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民国时期,民族工商业在政府政策的保护和鼓励下出现了迅猛发展的态势,并一度达到比较繁荣的状况,但最后都走向了衰败。探究其中的原因,总结和借鉴经验,有利于今天更好地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关键词 民国;民营企业;衰败;原因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顺应历史潮流制定政策、采取措施,鼓励和保护民族工商业,使得民营企业在晚清初步发展的基础上得以延续,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了迅猛发展的态势。但是,由于政府赢弱、外资入侵以及民营企业自身不利因素等多种原因,民营企业最后又纷纷走向衰败。探求这些企业命运的变迁轨迹,探究衰败的原因,对于总结经验,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外资企业强势竞争,国外商品几乎垄断中国市场
民国初期,外商在华办厂大多分布在采矿、冶金、棉纺织、食品等行业。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列强开始瞄准中国市场,资本和商品倾销进一步加剧。1927年以后,外商在华投资主要分布在金融、贸易、房地产、运输业、制造业、煤炭业等行业中,基本在各行业中都占有优势地位。例如1936年中国全部21761公里铁路中,由外国直接投资修建和借外资修建的占到了91%;中国出口的80%和几乎全部进口贸易为洋行垄断;中国的铁工业除土铁外,几乎全部为日本所控制。从市场关系来看,外资企业与中国民族企业之间必然存在着明显的不平等竞争关系,如日商曾在天津操纵棉市,“付价剔货,皆随意行之”。(严中平:《中国棉业之发展》,商务印书馆1943年版,第151页)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为了恢复经济,筹措内战的经费。急于获取美国的援助和投资,与美国签订了许多双边贸易协定。这些条约为美国资本和商品进入中国、垄断中国市场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凭借这些条约,整个中国市场几乎被美国独占,在这样的形势冲击下,民族工业严重受创。总之,国外资本和产品大量进入中国,对民族工商业发展形成了巨大的竞争和倾轧。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政府赢弱,与民争利,缺乏高效经济管理能力
北京政府时期,财政状况混乱不堪。中央财政“初恃外赀以图存,继藉内债以补苴”。(贾士毅:《民国财政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17年版,第45页)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对内外债进行了整理,虽然有所改善,实现了关税自主,采取了征收统税、裁撤厘金等措施,但是有些措施并没有真正贯彻下去,政府财政依然吃紧。1932年蒋介石为了“剿共”增加军费,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也波及到了中国,经济形势更加严峻。由于国民政府缺乏高效的宏观经济管理能力,垄断利益、重官利、重税收等现象普遍存在。以张謇的大生企业为例,设厂时约定官利是8厘,即便是筹办工厂搁浅时,也要支付巨额官利,这种官利无异于高利贷。官利以及重税是民营企业发展的沉重负担,但总的说来,此时的民族资本处于稳步发展阶段。
抗战结束后,政府积极接收日伪企业,迅速扩张国营资本,同时大力发展制糖、茶叶、纺织、粮食加工等轻工业与民争利。内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又对解放区进行经济封锁。民营经济的资本活动空间和销售市场逐渐被压缩,国营资本的膨胀和民营企业的萎缩是战后最为明显的经济现象。以河南省为例,战前全省的民营棉纺厂、面粉厂和榨油厂等有172家,但战后只有33家,有的厂家生产能力下降到不足原来的1/6。国民政府为筹措内战军费,财政赤字居高不下,在增加税收和发行国债都于事无补的情况下,只好无限制地发行法币,导致了金融市场紊乱,投机猖獗。民营企业财富急剧缩水。“1946年的后半年中,上海、重庆、昆明、广州工厂倒闭达1600余家”,(彭明:《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6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46页)“到了1947年,据统计,上海、天津、重庆、汉口等20多个城市,工厂商店倒闭者达2.7万多家。”(史全生:《中华民国经济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71页)1948年币制改革后,民营工商业停工倒闭更趋严重。
三、政局不稳定。战争迭起
外商在华的投资没有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经济基础,因为各国为了自己的在华利益,常常进行政治角逐,使中国政府的政治破败,政治的破败又进而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发展。民国38年历史里有近半时间处于战乱之中,先是各资本主义国家操纵下的军阀混战,后有日本侵华战争,抗战结束后,又有三年内战。战火使生灵涂炭,将民族资本家多年的艰辛创业付之一炬,财产化为乌有,战后民营企业的产量和生产能力普遍下降。如1924年到1926年间,直系、皖系和奉系军阀连年混战,战祸遍及两湖、河北、两广、四川等地,直接截断张謇企业主要在江浙一带的商品销路。同时各军阀搜刮军费,摊粮派款、频加勒索,给当时的民营企业以重创,中小企业纷纷破产。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当时全国合乎《工厂法》规定的企业有3935家,大多分布在苏、浙、粤、沪、津、宁、汉等地,仅上海一地有达1235家,许多民营企业纷纷向西南迁徙,资产损耗甚重,很多企业直接毁于日寇炮火。而抗战结束后,内战风云骤起,国民经济出现恶性通货膨胀,民族工商业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四、官僚资本侵吞,官员腐败
民国初期,在职官僚纷纷利用政治特权举办企业,如北洋官僚徐世昌、黎元洪等以私人名义,经营山东中兴煤矿。还有其他大官僚经营的正丰、长城、宝华、烈山等煤矿,他们凭借特权,在运费和税率上比其他民营煤矿得到许多“优待”,从而攫取了巨额利润。曹锟克扣军饷、贪污受贿,搜刮大量财富投资新式工业,在特权的作用下,这些官僚资本得以进一步垄断市场,吞并实力单薄的民营企业。而到了南京政府时期,官僚资本对民营企业的侵吞更加严重,就荣氏企业老总荣德生的女婿回忆。北洋军阀比较容易对付,可以硬挺软磨、讨价还价,到了国民党时代就不行了,蒋介石控制长三角不久,荣宗敬不愿接受全额摊派,就横遭通缉,无锡家产被封。(傅国涌:《大商人》,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第14页)
从1927年到1949年,以宋子文、孔祥熙为代表的豪门资本力量,包括资源委员会掌握的管营资本力量,处于绝对强势。而荣氏企业、刘鸿生企业等几乎所有已具规模的大民营企业都被他们所觊觎。1934年,荣氏申新企业发展面临困境,向实业部申请援助,结果实业部部长陈公博想乘机侵吞,用三千万来夺取申新八九千万元的基业,荣宗敬气愤难平发出了“民商何罪,申新何辜”的呼号。最后此事由于财政部和实业部出现分歧,孔祥熙不愿陈公博得到申新才算作罢。刘鸿生的煤矿与运输紧密相关,但是路都在权贵、军头手里,要大量行贿才能打通关节。抗战后期,宋子文曾想吞并刘的华东煤矿,最终因“二陈(陈果夫、陈立夫兄弟)”与宋的矛盾才没有得逞。官僚资本没有得手,并不善罢甘休,处处借准批贷款等机会对民营企业进行刁难和阻挠。民国38年里,民营企业一直处于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的双重倾轧下,在夹缝中艰难地寻求生存和发展。
五、民营企业技术落后,经营不善,自身资金缺乏
首先,民营企业的技术和管理相对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民国初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极不平衡。主要从事轻工业,特别是纺织工业和面粉工业,重工业发展缓慢。工业结构上也不平衡,例如在棉纺织工业方面,一面是棉花大量出口;另一面棉布却要大量进口,纺织机械自己不能制造,完全依赖进口。南京政府时期,这种现象有所改善,掺杂着浓厚的家族观念的管理方式也有改观,一些民族资本家积极向西方学习技术和管理经验,并开始寻求建立有现代技术含量的产业,如范旭东的精盐公司和制碱公司,甚至达到了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但民族工业总体上还处于落后的地位,民族企业的产品无论在价格战还是质量战中,都不是外资和官僚资本的对手。
其次,民营企业与外资和官僚资本相比在资金上相对薄弱,即便是在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无暇顾及中国市场的“黄金”发展时期和民国30年代左右“相对稳定发展”期,也都处于劣势。当时的民营企业几乎都犯了急于扩张的大忌,仓促兼并小厂,全力扩大经营规模。如著名的“荣宗敬速度”在10年中兼并小厂50多家,这种盲目扩张远远超出了自身资本所能承受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遭遇原材料涨价或者战乱,就会导致资金不足,陷入高利贷的债务之中。而此时金融机构往往拒绝提供贷款,民国政府不但不扶植,国营企业和官僚资本反而乘机加以吞并,致使民族工商业危机毕现。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医院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分析04-26
石油企业文化探析04-26
浅析企业文化建设内容和意义04-26
文化测量模型运用类型分析04-26
创新管理提升油田企业竞争力研究04-26
基于CIS系统的企业文化建设分析04-26
管理咨询企业跨文化经营研究04-26
对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科技竞争力探究04-26
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促进企业和谐发展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