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首先对非正式网络的有关文献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对非正式网络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进行了介绍,其次介绍了非正式网络与正式组织之间的关系,最后结合组织管理研究分析指出,非正式网络已成为第三种控制机制在组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HTK]非正式网络;正式组织;控制机制
一、引言
对非正式活动的关注,一般而言,可以追述到巴纳德的《经理人的职能》。巴纳德把非正式网络定义为,不属于正式组织的一部分,且不与它管辖的“个人、有关的人们、群体接触及相互作用”,非正式群体没有正式的结构,而且常常并不能自觉地认识到共同的目的,而是通过同工作有关的接触而产生的,并因而确立了一定的态度、习惯和规范。Blau和Scott认为:如果没有研究非正式关系网络,就不可能理解正式组织的性质。Krackhardt和Hanson认为:许多经理人投入大量资源以再造公司,不断绘制组织结构图,但收效甚微。那是因为公司实际工作不同于正式组织——非正式网络能跨过正式报告程序以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并能够按时完成任务。这说明个体在组织中仍然是社会人,并依据人的社会属性建立起各种关系,而这种关系并不是按照组织的战略、目标建立的,往往是自发产生的。非正式网络是不确定的和没有固定结构的——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没有固定形态的、密度经常变化的集合体(巴纳德,1938年)。许多组织理论方面的学者认为,通过非正式网络可以解释日常工作的规则,辨别出效率低下的个体和群体,提供有效地完成任务所需方法。与此同时,对于经理人职责和日常工作的观点也发生了转变,这与理论上是同步发展的(Mintzberg,1973)。明茨伯格(Mintzberg,1973)证明了经理在日常工作中并非盲目依靠标准,把工作划分为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进行管理,实际上,经理人在制定决策过程中更多是基于直觉,较少依靠正式的规则。因此,布劳和斯科特(Blau & Scott,1962)认为:如果没有研究非正式关系网络,就不可能理解正式组织的性质。仅凭正式组织结构图,不可能描述或绘制出令人满意的结构——更不用说在此基础上有效地管理了。
会计学近3年论文/d/file/p/2024/0425/FONTbr二、非正式网络与正式组织之间的关系
在现实中,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网络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网络均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具体关系,其中有些是互补的,相互促进、共同发挥作用的;有些则是相互替代的,甚至是相互妨害的。一方面,正式组织提供了一种稳定的交往模式,其中有些按照正式关系进行的交往过程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非正式关系网络;同时,有些非正式网络也可以使正式制度和规则易于实行,提高其运行效率。但另一方面,有些非正式网络与正式组织却是相互替代的。在很多情况下,通过建立正式关系,健全正式制度和规则使契约更趋于“完备”会弱化非正式网络,弱化处理“不完备契约”的能力。而组织中存在过于亲密的感情关系,甚至实行“人情至上”的非正式规则,就难以严格地按正式的经济关系(如雇佣关系)交往,乃至削弱正式关系,破坏正式制度和规则。同时,由于在非正式网络较为紧密、发达的情况下,组织处理“不完备契约”的能力较强,从而也相对地减少了建立正式关系、制度、规则和使契约趋于完备的需要。哈耶克曾经指出:“共同的惯例和传统在一个团体中的存在,将使得人们能够和谐有效地在一起工作,这和没有这种背景的情况相比,需要更少的正式组织和强制;这当然是一种常识。尽管很少为人所熟知,但倒过来说可能也十分正确,即在一个传统和惯例已经使得人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可预期的社会里,也许能把强制缩小到最低限度(哈耶克,1989,P123)。布劳也曾指出:“充分被内化了的规范对于符合集体利益的个体行为的直接控制可以用作一种功能性的替代办法”(布劳,1987,P1298)。例如,所谓“模糊的产权”就是“契约不完备”在产权关系方面的表现,而在适当的人际关系条件下,处理这种“不完备契约”的能力较强,“产权明晰化”也就不像有些经济学家所认为的那么急迫了。而且,在人际关系复杂、紧密、作用力较强的情况下,也难以使产权“明晰化”。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倚赖于各分子间都相互的拖欠着未了的人情,算账、清算等于绝交之谓,因为如果相互不欠人情,也就无需往来了” (费孝通,1985,P175)。要“使产权明晰化”,需要在相当程度上破除现存的特殊主义人际关系,否则,就无法“使产权明晰化”。在任何一个组织中,总是同时存在着上述两种解决信任和可靠性问题的方式。现实生活中的人总会与其经常交往的其他人发生某种非正式关系,而组织也总需要有一定的正式关系、制度和规则。同时,要解决一个组织中的信任和可靠性问题,也必须同时利用这两种方式,任何组织都不可能单纯靠其中的一种方式解决信任和可靠性问题,使组织正常运作。如果只有正式关系、制度和规则,一个组织将如同一具僵硬的骨架,毫无生气,且缺乏灵活性,无法应付变化着的环境;而只有非正式关系则如同失去了骨骼,同样无以构成一个真正的组织。但是,大量的事实表明,在不同的组织中,两种方式的搭配是不同的。有些组织更多地依靠正式关系、制度和规则,另一些组织则较多地依赖非正式关系。
三、非正式网络:作为第三种控制机制
巴纳德发现,非正式网络主要起着3种作用: 免费论文检测软件-论文检测天使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信息交流;第二:通过对协作意愿的调节,维持正式组织内部的团结;第三:维护个人品德和自尊心的感觉,这些职能是普遍存在,并使非正式网络成为正式组织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大多数情况下,非正式网络因为不是组织“理性设计”的产物,必然和组织目标、科层命令链、正式的信息沟通和权力结构发生冲突。非正式网络的出现,从现象上讲,其来源首先具有显著的“社会特色”,即通过人们的爱好、年龄、性别、教育背景、家庭背景、家乡情节等社会既定因素“自发”延伸到组织环境中从而形成比较密切的“人际关联”,比如“文艺俱乐部”、“体育俱乐部”等。可以认为是个人在工作场所中的“社会化过程”的继续。而另一种来源途径则与工作本身紧密相关,比如业务来往频繁间的个人和团体,同一部门的小团体,基于个人关系的利益共同体等。问题的关键是,当更是社会特色的人际关联和正式的组织关系纠缠不清时,非正式网络就会成为一个非常现实却难以驾御的组织现象。不仅如上述所言,带来“归属、安全、认同、交际、友好、满意、沟通、决策、应变、知识生产和传播”等方面的诸多利益,同时,也会产生严重的“阻塞、抵制、冲突、谣言”等负面影响。事实人们以往对非正式网络的一系列分析,反映了人们对组织控制机制变化的认识,它有着非常丰富、广泛的理论支持。组织管理的正式结构通常被假定为在一组理性人根据“契约”和“科层”所建立的“权、责、利分明”的秩序当中,但这种立足于经济学的狭隘视野早已随着它缺乏现实支持的弱点遭到人们的质疑。Granovetter坚持认为正式制度对交易的支持非常有限,因此社会网络所包含的非正式制度比如习俗和信任扮演了关键的角色。Burns和Flam认为组织是“嵌入在大的社会结构当中,并部分地对非正式规则系统开放”。Baker认为,“横向的/水平的合作最终要求的是‘信任的气候’和跨越组织界限的有效的沟通”。Freeman则认为“组织只要能够生存,在每个正式的网络背后,是各种各样的非正式网络,是个人之间的信任关系,也许因为恐惧和义务,许多文化因素诸如语言、教育背景、宗教信仰、意识形态和经验,甚至共同的休闲兴趣,在网络中持续扮演重要的角色,这些社会学因素是对狭隘的经济学解释的必要补充。
相关文章:
循环经济与产业集群效应研究04-26
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考04-26
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创新对策04-26
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研究04-26
关于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应解决的几个问题04-26
浅谈经营开发与企业发展04-26
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研究04-26
国有企业共青团工作创新探讨04-26
创业型企业组织发育:鲜桃的隐喻04-26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促进我国企业走出去发展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