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对区域创新理论研究的深入,目前有关区域创新网络的组织结构和空间网络结构问题成为研究的重点领域。研究区域创新网络结点的交互作用和联结所引致的区域创新网络创新机制,构建区域创新网络结构、企业技术创新行为与创新绩效之间交互作用的概念模型,分析区域创新网络结构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的微观机理,揭示区域创新网络结构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协同进化过程。
关键词:区域创新网络;网络结构;创新绩效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集群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如美国硅谷、第三意大利、新竹、班加罗尔等一些地区的成功发展经验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随着产业集群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一些学者开始从网络角度对产业集群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区域创新网络(Regional Innovation Networks)的概念。区域创新网络实际上是企业创新网络在产业集群中的一种组织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地区乃至国家技术创新的强度、频率和方向,是引导科技成为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之一。随着对区域创新理论研究的深入,近年来研究的重点逐渐趋向于对区域创新网络的环境、组织结构、空间结构、创新过程等具体问题的研究。其中,有关区域创新网络的组织结构和空间网络结构问题,始终是最热点的研究领域。在区域创新网络中,企业通过地理和空间的集聚,由“原子化(atomistic)”状态下借助企业资源禀赋独立采取创新行为,转变为嵌入(embarrass)到与其存在交易关系的一系列经济主体所构成的创新网络中。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超越了组织边界,并受到网络中其它主体资源与能力以及网络的各种嵌入关系的影响。区域创新网络的结构影响甚至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组织和创新绩效。本文仅就什么样的组织是区域创新网络,区域创新网络的结构属性如何,网络结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又是什么等,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分析。
一、区域创新网络的定义
区域创新网络的概念提出建立在区域创新系统的基础上,并与产业集群的研究密切相关。有学者甚至认为产业集群实际上就是一个区域创新网络,产业集群的演化过程实际上就是区域创新网络的根植和进化过程(Bell, Album, 1999; 王辑慈,1998; 盖文启,2002)。Cooke(1996)[1]最早提出了区域创新网络的定义,他认为区域创新网络主要是由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而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在区域创新网络中,企业及其它机构经由以根植性(embededness)为特征的制度环境系统地从事交互学习,其中“交互学习”相当于知识在生产系统内通过交互作用结合而成的各类不同行为主体的一种集体资产;“环境”指的是一个开放的地域综合体,包括规则、标准、价值观以及人力和物质资源;“根植性”包括企业内外创造和复制经济及知识的过程,这些过程一般是通过某种特定的社会交互形式来完成,可以呈现不同的形式而增加复制的难度[2]。国内学者王缉慈(1999)[3]将区域创新网络定义为地方行为主体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地方政府等组织及其个人之间在长期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关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这种网络系统,从狭义上说,是指企业选择性地与其他企业或机构所结成的持久的稳定关系,例如战略联盟、合资企业、以及和供应商、客商的垂直联结等。广义的创新网络还包括地方行为主体在长期交易中所发生的非正式交流和接触,这些关系也是相对稳定的。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区域创新网络的结构分析
网络是由结点及其结点之间的联结构成。对区域创新网络的结构性分析,就是分析这些结点间的各种正式与非正式性联结方式。而区域创新网络内各结点对区域创新的作用,也正是通过这些正式与非正式性的联结构成整体后实现的。区域内网络结点间的联结密度与规模是衡量区域创新网络不同发展阶段的重要指标以及决定区域创新效率的重要变量。对区域创新网络的结构性分析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创新过程中各因素的相互影响与互动关系,从而深化对区域创新网络本质的理解。
在创新网络的要素和结构分析上,Cooke和Schienstock(2000)[4]认为,地理概念的区域创新系统,由具有明确地理界定和行动安排的创新网络与机构组成,这些创新网络和机构以正式和非正式的方式相互作用,从而不断提高区域内部企业的创新产出。该创新系统内部的机构包括研究机构、大学、技术转移机构、商会或行业协会、银行、投资者、政府部门、个体企业以及企业网络和企业集群等。Padmore(1988)[5]提出了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区域创新网络的构成要素,认为区域创新网络主要由三类要素构成,即环境、企业及市场要素,其中环境要素是整个区域创新网络的供应要素,企业要素是区域创新网络的结构要素,而市场要素则是整个网络的需求要素。Asheim(2000)[6]认为区域创新网络主要是由两种类型的主体及他们之间的互动构成的: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类主体是区域主导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及其支撑产业;第二类主体是制度基础结构,如研究大学、技术扩散机构、职业培训机构、行业协会、金融机构等,这些机构对区域创新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王核成和宁熙(2001)[7]提出了硅谷地区区域创新网络的三大要素:面向市场经济的科技资源、不断衍生和壮大的新型企业以及新的政策与政府管理方法。基于以上观点,区域创新网络的结构主要包括如下三个层次:
1.核心企业层。企业是区域创新的基本主体。从单个企业出发,与之存在联系的企业成员又可进一步细分为:上游企业、下游企业、同业竞争企业、其他企业(非上游、下游和同业企业,如物流企业)等。企业通过与上游企业和供应商的协作开发,可以获得最新的原材料与生产技术,保持在市场竞争中的产品质量及生产工艺上的优势;与下游企业和客户的信息互动,可以直接感知最新的需求变动并间接获得同类竞争者的销售态势,从而迅速在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上做出调整,以保持必要的生产柔性来应变多变的市场。借助区域创新网络提供的协作平台,企业与同业竞争企业往往建立起超越一般市场竞争关系的社会联系(林竞君,2005),同类企业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是本区域内激发再创新以及促进已有创新成果外溢的重要手段,这种非正式互动网络对于促进区域的知识共享与合作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2.辅助机构层。由大学及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及政府所联结而成的网络是区域创新过程的重要辅助性网络。大学及科研机构是科研成果与创新的重要源头,除了可以为区域内的企业提供最新的知识与技术,还可以为企业直接输送创新型人才,或增加区域创新型企业的数量,提供整个区域显性知识的存量和流量。中介服务机构包括协助、促进成果转化,在创新活动中起桥梁和纽带作用的机构和组织,如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等;也包括为创新活动提供服务咨询的机构和组织,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技术评估机构、企业咨询公司、风险投资公司、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是沟通企业与其他组织间知识流动的一个关键环节,对于促进区域内部已有资源的整合和成功经验显性化推广具有重要的影响。政府是区域内部各种公共设施及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者,是区域创新活动的推动者。政府在区域创新中的作用可表述为网络的促进器(facilitator)、动态比较优势的催化剂(catalyst)和公共机构的建立者(builder),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消除创新系统的系统无效[8]。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网络延伸层。信息化、全球化和网络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构建以知识为基础的全球创新网络,对于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创新资源,形成国际核心竞争力,是十分必要的。区域创新网络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其发展离不开与外部经济体或知识体的资源、信息联系。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组建跨国创新网络,成为许多国外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越来越普遍的做法,由此形成了一种本土网络和海外网络联动的机制。从国内实践的角度看,越来越多的区域已经开始拓展思路突破区域限制,加强对区域外资源的利用和整合。
三、区域创新网络结构与企业技术创新
(一)概念模型
Nelson(1996)[9]研究表明,区域创新的绩效不仅取决于区域创新资源的投入和运用,而且取决于各创新主体及各种创新资源在创新体系中的联结及其联结方式。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首先体现在区域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和核心,通过与大学、科研院所、政府和中介机构的交互联结,改变了原来借助自身资源禀赋独立创新的行为方式,而转变为嵌入到与其存在交易关系的一系列经济主体所构成的创新网络中。区域创新网络改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并进一步影响了作为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结果——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要揭示区域创新网络结构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的微观机理,需要建立微观主体间互动行为与宏观区域创新网络结构之间的关联。为此,本文提出了区域创新网络结构、企业技术创新行为与创新绩效之间交互作用的概念模型,如图1。
(二)区域创新网络结构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
1.区域创新网络结构为内部企业提供了互动学习平台,有利于创新知识的传播和扩散。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日益激烈,企业、区域和国家的竞争力不仅源于其静态的相对成本优势,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其动态创新能力。而区域的动态创新能力是与特定的地方环境以及该环境下的学习创新过程密不可分[10]。区域创新网络为网络成员提供了沟通、交流的渠道和平台,提高了创新知识传播扩散的深度和广度。Grabher(1993)[11]认为,网络内松散的链接为相互学习和创新提供了满意的条件。网络不断开辟途径可以接纳纷繁复杂的信息资源,并提供比等级性组织更广泛、更可观的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可以使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能够在区域内转化为编码化知识(codified knowledge);而这种编码化知识是区域外竞争对手难以复制的。
2.区域创新网络结构是区域内成员间实现合作协调的重要机制。网络结点间的关系是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之上,互惠互利关系会促进相互分工和合作,而合作的结果又会促进企业向更高专业化方向发展,因此,网络的形成是分工和专业化的必然结果(池仁勇,2005)。对于整个区域来讲,网络结构代表了网络成员之间的一种本地化的协作机制,增加了成员之间的信任,降低了机会主义倾向,提高了合作创新的激励,其重要功能就体现在保持区域持续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Stemberg(2000)在有关“创新网络”或“环境”的文献中强调了创新网络对创新的促进作用。区域创新网络内行为主体在地理位置上的临近有助于建立和维持协作关系,而行为主体间频繁的近距离接触非常有利于创新活动的进行。
3.区域创新网络结构促进了组织间的学习。其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1)网络结点的联结和高度协作导致了区域创新网络的高效率。区域创新网络推动了行为主体间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合作与协同进化打破了学习的组织边界,扩展了组织学习的维度;(2)各行为主体之间以互动合作为联结纽带的网络关系加速了知识的积聚、流动、传播、创造的过程,丰富了个行为主体的知识获取渠道,提升了组织间学习的广度;(3)创新网络中的组织之间的合作,形成了相互依赖的关系,一个组织倾向于与其它组织的资源技术相结合,专业化的分工使得不同组织间可以专注于自己的技术领域,这就提升了组织间学习的深度。
4.区域创新网络结构提高了企业创新资源的获取和利用效率。企业技术创新依赖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但由于资源的有限性,一个企业又不可能拥有其创新所需要的全部资源,尤其是那些隐性的和基于知识的互补性资源更是如此。许多研究已经表明企业通过网络来获取互补性的资源[12-13]。企业只有通过技术创新网络的途径来获取优化资源,使资源的价值达到最大化,特别是Glaister和Buckly研究发现,获得互补资源是企业形成网络组织的原因,而不是分担风险或是经济规模。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企业组建技术创新网络的动因之所在。 (三) 区域创新网络结构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协同进化
企业的技术创新会受到区域创新网络各种嵌入关系的驱动。同时,区域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又在一定程度上是所有成员企业技术创新的综合作用结果。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同时也是区域经济建设的主体。企业利用区域创新网络进行组织间学习,并获取互补性资源,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大大加强。通过区域创新网络为企业提供的互动学习平台,知识又在创新主体间得以传播和扩散,随着企业创新利益的提高,将会诱导出大量的相关创新并进一步的形成扩散。区域内企业间的专业化协作、专业化分工、专业化互补和专业化创新,将从不同行业、不同产业、不同市场和不同的管理方式各个方面延伸区域发展的产业链,从而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区域创新网络结构的改变。因此,区域创新网络的结构与企业的技术创新从整体上表现为一种交互催化的协同进化过程。进化的最后阶段是在成员间强化了多边联系,供应商不仅认同了整个网络,而且开始发展出一些共享知识的子网络,发展了交互的与其他成员共享知识的义务关系,网络水平上隐性知识的创造和共享成为实质性内容。网络在知识的生产、转移与重组中比起单一的企业更为有效,但前提条件是创造出协调规则,促进成员的合作。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区域创新网络的结构分析,以网络结构——成员行为——创新绩效的技术路径,构建了区域创新网络结构、企业技术创新行为与创新绩效之间的交互作用模型,研究探讨了区域创新网络结点的交互作用和联结所引致的区域创新网络创新机制,揭示了区域创新网络结构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的微观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创新网络的结构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即核心企业层、辅助机构层以及网络延伸层。区域创新网络的结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为内部企业提供了互动学习平台,有利于创新知识的传播和扩散;区域创新网络是区域内成员间实现合作协调的重要机制;区域创新网络结构促进了组织间的学习;区域创新网络结构提高了企业创新资源的获取和利用效率。作为所有成员企业技术创新的综合作用结果,区域创新网络的结构与企业的技术创新两者又从整体上表现为一种交互催化的协同进化过程。
参考文献:
[1] Philip Cooke, from techno poles to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the evolution of localize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policy, Canadian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2001:21-41.
[2] 胡明铭.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与建设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9):45-49.
[3] 盖文启.创新网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 Cooke , Schienstock, Structural Competitiveness and Learning Region[J].Enterprise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Studies, 2000 (3):265-280.
[5] Padmore T, Modelling systems of innovation Ⅱ: A framework for industrial cluster analysis in regions[J].Research Policy, 1998(26):625-641.
[6] Asheim B, Industrial Districts: The Contributions of Marshall and Beyond[M].The Oxford Handbook of Economic Geograph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413-431.
[7] 王核成,宁熙.硅谷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区域创新网络[J].经济学家,2001(5):125-127.
[8] 冯德连.经济全球化下中小企业集群的创新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9] 王焕祥.区域创新的复合效率及其增进模式研究[J].科研管理,2006(5):53-56.
[10]盛世豪,郑燕伟.浙江现象”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1]Grabher, G., The weakness of strong ties; the lock-i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Ruhr area[M].The embedded firm; on the socioeconomics of industrial networks.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1993:255-277.
[12]李新春.企业家协调与企业集群——对珠江三角洲专业镇企业集群化成长的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02(3):49-56.
[13]F. Rothaermel, Technological Discontinuities and Interfirm Cooperation: What Determines a Starup’s Attractiveness as Alliance Partner?[J].IEEE Trans. Eng. Manage, 2002(4):388-397.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04-26
城市化、收益递增与经济增长04-26
构建全民共享和谐收入分配制度04-26
金融危机之下的中国城市发展04-26
试析美国金融危机对日本的影响04-26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政策取向中国经济论文04-26
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及其应对之策04-26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分析04-26
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浅析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