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与实践

时间:2024-04-26 10:37:13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摘要: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经济效益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与实践也在不断提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形成和延续至今,是与中国处于工业化过程中人口多、人均资本和资源匮乏的国情密切相关的。从中国共产党理论认识方面和实践方面来探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现状与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中国共产党;新型工业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效益取得了巨大进展,根据世界银行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单位能源产生的GDP,1980年中国大陆为0.8,高收入国家为2.2;而到2002年,中国则达到4.6,仅比高收入国家低0.6个百分点[1]。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与实践不断提高。
  
  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形成的历史条件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天起,就担负起被严重阻碍了100多年的中国工业化的重任。党从建国之日起就重视经济效益问题,只不过其表现方式是通过政治运动的方式来解决经济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与总结,经济增长方式开始逐渐转变。
  (一)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
  改革开放前的毛泽东时代,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为了把有限的资源和剩余集中到国家手中来有计划地推行工业化,从1953年起开始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即确立了以单一公有制和行政管理为特征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20世纪50和60年代每隔两年就要进行一次的“增产节约”运动,反映出在这种经济体制下,必然要强调降低成本、节约资源。这也体现在1958年毛泽东提出“多、快、好、省”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上。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靠制度变革产生的体制效益推动,二是政府继续大规模的投入;三是民间资本投入(农村的乡镇企业和城市的个体经济)和引进外资。上述动力共同推动了中国三十年来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三十年来党对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与实践历程
  
  (一)20世纪80年代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在拨乱反正时,中共中央就强调要扭转“文革”造成的企业管理混乱、经济效益低下的局面。1979年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即提出在经济调整过程中要充分注意提高经济效益。1981年五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发展国民经济十条方针,可以说是重视和尝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开端。以后中央也多次提出要注重提高经济效益。
  1982年召开的中共十二大,提出要在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2]随后的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关于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又提出:“六五”计划要求,产品质量要不断改善,花色品种要适应社会需要,单位产品的物资消耗要有较多的降低。着重于提高经济效益,是“六五”计划的一个显著特点。
  1985年,中共中央在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坚持把提高经济效益特别是提高产品质量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上来,正确处理好质量和数量、效益和速度的关系。必须加强质量管理、技术管理,严明劳动纪律、财经纪律,健全检查制度、监督制度,大力提高企业职工的素质,同时积极推进技术改造,采用先进的工艺和设备,把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提高到新的水平。
  1987年,中共十三大又一次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注重效益、提高质量、协调发展、稳定增长的战略。这个战略归根结底,就是要从粗放经营为主逐步转上集约经营为主的轨道。
  (二)20世纪90年代提出两个“根本转变”
  1990年底,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中又一次提出经济增长质量问题:必须坚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始终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全部经济工作的中心。必须坚持速度与效益的统一,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把科学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放在突出位置,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1992年,受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影响,中国掀起了新一轮追求高速度发展的浪潮,在这个背景下,中共十四大提出,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含量,促进整个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1995年9月,在加强宏观调控的背景下,江泽民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专门讲到速度与效益的关系:正确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必须更新发展思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上述思想体现在当时制订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上: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是实现今后十五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所在。
  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再次重申要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转变”。江泽民在同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上提出: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状况。
  (三)新世纪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进入本世纪以来,经过对建国50多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和对世界经济发展认识的深化,以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形成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思路和方针政策,完成了关于工业化认识上的转变。2002年9月,中共十六大将“新型工业化”道路正式概括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2005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认为,国内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之一就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进而提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2006年2月22日,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三个重要性和提出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3]。2007年10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次强调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性和总体规划。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三、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现状与实现路径
  
  (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是非常重视提高经济效益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然而三十年来,特别是“十五”计划期间,单位GDP能耗和资源消耗却不断上升,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更突出。这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三十年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究竟是什么? 从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一直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十分重视,看来应该从客观上寻找阻碍转变的因素。
  (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阻碍因素分析
  自建国以来,党都将经济发展速度作为衡量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主要参数,这反映和代表了中国人民加快经济发展的强烈愿望。为了加快工业化的步伐,人为地压低工业化所需要的资源价格来加快工业的发展,如以国家控制土地和水、森林、矿产等压低自然资源价格,以剪刀差压低农副产品价格,以户籍制来限制劳动力价格。这种低价工业化在改革开放以后被相当程度地延续下来,这些政策对于吸引外资、刺激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而也就成为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但是,这种低价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和资本筹集,一是必然导致大量的技术水平低、规模小、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小型企业层出不穷;二是导致利用中国劳动力价格低、自然资源价格低的外向型制造业企业(包括外资企业)迅速发展;三是导致大型的企业,在权衡得失后,也不会走以技术创新、改善经营管理的效益型道路,而是走资本、规模和人员扩张的外延发展道路。
  地区之间因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剧烈竞争,也阻碍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国大陆沿海与内地,以及东、中、西各经济带内部的各个省、市、自治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些必然会导致各地之间在发展速度、基础设施以及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上的激烈竞争。例如“十一五”计划之中,全国的GDP增长指标定位为7.5%,而25个省市自治区中定位在8.5%的为1个,9%的为7个,10%的为10个,11%的为3个,12%的为3个,13%的为1个,平均都在10以上[4]。
  (三)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实现路径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仍然有赖于深化改革,必须建立保证科学发展观得以贯彻实施的长效机制。在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与城市化、建设新农村同步进行的,是在巨大就业压力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条件下进行的,尤其需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加快政府发展观念和经济职能的转变,是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而这恰恰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长处,是其他发展中国家所没有的政治条件。党和政府可以充分利用她的强大社会动员能力和组织系统,深化制度和政策改革,例如:适当提高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的价格,用价格杠杆来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降低消耗和污染。加大保护工人、特别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纠正劳动成本越低越有利于企业的认识误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特别是资源型和特大型企业的改革,从而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以上这些都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世界银行.2001世界发展指标[C]//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2005世界发展指标.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28.
  [3]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又快又好发展[N].人民日报,2006-02-23.
  [4]房维中.“十一五”的宏观调控应从“十五”中吸取教训[N].中国经济时报,2006-01-12.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我国三种城市化路径比较研究04-26

浅谈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几点思考04-26

从电信业看中国企业与政府的关系04-26

对当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融资困境的分析04-26

借鉴循环经济发展经验探索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路径04-26

引入权责发生制改革政府预算与会计基础04-26

试述电算化会计方式下的查账技巧04-26

浅谈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04-26

我国企业应对反倾销会计问题的对策分析04-26

集团企业会计管理制度的再探索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