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前中国为什么没有出现系统的经济学

时间:2024-04-26 10:45:19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摘要]近代以前中国为什么没有出现系统的经济学?这是至今仍有待探索的问题,可以称作中国经济思想史上的“李约瑟之谜”。文章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原因。此外,还提出一个关于中国经济学的猜想。
  [关键词]近代以前中国;经济思想史;中国经济学
  
  一、近代以前中国为什么没有出现系统的经济学
  
  近年来,笔者在学习中外经济思想史或经济学说史时,常常被一个问题困扰,为何在近代之前没有出现过系统的经济学?后来读赵凌云教授的大作《富国裕民的梦寻——经济学的进化与当代图景》,在书中他有一节论述了“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出现过系统的经济学”解答了笔者心中部分的疑问,但仍有不满足之感,于是笔者对这个问题作了一些探寻。
  中外学术界一般认为,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系统的科学是产生于18世纪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其先驱者为威廉·配弟和弗朗斯瓦·魁奈等人,但实现了西方经济学演进中的革命,并创立了整个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是亚当·斯密,其代表作是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这时候正是英国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并开始着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所以,《国富论》是以英国的资本主义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国富论》的理论体系,如果从现代经济学所应具有的范式和分析框架来评价,是有重大缺陷的。这就是全书缺乏一个紧密的、贯彻始终的逻辑结构。因为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它与零散的经济知识与经验的重大区别,在于它理论的体系性。而所谓体系性,无非就是指有一个逻辑结构而已。这个逻辑结构,往往以一个或若干个公认的假设(公理)为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形成一个理论体系。这样,该学科有关的知识就不再是零散地存在着,而是由这一个结构统一整合起来,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互相联系,互相支持。现代经济学的假设,首先是经济人假设。著名经济学家田国强在《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一文中说:“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中的第二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对经济人的行为方式作出假设。这个假设至关重要,是经济学的根基。一个经济理论有没有说服力和实用价值,一个经济制度安排或经济政策能不能让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关键看所假定的个人行为是不是真实地反映了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看制度安排和人们的行为方式是不是激励相容,即人们对激励是不是作出了对他人或社会也有利的反应。”又说:“一个比较合理和现实而又通常被经济学家所采用的人类行为假设是,人是自利的,即人主要追求自己的利益。‘人是自利的’这一人类行为假设是现代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假设。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如果人不是‘自利’的,也许就不会有经济学。因为经济学主要研究如何用有限的资源来最有效地满足人们无限欲望的学问,而世界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只要有一个人是自利的,并且他的物欲是无穷的,就不可能实现按需分配,就需要解决如何用有限的资源满足需要的问题,也就需要经济学。”《国富论》在好几个地方系统分析了“经济人”假设,并把这充满利己主义精神的经济人,作为分析经济问题的基本前提,但亚当·斯密并没有在此基础上展开演绎推理并贯彻始终,缺乏一个内在逻辑,因而《国富论》是有逻辑缺陷的。
  虽然如此,《国富论》呈现出来的丰富内容及其分析框架,还是使人相信它达到了那个时代经济学的最高水平,标志着经济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全书系统地论述了国民财富增进或减少的因素、条件和途径,从而建立起一个富国裕民的古典经济学体系。第二,亚当·斯密在继承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经济生活看成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过程。第三,亚当·斯密是经济学比较系统地运用“经济人”这个假设的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人,他把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经济现象都看成是“经济人”活动的结果,市场经济在经济人追求个人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过程中,受到“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引导,即受到“自然规律”的引导。这一理论构成了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前提和基础。第四,从研究方法上看,亚当·斯密曾经努力地探索各种经济范畴的内在联系,探索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生理结构。第五,亚当·斯密所建立的这个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对后世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马克思主义三个理论来源之一。
  但是,如果我们反观近代以前的中国历史,无论是与亚当·斯密同时代的经济思想及以后的经济思想,都没有达到《国富论》的水平。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公元前七世纪春秋时代的《管子》,反映了汉代桑弘羊和桓宽经济思想的《盐铁论》,以及被看作是有一定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司马迁的《史论·货殖列传》,乃至明清时期的叶适、李贽、唐甄、洪亮吉、包世臣等人的著作,他们的经济思想主要表现为许多零散的,互不联系的观念、范畴和原理,表现为一些直观的、仅凭经验获取的常识和陈述,远远没有构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所以也就没有“中国经济学”。为什么中国近代以前没有出现系统的经济学呢?笔者以为,大约有四个方面原因: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综观近代以前的中国经济思想史,应该说其内容是相当丰富的,举凡中国封建专制社会里发生的一切经济问题,如中国的土地制度、财政税赋制度、义和利之间的关系、农业与商业之间的本末关系,等等,可以说基本上都被历代经济思想家们议论到了、涉足过了,留下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甚至在义、利关系的争论中,有些思想家认为,人具有自利的本性,会自然地追求自身的利欲,因而接触到了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条件——“理性的经济人”。但他们始终没有将这些经济思想演绎成一个有内在逻辑的系统的理论体系,没有通过经济现象探索其背后的关系。这充分说明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家们所具有的传统思维方式存在缺陷: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是直觉非逻辑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对客观经济现象的认识主要停留在经验性、直观性与表面性上。即主要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尽管它有时也经过一定的分析和归纳,经过初步的抽象,形成了一些概念,如价格、价值、财富、分工、交换、货币、赋税等等,但它并未能依据一定的逻辑模式、运用一定的逻辑形式和逻辑方法、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按照一定的逻辑秩序通过更高层次的思维抽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具体上升到抽象。第二是在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的农耕生活中造就了中国人的务实的思维倾向,由此形成重实际而黜玄想的思维习惯。与此相应,遂产生了一种“重现世而轻彼岸”的思维倾向,它始终把眼光投注于切实的此岸功利上,而忽略对超经验的自然规律的纯科学玄想。它满足于认识客观事物“是什么”,而懒于追求“为什么”,因而它无法从根本上超越人际的经验的界限而进入抽象思辨的领域,更无法企及一个超越经验的又从抽象回到具体的世界,从理论上把握对象。传统的思维方式不但窒息了零散的经济思维发展成为经济学,而且也对其他学科产生了致命的影响,使中国古代的应用技术相对发达而缺乏基础理论作为支柱,因而无法向抽象的科学理论提升。比如中国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部数学专着《九章算术》,就汇集了汉以前的实用算术知识,它包括日常生活所必需的计算、国家财政计算——谷物及物品的交换、物价、利息、搬运、租税、交税等和木工工程中所需的计算知识,但中国缺乏数学理论以及与数量无关的纯粹依靠公理和公式作为讨论基础来进行证明的几何学。又如天文学,因为它服务于农业生产、历法制定,尤其满足封建帝王对天意的测定,服务于占星术、巫术而早早地发达起来,但中国传统天文学并不对天体结构本身感兴趣,没有产生能够解释天体运行的规律、结构的天文学。
论文检测天使-学术行为不端检测免费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总之,在中国,有指南针而无磁力学,有火药和炼丹术而无化学,有都江堰这样天才的水利工程而无水利学,有名家而无逻辑学,有辞章而无语法学,生物分类也基本上囿于实用的本草学范围,生物学知识几乎完全陷于农学和医学之中,有天工开物之物质利用之学而无物理学,等等。
  第二,一门科学在历史上某个时期诞生,都是经历过此前几代甚至十几代科学家和思想家们共同努力,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新和建立的。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也是如此。这说明科学的发展,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科学发展的学术传统。中国近代以前的经济思想家人物众多,他们的各种思想观点、见解、理论散见于遗留下来的各种典籍文献,非常丰富,可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但鲜有成体系者。科学就是系统化的知识。知识缺乏系统性,自然成不了科学,也自然形成不了“学派”,无法形成一个可以传承的学术传统。加上上述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直观性和非逻辑的缺陷,这个缺陷使各种思想见解和理论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模糊性。它很难将个别的经验及思维成果通过逻辑思维方式总结为清晰的知识体系,因而很难得到准确的传播和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性认识,给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传授带来相当大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思想中尽管不乏有价值的成果,但始终没有像西方经济学那样,经过一代代学人的努力,将这些思想成果传承和发扬光大,形成系统的经济学。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第三,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巩固自己的统治,都非常重视学校教育和考试制度的建立,使之与举荐人才共同成为培养人才和选拔任用官吏的重要措施,所以中国很早就有远古社会考试制度的传说。西周时代就有考试制度的萌芽。两汉时期正式确立了太学的考试制度和察举制度。隋唐时期创立了科举考试的取人选入制度。明清两代是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科举考试制度越来越严,规矩越来越多。这样,读书、考试和当官终于紧密地连成一条链条,“学而优则仕”走向制度化。科举考试成为知识分子进入官僚阶层的阶梯,成为获取功名利禄最有效、最便捷的途径。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样,中国古代社会中的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终于被引领走上了为“仕”而终身奋斗的道路。客观地说,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在不同的朝代确实也起过一些积极作用。例如,唐代推行科举考试制度,由于选拔人才与培育人才的标准和要求相一致,科举考试制度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与繁荣。隋唐时期开创的科举考试制度,对东西方一些国家都产生过影响,为西方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经验。但总的来说,科举考试制度的弊端仍然是主要的。例如,它将读书、应试、当官联系起来,使培养人才和选拔任用人才结合起来,导致了科举考试控制教育,使学校变成了科举制度的附庸和预备场所;考试制度的死板和形式主义,使士子们走向死读书、背教条、务抄袭的死胡同;科举制度激发了千百年来一代代知识分子的求知欲望,但却使他们误入歧途,把毕生精力和时间用于追求功名利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成为对社会无用的废物。然而,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则莫过于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的内容。自从汉武帝时期逐步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综观历代封建王朝所设置的学校教育和选拔官员考试的内容,尽管有不同的专业,也有花样繁多的科目,但儒家经典始终是最重要的内容。到了明清时期,考试的内容就更加严格规定局限于儒家的几部经典和诗赋,考试方法又注重死记硬背,同时考试所用的文体规定要采用排偶文体的“八股文”以及试帖诗,而八股文的题目,皆出自四书五经。这样,为了考取功名,以便一朝“金榜题名”,士子们自幼即接受儒家经典教育,此后更加累月经年浸淫于经典之中,焚膏继晷,皓首穷经,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完全受到经典的影响和支配,最终失去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思考能力。于是,在他们博取功名时,一心想的是如何依照试题的题意揣摩“圣人经典”的意思来作出各种答案,“代圣人立言”;而在获取功名后面临一切经济问题时,自然也就只能像鹦鹉学舌那样,仿照前人向封建专制君主提出各种奏章奏折。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近代以前中国历史上许多论述经济问题的著作多以策论的形式出版和流传,而散见于各种典籍的经济思想大多难有创见。在这种情况下,更遑论会出现系统的经济理论。
  第四,近代以前的中国,曾经有不少的思想家对人性中自利的一面作过肯定和发过议论,认为这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的,它是人类行为和社会发展的动力。这非常接近亚当·斯密的“经济人”思想。例如管仲在《管子·禁藏》里说:“凡人之情,得所欲则乐,逢所恶则忧,此贵贱所同有也。”又说:“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其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续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渔人之人海,海深万仞,就彼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故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源之下,无所不入焉。”商鞅说:“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辱则求荣,此民之情也。”(《算地》)又说:“民之于利也,若水于下,四旁无择也。”(《君臣》)还有广为人们熟知的汉·司马迁的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列子·杨朱》:“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予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下下治矣”,这又非常接近于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思想。
  然而,自汉以后,在中国封建专制社会里思想文化领域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是儒家思想。儒家为了维护封建专制政权的统治,为了使老百姓彻底变成驯服的道德工具。他们对人的自利本性、人的欲望却持否定的态度,并对其发动了猛烈地抨击。在儒家看来,人欲是破坏道德伦理的罪魁祸首,人无欲而后才有道德。这种思想在孔子那里虽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但已包含了这种思想的萌芽。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谋道不谋食。”孔子还把弟子颜回树立为道德高尚的典型:“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到了孟子,就进一步把孔子的贵义贱利论绝对化,提出了“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的论点,把追求财利说成是邪恶的事情。不仅追求财利的行为受到谴责,就连“日利”、“言利”即议论财利也被认为是不好的,要存心、尽性,就要向欲望斗争,只有寡欲才能道德化。荀子的性恶论实际上宣布了人生来的感官欲望就是坏的,必须用礼义加以遏制和改造,才能道德化。《礼记》明确提出“天理”与“人欲”的对立,“天理”即礼,作者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宋明理学则把这一思想推到极端。宋·张载就认为:“徇物丧心人化物而灭天理。”为此提出“灭人欲”、“立天理”。程颐也提出:“灭私欲则天理明矣。”试想想看,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在儒学“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和“三纲五常”种种强大的伦理道德的思想灌输下,加之前面说过的当时大多数知识分子为了考取功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所谓圣贤书主要就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期望有人能冲破这个思想牢笼,在继承前人思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刻地思考人的自利性,进而思考理性选择对人的经济行为和社会经济的影响,通过抽象思维,经过分析而形成一些基本的概念和范畴,并通过演绎推理出比较系统的经济学理论——这样的期望自然是要落空的。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关于“中国经济学”的猜想
  
  中国近代以前没有“中国经济学”,那么,现在就有条件创立“中国经济学”了吗?对这个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的经济学家们已经讨论了多次,还有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成立了课题组进行研究,出版了不少的研究成果,此外还有一些个人的研究专着,他们都试图创立“中国经济学”。但笔者以为,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创立“中国经济学”是不可能的。
  当前,受到国内外大多数经济学家们首肯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有两个,一个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一个是西方经济学。所以,要创立“中国经济学”,道路无非是两条,一条是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综合”起来,创立“中国经济学”。这其中又有两种具体做法:一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主,在此基础上吸收西方经济学的部分概念、范畴和原理;二是以西方经济学为主,在此基础上吸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部分概念、范畴和原理。但这条路是行不通的。因为这两个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出自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它们各自有自己的前提假设,有不同的逻辑起点,不同的理论框架,
论文检测天使-学术行为不端检测免费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总之有不同的范式,各个概念、范畴都有特定的含义。第二条道路是自创“中国经济学”,另起炉灶,独创一套概念、范畴和原理,但这是非常困难的,“中国经济学”不可能另起炉灶。
  中国经济学家们唯一能做的,笔者以为,就是在研究本国经济的基础上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浅析我国企业品牌战略的现状及提升对策04-26

企业战略发展方向选择的阻碍因素和协调04-26

企业创新的知识产权战略研究04-26

对NBA俱乐部经营战略的思考04-26

企业如何实施成本领先战略04-26

我国零售企业选址策略分析04-26

浅谈商业道德与战略管理04-26

基于战略转换的企业CEO更替时机模型04-26

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04-26

物流战略联盟的组建及成长动力分析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