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会计信息产权是以企业所有权为基础,以解除受托责任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从产权博弈中衍生出来的确认、计量、披露企业价值的权利,它是决定会计信息质量和企业价值分配的关键性权利。本文分析了会计信息及其产权的内涵,对会计信息的产权交易进行探讨,认为现有制度安排下的会计信息是准公共物品。
关键词:会计信息 产权 准公共物品
长期以来,会计界将“会计信息”视为会计信息系统的最终输出“物”,侧重于会计信息披露技术环节的讨论,而忽略了会计的社会属性,导致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可能因会计信息而受益或受损。所以,不同利益相关者因为会计信息而受益或受损的事实要求界定会计信息产权。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厘清各权利主体之间复杂的产权关系,使会计信息的生成、传递和交易能够得到有效的制度保障,提高会计信息的传递和配置效率,并与社会经济实现良性互动。
会计信息及其产权的内涵
企业是由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组成的特别契约,会计是反映企业契约履行的信息系统,能客观地反映利益相关者的产权关系,公平地提供会计信息,以界定和维护其产权利益,使产权主体利益最大化。会计信息产权是以企业所有权为基础,以解除受托责任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从产权博弈中衍生出来的确认、计量、披露企业价值的权利,它是决定会计信息质量和企业价值分配的关键性权利。依据科斯定理,若交易费用大于零,则最初的产权界定将会对资源配置效率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当交易费用大于零且相当高时,会计信息产权界定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企业契约的缔结和履行。
会计信息产权的目标是公平的让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共同承担产权博弈风险和收益,为企业所有权分配提供博弈动力,引导产权博弈达到相关均衡状态,逻辑上表现为会计受托责任→企业产权→会计信息产权→剩余控制权与会计信息产权分散式对称分布→企业所有权分享,会计信息是传递企业产权信息的价值讯号。会计信息产权的内涵在于其作为企业价值的替代变量和配置规则共同发生作用,影响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对企业价值的分享。事实上,在争夺企业所有权的博弈中,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通过会计信息产权博弈,实现各自利益最大化。
会计信息的产权交易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会计信息的外部需求主体通常有投资者(现实的投资者、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国家机关(国家税务部门、财政部门和工商管理部门)、其他会计信息需求者(财务咨询机构、市场研究机构、顾客和供应商等)。由于国家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是依赖国家的权力强制性地获取,所以会计信息在企业与国家之间的传递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交易。会计信息产权的交易主体一般只包括企业以及与企业有关的投资者和债权人。会计信息的对外披露一方面可以满足企业相关利益者的需求,产生社会收益;另一方面,由于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之间的效用函数存在差异,使会计信息在向外界披露的同时产生外部性,带来社会成本,社会成本直接表现为部分利益相关者可能因使用会计信息而蒙受损失。
实现会计信息产权交易的制度安排
在现有制度安排下,会计信息最多只是混合物品或准公共物品,而不是纯公共物品。在公共选择理论中,物品依共享程度可分为三类:完全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纯公共物品、具有完全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私人物品、具有不完全竞争性和排他性的混合物品或准公共物品。因性质不同,提供这三类物品的方式和途径也不相同,私人物品属私人产权由市场提供;纯公共物品属公共产权只能由政府提供;而混合物品兼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双重性质,既可由政府提供也可由市场提供。如果将会计信息视为公共物品,那么会计信息的提供就只有依赖政府,而事实上会计信息由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和政府强制披露提供,在该意义上现有制度安排下的会计信息是准公共物品。
从产权制度的发展历程来看,公共物品性质并不是会计信息的天然和本质属性。企业主制和合伙制产权下,由于经营权和所有权尚未分立,会计信息产权属于所有者自己,此时会计信息是私人物品;股权转让受限制的有限责任公司制产权结构下,由于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立,会计信息的私人性质也有所变化,但由于此时的产权还只是简单的、小范围的个人产权集合形式,会计信息还只是俱乐部产品;股权可自由转让的股份有限公司制这种典型的集体产权结构下,经营权和所有权在更广泛、更复杂的层面上分离,也使会计信息最终成为准公共物品。
参考文献:
1.杜兴强.会计信息的产权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1998
2.葛家澍.市场经济下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3.吴东辉.信息技术发展与企业的实时报告系统[J].会计研究,1998
4.刘峰.会计信息的产权基础研究—兼论会计信息失真问题[J].厦门教授会论,1997
相关文章:
财务预警方法评析04-26
内部控制审计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研究04-26
我国资产评估寻租行为的对策探讨04-26
征税机构与纳税企业的博弈分析04-26
内部控制在企业危机管理中运用的探索04-26
我国经济领域信用缺失原因分析04-26
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内地对外开放度评价04-26
自主创新的路径选择04-26
多目标决策视角下的宏观调控04-26
从科学发展观视角看循环经济发展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