多的选择余地,不少高校在引进老师或者研究人员时往往会优先考虑海归博士硕士,这无疑给本土毕业的博士硕士们在求职过程中造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另外,企业是深受此次金融危机影响的单位类型,因此,2009年大量的企业将减少对于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传统上容易进入企业的诸学科毕业生将遭遇寒流,例如国际贸易、会计和计算机等应用学科。相反,机关事业单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小,从而突显了这类单位的优势,这势必使这些单位的求职竞争更加激烈。
 
  同时,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增长下行,对城镇新增就业产生挤压。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2007年处于中国经济周期性变化的波峰,2008年上半年在遏制通货膨胀的措施下,经济增长处于下行态势。中国经济周期性变化为5年左右,因而今后几年内的经济减速将对城镇总体就业形成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外贸形势的变化使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城市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被迫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由此引起城市结构性失业人数进一步上升,城市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面临大量职工就业与再就业的沉重压力。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出口较大幅度下降和FDI流入减少,意味着对制造业的投资下降,使得中国经济的波动性加剧,经济增长速度存在着进一步放缓的可能性。制造业部门投资下降,不仅带来制造业的就业需求减少,而且也会对服务业的就业需求产生影响,结果对城镇新增就业人口,如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挤压。对于部分倒闭的制造企业而言,不仅农民工失去就业岗位,而且在这些部门就业的、受过大学教育的劳动者也失去就业岗位,从而加大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新增劳动力供给压力。
 
  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冲击,也体现在求人倍率的下降上。求人倍率是指劳动力市场岗位供给数与岗位需求数之比。求人倍率高,反映劳动力市场的岗位供给相对需求比较充足;求人倍率低,则反映劳动力市场的岗位供给相对需求比较缺乏。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全国88个城市收集的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我们看到,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岗位供给数与岗位需求数之比)从2001年的0.75大幅度逐年回升,并持续到2007年的0.98。但是,到2008年的第四季度,求人倍率急剧下降到0.85,系2002年以来的最低点。可见,我国实体经济增长显著减缓的后果,主要表现为就业增长的减速,以及失业率的上升。
 
  从区域的视角来看,我国在金融危机中首先遭受冲击的是东部沿海城市出口企业和产业部门就业。2007年,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比重60%左右,出口比重占91%。而且,2001年以来出口高速增长,也主要来自东部地区。这样,在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和金融危机等多重影响冲击下,东部地区的出口企业和产业部门就最容易受到影响。以广东省为例,它的经济总量占全国1/10以上,出口占全国的1/3。由于它的外向型程度高,加工贸易企业占制造业很大比例,企业的利润率很薄,在人民币升值和金融危机等因素作用下,广东加工贸易企业拉动的新增就业人数从2005年的76万人下降到2007年的43万人,减少了33万人。如果形势长期不好,有可能使更多的出口型企业更加困难,关停的企业会更多,由此将带来就业等后续问题。金融危机对内陆地区城市就业的影响一般迟于沿海城市6—9个月显现。在金融危机下,西部城市及欠发展地区城市就业也面临着挑战,原因在于经济基础薄弱,开发和利用资源的技术和人才缺乏,人们面临着失业的危险,政府在现阶段不可能全方面照顾欠发达或西部贫穷落后的地区,因此,在本来就不富足的地区里又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无疑是雪上加霜。
 
  随着金融危机蔓延,从金融行业扩展到实体经济,加上我国经济整体减速和房地产行业的下滑,中西部地区、资源和资本密集型、投入品行业的企业也会普遍遭遇困难,造成对就业的更大冲击。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三、多管齐下,应对我国就业危机
 
  如果说,金融危机给我们所造成的冲击还不那么明显,那么就业危机可能就会使许多人有切肤之痛。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解决就业问题任务繁重、艰巨、紧迫,如何破解就业危机,不仅决定着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也决定着强国崛起的新竞争优势。就这个意义上说,就业必然成为民生之本,促进就业必然成为安国之策。
 
  1、兼顾“保增长”与“保就业”两个目标,实现以扩大就业为目的的经济增长。在经济与就业之间存在着一个不对称的规律:经济增长不一定带来就业增长;但没有经济增长,就肯定没有就业增长。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提出的奥肯定律表明,当经济增长下降2%时,失业率上升大约1%。由于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在金融危机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政府仅仅致力于制定劳动力市场政策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确保经济增长不受到严重的损害,就业底线才能得以保障,这也是发达国家政府全力救市的关键所在。
 
  就业是民生之本,直接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在我国,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降低失业率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目标。在稳定和恢复经济增长时,应该处理好保增长与保就业的互动关系。经济增长是就业增长的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讲,保增长就是保就业。在“保增长”的同时,能否“保就业”,能否实现就业的有效增长,是当前宏观调控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保证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关键基础。
 
  在过去的实践中,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并非完全同步。就业与经济增长不同步体现为:就业增长率明显低于GDP增长率;就业弹性系数逐年下降。“九五”到“十五”期间经济增长由8.6%上升到9.5%,而新增就业人口却由804万下降到748万。此外就业弹性也由“九五”期间的0.14下降到“十五”期间的0.12,2008年为0.08,即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仅能带动80万个就业。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并没有对就业产生多大拉动力,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就业增长产生了挤出作用,体现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有些对GDP贡献大的产业,对吸纳就业的作用可能很小。如果政府的投资方向和银行贷款偏向于资本密集型的大项目、大企业,对就业的吸纳力就是有限的;而一些中小企业,虽然得不到更多需要的资金和政策,但它们恰恰是吸纳就业的重要领域。因此,政府应该在理念上、政绩考核措施上明确,“保增长就是保就业”。只有树立这样的理念,地方在“保增长”的过程中才可能更多地考虑到经济刺激手段带来的就业岗位问题。
 
  在2008年以前的若干年中,由于经济高速增长和劳动力供给速度减缓的双重影响,我国就业形势良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幅度减少,甚至许多地方遭遇劳动力短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11月初,国务院出台了3年4万亿元投资扩大内需、保增长的措施,主要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补偿性投入,估计每年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相应带动就业增长100万人。但这还无法满足保就业增长的目标。扩大就业的主体是大量的中小民营企业,“保就业”首先要保中小企业。通过保增长的公共基建投入带动中小企业发展;通过降低增值税、社会保险费等降低中小企业经营成本,来保企业、保就业;通过放宽抵押贷款规定、提供信贷融资服务及提供劳动力培训、增加政府对中小企业的采购等其他服务,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扩大就业;通过鼓励和支持新的创业,从根本上增加就业。因此,除了对公共基建的投入外,政府还需要加大对中小企业和扶持创业的政策和资金投入,细化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保增长”和“保就业”两个目标相辅相成,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与扶持中小企业的投入应并行不悖。
 
  增长优先还是就业优先不是谁先谁后的问题,而是国家发展战略的路径问题。如果增长方式不变,光靠经济增长率来拉动就业,是不可能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是提高就业容量和就业质量的关键。增长可分为低就业增长和高就业增长。“就业增长优先”的发展模式不仅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良性互动,而且也将推动就业结构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从“经济增长优先”到“就业增长优先”型发展模式,将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加速人力资本形成、技术进步以及制度化改革对经济增长的溢出作用,推动中国经济由粗放型的斯密增长向熊彼特式的内涵增长转变,它要求与人力资源相关的一切领域,必须进行重大调整,特别是在劳动分工、就业结构、产业结构以及相关人力资源开发政策、教育培训政策、就业保障政策等方面都需要做出深刻改革。
 
  2、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促进政策。自2008年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已经出台很多具体的保增长和促就业的措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形成的积极就业政策基础上,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就是要求把保增长、调结构和扩内需,更加紧密地与扩大就业结合起来。通过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扶持劳动者就业,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成功做法,也是在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不平衡情况下稳定就业的必然选择。(1)发挥政府职能,更加充分地发挥失业保险制度保生活、稳定就业和促进就业的作用,降低自然失业率。目前我国摩擦性和结构性失业比重较高,单纯依靠GDP增长无法解决此类失业问题,需要发挥积极就业政策的作用,完善劳动力市场功能,提高就业信息、就业培训等就业服务能力。虽然在经济危机时,周期性失业即由于GDP增长率下降导致的失业成为主要的因素,自然失业率仍然保持较大的比重。充分利用缩小自然失业率的办法弥补可能产生的就业损失,是一个有效的政策选择。经济下行期失业人数增加、失业周期延长是必然趋势。失业保险作为应对周期性失业的一项社会制度,正逢其时。现行失业保险制度在1999年实施以来,通过向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注入资金,有效应对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国有企业下岗分流产生的失业风险。此后,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2003年以来我国失业率逐步下降,失业保险基金形成大量节余。面对此次失业风险,失业保险一方面应做好应对失业人员增多、保生活支出增大的压力,另一方面需要发挥预防失业、稳定就业和促进就业的作用,将失业造成的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降到最小。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扩大失业保险金的支出范围,用于为稳定就业和维护劳动力供给而进行的在职培训、技能培训等的补贴,以及用于进行岗位分享的岗位补贴,也就是把补贴补到用人单位;暂缓困难企业失业保险费缴纳等。(2)进一步拓展、延伸积极就业政策。2002年开始实施的积极就业政策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并在2005年我国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的形势下,得到了拓展、延伸、调整和完善。在当前经济下行形势下,在下岗等历史遗留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的情况下,积极就业政策应进一步调整完善,发挥更大的作用。应将积极就业政策从国有下岗失业人员扩展到更多劳动者,如将自谋职业税费减免和小额贷款政策的人群范围扩大到返乡农民工、青年等群体,将鼓励企业吸纳就业的税费减免范围扩大到所有中小企业;将岗位援助,社保和岗位补贴对象从大龄就业困难的下岗失业人员向其他就业困难人员延伸;将主辅分离的政策向所有困难企业扩展;将公共就业服务向农村延伸;将培训补贴向农民工延伸,并提高培训补贴标准等。(3)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行业投资,提供新增就业岗位。一般来看,产业结构升级都是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迈进的,但是,我们国家还没有发展到那个阶段。因此,我们在公共资源配置和政策指引上,要允许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存在,鼓励和支持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4)采取信贷、税收和技术扶持等措施,鼓励创业。要培育壮大创业主体,积极拓展创业空间,加大对创业的资金扶持力度,完善创业服务,优化创业环境,通过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实现最大化就业。在鼓励创业的协调机制上,可以仿效国外的成熟做法,成立专门的“创业指导中心”或“中小企业局”,或鼓励各地成立创业服务协会等组织机构,统一实现对创业活动的指导服务以及为创业企业的运营提供政策、资金、法律等方面的帮助。近些年来,我国出台了不少创业扶持的政策,2008年10月还专门出台了《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但这些政策措施还没有形成配套,而且关键还在于如何通过有效的机制将这些措施落到实处。比如在融资难问题上,虽然私营个体经济在固定资产投资和获得贷款的比例上都有所上升,但从总量上来看依然处于弱势。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不但要发挥大型商业银行的积极作用,还需要励发展适应创业企业特点的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创业投融资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特别应该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拓宽并规范创业企业的融资渠道。
 
  3、统筹城乡就业,破解二元难题。外出打工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在经济下行形势下,农民外出就业也受到影响。政府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带动一部分农民工就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也可以保留一部分农民工的岗位,但还有一部分失业农民工会滞留在城市或回流。因此,(1)要组织农民工就业培训,增强社区就业的功能。大量农民工返乡,不但不能解决农民工失业后的问题,还会使靠外出打工维持生计的农民生活陷入困境。当前要进一步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就是要加强对农民工技能的培训,以应对未来的产业升级或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同时,要加强社区服务吸纳就业的功能,大城市工作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很多家庭需要家政人员,失业的农民工稍加培训即可胜任这些工作。当然,在对农民工进行就业培训时一定要有针对性,从而提高就业培训的效果。(2)面向基层,城乡就业统筹结合。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基层,极为缺乏大学毕业生,一些与农业生产和生活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尤其紧缺,例如农学、医学、林学等专业。当前,我国农村基层正在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需要大批大学毕业生积极参与。因此,需要政府为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提供一定程度的保障。目前政府已经出台了数项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后续的问题是如何切实落实这些政策。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在经历了这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之后,更应该意识到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企业竞争力是建立在产品和技术创新之上的,良好的销售渠道及物流管理等诸多环节都需要有高学历人才的参与,而不应该把竞争优势建立在低劳动成本之上。(3)建立完善的就业信息网络和平台。地方政府在解决农民工就业的过程中,应重视信息网络和平台的建设,如提供相关经济信息,引导农民工从事经济作物种植、养殖和加工活动;通过政府部门协作,提供各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和城市的就业信息。而根据农民工往往会通过自身的社会网络获取就业信息的特点,政府部门可通过各级组织,尤其是农村基层组织,广泛搜集农民工就业的地区、产业、职业等信息,并通过各种渠道关注这些地区、产业和职业的发展变化情况,为农民工提供相关就业信息。(4)加强政府组织输出在农民工就业中作用。政府在掌握各种就业信息,尤其是跨地区的就业信息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地方政府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加强地区人才交流中心等机构在组织输出劳工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克服农民依靠自身社会网络提供就业信息所产生的信息面狭窄、就业容量有限的缺点;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政府的威信提高农民工对就业信息的信任程度,保证其就业的确定性和效果。
 
  参考文献
[1]户海印等:《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及应对》[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6期。
[2]夏斌:《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J],《党建研究》2009年第2期。
[3]高辉清等:《世界金融危机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08年第11期。
[4]王德文、蔡昉:《如何化解金融危机对中国就业冲击》[N],《中国财经报》2009年4月14日。
[5]张丽、吕康银:《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就业问题的探讨》[J],《经济纵横》2009年第3期。
[6]张丽宾:《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的就业形势及对策》[EB/OL],国研网,http://www.drcnet.com.cn,2009-04-07。
[7]张本波:《2008年我国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08年第20期。
[8]王东生、郑宽明:《金融危机下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的思路》[J],《管理观察》2009年第6期。
[9]赖德胜、李长安:《创业带动就业的效应分析及政策选择》[J],《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2期。
[10]杨伟国:《全球紧急应对就业危机》[J],《求是》2009年第7期。
[11]蔡昉、王美艳:《扩大就业——中国特色的反周期战略》[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第3期。
[12]王德文、蔡昉:《化解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就业冲击》[J],《宏观经济研究》2009年第2期。
[13]王智勇:《金融危机与大学生就业的思考》[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09-04-16。


①由于各国法定周工作时间不一,故对非全日制就业的界定略有差异。国际劳工组织对非全日制就业的定义为:(非全日制就业)是指其正常工作时间少于可比性全日制正常工作时数;欧盟(EU)对非全日制就业的注释则很有概括性,即:非全日制就业是指少于法定的、集体合同规定的或惯例的工作时间的就业。在日本、美国、瑞典、澳大利亚等国规定周工时不满35小时为非全日制就业;挪威则是周工时不满37小时; 芬兰、马来西亚为周工时不满30小时为非全日制就业;法国,非全日制指其工作时间与法定周或日工作时间相比至少1/5;西班牙的定义则是,每日或每周工作的小时数或天数之和少于正常工作时间的2/3。 鉴于每个国家对非全日制就业都有自己的界定,所以经合组织(OECD)为其成员国开展了协调数据的工作,使用30小时这一切点作为界定分界线,以便于对非全日制就业情况的国际比较。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外交战略04-26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房地产业的发展04-26

浅论中国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04-26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04-26

对我国经济改革的理性思考04-26

浅谈我国企业诚信缺失的成因及其对策04-26

提高我国最终消费率的对策04-26

论我国企业物流战略联盟的建立04-26

论社会关系网络与家族式企业治理04-26

论解析宜家的蓝海战略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