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时间:2024-04-26 10:35:13 5A范文网 浏览: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摘要:民生问题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要求,而且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途径,它可以直接带动投资、消费和就业,进而直接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此外,民生措施通过坚定市场信心、改善消费与投资环境,能够有效构筑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
  关键词:民生;经济增长;居民收入;社会保障
  
  中央提出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能使人民群众在保增长中得到实惠,又有利于实现保增长的目标,从而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1.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把发展的目的真正体现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有效解决发展中“经济长腿,社会短腿”的问题;就要把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发展中努力缩小贫富差距、城乡和地区差别,努力协调经济社会关系、特别是各种利益关系,使发展成果不断地惠及全体人民。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把改善民生问题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使人民的利益得到充分重视和体现[1]。
  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的社会才能和谐。社会和谐不仅仅取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取决于社会建设的发展程度。没有社会建设的良好发展,就没有经济建设的又好又快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既要重视经济建设,还要重视社会建设,因为经济建设过程中产生的许多问题需要社会建设去解决。党的十七大提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推动社会建设,不仅抓住了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还提供了如何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金钥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搞好了,科学发展也才能落到实处。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相似性查重http://www.jiancetianshi.com
二、保增长必须着力改善民生
  
  1.改善民生是当前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快速蔓延和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中国出口明显缩减,经济运行困难不断增加,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应对这些困难的冲击,扩大内需成为了当务之急。扩大内需不仅要扩大投资,也要扩大消费。进一步改善民生,不断扩大民生项目投资,增加居民收入和提高医疗、教育、住房等社会保障水平,将会明显促进消费的扩大,不断培育和发掘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为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2.改善民生,扩大内需,既是应急之策,更是长远战略。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激化了中国经济生活中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消费结构失衡被进一步放大,居民收入水平较低、社会保障发展滞后等问题日益成为了制约消费增加的主要因素。有强烈消费愿望的多数群体尤其是数量庞大的城乡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不足。这就需要通过采取促进就业和收入增长、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提高教育、卫生、保障性住房水平等措施,减少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改善居民消费预期,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消费能力,使中国经济社会在新的需求结构、需求增长中持续快速发展。
  3.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必须着力改善民生。目前中国仍有不少民生问题需要解决,去年突发的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严重冲击,给人民群众生活造成了不利影响,改善民生的压力进一步增大。越是经济困难的时候,越是要高度关注和改善民生。花大力气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在民生领域抓紧办成一批人民群众热切期盼的大事,事关民心向背和社会安定团结,关乎党和政府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威信,直接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只有在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切实做好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相关工作,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和信心,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活力,维护社会稳定。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三、着力改善民生必须突出重点
  
  1.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高度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必须把扩大就业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环节,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促进全方位就业。坚持以发展促进就业,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大力开发就业岗位;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商贸服务业、娱乐业和会展、旅游、物流等新兴服务业,增强各类经济实体吸纳就业的能力。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积极开展全民创业活动,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城乡劳动者的政策扶持、创业服务与创业培训相结合的创业工作机制,加强各级创业培训基地建设,抓好创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各类人员自主创业,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当前要高度重视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因经济减速带来的农民工失业问题,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和失业农民工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提供便利条件和相应服务。
  2.努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改善民生的根本出路还在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要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提高职工工资水平,稳步增加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调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进一步加大三农工作力度,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确保农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民组织化和农业机械化,做大做强农业传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广大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普遍受益。
  3.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民生之福。要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快建立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积极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尽快做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工作,努力解决国有关闭破产企业、困难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农民工等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加强城乡困难群众救济工作,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优抚对象的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制度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2]。
  4.继续优先发展教育。教育是民生之基。坚持教育公平、教育公益的原则,积极推进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切实保障人民受教育的权益。坚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巩固和发展“两基”攻坚成果,深入实施“两免一补”政策,进一步完善贫困家庭学生多元资助体系,绝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贫困而失学。
  5.大力加强社会管理。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强化服务职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创造活力。进一步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巩固和扩大基层民主,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统筹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完善村民自治、社区民主管理和企业民主管理,切实保障基层群众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努力提高基层民主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信访制度,坚持开展“大接访”活动,保证和尊重群众的利益诉求,充分发挥人民调解“ 论文检测天使-免费论文检测软件http://www.jiancetianshi.com
第一道防线”作用,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努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和生产安全,建立权责利相对应的法律追究惩治体系,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生产经营行为。
  
  参考文献:
  [1]刘纯银.如何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103/8507908.html,2008-12-12.
  [2]刘铮,韩洁.国家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促发展出发点和落脚点[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d/file/p/2024/0425/404.html
  [8]电大学习网.免费论文网[EB/OL]. /d/file/p/2024/0425/fontbr /> 

相关文章:

对外开放的历史发展与反思04-26

对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经济重要性的认识04-26

对当代中国中间阶层发展的思考04-26

基于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分析的扶贫政策选择04-26

劳动就业服务城乡一体化探讨04-26

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商政策与商品经济的发展04-26

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经济型酒店发展机遇分析04-26

如何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的所有制04-26

浅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04-26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对消费的引致效应分析与对策选择04-26

热搜文章
最新文章